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马斯洛-第4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校的普通训练按理应该引导年轻人对事物进行具体把握,应该满足他们做具体事情的热望。在这里当然也离不开分析,但这种分析只要描述出各个不同领域中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就足够了。在伊甸园里,正当是先看见动物,然后再给它们命名的,而在我们的传统制度中却与此相反,儿童先给动物命名,然后才看见它们。
这样的专业训练只能触及到教育的一个方面,而这一方面的重心在理智上,其主要工具是印刷成文的书籍。但专业训练显然还有另一个方面,这一方面的重心应该落在直觉上,应该避免与整体环境的分离,其目标是尽可能少地对整体进行分割,而去对整体进行直接把握。现在我们最需要的那种一般性,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进行直接评价。(475,284…286)
人们都普遍承认,理论的建立意味着选择和拒斥,而这又意味着,我们必须期待一种理论把世界的某种方面弄得清楚一些,而另一些方面则无须弄得那么清楚。大多数非整体论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一套一套的标签或门类。但是从来就没有什么人设计过一套所有现象都与之恰相熨贴的标签,疏漏的地方总是在所难免。有些现象介于各种标签之间,有些则好象可以同时归于好几个不同的标签。
而且,这种理论几乎向来就是吸引人的,因为它强调了现象的某些性质,认为这些性质比别的性质更为重要,或者至少是更值得注意。这样,所有这类理论,以及其它一些抽象概念都容易去除掉或忽略掉现象的某些性质,也就是说,容易遗漏掉部分真理。由于有这样一些选择和拒斥的原则,所有理论就难免仅仅对世界持一种部分的、独断的和偏颇的看法。这一切理论即使都结合在一起,也不能使我们对现象和世界得出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些理论家和知识分子往往体会不到一种经验的全部主观丰富性,相反那些在艺术和情感方面十分敏感的人则常常能够体会到。很有可能我们所谓的神秘经验正是这种对特殊现象的所有特征进行充分掌握的绝好的和极端的表现。
通过对比,我们上面的这些考虑就揭示出了特殊化的个别经验的另外一个特点,这就是它的非抽象的特点。但这与戈尔德斯坦所说的具体并不是一回事。当一个大脑受损的人具体地行事的时候,他实际上并不能看到对象或经验的全部感官特征。他所看到的只是由这一特殊情景所决定的某一特征,而且他也只能看到这一特征,例如一瓶酒就是一瓶酒.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不可能是一种武器、装饰,不可能用来压纸或者灭火。如果我们把抽象活动定义为一种选择性注意,它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只注意到某一事件的无数特征中的一些而不及其余,那么,戈尔德斯坦的病人可以说都在进行抽象活动。
如此看来,把经验进行归类与具体评价经验、利用经验与欣赏经验,以一种方式对它们进行认知与以另一种方式对它们进行认知,在所有这些活动之间显然都存在着某种差异。在那些专业心理学家中间,几乎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相反,那些研究神秘体验与宗教体验的学者们都众口一词地强调了这一点。例如,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rley)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的认识在形式上日益发展成概念性的,日益变得有系统起来,认识中那些与事实相关的功利的内容也骤然大增。但是人们原来的那种对事物进行直接把握的能力却会出现某种退化,人的直觉能力也会变得迟钝起来,甚至会荡然无存,这样一来,他所取得的那些收获就被抵销了。”(200,Ⅷ)。
但是,直接的欣赏评价并不是我们同自然的唯一关系,事实上,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它在我们与自然的所有关系中是最不紧迫的,因此我们不要因为理论和抽象概念有危险就对它们进行百般非难,这样做是十分愚蠢的。理论和抽象概念所提供的好处是巨大的,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从交流方面来看,从对世界的实际控制方面来看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有责任向各方面研究工作者提出规劝的话,我们或许要这样来提出我们的规劝;知识分子,科学家等人通常进行的认知活动并不是他们的武器库中的唯一武器,如果他们牢牢记住这一点的话,那么他们的认知活动无疑就会变得更加有力。的确,研究工作者的武器库中还有别的武器。如果说这些武器通常都被交给了诗人和艺术家的话,那是因为人们不懂得,这些遭到忽视的认知形式能够通向另一部分真实世界,而这一部分世界是那些一味地进行抽象活动的知识分子所看不到的。
