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

第43节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第43节

小说: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多(Meadow335)证明,受到压力时,获低分的人智力降低的程度大于获高分的人,这就是说,她们不够坚强。请见(297a)麦克里兰和他们合作者对成就需要的研究。
    这些例子对于我们的论点的价值在于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它们都是无动机的选择,都表达了某种性格结构,就象莫扎特的音乐无论如何都摆不脱莫扎特的风格.雷诺阿临摹戴拉克鲁克的一幅面更象雷诺阿而不是戴拉克鲁克的画一样。以上事实是表现性的,正如写作风格、主题理解测验中的描述、罗夏测验的记录或者小孩子玩玩具,这些都是表现性的一样。

游  戏

    游戏可以是应对性的,也可以是表现性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见70页)。有关游戏疗法和游戏诊断的文献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一般性的结论很可能将取代过去提出的关于游戏的各种机能性、目的性、动机性的理论。既然没有任何东西阻碍我们对于动物使用应对一表现两分法,我们也很有理由期待对于动物游戏的更有益更现实的解释。为了开辟这一研究的新领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承认,游戏可能是无用和无动机的,可能是存在(being)而非奋斗的现象,是目的而非手段。大笑、欢闹,娱乐、嬉戏、欢快等或许也是如此。

思想意识,哲学,神学,认识

    这也是一个正统心理学的工具一直难以对付的领域。我认为,情况之所以这样,部分地是由于自从达尔文和杜威以来,一般的思维一直自然地被看成是解决问题的,即,是机能性和有动机的。
    我们据以反驳这个假设的微少资料大部分来自对于更庞大的思想产物的分析——哲学体系,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神学体系,它们与个人性格结构的相互关系是很容易证实的(192)。叔本华这样的悲观主义者会产生一种悲观主义哲学这一点似乎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已经从主题理解测验的描述和儿童的艺术作品中学得了很多东西,若再将上面的事实考虑为纯粹是文饰、防御或者安全手段(device)无疑是天真幼稚的了。再举一个类似表现性作品为例。想必不能说巴哈的音乐或者鲁本斯的油画是防御性的或者有种文饰作用吧?
    记忆同样可以是相对无动机的,潜伏学习的现象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它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在所有人身上都有体现。研究者们就这个问题掀起的喧闹实在是离题太远,因为老鼠是否能表现出潜伏学习与我们毫不相干。但在这一点上人是毫无疑问的。
    安斯巴赫(Ansbacher,13)发现,不安全的人具有不安全的早期记忆的倾向很强烈;我个人发现,不安全的人强烈地趋向于做明显不安全的梦,这些例子同样能说明问题。它们似乎明确地表达了对于世界的看法。我不能设想,假如不牵强附会,它们怎能被解释为满足需要、报偿性或者加强性的呢?
    无论如何,真理或者正确的答案,往往是毫不费力地被认识到的,而不是通过奋斗或者追求而获得的。在大多数实验中,解决问题前都必须具有某种动机。这一事实很可以是问题的平凡性或专断性的作用而不是“所有思维都必须有目的”的证明。在健康人的健全生活中,思维,如同感知一样,可以是自发的和被动的接受或者生产,它们是机体的存在和性质的无动机,不费力的表现,是让事情自然发生而不是人为地使它们发生;就如同花香或者树上的苹果的存在一样。

