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074-普济方 >

第356节

074-普济方-第356节

小说: 074-普济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汗 
出者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 
汗则 
膈。 
(脉浮发热。为邪在表。咽燥口苦。为热在经。脉紧腹满而喘。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重身 
而愦 
表里 
表中 
于胃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下后。邪热客于上焦者。为虚烦。此下后。邪热不客于上焦。而客于中焦者。是为 
干躁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下后。客热客于下焦者也。邪气自表入里。客于下焦。三焦俱带热也。脉浮发热者。 
上 
利 
x猪苓汤方x 
猪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阿胶(甘平) 滑石(碎甘寒) 泽泻(甘咸寒各 
一两) 
(甘甚而反淡。淡味渗泄为阳。猪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咸味涌泄为阴。泽泻之咸。 
以 
升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针经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天热衣浓。则为 
汗。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浮为表热。迟为里寒。下利清谷者。里寒甚也。与四逆汤。温里散寒。)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也。饮水则哕。 
(哕者。咳逆是也。千金曰。咳逆者。哕逆之名。胃中虚冷。得水。则水寒相搏。胃气 
逆而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热在经也。能食者。里和也。热甚于经。迫血为衄。胃中虚 
冷。 
阴。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 
豉汤 
(表未罢而下者。应邪热内陷也。热内陷者。则外无热。而手足寒。今外有热而手足温 
者。 
自胸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潮热为胃实。大便硬。而小便数。今大便溏。小便自可。则胃热未实。而水 
谷不 
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 
(阳明病。腹满不大便。舌上苔黄者。为邪热入腑。可下。若胁下硬满。虽不大便而呕。 
舌 
得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 
卧。 
脉 
(浮大为阳。风在表也。弦则为阴。风在里也。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风热壅于腹中 
而不 
通。 
干表 
循颊 
如 
胡 
汗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 
宜 
(津液内竭。肠胃干燥。大便因硬。此非结热。故不可攻。宜以药外治而导引之。) 
x蜜煎导方x 
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 
作挺 
乃 
x猪胆汁方x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当责邪在里。以微恶寒。知表未解。与桂枝汤和表。)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伤寒。表实脉浮。无汗而喘也。与麻黄汤。以发汗。)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渴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者。热不得越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热甚于胃。 
津液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苦微寒) 栀子(十四枚擘苦寒) 大黄(二两去皮苦寒)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茵陈、栀子之苦寒。以逐胃燥。宜下必 
以苦 
纳二 
小便去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 
易。 
(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此下本有久瘀血。所以喜忘也。津液少。大便硬。以 
蓄血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 
攻之 
(下后。心中懊 而烦者。虚烦也。当与栀子豉汤。若胃中有燥屎者。非虚烦也。可与 
大承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不大便五六日者。则大便必结为燥屎也。胃中燥实。气不得下通。故绕脐痛。烦躁。 
发作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 
者。 
(虽得阳明证。未可便为里实。审看脉候。以别内外。其脉实者。热已入腑。为实。可 
与大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 
(大下之后。则胃弱不能消谷。至六七日不大便。则宿食已结不消。故使烦热不解。而 
腹满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小便利。则大便硬。此以有燥屎。故小便不利。而大便乍难乍易。胃热者。发热喘冒 
无时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上焦主内。胃为之市。食谷欲呕者。胃不受也。与吴茱萸汤。以温胃气。得阳反剧者。 
上 
x吴茱萸汤方x 
吴茱萸(一升洗辛热) 人参(三两甘温) 生姜(六两切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甘 
温)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人参、大枣 
之甘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 
也。 
无所 
(太阳病。脉阳浮。阴弱。为邪在表。今寸缓。关浮。尺弱。邪气渐传里。则发热汗出。 
复 
邪 
汗 
无 
者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 
(脉阳微者。邪气少。汗出少者。为适当。故自和。汗出多者。反损正气。是汗出太过 
也。)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阳脉实者。表热甚也。因发汗。热乘虚。蒸津液外泄。致汗出太过。汗出多者。亡其 
阳。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浮芤相搏。阴阳不谐。胃气独治。郁而生热。消烁津液。其阳为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 
之。 
(趺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 
约束 
输于 
四布 
x麻仁丸x 
麻子仁(二升甘平) 芍药(半斤酸平) 枳实(半斤炙苦寒) 大黄(一斤去皮苦寒) 
浓朴 
(一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子、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津液不足。以酸收 
之。 
也。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蒸蒸者。如热熏蒸。言甚热也。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则表邪已罢。蒸蒸发热。胃 
热为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热在上焦。则吐。吐后不解。复腹胀满者。邪热入胃 
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吐下。发汗。皆损津液。表邪乘虚传里。大烦者。邪在表也。微烦者。邪入里也。小 
便数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 
少少 
但初 
(针经曰。脉软者。病将下。弱为阴脉。当责邪在里。得病二三日。脉弱。是日数虽浅。 
而 
邪 
至六日。则热甚。与大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多者。为津液内竭。大便必硬。 
则可下之。小便少者。则胃中水谷不别。必初硬后溏。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少。则未 
定成硬。亦不可攻。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 
宜 
(内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伤寒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 
邪热 
热也 
大承 
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邪热入腑。外发热。汗多者。热迫津液将竭。急与大承气汤。以下其腑热。)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邪热传入腑。而成腹满痛者。传之迅也。是须急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邪气实也。经曰。大满大实。自可除下之。大承气汤。下其满实。若腹满 
时减 
足言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 
而数 
(阳明土。少阳木。二经合病。气不相和。则必下利。少阳脉不胜。阳明不负。是不相 
克。 
食也 
下除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 
饥。 
(七八日。邪入腑之时。病患无表里证。但发热。虽脉浮数。亦可与大承气汤下之。浮 
为热客于气。数为热客于血。下之。邪热去而浮数之脉相当解。若下后。数脉去而脉但浮。 
则是营血间热。并于卫气间也。当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之证。此 
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则是卫气间热。合于营血间也。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 
消 
为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下后脉数不解。而不大便者。是热不得泄。蓄血于下。为瘀血也。若下后脉数不解。 
而下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 
之。 
(金匮要略曰。黄家所起。从湿得之。汗出热去。则不能发黄。发汗已。身目为黄者。 
风气 
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当热甚之时。身黄如橘子色。是热毒发泄于外。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 
能出 
热。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身黄。胃有瘀热。当须下去之。此以发热为热未实。与栀子柏皮汤。解散之。) 
x栀子柏皮汤方x 
栀子(一十五个苦寒) 甘草(一两甘平)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 
一升半。 
去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黄连轺赤 
小豆 
x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x 
麻黄(二两甘温去节) 赤小豆(一升甘平) 连轺(二两连翘房也苦寒) 大枣(十 
二枚甘 
温) 
两炙甘 
平)(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止。此之谓也。又煎用潦水者。 
亦 
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卷一百二十八伤寒门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属性: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阳胆经也。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腑。五脏 
取决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之脉。起于目 。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气。风则为热。少阳中 
风。 
虚者 
伤寒脉弦细。头病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 
胃不 
(经曰。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脉细者。邪渐传里。虽头痛发热。为表未解。以邪客 
少阳 
谵语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 
紧者 
(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胁下硬满。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若 
腑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 
发谵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关脉以候之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脉浮上关上。知三阳合病。胆热则 
睡。 
胆有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