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要药分剂-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郁
阳明
鳌按、腹皮下气。亦与槟榔同。不独子也。但槟榔破气最捷。其性为烈。腹皮下气稍迟。
其
【禁忌】经疏曰。病涉虚弱者。忌。
【炮制】思邈曰。鸩鸟多集此树。宜以酒洗清。再大豆汁洗。晒干用。
卷六泻剂上
竹叶
内容:味辛甘。性寒。无毒。禀阴气以生。降也。阴中微阳也。
【主治】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本经) 〔竹茹〕主呕 。温气寒热。吐血。崩中。(别
录)
(大明)
养血清
主风
【归经】入心胃二经。为涤热之品。(竹叶竹茹专治上焦烦热 竹沥中风主药)
【前论】汪机曰。竹茹入肺胃经。能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竹沥入肝经。滑利走窍。
能
消
热。
沥味
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而致者。如
阴既虚。火必旺。煎熬津液。结而为痰。壅塞
偏痹不仁。竹沥能遍走经络。搜剔一切痰结。
经脉流转。中风之症自除矣。 时珍曰。竹沥
【禁忌】经疏曰。竹茹。凡胃寒呕吐。感寒挟食作吐。忌用。竹沥。凡寒痰湿痰及饮食
生痰
卷六泻剂上
天竺黄
内容:味甘。性寒。无毒。竹之津液结成。
【主治】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开宝) 治
中风
【归经】入心经。为除热豁痰定惊之品。(幼科要药 凉心经 利心窍)
【前论】仲淳曰。此即大竹内所结之黄粉。气味功用与竹沥相同。但竹黄气稍缓而无寒
滑之
豁
卷六泻剂上
雷丸
内容:味苦咸。性微寒。无毒。禀竹之余气。兼得地中阴水之气以生。降也。阴也。荔实、浓
朴、芫花为使。恶葛根。
【主治】主杀三虫。逐毒瓦斯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本经) 作摩膏。治小儿百
病。
逐
风。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消积杀虫之品。
【前论】陈承曰。经言利丈夫不利女子。乃疏利男子元气。不疏利女子脏气。故曰久服
令人
【炮制】大明曰。入药炮用。 苏恭曰。此竹之苓也。乃竹之余气所结。大小入栗。生
土中
以上泻剂木部
卷七泻剂下
绿豆
内容:味甘。性寒。无毒。禀土中之阴气而生。反榧子壳。害人。
【主治】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开宝) 止泄痢猝 利小便肠满。
(思
浓肠胃
豆
心头
【归经】入胃经。兼入心经。为清热解毒之品。
【前论】吴瑞曰。绿豆肉平皮寒。如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毒。宜连皮生研。新汲水服。
【禁忌】经疏曰。脾胃虚寒滑泄者忌。
以上泻剂谷部
卷七泻剂下
冬瓜
内容:味甘。性微寒。无毒。禀阴土之气而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主治】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别录) 除心胸满。去头面热。(孟诜) 大解
热毒。消痈
(大明) 治
【归经】入脾胃大小肠四经。为除热益脾之品。
【前论】丹溪曰。冬瓜性走而急。寇氏谓其分散热毒瓦斯。亦取其走而性急也。
【禁忌】经疏曰。冬瓜性冷利。脏腑有热者宜之。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忌。
以上泻剂菜部
卷七泻剂下
杏仁
内容:味甘。性温。有小毒。禀春温之气。兼得火土之化以生。可升可降。阴也。恶黄 、葛
根、
【主治】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本经) 惊痫。心下烦
热。
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别录) 除肺热。利胸膈气逆。(元素)
疗
哒杏仁〕主止咳。下气。消心腹间逆闷。(正要)
【归经】入肺大肠二经。为泻肺解肌。润燥下气之品。(专散肺家风寒痰滞)
【前论】李杲曰。杏仁下喘。治气也。桃仁疗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当分气血。昼
便难
脉沉
用陈
【禁忌】经疏曰。凡阴虚咳嗽。肺家有虚热热痰者。均忌。(双仁者不可用)
卷七泻剂下
桃仁
