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

第10节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第10节

小说: 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还要当面讥笑:老兄啊!听说梁山泊的神信太保戴宗,绑上四个甲马,一日便能行八百里呢!你只能日行百里,我看还不如去买匹马省事些!

《天下无贼》里的黎叔说过:“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这句话是说到点子上了,它放在哪个世纪都一样管用,尤其是在那种混乱纷争的年代。

三国两晋南北时朝,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动荡不定!这种动荡,不仅只是体现在政局上,在思想领域、宗教领域,照样也是弄得不可开交。先是,道教的领头羊天师道随着张鲁的失败而分崩离析,道教内部各种宗派纷纷崛起,互相之间竞争不已。接着,当道教的各个宗派的纷争还没有完的时候,另一个更大的威胁从西方的地平线上升起:西来的梵唱——佛教,开始大举进入中原腹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各门各派人才辈出,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闹腾得好不热闹!

张回等龙虎山上的各代天师们,看着山下的风云变幻,只觉得眼前是一片眼花缭乱!

——他们看到了道教上清派的崛起。除了魏夫人外,这派还有杨羲、许翙、陶弘景等人才。尤其是陶弘景,这个人中之龙,几乎算是张道陵级别的超级人才。他综合了儒、道、释三教思想,创立了佛道双修、三教合一的新道教理论。不仅使上清派一跃成为道教的领军之派,而且在整个道教历史上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们还看到了异军突起的灵宝派!此派主张的是“积德升仙”,这段时间也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葛巢甫和陆修静。特别是这位陆修静先生,被后人称为是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中国道教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道教典籍分类法——“三洞四辅十二类”,使想要修道的后人,从此可以有章可循,不用再麻烦神仙下凡来一本一本地来散发。

除此之外,陆修静还结合旧有道教仪式、佛教仪式、儒家仪式,创出了“九斋十二法”的道教斋醮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等斋礼系统。这样一来,道教弟子们,在拜原始天尊、太上老君时,多少也有了章法可循!不再像张道陵先生当年一样,见到老君这样的尊神,也只是中庭拱手肃立,显得很没有礼貌!

——最后,张天师们惊讶地发现,他们祖传的炼丹之术,居然也面临被人完全取代的危险!这危险来自魏晋之际的两位姓葛的祖孙,爷爷叫葛玄,孙子叫葛洪,他们创造了一个著名的道教宗派——丹鼎派。爷爷倒还没有什么,但孙子的名气就太大了,几乎比陆修静、陶弘景还要响亮许多!

这位葛洪先生是个全才型的人物,在当道士以前,他还从过军,战功显赫,被朝廷封为“伏波将军”。请注意,他的“伏波将军”可是一刀一枪博出来的,不像张鲁那个令人脸红的“镇南将军”。

当完了将军,他又跑去当文官,大大小小的官很当了不少。据说颇有政声,最后连著名的宰相王导也对他另眼相看,辟他为丞相掾兼咨议参军。但他道心不灭,主动要求降职为勾漏县的县令。皇帝说:“哪里可以这样嘛!大材小用嘛!朝廷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嘛!”

但葛洪坚持要去,后来别人再三追问,他才不好意思地说,听说那个勾漏那个地方盛产丹砂,可以便于炼丹!这样一来,连皇上也不好多说什么了。因为炼丹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事业,你要是没有练过丹,或者没有服食过“五石散”之类的丹药,简直就不好意思走到街上去亮相!

葛洪的在炼丹上面的成就很高,据说炼来炼去,还不小心发明了火药!——当然这在英国人打进来之前,只是小事一桩!他对炼丹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把烧火炼“外丹”的技术,和导引吐纳修炼炼内丹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里内外兼修的新炼丹理论。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点,后来很多人吃学道士们炼外丹来吃,结果吃死了无数!幸好有葛洪的“内丹”理论救急,才没有把道教的金字招牌给砸了。

葛洪的另外一个更厉害的贡献,是他写了一本叫《抱朴子》的书。此书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丹药,外篇讲经世济人。这还没有什么,关键是他提出了“仙可学致”,金丹可合的经典思想。在书中,葛洪响亮地喊出了道教的最强音:

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此言一出,无论贵贱,四野惊动!丹鼎派名声大振!从此以后,道教思想便豁然开朗,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长生不老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飘扬了千百年!

