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24-医宗己任编 >

第6节

624-医宗己任编-第6节

小说: 624-医宗己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去。且发其汗。纵有食罔顾也。 
一、舌觉转动不活。防其卷也。逍遥散加黄芩丹皮生地。以滋水生肝。 
一、舌鲜红。此心经病也。六味饮合生脉散。以滋水清火。 
凡内伤外感寒热之分。皆从舌胎颜色为准。如黑而滑者。乃肾气凌心。用八味饮。如枯黑不润泽 
者。用六味饮。其人必两颧游红。一剂战而汗愈。如白而加黄。黄而加黑。此肾凌脾。须治中宫 
。如补中益气之类。肾乃北方元武之色。故属黑。且火位之下。水气承之。水来救母。若此时泄 
火。火无从泄。助子以救母。则仇未有不复者也。亢则害。承乃制。其理昭然。如是灰色。指甲 
刮下无渣汁者。(谦按。指字上当添但以二字。使读者尤为显豁。)方是火症。 
乃芩连之对症也。若肾气凌心而用芩连。则舌上现出人字纹。必死。黑而不滑。则肾水枯干。 
当急救其阴也。凡烈焰近炙则燔手。渐高则愈冷。缘冷气乃火逼所致。热病之舌黑。即此理也。 
太阳行身之表。是身之背也。三阴行身之里。是身之前也。少阳则半表半里。(按少阳行身之 
侧。主三阳之枢纽。十二字经文。当补之)譬如该补中宫。而邪热未除。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 
以治其少阳。是半表半里也。 
伤寒治法。不论四时六经。但见发热三四日。俱当以逍遥散与之。( 
四时六经。似无一方统治之理。然外伤寒而内发热。以火为寒邪所郁也。既为火郁。则逍遥自可 
以统治矣。景岳六柴胡饮。亦是此义。)如兼食者合小柴胡汤。(合小柴胡则六君全矣。可兼助脾 
而消食矣。然此是兼食而未经发表者。)如经发表多者。竟用逍遥散加熟地。(以救其阴)如 
发热至八九日外。舌必黑(而燥可知。然亦有但燥而不黑者。)脉必洪数无伦。竟用人参一两。熟 
地一二两。甚者加煨姜三片。(此症若误投白虎。则阳无所附而立毙矣。治法备忘载一感症。误 
服白虎。以致身如燔炙。冲开三五尺许。视者不能近身。缘真阳无所根据附。此欲脱之机也。若再 
不进参附等剂。势必至夜半汗止而毙矣。遽用人参一两。炮姜三钱。附子钱半。熟地二两。归 
芍各三钱。炙甘草一钱。姜枣为引。一剂而人事苏。以渐调理而安。附录以为肆用寒凉者戒。方 
中炙甘草。不妨再加一二钱。尤妙。)兼食者。面必拥热通红。 
气粗。脉必牢实。神思昏沉。胸前按之必微痛。(满舌必有黄胎。且必兼浓而燥) 视其微甚。 
用逍遥散加熟地。自四五钱。可用至一二两。(此就已经发表者言。盖发表既多。则津液干枯。宿 
物燥结而不能出。故必重用熟地。使阴血下润。则大便自通。宿食自下也。)如经攻里多者。轻 
则四君子汤加归芍。或补中益气汤。大剂与之。甚者竟用人参一两。附子三钱。煨姜三片。以发其 
汗。(下多则亡阳。故用参附以回其阳。阳回而汗自作矣。下多亡阳之下字。似与经旨下多亡阴,汗多 
亡阳相背。然此阳字当作阴中之阳看。理自圆矣。)然后用四君子汤。加归芍调理。 
凡十一二月伤 
寒。或从畏寒而起者。此即感也。属表症。前胡汤主之。二剂后不应。当以小柴胡汤。加枳桔与 
之。如二剂后再不应。仍用逍遥散继之。无不愈也。 
凡发热觉胁痛耳聋。口干舌黑。此属邪不清 
也。逍遥散加丹皮生地酒连二三剂。如不应。即属火燥。疏肝益肾汤。或归脾汤加柴胡白芍。(已 
燥不宜再燥。须去木香。并用米饮泡蒸白术为妙。)有热甚而痛。及手足头面似觉肿起。(竟有瘰 
块如颐者)此火燥生风。风淫末疾也。滋肾清肝饮。加熟地一倍为主。禁用寒凉药。(四明治徐 
彦为子及江仲琏两案。俱是此症。须参之。) 
凡大便硬者。除合仲景痞满燥实坚症。方可议承气 
汤。然世甚少太阳症。今治伤寒用前法。尚有痞满燥实坚症乎。且勿论其是太阳。非真太阳。如 
遇粗工发表攻里过当。以致真阴耗竭。燥结不出者。一味养气补阴。宿物自下。(阴枯便燥。则 
补阴自可濡润矣。而必兼养气者。以推送无力也。)须安慰病患勿急于攻下。守至数日。自可奏 
效也。(奏效虽迟。而实稳当。的是仲景功臣。)或有一种不能便而能食者。推陈致新。仓廪盈溢 