内容:味苦甘。性平。无毒。禀火土之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香附为使。
【主治】主行瘀血。血闭。症瘕。(本经) 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硬。除猝暴击血。
通
月水
热燥痒
【归经】入肝心包二经。为破血润燥之品。(二经血分药 苦能泄血滞甘能缓肝气而生
新
血)
【前论】陈承曰。行血。连皮尖生用。润燥去皮尖炒用。俱研碎。
【禁忌】经疏曰。桃仁散而不收。泻而无补。过用或不当。能使血下不止。损伤真阴。
故凡
卷七泻剂下
梨
内容:味甘微酸。性寒。无毒。得西方金气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客热。中风不语。治伤寒热发。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开宝) 热
嗽。
胸中
【归经】入心肺二经。兼入肝胃二经。为消痰降火。清热解毒之品。
【前论】时珍曰。梨能治风热。凉心润肺。降火消痰。皆其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
六七
【禁忌】经疏曰。凡肺寒咳嗽。脾家泄泻腹痛。冷积寒痰痰饮。产后痘后胃冷呕吐。及
西北
卷七泻剂下
山楂
内容:味甘酸。性温。无毒。禀木气而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消食积。化宿滞。行结气。除积块痰块血块。健脾开膈。疗痢疾。(医鉴) 止
儿枕作痛。发小儿痘疹。(备要)
【归经】入脾经。为破气消积。散瘀化痰之品。(专去腥膻油腻之积与麦芽消谷积不同)
【前论】士瀛曰。自丹溪始着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核亦有力。化食磨积。 宁原
曰。
多食令人嘈烦易饥。反伐脾胃生发之气。盖以破泄太过。中气受伤也。
【禁忌】经疏曰。脾虚不运。及胃家无食积。均忌。如脾胃虚。兼有积滞。当与补药同
施。
卷七泻剂下
青皮
内容:味苦辛。性寒。无毒。降也。阴中微阳也。
【主治】主破坚癖。散滞气。治左胁肝经积气。(元素) 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痛。
消乳
散也。
【归经】入肝胆二经。为猛锐之品。(二经气分药 通肝泻肺散积消痞除痰削坚开滞)
【前论】子和曰。陈皮升浮。入脾肺。治高而主通。青皮沉降。入肝胆。治低而主泻柴
胡疏
邪。
故窍
【禁忌】经疏曰。削坚破滞。性最酷烈。误服立损真气。必与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
行
卷七泻剂下
槟榔
内容:味辛。性温涩。无毒。得天之阳气。地之金气以生。降也。阳中微阴也。忌见火。
【主治】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本经) 宣利五脏六腑壅
滞。
破
结(
瘴疠疟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沉重下坠之品。(能下肠胃有形之物)
【前论】元素曰。槟榔能坠诸气至于下极。故治后重如神。
【禁忌】经疏曰。凡气虚。脾胃虚。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者。均忌。
卷七泻剂下
西瓜
内容:味甘。性寒。无毒。得天地清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
【主治】主消烦止渴。解暑热。(吴瑞) 疗喉痹。(汪颖) 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
(宁
【归经】入脾经。为清暑解热之品。
【前论】时珍曰。西瓜究属生冷。名天生白虎汤。食者。但取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
湿之
鳌按、西瓜浮面青皮。名西瓜翠衣。能解皮肤间热。
以上泻剂果部
卷七泻剂下
海浮石
内容:味甘咸。性平。无毒。
【主治】主止咳。(弘景) 煮汁饮。止渴。治淋。杀野兽毒。(大明) 清金降火。消
积块。
【归经】入肺经。为消痰软坚之品。(除上焦痰热)
【前论】俞琰曰。肺为水之上源。浮石入肺清其源。故又止渴通淋。
卷七泻剂下
食盐
内容:味甘辛咸。性平。无毒。禀水气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杀鬼蛊邪疰毒瓦斯。下部 疮。伤寒寒热。吐胸中痰癖。止心腹猝痛。坚肌骨。
多
火灼。
【归经】入肾经。兼入心肺胃三经。为除热润下之品。(兼宣剂通剂补剂)
【前论】时珍曰。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
