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3节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3节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湿蒸为热。有汗之痉也。千金谓温病热入肾中则为痉。小儿痫热盛亦为痉。圣经贤 
训可据。其为亡阴筋燥无疑。 
(然而太阳底面。即是少阴。入脏即死。入腑即愈。首篇 
言之详矣。兹)太阳病发(于标阳。无有不)热。(发热则脉不宜沉细矣。今反)脉沉 
而细者。(是证见太阳。脉见少阴。而背项强直等证并见。)名(之)曰痉。为难治。 
此一节言太阳之里为少阴。痉病在少阴。最重之证也。故于辨其刚柔之后。特笔 
以提撕。欲人之知所重也。 
(病在太阳。未必遽成痉也。而太阳之接壤。即是阳明。太阳之里面。即是少阴。 
阳明少阴。两关津液。津液伤则筋失所养而成痉。此痉病之由也。今)太阳病发汗太多。 
(津液外脱。则少阴伤。阳明亦燥。筋失所养。)因致痉。夫风病(不知用桂枝汤解 
之。而以下药)下之。(下多则亡阴。阴亡阳无所制。)则(灼筋而成)痉。(若下后 
)复发(其)汗。(汗多则亡阳。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下而复汗。身 
)必拘急。疮家(脓血出多。津液将涸。)虽身疼痛。(表证未净。亦)不可发汗。汗 
出则(津液愈竭。筋失所养而成)痉。 
此推致痉之由。从太阳而推到阳明少阴。言汗下疮家。三者致痉。皆由脱液伤津。 
皆兼此二经而言也。妇人产后亡血过多。因而成痉。亦可以此说括之。 
(痉有本证。可以备言其形状。亦有误治之变证变脉。可以略陈其大概。今请先言 
其本证。经云。因于风者。上先受之。故)病(痉)者(上而)身热。(未及于下。故 
下而)足寒。(风伤太阳之经。故)颈项强急。(风伤太阳之气。故通身)恶寒。(阳 
气上行于头面。故)时头热面赤。(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风热伤于经脉。故)目赤。 
(头项皆强急而不能动。)独头(呈风象而)动摇。(强急则筋不舒。而牙关紧闭。且 
风客会厌。而语言不出。所以)。卒(然)口噤。背反张者。(风邪入于经输也。此)痉 
病(本证之形状)也。若(不知其为痉。而误)发其汗者。(汗之沾濡衣被则为湿。湿 
之陆续不干而生寒。)寒湿相得。其表(因汗而)益虚。(虚甚)即恶寒甚。(盖痉之 
未成。太阳原有恶寒之证。而痉之既成。阳邪用事。热甚灼筋。何至恶寒之甚。此为误 
治而一变也。)发其汗已。(不独证之一变。而)其(强直之)脉(亦变屈曲)如蛇。 
此论痉家之本证。而并及于误治之变证变脉也。 
(脉如蛇。阴之象也。君子正有履霜坚冰至之忧。乃)暴(然见其)腹胀大者。( 
遂转忧而为喜。冀其)为欲解。(即首篇入腑即愈之义。况胀为有形之实证。大承气 
汤即对病之良方矣。乃诊其)脉如故。(仍是如蛇之象。而)反(加)伏弦者(此为变 
而又变之)痉。 
此一节承上节汗后变证变脉外。又变一脉证也。师不出方。余于伤寒论发汗后腹胀 
条。悟出浓朴生姜甘草人参半夏汤。俟其胀稍愈。再以法治之。 
(痉家之本证。既已备言。即变证变脉。亦复明示矣。痉家之本脉何如。)夫痉( 
为劲急强直之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如弦。(谓其自寸至尺。)直上下行。 
(与督病之脉相似。但督浮而此沉耳。) 
此一节补出痉病之本脉也。自病者身热足寒至此三节。合作一大节读。 
痉(为太阳中风之)病(风为阳邪。误 
用烧针。则为逆。若见)有灸疮。(则风火交煽。真阴立亡。)难治。 
此一即言痉病误灸之难治也。师不出方。伤寒论火逆诸方。亦恐其过温。余用风引 
汤减去桂枝干姜一半。研末煮服。往往获效。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风。自汗。论所谓桂枝证也。)其证备。(但)身体强 
KTKT 然。(为风邪入于经输。内经云。邪入于输。腰脊乃强是也。然经输之病。脉应浮 
数。今按其)脉反沉迟。(盖沉为痉之本脉。迟为津液不足。营卫之行不利。虽痉证尚 
未全备。而痉脉先已见端。)此(不为伤寒而)为痉(以)栝蒌桂枝汤主之。 
