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医学心理学 >

第79节

医学心理学-第79节

小说: 医学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韬晦(conceal one’s true feature    
幽默(humour    
克己利他(restrain self and altruism    
修正目标(revise goal    
难得糊涂(feign muddleheaded    
反向(reaction    
幻想(phantasy    
投射(projection    
退化(regression    
压抑(repression    
否认(denial    
以上各种形式的心理应对分别属于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应对。某些消极色彩的应对(如退化、否认)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避免压力太大、打击太重而导致精神崩溃,维持暂时的心理平衡以求得转机或使心理上有所准备,则具有积极意义。由于人格形成和社会化过程的复杂多样,人们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方式常是不同的。良好的应对能力和适当的应对方式对心身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校对时间:99…12…09 2:40 陈卫                                                  
                  第三节 心理调节与心身和谐
        
第三节 心理调节与心身和谐    
心身和谐是心身健康的基础,其关键是心理调节作用。心理作用于躯体时,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体内动态平衡(homeostasis),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和协调。医学心理学重视和强调自我意识对机体心身的主动调节作用。    
自我意识是人类个体与动物界限显著区别,它是人格发展的核心结构,是一种高级反映形式。自我意识不是生而就有的。只有经过社会化过程,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存在、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并对自己的能力、特点,以及前途等有所看法才构成自我意识。    
主动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功能,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个体不仅能根据客观评价和自我实践的反馈信息形成对自己的意识,而且能根据自我意识来控制和调整自身的心理生活和行为。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心理而作用于躯体生理,作用于心身健康。与心身健康有关的控制与调节功能主要是自我意识对人格的发展和对情绪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对自己人格特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扬长避短,他的人格发展就置于自我意识的调节之下,才能做到自觉地、能动地指导自己人格的不断完善。    
情绪和心身健康关系密切,任何情绪活动总伴随着生理、生化的变化,控制和调节情绪状态对心身健康影响很大。青年人的情绪虽不再象儿童那样容易起伏波动,但一般也要到青年后期或中年时才趋于稳定。自我意识的水平达到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可以推延情绪发作和发作适可而止。某些中年代的城府较深,喜怒哀乐可以不形于色,但若不能内在消化心理冲突也会导致结郁罹疾。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情绪与对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和自我评价有关。学会善于掌握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适应社会发展情况,对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    
情绪生活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因为人的任何活动莫不以情绪为背景,莫不伴随情绪色彩。情绪要由个体自我意识来控制和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要注意情绪的紧张适度。要使情绪有适当表现,要培养乐观态度和幽默感。    
一、紧张适度、心身和谐    
人们所以喜观看惊险镜头,喜欢从事冒险活动,喜欢进行各种体力和脑力比赛,喜欢一些新奇的信息,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提供刺激以使情绪紧张。适当的紧张是健康生活所必需的。它不仅可使人们的生活富有节奏和情趣,而且能发挥潜能使心身达到最高效率状态,从而能获得较高级的心身和谐和健康人格结构。没有一定的紧迫感而松松垮垮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不用说学习,就连迈步行走也难完成。但是,持续的或超越个体负荷能力的紧张,既不利于健康、也不利于效率的持续高涨。“有张有弛”、“有劳有逸”、调节适度才能维持最佳的心身和谐状态。    
二、适当表现、疏导有方    
所谓控制情绪并非无限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反应,持续的压抑也会导致心身障碍。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要使情绪能有适当表现,不过分、不过久,需要通过情绪表现来解脱和疏导。如亲人亡故时的悲痛欲绝中号喊大哭就是适当表现。强忍住你的泪水就等于慢性自杀。因为哭泣也是一种调节方式。但要避免无休止的哭泣,越哭越悲伤,持久的哭泣会伤心伤身。遇有烦恼时,找知心朋友倾吐积郁、发牢骚、诉委屈,即或不能得到什么有效的解决,但也可一吐为快,使心情平静下来。这些都是自我意识的调节。    
三、乐观开朗、面向光明    
乐观的人一般都自我感觉良好,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心身健康、生活幸福、事业成功。悲观忧郁会降低个体的机体活力和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寂寞感、抑郁症和心身疾病。乐观的态度是以科学的认识和进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基础的,是以相信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断不断进步为前提的。乐观的人习惯于从光明面看问题,对于生活和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乐观的人性格开朗,敢于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和接受客观现实的挑战,则不逃避、不畏缩,遇到挫折能采取有效的积极态度去应以,努力进取,永不失望。乐观的人一般是善于运用幽默来丰富生活,缓解紧张、愉慰心身。    
总之,心理调节是以正确认识与评价(对个人自身和所处环境)为前提,尽力消除那些能够改变不愉快生活事件,理智地接受那些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的现实,以达到良好适应和积极情绪的稳态,实现躯体、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完整康宁。    
(王效道)    
校对时间:99…12…09 3:02 陈卫                 (作者:王效道)                                 
                  第七篇 医学心理学的其他领域
        