——但,此时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在干什么呢?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自从张鲁去世之后,众多的张天师们,没有一个在两晋南北朝的光辉历史中,擦亮过自己的名字!

(二十四)

难道,诺大的一个天师道,一两百年之际,居然没有出过一个人才?第七代天师张回先生感到心中无比苦涩。他独坐观中,扮着手指细细算了一遍,竟然也找到了几个。但这些“人才”,想起来却令人苦笑不已!

第一种“人才”名气很大,但没有一个姓张。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凝之,当时的权贵杜子恭等。这些人都是天师道的信徒,不过没有一个人算是道教的专业人士。老实说,银子是出过一些,点子却根本没有!这和葛洪、陶弘景等人没法比呀!

第二种“人才”也不姓张!——还好不姓!张天师想到这里,不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如果姓张啊,这个龙虎山不被人掀翻就算是幸运了!这样的“人才”之中,有一个“杰出”的代表,名叫孙恩。这人在现在的名气很小,但在东晋时代,提到孙恩这个名字,端得可以止住孩童夜啼!

此人是当时著名的反贼,起事前大概是天师道一个“三袋”以下的弟子。所以造反之时,顺手便打出了“天师道”的旗号。

按理说这没什么,当时社会动荡,拉杆子上山的人满街都是,朝廷早就见惯不惊了。问题是这孙恩有些与众不同。一来他的闹得势头过大,最厉害的时候,光是肉票就绑了二十多万!(“虏男女二十余万口”);二来这人的手段过于残忍,一点都没有修道之人的涵养。他一杀起人来,就六亲不认,连婴儿都一个个顺手丢进井里。一抓到州县官员,便杀了把尸体用盐腌着,强令死者的妻儿来吃,不愿吃的人直接杀掉肢解!

最令天师道掌门人张天师愤怒的是,孙恩这禽兽居然连同门师兄弟也不放过。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最后竟也死在他的手里!

那时龙虎山非常热闹,各部门官差们一个劲地往山上跑,白吃白喝不说,还摩拳擦掌地嚷着要“擒贼先擒王”。把本来就少的拜师学道者,又吓飞了一大半。张天师和骨干弟子们急得直跳脚!还好,关键时候传来了王凝之的死讯,这才多少打消了朝廷的疑心。

最后的结果是,孙恩那厮兵败投水而死,数百手下和数十妻妾自裁殉之。侥幸逃脱的匪党们传说,孙恩其实没有死,他是“尸解”而成了水仙!

尸解?我呸呸呸!就凭他那德行?正牌的天师道弟子们个个嗤之以鼻。

张回先生想到这里,不禁一声长叹!往事数百年,天师道这一路走来,真是风云变幻,大起大落!按《笑傲江湖》中任我行的人物品评法,天师道的主要人物之中,至少有两个半最值得佩服的,一个半最不值得佩服的人。

最值得佩服的第一个人,自然是开山祖师张道陵先生,他的事迹就不用说了。

最值得佩服的第二个人,要数第三代的天师系师张鲁。他不仅完善了天师道,还使天师道门徒广进,声威大振。对天师道作出的贡献,可以说直追其祖张道陵!

最值得佩服的那半个,就是在张鲁之前,莫名其妙地冒出来的那位张修先生。他值得佩服的地方,是他以高超的组织能力,挽天师道狂澜于既倒。而之所以他只能算半个,是因为他最后被人杀了,被自己的人!

一个半最不值得佩服的人之中的那一个,还是要算我们的系师张鲁先生。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天师道在他手中走向兴盛,也一蹶不振地迈向衰落。

如果张鲁没有从政的野心该多好啊!当时,佛教还没有大举进入,道教的其它门派还处在萌芽时期。中国的信仰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张鲁先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手完善天师道的理论,加强和社会上层的沟通;一手扩大基层信徒的队伍,加强组织管理。最后,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一举取得国教的地位,流传千古,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张鲁有了些资本后,就拼命地想往政界发展。这一点和后世开钱庄的土老肥没有两样:手上有了几个钱,不想着去扩大经营,而是马上送到乡下去买几亩土地!