此一节为痉病之将成未成者。出其方也。然细按方法。必是中风自汗之变证。柔痉 
用此。刚痉用葛根汤。 
x栝蒌桂枝汤方x 
栝蒌根(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等证悉备。表实既已)无汗。而(邪气不得外达。 
)小便反少。(邪气又不得下行。正不胜邪。其)气(遂逆)上(而)冲胸。口噤不得 
语。(面赤头摇项背强直。势所必至。此)欲作刚痉。(以)葛根汤主之。 
此一节为刚痉之将成未成者。出其方也。究为太阳之治法。非痉证之正治法。 
x葛根汤方x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之)为病。(至于入里。而)胸满(气闭而)口噤。卧不着席。(反张甚也。 
筋为热灼。下为)脚挛急。(上)必(牙关紧而) 齿。(此或为少阴火亢。或为阳明 
燥化。救焚在此顷刻。起死即在此须臾。)可与大承气汤。(以急下之。为下其热以 
救阴。非下其便以宽胀。) 
此一节为痉之既成。出一救治之正方。大旨在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 
之热气。而复其元阴。大有起死回生之神妙。或问凡曰可与。则犹有相酌之意。岂因大 
承气之过峻而云然乎。而不知此证。舍大承气并无他法。犹恐服大承气之后。重证犹未 
尽除。还当审其缓急。而商其再服与否。此际全凭医家之定识定力也。或一下之后。病 
势已减。审系阳明。以白虎加人参汤滋阳明之燥。审系少阴。以黄连阿胶汤救少阴之阴。 
二汤可以频服。服后又以竹叶石膏汤收功。抑或以三汤用于大承气之前。全要心灵手 
敏。此仲师可与二字言外之意也。男(元犀)禀按、竹叶石膏汤去粳米之逗留热气。并 
以竹沥半杯易竹叶。可从古法而变通之。 
x大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酒冼) 浓朴(半斤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二升。去滓。内芒硝。更 
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湿者六淫之一也。亦如中风伤寒自太阳始。但风寒之太阳病。病在肌表。湿之)太阳病。 
(病在关节。关者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也。节者骨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 
今病湿。则神真之气。为湿邪所伤。故)关节疼痛而烦。(湿为阴邪。故)脉沉而细 
者。(湿不在外而在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痹之为言闭也。)湿痹之候。(闭 
气不化。则)小便不利。(闭湿于内。则)大便反快。(治者)但当利其小便。(则湿 
从小便而去矣。) 
此言湿流关节之病也。然湿者六气之一也。但一气中犹有分别。雾露之气。为湿中 
之清。伤人皆中于上。雨水之湿。为湿中之浊。伤人皆中于下。亦称太阳者。病由营卫 
而入。营卫皆属太阳也。此条论地气之湿。乃湿之浊者。故曰但当利其小便。若雾露之 
邪。当以微似汗解之。 
湿家之为病。(湿盛于外者。阳必郁于内。湿盛于外。则)一身尽疼。(阳郁于内。 
则)发热。(湿热郁于肌肉之间。则)身色如(烟之)熏黄(而带黑)也。 
上节言湿邪痹于内。而不能化热。此节言湿邪郁于内而发于外。化热而为黄也。 
湿家。(病在太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夹脊背而行于两旁。雾露之湿。清邪中 
上。着太阳。阳气聚而不行。故)其人(他处无汗。)但头汗出。(湿邪滞碍。而其经 
输不利。故)背强。(湿为阴邪。阴气盛于表。故)欲得被覆(而喜)向火。(病尚 
在表。)若下之(太)早。则(寒湿之邪陷于胃。而为)哕。(胃病则上下二焦亦病。 
上焦之气不降。则气道壅塞。而)或胸满。(下焦之气不升。则气化不行。而)小便不 
利。舌上如苔者。(乃湿滑而白。似苔而非苔也。总由寒湿之邪。陷于胸膈。命门之阳。 
郁在下焦。)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八个字为不易勘语。丹田有热。故)渴欲得饮。 
