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古今医彻-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茱萸汤
吴茱萸 生姜(各三钱) 人参(一钱)
水钟半。枣一枚。煎七分服。
卷之一伤寒
太阳论
属性:经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又曰。伤寒一
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以其经从头项下肩膊挟脊抵腰中。其所统
者大。其所循者远。故易以犯。犯之则恶寒发热。独甚于他经。仲景以麻黄
汤发之。此有是太阳症。用是太阳药也。若在阳明。则热多而寒少。无是症
矣。在少阳。则寒往而热来。亦无是症矣。传入三阴。则有热而无寒。更无是
症矣。故惟太阳一经。寒独甚。脉独紧。汗独无。未传阳明。则口不渴。未传少
阳。则耳不聋。仲景用麻黄汤为太阳之正治。固非易老九味羌活汤之所
能代也。若苟非太阳而阳明。则用葛根汤。非太阳而少阳。则用柴胡汤。均
非麻黄汤之可假借也。虽然太阳一经。非独冬时严寒。能触犯之。而四时
寒邪。皆能犯之。如犯之而身果寒。脉果紧。其症具在。即四时皆用麻黄可
也。如犯之而寒不甚。紧不盛。其症虽具。即冬时不用麻黄可也。况作劳辛
苦之人。及本元亏损之后。而偶冒寒邪。脉紧少力者。又当从权以治。不必
执用麻黄可也。盖以麻黄骁悍之性。攻邪固易。损正不难。一误投之。为变
不测。可不慎乎。
按麻黄汤。为太阳经正药。余所以谆谆慎之者。盖非其时。非其经。非其
人之质足以当之。鲜不为害。请勿轻试。为天下幸甚。
x治验x
一友积劳后。感寒发热。医者不审。以麻黄汤进。目赤鼻衄。痰中带血。继以
小柴胡汤。舌干乏津。余诊之。脉来虚数无力。乃劳倦而兼阴虚候也。误
投热药。能不动血而竭其液耶。连进地黄汤三剂。血止而神尚未清。用
生脉散及归脾汤去 术投之。神虽安而舌仍不生津。予曰。肾主五液。
而肺为生化之源。滋阴益气。两不见效。何也。余熟思之。乃悟麻黄性不
内守。服之而竟无汗。徒伤其阴。口鼻见血。而药性终未发泄。故津液不
行。予仍以生脉散固其本。用葛根陈皮引之。遂得微汗。舌果津生。后以
归脾汤六味丸而痊。
一医者素自矜负。秋月感寒。自以麻黄汤二剂饮之。目赤唇焦。裸体罔顾。
遂成坏症。
一药客感冒风寒。自谓知药。竟以麻黄五钱服之。吐血不止而毙。此二症
虽进黄连解毒犀角地黄汤。终不挽回。大可骇也。
麻黄汤
麻黄(二钱) 桂枝(一钱) 甘草(五分) 杏仁(八粒)
加姜枣水煎
九味羌活汤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 甘草 白芷 川芎 生地黄 黄芩(各一钱五分) 细辛(七分)
加姜枣水煎
卷之一伤寒
阳明少阳论
属性:经曰。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
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夫
同是受寒。不日一日。独日二日三日者。盖传经之邪居多。而自感者少。自
感则寒。传经则热。仲景用葛根汤小柴胡汤主二经之病。节庵一曰解肌。
一曰和解。又谓不从标本从乎中治。固知非若太阳汗之而愈也。学人其
可执乎。然二经亦有自感者。如阳明为邪。首面大肿。少阳为邪。耳前后肿。
此不从太阳传入。而发热与伤寒无异。东垣用普济消毒饮子。及鼠粘子
汤。治之。盖阳明主燥。少阳主火。非比太阳属寒水之司。故治各不同也。
按寒邪入里。未有不传阳明。乃阳明腑病。非阳明之经也。阳明者胃也。
胃为水谷之海。一受寒邪。则水谷不行。为热。为渴。为胀满。甚则谵语狂
言。皆其邪也。治之者。不可过汗以竭其液。一也不可早下以伤其阴。二
也。不可寒凉以阻其化。三也。宜以葛根平胃加减调之。若少阳一经。属
木有火。为呕。为声。为寒热往来。则以小柴胡汤为主。女子临经即谓热
入血室。甚则谵语。加生地丹皮。乃至正之法也。尤不可汗下。
一阳明传变至多。治之贵乎得宜。寒则凝而食不化。热则燥而液愈亡。故
止渴用葛粉以鼓舞胃气。胜于花粉知母。平胃用浓朴以温中州。非比
木香豆蔻。如在上用桔梗枳壳。在下用枳实青皮。而甘草调中。陈皮理
气。山楂莱菔消滞之类。虽极平和。实至当不易之常理也。然有饮食伏
于中。而不显于脉症者。有脉症似乎饮食。而实非饮食为患。乃中气虚
所致。则又当细问其病因。察其脉色舌苔。按其胸腹有无痛处。大便曾
解不解。或补或泻。出一定之见以疗之。方为得耳。
葛根汤