第十五章心理治疗、健康与动机

    令人惊奇的是,实验心理学家们迄今尚未转向心理治疗研究这一未被开采的金矿。作为成功的心理治疗的结果,人们的理解不同了,思维不同了,学习不同了。他们的动机发生了变化,一如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一样。我们赖以揭示出与人的表层人格恰成对照的人的最深刻的本质的最好技巧莫过于心理治疗。他们的人际关系及其对待社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的性格(或人格)无论在表面或是深层都有所改观。甚至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外貌变了,身体健康增强了等等。(有时)在某些病例中甚至连智商也上升了。然而就是在有关学习、感知、思维、动机、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为数众多的这类著作中,心理治疗法这一术语也没有被收到索引中去。
    只举一个例子,毫无疑问学习理论至少可以说会从对于婚姻、友谊、自由交往、耐力分析、职业的成功诸治疗力量学习效果的研究中获得裨益,这还不是悲剧、创伤、冲突和痛苦。
    通过探究仅仅作为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的一个准侧,即作为社会心理学分枝的心理治疗关系,另外一系列同等重要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被人们发现了。现在我们可以描述出患者与治疗者至少有三种方式彼此联系在一起:独断的、平等的和放任的,而每种方式在不同的时候有着各自特殊的适用性。不过准确地说,在儿童俱乐部的社会气氛中,在摧眠的方式中,在政治理论的型态中,在母子关系中(300)以及在类人猿的种种社会组织中(306)这三种类型的关系均有所发现。
    对于治疗目的与目标的任何彻底的研究一定会很快暴露出当令人格理论发展的不充分性,对科学中没有价值的席位这一基本的科学正统信条产生疑问,揭示出有关健康、疾病、治疗和治愈诸医学观念的局限性、清晰地展示出我们的文化依然缺少一个适用的价值体系。难怪人们对此问题心怀恐惧。还有另外许多示例可被引来用以证明心理治疗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门类。
    我们可以说心理治疗的进行有七种主要方式:(1)通过表露(动作的完成、释放、宣泄),如列维释放疗法所示(271);(2)通过基本需要的满足(给予支持、担保、保护、爱恋、尊重);(3)通过威胁的转移(保护,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4)通过洞察力、知识和理解的改善;(5)通过建议或权威;(6)直接攻其病症,象在不同的行为治疗中那样,以及(7)通过肯定的自我实现、个性化或成长。为了人格理论较一般的意图起见,它还设立了一系列方式,按照这些方式,人格沿着文化上与精神病学上所认可的方向变化。
    这里我们尤其大感兴趣的是追踪治疗素材与本书到目前为止所描述的动机理论之间存在的若干内在联系。我们将会看到基本需要的满足是通向全部冶疗的最终明确目标,即自我实现之路的重要一步(也许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还要指出,只有通过他人,这些基本需要大致才可以得到满足,因此,(治疗)多半必须在一种人际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基本需要(其满足物构成了基本治疗药物,如安全、归属关系,爱和尊重等)且能从他人那里获得。
    我可以马上承认我本人的经验主要局限在较为简单的治疗方面。那些其经验主要在精神分析(较为深奥)疗法方面的人很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重要的药物是顿悟而不是需要满足。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重病患者在他们放弃了对于自我及他人的幼稚可笑的解释,变得能够按照实际状况来理解和接受个人的与人际的现实性之前,他们绝没有可能接受或吸收基本需要的满足。
    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就这一问题展开辨论,指出,顿悟疗法的意图是旨在使得接受良好人际关系与之相随的需要满足成为可能。我们知道只有当这些动机的变化付诸实现之时候,顿悟才是富于成效的。大致区分一下简单的,短期的需要满足治疗与深奥的、长期的难度更大的顿悟治疗之后。姑且接受这一区分具有可观的启迪价值。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在诸如婚姻、友谊、协作、教育这些愈多的非技术性情境之中需要满足是可能的。这就为治疗技能极大的拓展给非职业人员(非职业疗法)开辟了一条理论通路。现在,顿悟治疗已经明确成为一个技术性问题了,掌握它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对于非职业疗法与技术性疗法之间二分法的理论重要性的不懈追寻将显示其多种多样的有用性。
    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也可能有些冒险;尽管比较深奥的顿悟治疗含有若干附加的原则,但是我们如果把对于抑制或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后果的研究选择来作为我们的出发点的话,它们还是可以被人透彻理解的。这与现有的,从一种或另一种精神分析(或其他顿悟疗法)的研究中推导出对于短期治疗的解释这一实际情况直接对立。后一种方法所带来的一个副产品是在心理学理论中把心理治疗法及人格成长的研究划地为牢,使其或多或少自给自足,为特定的或原生的只适用于这一领域的法则所统辖。本章明确摒弃这一推断,一开始就坚信心理治疗中绝没有特定法则。在我们开始的时候仿佛的确存在着这些法则,这种情况不仅可以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大多数职业治疗家所接受的是医学训练而不是心理学训练,还可以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实验心理学家们对于影响其描述人的本质这一心理治疗现象的东西莫名其妙地漠视。简言之,我们不仅可以主张心理治疗法最终必须坚实地立足于健全的普通心理学理论之上,而且还可以主张心理学理论必须拓展自身以适应这一任务。据此,我们将首先接触较为简单的治疗现象,在本章的后部分再来涉及顿悟的问题。