而且,正如我们将在附录乙中所看到的,整体论的理论活动也是完全可能的。在这种理论活动中,事物并不是互相分离,彼此独立的。它们是完整的,都作为整体的一些方面而彼此关联,无一例外地包容在同一整体之中,如形影一般须臾不可或离,在各种不同层次上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图景。
语言与命名
语言主要是一种体验和传达命名性信息的绝好手段,亦即是一种标题化的手段。当然语言也企图界定和传达那些特殊具体的东西,但却常常由于其最终的理论目标而告失败①它在处理某特殊事物时最多就是赋予它一个名称,但名称毕竟不能描述或传达出这一事物,不过是给它贴上一个标签罢了。一个人要认识特殊事物就必须充分地体验它,而且必须亲身体验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即使是给经验命名也会给它罩上一层屏幕,使人不能进一步对它进行直接评价。例如,有一位教授一天与他艺术家的妻子漫步在一条乡间小道上。当他第一次看见一朵可爱的花时,他就问他的妻子这朵花的名称是什么,谁知刚一出口,就遭到他妻子的一顿斥责:“知道这朵花的名称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你一旦知道了它的名称就会感到心满意足,就不会再去欣赏这朵花了。”
语言强行把经验塞进标题中,就这一点来看,它无疑是横梗在现实与人之间的一道屏幕。一句话,语言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此,虽然我们都不可避免要使用语言,但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却必须时刻意识到它的缺点,力求避开这些缺点。
语言给人的理论思维带来很大的好处,但即便如此,语言的各种缺点仍然是显而易见,不可忽略的。如果人们完全放弃了语言所能勉强达到的那一点特殊性,而只是一味地使用各种千篇一律的老套、平凡陈腐的话语、箴言、标语、口号和形容词的话,那么情况比这还要坏得多。如果是这样的话,语言就地地道道变成了一种消除思想的手段,就会使人感觉迟钝,阻碍人的精神的发展,把人弄成一钱不值的废物。达样,语言的功用实际上与其说是传达思想,不如说是隐藏思想。
语言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同样也给我们带来麻烦。这一特征就是,语言是超乎时空之外的,至少有些特殊词汇是这样的。“英格兰”一词逾经千年而未见任何发展、变化、展开和衰老,但它所指示的那个民族却早就今非昔比了。但是无奈我们手中掌握的都是这样的词汇,因而只能用它们去描述处于时空变化中的事件。如果我们说,“永远都有一个英格兰”,这是什么意思呢?正如约翰逊(Joh…nson)所说:“在现实的手指之间但见笔走如飞,从无片刻停歇,非区区口舌所能企及。以流动性而言,语言结构较之现实结构远逊。正如晴空中陡然响起一声霹雳,转瞬之间却又化为乌有,我们所高谈阔论的现实也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215,119)
第十四章无动机和无目的的反应
这一章,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奋斗(工作、竞争、成功、尝试、以及目的性)和存在形成(being——being,存在、表现、自我实现)之河在科学上便于使用的区别。当然,这一区别,在东方文化和宗教中是常见的,例如在道家中就是这样。在我们的文化里,一些哲学家,神学家,美学家、神秘主义研究者也这样认为。然而,据我所知,迄今考虑过“存在”(或某些类似的东西)这一重要甚至是基本的范畴的仅有的几个心理学家,是M·韦特海默,K·戈尔德斯坦,H·A默里,以及一般象G·奥尔波特,w·沃尔夫,G·墨菲等等这样的人格研究者。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是基于犹太…基督宗教之上的。在美国,特别由清教徒和实用主义精神所支配。这种精神强调工作、斗争、奋斗、严肃、认真,尤其是目的明确。象任何其他社会机构一样,从广义的科学到具体的心理学,也免不了受文化趋势以及气氛的影响。美国心理学,由于美国文化的影响,过份实用,过份清教化、过份讲究目的。这一点不仅明确地体现于美国心理学的影响和公开宣称的目的中,而且在它未能探讨的空白和所忽略的问题上也有明确的体现。在教科书里,没有论及嬉戏和欢乐、闲暇和沉思,闲逛和游荡、以及无目标、无用处、无目的的活动的章节。这就是说,美国心理学忙于从事仅仅是生活的一半的研究,却忽视生活的其他领域——也许是更重要的一半的领域!