。自能通利。不便无忧。(四明之治吴弁玉是也)有不便而不 
食者。粗工必主便则邪去而膈清。才能思食。(矢医所见。本只如是。矢古通屎。粗工不知气 
虚液涸。不能传送。犹肆攻下。以见屎为快。故名矢医耳。)予独曰不然。必须先养胃以助正。 
助正以去邪。如养未到。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 
凡伤寒复发。世皆作有余治。必曰因食而起。 
殊不知有余不尽之毒。留滞阳明胃经也。盖缘战汗后。气血亏损之甚。即以补阴得汗。力只及七 
八分便住。表既得解。便能清爽。其不尽者。复归阳明。加以一二日之饮食。与邪相蒸。复腾腾 
而作热矣。曰。治之当何如。曰。舍补正无由也。当此之时。大汗一出。元气骤虚。饮食入胃。 
生化迟缓。于是所留之邪。与新入之物。合而为热。如根据时师。再用攻邪。则元气复虚。热邪益炽。 
索然而死矣。惟以大剂当归六君子汤投之。纵有病愈增而热愈甚者。乃是邪与食为元气所攻发。 
将出之候也。守不出三日。复战而汗解矣。若用苓连退邪。枳朴消食。必死何疑。或曰。汗至七 
八分。而余邪何以复归阳明。曰。胃主肌肉。而元气薄故也。如元气浓者。无此病也。如留泊肌 
肉筋骨。则为余毒。治法亦先补正。凡直中三阴者。理中真武四逆等类。辨症用之。如夏月坐凉 
亭水阁高堂大厦中。亦能中寒。附子理中汤。不可泥于盛夏。而禁用热药也。(亦有寒中厥阴少 
阴者。当分经治之。)戴阳者两颧浅红。必游移无定处。不尽面通红。或烦躁发狂欲饮水。坐卧 
泥水中。此阴盛格阳也。大剂八味饮。或参附汤。人参熟地可用至一二两。附子可用至三五钱。如 
认作白虎症治。立死。(此症与后白虎症。最易混淆。一或误投。 
生死立判。辨晰宜精细也。) 
中暑者。面部通红紫胀。眼白必黄。更以口渴辨之。凡中暑口必渴。面赤气粗。发躁狂乱。 
审知阳明的确。方可投白虎。 
x前胡汤x 
前胡 柴胡 紫苏 桔梗 陈皮 半夏 白芷 
甘草 
姜枣为引。有食加枳实。 
x承气汤x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 
上方去芒硝名小承气汤。去浓朴枳实加甘草名调胃承气汤。 
x真武汤x 
附子 白芍 茯苓 白术 生姜 
x四逆汤x 
附子 干姜 甘草 
上方倍干姜名白通汤。 
x参附汤x 
人参 附子 
上方去人参加黄 名 附汤。 
x白虎汤x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上方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卷三四明心法(下)
疟疾
属性:疟疾之病形何如。曰。疟之为病。非经非络。非脏非腑。乃夏月汗出太多。肌表空疏。外感 
暑邪。直入脏腑募原之间。待收藏二令一行。玄府闭密。则所藏之邪。无以泄其怒。而寒热作矣。 
然其寒也。乃内热将作。火冲其气故凛凛而寒。非真冷也。故不得以热药治之也。然素问分六经 
疟。岂募原足以尽之与。曰。非是之谓 
也。凡脏与脏腑与腑。或脏与腑。彼此相接之处。中间盖有虚界之募原。而虚界中。复有刚柔筋 
脉。其为某脏之筋。便为某脏之病。譬如胃与小肠相近。而邪入于胃与小肠之虚界。而彼筋脉属 
胃。则为阳明经疟也。又如肝与脾相近。而邪入于肝脾之虚界。而筋脉或属脾。便为太阴经疟矣。 
究之脏腑虽病。皆因募原之气迁移也。至于每日间二日者。疟之卫气。日行一周。历五脏十二经 
之界分。每一界分。必有其舍。(营卫之有舍。犹行人之有传舍也。)舍有随经络浮沉内薄之外 
邪。故与日行之卫气。相集则病作。离则病休也。间日间二日者。由其募原之远近也。(疟疾一 
症。前人虽备言之。然于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经旨。殊未透辟也。四明论本邯郸。而益阐其义。始 
知向来医家。只于脏腑经络中求之。直是隔靴搔痒耳。)曰。古人言无痰不成疟。信乎。曰。痰 
之所为。非热不生。今病患饮食入胃。而每日发热。则脾不能守其静化。一味外邪热化煎熬。并 
饮食而化为痰邪矣。(此言因疟只以生痰也。)其有先伤饮食。而痰热内作。复挟外感之暑邪。 