所以,天师道要评最不配服的人,张鲁先生应该榜上有名!

还剩那半个最不佩服的人,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正是恶棍孙恩。此人作恶也算作出了水平,但正因为如此,他的手段让人很不佩服!不过,泥鳅再大也是沟里的小鱼。孙恩闹腾了半天,充其量是个巨匪,所以只能算半个。

张回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想到这里,他自己开始不满意起来。为什么呢?不对称呀!最佩服的是两个半,最不佩服的是一个半,说出去都不好听。

张回先生就开始伤脑筋了:这最不佩服的人之中,还应该加上谁呢?

(二十五)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张回隐约听到,道观外传来悠扬的丝竹之声。

奇怪了!张回心想,这年头,是人都愁眉苦脸的,谁还有心思去调弦弄竹?莫非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太上老君又一次下凡搭救?

他刚要起身,一个老成弟子匆匆从观外走来,一拱手,说道:“师父,有客来拜!”

哦!张天师略有些失望,他问道:“什么客人?可有拜帖?”

“这倒没有,不过,客人说他也是道门中人,但是……”弟子顿了顿,小声地说,“他的排场倒是不小!”

“既然如此,还不快快请进来!”张天师不悦,心想,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又是哪一派的新贵高人?

张回走到堂前,只见一个披着玄色鹤氅,头戴金冠的羽士,正负手身后,悠闲地观看大殿上供奉的三清塑像。从后面看,此人身材瘦削,一头白发如雪,有一种令人不可逼视的超凡气质!在他的身旁,站着两排黑衣劲装大汉,个个肃立无声,两手交叉胸前,腰间钢刀细长如柳叶一般细长,不像是本朝惯用的兵器。

张回定了定神,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客人缓缓转过身来,一双眼睛厉如寒星,上下地打量着张回。

张回略一躬身,说:“龙虎山张回,不知贵客驾到,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岂敢岂敢!原来阁下就是张回张真人!”客人客气中隐约有一丝讥讽,“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呀!”

“哪里哪里!”张回谦虚地说,“还没有请教贵客的尊姓大名?”

“在下姓寇,名谦之,草字辅真。”客人淡淡地说,“说来在下和道兄一样,都是天师道中之人。不过,道兄在南,谦之在北,相隔千里,平日少有音讯往来。说起来,这都是谦之的怠慢之过。今日奉大魏皇上之命,出使南朝。一时顺路,故特来登门谢罪!”

寇谦之说到这里,稍微拱了拱手,表示悔罪的意思。张回连忙说不敢不敢!但寇谦之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得张回从里到外,一片透底冰凉!

——他轻描淡写地说:“北地之蛮夷之人,向来厚重少文,没有什么见识。承蒙大家的错爱,北方的道友,连同大魏国的皇上,都谬称在下为‘寇天师’!其实名不符实,令道兄见笑了。”

张回先生哪里还笑得出来?他脑袋里乱糟糟的,又是纳闷又是恼怒!纳闷的是,这寇谦之是哪个角落里蹦出来的?居然也是天师道中之人,以前怎么没有听说过?

恼怒的是,你既然自称是天师道中之人,为何连最基本的规矩都不懂?头上只有一片天,哪来这么多天师?老祖师爷张道陵先生飞升之前,交待得清清楚楚:“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你明明是姓寇嘛!不来龙虎山递门生帖就算了,居然胆上生毛,也敢自称“天师”?

但张回一句话都没有说。首先是修道之人自有涵养,其次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如果这寇谦之一个人上山,不用说,关门放狗!不咬出十几个窟窿来,算他小子屁股肉紧!

不过,现在情况好像不妙,别人这是有备而来,那十几把长刀可是吃素的?何况,听他的口风,好像背后还有北魏的皇帝撑腰呢!

话不投机半句多!寇谦之敏感地察觉到张回的不悦,不咸不淡地闲扯了几句,便以公事在身为借口,起身告辞。张回先生也不挽留,客气了几句,便端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