从价值观点来看,这也许可说是专注于手段而不顾目的。这种哲学,几乎包含在整个美国心理学中(包括正统的和修正的精神分析)。美国心理学一贯根本忽视能动性以及终极体验(这种体验是无为的),而关心那些能完成某些有用事情的竞争、改变、有效、有目的的活动。在J·杜戚的《评价的理论》中,这种哲学表现得非常明确,达到了登嶂造极的程度。(108)在那里,目的的可能性实际上被否定了。目的本身只是其他手段的手段,而后者又是其他手段的手段。……
在临床的水平上,我们以下列方式讨论过这一区别的各个方面:
1.在附录乙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整体论的重要性不仅对于强调因果理论。特别是原子多样化的连续性很有必要,而且对于强调共处和相互依靠也很有必要。在连锁因果关系中,如同在杜威的价值理论中一样,甲导致乙的发生,乙又诱发了丙,而丙又是丁发生的原因,如此延续。这是一类理论的自然产物,这种理论主张任何事情单就其本身来讲都是不重要的。因果关系理论对于追求成功和技术成就的生活来说是一件相当合适甚至必要的工具,但对于强调内在的完善、审美体验、享乐、鉴赏能力和自我实现的生活来说却毫无用处。
2.在第三章中我们认识到,有动机和有决定因素并不是同义的。例如。体质变化,象皮肤晒黑或肉体活动,逐渐成熟的变化,情景和文化的决定因素,还有心理变化,如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或者潜伏学习,它们都只有决定因素而没有动机。
虽然是弗洛伊德首先混淆了这两个概念,然而精神分析学家们一直如此广泛地追随这个错误,以致他们今天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都机械地为其寻找动机,例如象湿疹、胃溃疡,笔误、遗忘等等。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的主要(如果不是全部)基础是相信动机无处不在。受伤者接连重复的恶梦看上去并没有目前或价值,并未满足任何需要,但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动摇不了弗洛伊德对于动机和决定因素的同一性的坚定信念,他假定这些梦满足了一个新的死亡动机。打破这个同一性,接受纯粹非应对性表现的可能性,那么这个死亡本能的假设就站不住脚了。
3.在第五章,我们曾证明许多心理现象是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无动机的结果和副现象,而不是象一直所设想的那样是有目的,有动机和经过学习而产生的(learned)变化。根据我们列举的现象,可以立即明显看出后者绝非小错。我们主张,这些现象完全或部分地是满足的作用,例如,心理治疗,态度,兴趣,趣味(tasts),价值观,幸福,良好的个人品行,对自我的看法,许多性格特点,以及许多其他心理作用(poychological effeects)。需要的满足使相对无动机的行为的出现成为可能,例如,“在满足后,机体立即允许自己放弃压力,紧张,紧急和必须,转而变得闲荡,懒散,被动;享受阳光,装饰,美化,擦洗(而不是使用)坛坛罐罐,消遣,嬉戏,悠闲地注意并不重要的事情,行动漫不经心,没有目的。”
4.一九三七年关于熟悉、通晓的结果的一个试验(309)证明,简单的,没有报偿的,重复的接触往往最终导致对于熟悉的事物或话语或行动的偏爱,甚至尽管它们最初是令人厌恶的。既然这个结果构成了一个关于通过未得到报偿的接触而学习的纯粹的实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