(胸上有寒。故欲饮)而不能饮。则(其)口燥(似喜水而又恶水。其懊 不可明言之意。则为) 
烦也。 
此言清邪中上。病在上而误下之。其变证有如此之多也。 
(湿家误下。变证既如此之多。若不明言其死证。恐医者犹执迷不悟也。)湿家( 
误)下之。(头汗已后而)额上汗出。(以阳明之脉交额中。此阳明之气脱绝。而真 
液上泄也。且见)微喘。(以太阳之气。与肺相合。而主皮毛。此太阳之气绝。而真气 
上脱也。且见)小便利者。(以少阳三焦。司决渎而出水道。此少阳之气绝。而阴津下 
注也。三阳气绝。上下离脱。故)死。若下利不止者。(中土败而地气陷。不必三阳气 
绝。而)亦(主)死。 
此承上若下之三字。而备言误下之死证。而为医者大加警觉也。 
(湿又别其为风湿者。不可不知。风为阳。湿为阴。内有湿而外感于风。则为)风 
湿(不和而两)相搏。(以致)一身尽疼痛。(若阴阳和。则雨露降。)法当(微似) 
汗(自)出而解。(然阳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值天阴雨不止。医(者不知所以然之 
理。竟)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犹)不愈者。何也。盖(汗者。所以利阴阳也。若)发其汗。汗大 
出者。(风为阳邪。)但风气(从大汗而)去。(大汗而阳衰。阳衰则阴转盛。而阴) 
湿(之邪)气(仍)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阴阳两不相负。而)风湿俱去也。 
此于湿证中别出风湿之病。明其治法。而不遽出其方者。即引而不发之妙也。盖宇 
是答辞。周秦多用此笔法。 
(湿又别其为寒湿者。亦不可不知。雾露之湿为清邪。自上受之。)湿家病。身(虽)疼( 
而无一身皆疼。不过疼在身之上半。而)发热。(止见)面黄(而身色不似熏黄。肺司气 
而主皮毛。湿袭于皮毛。故气不顺)而喘。(阴证无头痛。湿未入阴。故)头痛(湿袭皮毛。 
内壅肺气。故)鼻塞(湿气 
弥沦。摄乱心主)而(发)烦。(湿邪止在上焦。未尝犯里。故)其脉大。(不犯胃气。)自能饮食。 
(能饮食则)腹中(尚)和(而)无病。(其)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病浅不必深 
求。止)内(辛香之)药(于)鼻中。(宣泄头中之寒湿。)则愈。 
此于湿证中。又别出寒湿之病。寒湿不止雾露之清邪。而举一邪伤高表者。以为隅。 
则邪伤通身者。包在言外。举一外法通其空窍者以为隅。则内服调其经络脏腑者。包 
在言外。下节诸方。按脉证而求其丝丝入扣。则得矣。 
(前言中湿。但当利其小便者。以湿之在内言之也。若)湿家(之表证。其)身烦 
疼。(而不发黄。可知未郁于内而为热也。且无小便不利。可知未入于里而为痹也。表 
则宜汗。而不宜大汗。斟酌其适)可(者。当)与麻黄加术汤。发其(微似)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致火气逼汗过多而变证也。况又有湿与热合致衄增黄之虑乎。) 
此为湿之属表无汗者。出一至当不易之方也。喻氏谓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至多汗。 
术得麻黄。行里湿而并可行表湿。止此一味加入。所谓方外之神方。法中之良法也。 
x麻黄加术汤方x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 
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 
八合。覆取微汗。 
(风湿之证。前既详言。犹未言其致此风湿之因也。)病者(风湿相搏。)一身尽 
疼。(其)发热。(每在于申酉戌之)日晡所剧者。(以阳明旺于申酉戌。当其旺时。邪 
正相搏。则增也。)此名风湿。(然所以致)此(风湿之)病(乃)伤于汗出当风。( 
汗随风复入皮腠。而为风湿也。)或久伤取冷(亦)所(以)致(此风湿)也。(致风 
湿者以此。而所以致寒湿。亦可类推矣。)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此又为风湿无汗者而出其方也。寒湿亦可用之。上节麻黄加术汤为大剂。此方为 
小剂。亦随其证之微甚而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