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要药分剂-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刘
皮毛
也。
卷二宣剂下
芜荑
内容:味辛。性平。无毒。禀金气而生于春阳之令。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主治】主五内邪气。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温行毒。去三虫。化食。逐寸白。肠中 喘
息。
虫。食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散风除湿。消积杀虫之品。(兼泻剂)
【前论】藏器曰。诸虫皆因湿而生。气食皆因寒而滞。士瀛曰。嗜酒人血入于酒为酒鳖。
多
背
【炮制】藏器曰。凡使芜荑。以气膻者良。乃山榆仁也。经疏曰。入药用大者。小者即
榆荚
卷二宣剂下
五加皮
内容:味辛苦。性温。无毒。在天得少阳之气。为五车星之精。在地得火金之味而生。降
阴也。远志为使。恶元参、蛇皮。
【主治】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 。小儿三岁不能行。疽疮阴蚀。(本经)男子阴
痿。
囊
强
权)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大明)酿酒治风痹。四肢挛急。(苏颂)
【归经】入肝肾二经。为祛风湿壮筋骨之品。(兼补剂)
【前论】元素曰。肾得其养。则妄水去而骨壮。肝得其养。则邪风去而筋强。汪机曰。
风家
精。
【禁忌】经疏曰。下部无寒湿邪而有火。及肝肾虚而有火。均忌。
卷二宣剂下
蔓荆子
内容:味苦辛。性微寒。无毒。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升也。阳也。恶乌头、石膏。
【主治】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本经)风头痛。脑
鸣。
目
凉诸
【归经】入肝膀胱二经。兼入胃经。为搜风凉血之品。(兼轻剂 能散上部风热)
【前论】之才曰。齿虽属肾。为骨之余。而上龈属胃。下龈属大肠。阳明风热上攻。则
动摇肿痛。蔓荆能散阳明风热。故齿坚。时珍曰。体轻浮。上升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
热之症。仲淳曰。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
【禁忌】经疏曰。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血虚有火者。忌之。元素云。胃虚人不可服。恐
生痰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酒浸一日。蒸之。晒干用。
卷二宣剂下
紫荆皮
内容:味苦。性平。无毒。内禀天地清寒之性。外感南方初阳之气而生。
【主治】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开宝)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治妇人血气疼
痛。
经水凝涩。(时珍)
【归经】入肝经。为胜热泄结破瘀之品。(外科要药 肝心包血分药)
【前论】张实之曰。寒胜热。苦走骨。紫入营。故能活血消肿。利小便而解毒也。
鳌按、紫荆皮为跌扑损伤家必用之药。亦以其能破宿血。行滞气也。
卷二宣剂下
密蒙花
内容:味甘。性平。微寒。无毒。禀土气兼感冬春之气而生。
【主治】主清盲肤翳赤肿。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KT 豆。及疳气攻眼。(开宝)
疗羞
明怕
【归经】入肝经。为平润之品。(并入本经气分血分 润肝燥)
【前论】仲淳曰。其蕊萌于冬而开于春。故为厥阴肝家正药。但形与芫花相似。芫花狭
小。而密蒙花差大为异。当详辨之。
鳌按、本草详载密蒙花主治诸症。要皆肝虚有热所致。盖目者。肝之窍也。目得血而能
视。
密蒙
卷二宣剂下
川椒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得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禀火金之气而生。可升可降。阳也。
杏仁为使。得盐味佳。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可收水银。中其毒者凉水麻仁浆解之
。闭口者杀人。多食乏气喘促。久食失明。伤血脉。五月食。损气伤心。令人多忘。
【主治】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热痹痛。下气。(本经)散寒除湿
解
郁结
【归经】入脾肺二经。兼入心包络经。为散寒逐湿补火之品。(兼燥剂)
【前论】吴猛曰。其气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热下达。不致上熏。许叔微曰。凡肾气上