葛根(一钱半) 麻黄(一钱) 桂枝 芍药 甘草(各六分)
加姜枣水煎。此方治太阳无汗恶风。太阳阳明合病。如阳明腑病。不可概用。
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 黄芩 人参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枣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汤(即前方加生地丹皮各一钱)
普济消毒饮子
黄芩(酒炒) 黄连(各八分焙) 人参 橘红 玄参
甘草(生用) 连翘 牛蒡子(炒研) 桔梗 柴胡
僵蚕(炒) 薄荷(各五分) 板蓝根 马屁勃 升麻(各二分)
水煎服。(便秘酒煨大黄一钱)
鼠粘子汤
牛蒡子(焙研) 枳壳 甘草(炙) 柴胡 连翘 黄芩 桔梗(各一钱) 薄荷叶(二钱)
水煎
卷之一伤寒
三阴论
属性:经言六经。而即继之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此何以说也。余请以
三阴概之可乎。伤寒传入三阴。已寒变为热矣。盖太阴者脾也。其经布胃
络嗌。故邪入之。则腹满而嗌干。然经既属脾。经病则脾亦病。脾主消磨。亦
失其职。况布于胃则食不化。而腹满络于嗌。则热伤阴而嗌干。且但曰满。
则邪犹在中焦。未可遽下。故腹满平以浓朴陈皮。嗌干和以葛根枳桔。此
虽治太阴之经。实即治阳明之腑也。少阴者肾也。其经络肺系舌本。故邪
入之。则口燥舌干。而渴。然经虽属肾。土旺则水必亏。肾为胃关。亦失传化。
况络于肺。则水不升而作渴。系于舌。则津益亡而口燥。此时邪热已深。仲
景所谓忽下以存津液。故实则大小承气下之。虚则六味地黄润之。此虽
治少阴之经。亦即治足阳明兼手太阳手阳明之腑也。厥阴者肝也。其经
循阴器而络于咽。故邪入之。则烦满而囊缩。厥阴者。阴之尽也。经虽属肝。
此时胃邪下陷。阳亢阴渴。肾水既亏。肝火弥炽。蓄热不解。则烦而且满。阴
气已极。则囊缩少泄。如果大便未下。急与下之。下后不解。即与黄连解毒
之类。宣散蓄热。庶或有生。此虽治厥阴之经。实即治五脏六腑俱受之病
也。不然。或谓邪入于脏。或谓邪入于腑。又为藏物之脏。纷纷不已。曷与正
之。
按三阴邪热。皆从三阳传入。而阳明失治尤多。始而过汗以竭其液。继
而过下以损其阴。液者。气之余也。阴者。血之属也。气血既损。则烦满燥
渴等症作矣。况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三阴既亏。则腐熟
传道化物之司。愈失其职。仲景欲急下以存津液。岂无有窥其微者耶。
养葵先生出。直以六味补水。挽其源而治之矣。
卷之一伤寒
三焦论
属性:内经传入三阴。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调胃三承气汤。
后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后。辄尔遽下。遗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满
燥实坚。有上中下三焦气血水谷之别。不精求其理。则其法不可得而施
也。何以言之。上焦者。气分也。主纳而不出。病则不能主纳矣。于是为痞。在
上者因而越之。然有可吐者。有不可吐者。有吐后不减者须枳桔陈皮之
属。泄上焦之气则得矣。中焦者。主腐熟水谷者也。病则不能主腐熟矣。于
是为满。肠胃为市。无物不受。宜各随其所受而消之磨之。加以苦温等药。
是泄中焦法也。下焦者。阴分也。主出而不纳。病则不能主出矣。于是为燥
实坚积。蕴热既久。津液必亡。不能传导。须以荡涤之。剂下之。斯愈矣。由是
观之。则上中下三焦。自有浅深次第。有治上焦而中焦得快者。或治中焦
而下焦得通者。断未有不泄上中二焦。而遽用承气以下下焦之理也。观
其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实浓朴。恐伤上焦元气。以甘草和中。名曰调胃。岂
芒硝大黄。独不伤元气乎。又岂甘草一味所能调之乎。观其曰上焦受伤。
则痞而实。去芒硝。名小承气。谓不伤下焦真阴。岂枳实浓朴大黄。果不伐
其根本乎。观其又曰。三焦俱伤。痞满燥实坚俱全。用大承气汤。将谓上不
伤元气。下不伐真阴乎。又岂可一概浪投者乎。必须以手按病患。自胸至
少腹果有硬处。手不可近。不得已而施之可耳。虽然。其间有至理存焉。人
之所借以有生者命门也。其所以禀命而营运者。三焦也。命门为生气之
原。一名守邪之神。三焦者。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故寒邪侵犯。独赖此火