作为通过人际关系获得需要满足的心理疗法与人格成长:支持这一观点的若干现象

    我们知道有许多事实集合起来并不可能造成(1)一种纯粹认知的心理治疗理论或(2)一种纯粹的非人格心理治疗理论,但是它们却与需要满足理论,与治疗和成长的人际方法相容甚笃。
    1.只要有社会存在的地方就永远有心理治疗的存在。巫师、术士,巫婆、村落的年老女巫、僧侣、宗教师以及较近出现于西方文明中的医生,他们有时总是能够完成我们今天所谓的心理治疗的。的确,通过完全戏剧性的心理病理的治愈,通过更为微妙的性格及价值紊乱的治愈,伟大的宗教领袖们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这些人为这些成就提供的解释彼此千差万别,毋庸认真考虑。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尽管这些奇迹能够被付诸实践,但是实践者并不知道他们完成它们的原因与方式。
    2.这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今天依然存在。不同的心理疗法派别各执已见,有时颇为激烈。然而,在足够长的一段时期以后,一位临床的心理学家会偶然碰到这样一些病人,他们接受过每一个思想流派的继承者的治疗从而痊愈。这样这些病人就将成为一种或另一种理论的感激涕零的忠实支持者。但是收集每一思想流派失败的例子也易如反掌。使这一问题更加令人费解的是,我见到过这样一些病人,他们是由医生甚至是精神病学者治愈的,而这些医生就我所知.从未受到过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心理疗法方面的任何方式的任何训练(这还不算学校教师、牧师、护士、牙医、社会工作者等)。
    的确,我们可以在经验的与科学的领域内诘难这些不同的理论流派并且依照相对有效性的大致等级排列它们。而且我们可以期待将来我们能够收集到合适的统计资料以表明一种理论训练比起另一种来所产生的治愈或成长的百分比更高、纵然,没有一种理论训练会完全失败或全部成功。
    此刻,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治疗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依赖于理论而出现,就此而论,它们还可以在完全没有理论的情况下出现。
    3.即使是在一个思想流派的领域之内,比如说古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众所周知,分析家们普遍承认分析家与分析家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这不仅表现在通常所界定的能力方面,还表现在治疗的纯粹效力上。有些天才的分析家他们在教学与著述方面贡献卓著,对于他们渊博的学识有口皆碑,作为教师或讲课人他们深受人们的欢迎,被人视为训练有素的分析家,可他们就是常常无法治愈他们的病人。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从不撰写什么东西,即便有所发现却也屈指可数,可他们几乎总是能治愈他们的病人。当然十分清楚的是在成为天才与治愈病人的这些能力之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确定的相互联系,然而有些例外尚需阐明。
    4.纵观历史,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实例,在这些实例中,某一疗法思想流派的大师尽管自己是当之无愧的治疗家,但在向其学生传授这一能力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是失败的。如果这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一个内容问题,一个知识问题,如果治疗家的人格毫无差别,那么,如果学生与老师同样聪明、同样勤奋的话,最终学生们应会干的和老师一样出色或者超过他们的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