逆。
川椒
服椒
脾除
【禁忌】经疏曰。肺胃素热。大肠积热。一切阴虚阳盛。火热上冲者。均忌。
【炮制】寇氏曰。凡使。微炒使出汗。乘热入竹筒中。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未尽。再
捣用
卷二宣剂下
椒目
内容: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主水。腹胀满。利小便。(苏恭)治十二种水气。及肾虚耳猝鸣聋。膀胱急。(甄
权)
【归经】入脾膀胱二经。为利水之品。(行积水逐留饮)
【前论】原礼曰。椒气下达。故椒目能治肾虚耳鸣。用巴豆、菖蒲同研。以松脂、黄蜡
熔为
猪上
不行
以上宣剂木部
卷二宣剂下
谷芽
内容:味苦。性温。无毒。
【主治】主寒中。下气。除热。(本经)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健脾开胃和中消食之品。
【前论】仲淳曰。谷芽具生化之性。故能调理脾胃。脾胃和则中自温。气自下。热自除
也。
卷二宣剂下
酒
内容:味苦甘辛。性热。有毒。畏葛花、赤小豆、绿豆粉、盐、枳 。
【主治】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本经)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消忧发怒。宣
言
畅意
【归经】入十二经。为开发宣通之品。
【前论】好古曰。辛者能散。苦者能下。甘者能居中而缓。用为导引。能通行一身之表。
至
【禁忌】丹溪曰。本草止言酒性热而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战
。
卷二宣剂下
秫米
内容:味甘。性微寒。无毒。即粟之糯者。
【主治】治寒热。利大肠。疗漆疮。(别录)治筋骨挛急。杀疮疥热毒。(孟诜)
【归经】入肺经。为宣畅之品。
【前论】时珍曰。肺疟。及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及食鹅鸭成瘕。妊娠下黄汁。皆治之。
【禁忌】孟诜曰。能拥五脏气。动风。迷闷人。不可多食。养生曰。粘滞易成黄积病。
小儿
卷二宣剂下
大麦
内容:味咸。性温。无毒。
【主治】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本经)补虚劣。壮血脉。化谷食。止泄泻。不
动
风气
满。(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补虚化谷之品。(兼补剂)
【前论】寇氏曰。暴食稍似脚弱。下气故也。熟则大益人。带生则冷能损人。
卷二宣剂下
麦芽
内容:味甘咸。性温。无毒。豆蔻、砂仁、乌梅、木瓜、白芍、五味为之使。
【主治】主化宿食。破冷气。止心腹胀满。(苏颂)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
消痰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健土化积之品。(兼泻剂 能助胃气上行而资健运)
【前论】丹溪曰。能行上焦滞血。除腹内寒鸣。多服久服。能令人消肾。士材曰。麦芽
能消
鳌按、麦芽功用与谷芽相似。而消食之力更紧。补益则不如谷也。但能堕胎。妊妇勿用。
【禁忌】经疏曰。能消米面诸果食积。无积滞脾胃者。忌用。
卷二宣剂下
陈神曲
内容:味甘。性温。无毒。出泉州陈久者良。
【主治】主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
症结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消导之品。
【前论】时珍曰。闪挫腰痛者。 过淬酒服之效。产后欲回乳。炒研酒服二钱。日二。
立止
【禁忌】经疏曰。脾阴虚。胃火盛者。均忌。能落胎。孕妇少食。
卷二宣剂下
红曲
内容:味甘。性温。无毒。红入米心。陈久者良。
【主治】主入营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伤。治赤白痢。下水谷。(丹溪)杀山岚瘴
气。
治
【归经】入脾胃大肠三经。为破血消食之品。(兼燥剂)
【前论】时珍曰。凡妇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吴瑞曰。以红曲酿酒。
则
卷二宣剂下
豉
内容:味苦。性寒。无毒。能升能降。阴中阴也。
【主治】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两脚疼冷。(别录)疟疾。骨蒸。犬
咬。
中
盗汗
【归经】入肺经。入胃经。为解表除烦之品。(解肌发汗下气调中)
【前论】博物志曰。豉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
得蒜则止血。炒熟则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士材曰。豉之入肺。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