虚。
软坚
者。
腐。
为大
卷七泻剂下
青盐
内容:一名戎盐。味咸。性寒。无毒。禀水中至阴之气凝结而成。不经煎炼。而生于涯 坟
之阴。
【主治】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本经) 心腹痛。溺血。吐血。齿
舌
血出。
【归经】入肾经。兼入心经。为除血热益水脏之品。(兼补剂)
【前论】寇氏曰。戎盐之功。专在平血热入肾。治目中瘀赤昏涩溺血者。小肠热也。心
小肠表
卷七泻剂下
寒水石
内容:味咸。性寒。无毒。禀积阴之气而成。降也。阴也。畏地榆。解巴豆毒。制丹砂。
【主治】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渴。水饮之。(本经) 除时气热盛。
五脏
降血。
【归经】入肾经。为走血除热之品。
【前论】仲淳曰。寒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因石膏有
寒水
分别。
【禁忌】经疏曰。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均忌。
以上泻剂石部
卷七泻剂下
人中黄
内容: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主解胃家热毒。(本经) 主天行热疾。及解中诸毒。恶菌毒。恶疮。治痘疮
因
热黑
一名
降阴火。(丹溪)
【归经】入胃经。为大解热毒之品。(通行五脏)
【前论】斗门曰。人有奔走发狂。热病似癫。如见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乃
阳明蕴热也。非此不能除。
【禁忌】经疏曰。伤寒瘟疫。非阳明实热。痘疮。非大热郁滞因而紫黑干陷倒靥者。均
忌。
卷七泻剂下
人中白
内容:味咸。性平。无毒。乃人溺之积气结成。降也。阴也。
【主治】主疗鼻衄。汤火灼疮。(本经) 治传尸劳热。肺痿。心膈热。吐血羸瘦。渴
疾。
(
肌肤
症积满
阴降火
【归经】入肝肾三焦膀胱四经。为除热降火之品。
【前论】丹溪曰。人中白能泻肝三焦膀胱火。盖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又曰。气有余即
是火
惜哉
之圣药
时珍
治鼻
于肺
【禁忌】经疏曰。凡虚寒。及溏泄。或阳虚无火。食不消者。二物均忌。
以上泻剂人部
卷七泻剂下
夜明砂
内容:味辛。性寒。无毒。
【主治】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血气。破寒热积聚。除惊悸。(本经) 烧灰。
酒服方
【归经】入肝经。为散血明目之品。(本经血分药)
【前论】时珍曰。此为蝙蝠屎中未化蚊蚋眼。但蝙蝠有毒。切不可入药。
【炮制】雷公曰。凡使。淘去灰土恶臭。取细砂。晒干焙用。
卷七泻剂下
犀角
内容:味苦酸咸。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升麻、松脂为使。恶乌头。忌盐。
【主治】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本经) 疗伤
寒
温疫。
心。 热闷。赤痢。(海藏) 猝中恶心痛。筋骨中风。心风烦闷。中风失音。(孟诜) 凉
心。
黑陷。消痈化脓。定惊。明目。能消胎气。(备要)
【归经】入心肝二经。兼入胃经。为彻上彻下。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品。
【前论】宗 曰。鹿用茸。犀用尖。其精锐之力。尽在是也。 时珍曰。五脏六腑。皆
禀气于
故能入阳
鳌按、犀性走散。比诸角尤甚。故能清心镇肝。入胃而化血解热消毒也。
【禁忌】经疏曰。能消胎气。孕妇忌食。痘疮气虚无大热。伤寒阴症发躁。脉沉细。足
冷。
卷七泻剂下
羚羊角
内容:味苦咸。性寒。无毒。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祥。安心气。常不魇寐。(本
经)
不通
【归经】入心肝肺三经。为散邪清热之品。
【前论】好古曰。今痘科多用以清肝火。而本草不言。缺略也。 庵曰。目为肝窍。
此能
魂。
血血
通。
【禁忌】经疏曰。心肝二经。虚而有热者宜。若虚而无热。忌用。
卷七泻剂下
熊胆
内容:味苦。性寒。无毒。阳中阳也。恶防己、生地黄。
【主治】主时气热盛。变为黄胆。暑月久痢。疳 心痛。疰忤。(苏恭) 治诸疳耳鼻
疮
恶疮
【归经】入心胃心包三经。兼入胆脾大肠三经。为除热去邪之品。
【前论】钱乙曰。熊胆佳者通明。每以米粒许点水中。连转如飞者良。余胆亦转。但缓
耳。士材曰。熊胆入胆。从其类也。清火定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