变而为疟者。有之矣。(此则由痰而作疟也。然必内伤饮食。而后生痰。外挟暑邪。而后作疟。 
则痰与疟皆属标病。而所谓无痰不成疟者。非谓必因痰而致疟也。只是凡疟莫不兼痰耳。)无 
痰不成疟。(此句须合上两条看。其理乃圆。)凡疟皆由脾虚。(如内伤饮食与外感暑邪。皆不出 
脾虚二字范围。脾不虚则饮食不得而伤。暑邪无自而入矣。)此些二语乃透疟病之根。医家不可忽 
诸。疟初发时。治法不论六经内外。只用清中驱疟饮。或清脾饮。三四发不应。以二妙丸与之立 
除。若淹延岁月不愈者。一味六君子汤自愈。(立斋云。凡人久疟诸药不效。以补中益气汤加半 
夏。用人参一两煨姜五钱。此不截之截也。一服即愈。)有发在酉时者。五发内。俱当用香红饮。 
古人用升提法转出阳分。不过言道理当如是耳。时人执此法。愈 
提则阴愈虚矣。且凡属夜病。若俱要见阳而愈。则亦不胜其升提矣。 
间一日者。与每日发者。治法不甚相远。惟三日疟最难治。予于岁月未久者。用参汤下二妙 
丸。服至半月一月自愈。如年深月久。 羸不堪者。大剂养荣汤。吞八味丸。仍于汤中加熟附子 
一钱。十帖必除。(东庄云。久疟用补中益气不效者。八味丸有神应。予每得其力。然不若兼服 
养荣。其效为尤速也。)疟痞初起。三妙丸加鳖甲久服自愈。(须治之于早。否则未有不成胀者。) 
x清中驱疟饮x 
柴胡 黄芩 半夏 山楂 枳实 浓朴 青皮 
陈皮 草果 苍术 生姜 
x二妙丸x 
橘红 半夏(姜制) 
上为末。神曲和丸。每发前三个时许。吞一二服。自然不发矣。凡有痰有食。误服补药。以 
致不瘥者。用此立愈。或再用小柴胡汤加枳实桔梗二三剂。 
x香红饮x 
人参 益母 当归 香附 红花 生姜 
按邯郸云。凡治疟必先问其寒热多寡。而参之脉症。有寒多热少者。有热多寒少者。大抵寒热往 
来。皆属少阳经。治法当以小柴胡为主。若寒多者。小柴胡加桂枝。有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 
有但寒不热者。名曰牝疟。然亦有不可执者。当察脉之虚实何如。若但寒者。其脉或洪实或滑。 
当作实热治。若但热者。其脉或空虚或微弱。当作虚寒治。凡疟将发之时与正发之际。慎勿施治 
。治亦无效。必待阴阳升极而退。过此邪留所客之地。然后治之。且当病未发二三时前。迎而夺 
之可也。经曰。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恶寒。阳气下陷于阴中则恶热。凡 
伤寒后大病后产后劳瘵等症。俱有往来寒热。似疟非疟。或一日二三度发。并作虚治。但有阳虚阴虚 
之别耳。余见发疟有面赤口渴者。俱作肾中真阴虚治。无不立应。凡见患者寒来如冰。热来如烙 
。惟面赤如脂。渴欲饮水者。以六味加柴胡芍药肉桂五味大剂。一服便愈。又有一等郁症似疟者。 
其寒热与正疟无异。但其人口苦呕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胁痛。耳鸣脉涩。须以逍遥散加茱连贝 
母倍柴胡。作一服。继以六味加柴胡芍药调理。 

卷三四明心法(下)
痢疾
属性:痢疾之病形何如。曰。痢疾一症。古人咸以赤白分寒热。殊不知伤气分为白。伤血分为赤。 
丹溪以先水泻。 
后脓血。为脾传肾。先脓血。后水泻。为肾传脾。此已发前人所未发。至损庵以为种种痢疾。总 
由湿热入胃。此一句。便可悟病形矣。(湿热入胃一语。道尽致痢之根。盖胃为多血多气之海。 
故气分血分。宜专指胃而言。所谓伤者。湿热入而伤之也。夫湿阴气也。入胃则伤胃之阳。热暑 
毒也。入胃则伤胃之阴。古人以赤白分寒热。盖误以湿为寒耳。兹以赤白分气血。则的确分明。 
千古论定矣。)痢疾腹痛。必是绕脐以下。当小肠之分野。饮食入胃。挟暑毒而归于中脘。初食 
未成糟粕。后食以继之。则初食挟毒而归于下脘矣。夫中无毒邪。则气血升降。得以循其正。所 
入之食变糟粕而从下脘归小肠矣。若毒与食在下脘。则升降不得循其正。糟粕欲行而不行。然毕 
竟要行。(句)而不得行。则将脏腑脂膏逼迫而下。(此脏腑亦专指胃而言)迨交入小肠之后。脓血由小 
肠而刮下。(白似脓。赤似血。即脏腑脂膏。为糟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