苦以泄之之义也。伤寒瘴气。肺先受之。喘吸烦闷。亦肺气有余耳。何弗治耶。
【禁忌】经疏曰。伤寒传入阴经。与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热结胸中。烦闷不安。此
欲成
以上宣剂谷部
卷二宣剂下
葱白
内容:味辛。性平。叶温。根须平。并无毒。禀天之阳气。得地之金味而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伤寒骨肉碎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
气。
寒
宏景)霍乱转筋。及奔豚气。香港脚心腹痛。(大明)利耳鸣。通二便。时疾热狂。阴毒腹
痛。
【归经】入肺肝胃三经。为解散之品。(兼轻剂 达表和里通阳治血)
【前论】时珍曰。生用辛散。熟用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药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气。
外应
诸病
【禁忌】仲景曰。葱同蜜食杀人。同枣食令人病。时珍曰。服地黄常山人。忌食。经疏
曰。
卷二宣剂下
白芥子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
【主治】主胸膈冷。上气。面目黄赤。(别录)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宏景)治喘咳
反胃。
【归经】入肺经。为利气豁痰。发汗散寒。除肿止痛之品。(通行经络 能搜剔内外痰
结
及胸
【前论】丹溪曰。痰在皮里膜外及胁下。非此不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
【禁忌】经疏曰。肺经有热。及阴虚火炎生痰者。均忌。
卷二宣剂下
莱菔
内容:生者味辛甘。熟者味甘。性皆温平。皆无毒。禀土金之气以生。能升能降。阳也。
【主治】主大下气。消谷。去痰癖。捣汁止消渴。(本经)制面毒。(萧炳)治肺痿吐血。
同羊肉纸鱼煮食。治劳瘦咳嗽。(日华)生捣服。治噤口痢疾。(汪颖)主吞酸。化积滞。解
酒毒。
【归经】入脾胃肺大肠四经。为消食化痰之品。(生食升气熟食降气辛宜肺甘宜脾)
【前论】孟诜曰。多食莱菔动气。惟生姜能制其毒。 庵曰。夏日食莱菔菜。秋不患痢。
冬
卷二宣剂下
莱菔子
内容:味辛甘。性平。无毒。可升可降。阳也。
【主治】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宽胸膈。发疮疹。熟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
重。
【归经】入肺脾二经。为行气消痰之品。
【前论】丹溪曰。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禁忌】经疏曰。莱菔下气耗血。服地黄、首乌者。不可食。其子。虚弱人大忌。
卷二宣剂下
生姜
内容:味辛。性微温。无毒。禀天地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也。秦椒为使。恶黄芩、黄连、
天鼠粪。杀半夏、莨菪毒。
【主治】主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别
录)
主
效
肺
性
珍)
【归经】入肺心脾胃四经。为发散之品。(呕吐反胃圣药 散寒发表止呕开痰)
【前论】藏器曰。生姜本温。要热则去皮。要凉则留皮。成无己曰。姜枣辛甘。能行脾
胃津
卷二宣剂下
干姜
内容:味辛。性大热。无毒。禀天地之阳气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
【主治】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本经)寒冷腹痛。中
恶。
皮
主心下寒痞。(好古)〔炮姜〕除胃冷。(萧炳)
【归经】入心肺脾胃肾大肠六经。为除寒散结。回阳通脉之品。(兼燥剂)
【前论】东垣曰。干姜乃心脾二经气分药。宜甘草缓之。好古曰。服干姜以治中者。必
上僭
有
入
炮姜主除胃冷而守中。温经止血。虞抟曰。干姜生则逐寒邪。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则耗
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宝鉴曰。炮姜止而
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炮黑止吐衄。血见黑则止也。
【禁忌】经疏曰。生姜、干姜、炮姜。禁忌略同。大约久服伤阴损目。误服亦然。凡阴
虚内
卷二宣剂下
胡荽
内容:味辛。性微温。无毒。禀金气多火气少而生。升也。阳也。伏钟乳石。
【主治】主消谷。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发痘疹。通心窍。(嘉 )
【归经】入肺脾二经。兼入心经。为透发之品。(辟一切不正之气)
【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