以御之。使不得深入肌肤。即发壮热。而出纳腐熟之司。则不能如平人令
矣。所以伤寒独不可食。食亦不化。正谓邪热不杀谷也。宜用甘苦温之药
助之方可。奈何反用苦寒以伐其生气哉。否则此火一衰。寒邪直犯则为
纯阴症矣。岂能发热乎。
按予一日读东垣脾胃论。其诠解黄 。谓除躁热肌热之圣药。又云温
肉分。益皮毛。实腠理。以益元气而补三焦也。似乎劳倦发热。亦本之三
焦。则余以伤寒发热。归于三焦。益非无据。然内伤不能食而可食。伤寒
独不可食。何欤。一则本气自病。利用补。一则客气来乘。利用攻也。
x附时珍三焦辨x
时珍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
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
热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
两肾之间。二系着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
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胡桃仁颇类其壮。而
外皮水汁皆青黑。能入北方。通命门。利三焦。愚按即胰脂也。联系脏腑。
充周一身。皆藉此。
谓胃承气汤
大黄(六钱酒洗) 芒硝(四钱) 甘草(一钱)
水煎。
小承气汤
大黄(四钱) 浓朴(二钱炒) 枳实(一钱炒)
水煎。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 浓朴(二钱炒) 枳实(一钱炒) 芒硝(四钱)
水煎。
卷之一伤寒
阴证论
属性:阴寒一症。向谓寒邪直中。便尔四肢厥逆。阳气顿竭。身如被杖。腹中绞痛。
下利清谷。脉微欲绝。急投四逆理中辈以温之。犹恐不及。窃思人之一身。
有卫气营气。宗气元气。春升之气。水谷之气。种种护持。发源于三焦命门。
以为生生之用者也。何寒邪一犯。辄尔深入至此。不知此非外中之寒。乃
本身无火。命门真原。早已衰绝。即不受寒。而阴惨之象。已具于身中。偶或
触之。而遂至是也。或以为阳气暴绝。或以为生冷内伤。或以为大寒侵犯。
皆言其标而不言其本。所以仲景取方。止曰救里。意可知矣。况此症生气
索然。变异顷刻。非姜桂参附。不足回垂绝之元阳。犹得借口于外中也哉。
一少阴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
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钱。炙甘草一
钱。干姜一钱五分。温服。面赤。加葱。腹痛。加芍药。呕。加生姜。咽痛。加桔梗。
利止脉不出。加人参。
一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也。仲景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三钱。炮
附子二钱补之。黄 建中汤。亦可用。
一伤寒下后。又发其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
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温之。
一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饮水。脉沉手足厥逆者。是此症也。孙
兆用霹雳散。附子一枚。烧存性。为末。蜜水调服。节庵用回阳返本汤更
胜。李东垣治冯翰林侄。阴盛格阳伤寒。面红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
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汤加人参投入。两服之。得汗而愈。此则神圣之妙也。
一夹阴伤寒。先因欲事。后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四肢逆
冷。呕吐清水。不假此药。无以回阳。人参炮姜各一两。生附子一枚。破作
八片。水煎分服。脉出身温而愈。吴绶曰。附子乃阴症要药。凡伤寒传变
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
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