第七篇 医学心理学的其他领域    
第三十九章 药物心理学    
药物心理学(pharmacopsychology)是研究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规律以及影响药物效应的心理因素,是提高药物疗效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药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用于临床实践,如:研制合理的药物剂型、寻找合理的用药方法和给药途径、提高药物的疗效、促使病人在使用药的时增强自觉接受治疗的顺从性(pliance)、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防止药物使用不当作造成的药源性伤害。    
药物心理学是在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临床心理学、行为科学、精神药理学、其它医学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    
神经心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学、精神药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的研究进展,为阐明药物的心理效应提供了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有可能认识药物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生理机制。    
例如,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于脑干的脑桥上端到中脑、下丘脑的网状结构以及边缘系统脑结构,通过调整乙酰胆碱与多巴胺、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关系,可以消除幻觉、妄想,使行为恢复正常。抗抑郁药物,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影响突触间隙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使之在神经末梢中贮积,进而释放增加或减少其耗损,以消除抑郁,改善情绪。吗啡和鸦片可以影响体内的吗啡受体,通过影响内啡肽而止痛。再如,抗高血压药物往往引起抑郁状态;抗结核病的异烟肼可以引起轻度躁狂状态等实例可以看出,许多药物和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药物,如果作用不当可以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变异;反之,也可以使用某些药物来纠正病人的异常心理。    
使用药物时,不仅要重视药物引起的生理效应,还要重视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时的心理效应。如对药物高度信任,病人的心理上处于良好的感受状态,则药物疗效可大大提高,甚至没有药理作用的安慰剂也可以具有某种良好的药效。反之,纵然是应有治疗效果的药物,如果病人对它不信任或厌恶,则其疗效大大下降,甚至没有治疗效果。    
Wolf曾经做过一项很有意义的实验:从胃管给一位有恶心呕吐症状的病人注入催吐剂,但对病人说:“现在向你胃里注入镇吐剂,很快就会显效,停止呕吐。”30分钟后,恶心呕吐果然停止了。一小时后病人又呕吐,于是再次注入催吐剂,15分钟恶心感受消失。这一实验证明药物确实具有心理效应,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可以逆转生理反应。对药物心理效应的这些研究表明,可以利用病人对药物认知活动的规律,因势利导,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在讨论药物心理学时,除了研究药物的治疗效应外,还应当了解药物对正常心理活动的干扰。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或减少副作用,保护病人的安全,防止意外,减少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不便和烦恼。药物引起的干扰正常心理活动的现象有如下几类:    
1。记忆力减退 使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安定剂、催眠药、镇静剂和抗癫痫药物,可有此副作用。    
2。意识障碍 使用阿托品、蔓陀萝、安定、莨菪碱类、抗组织胺等药物可引起意识障碍。    
3。情绪改变 抗高血压药物可致抑郁;酒精、催眠药、异烟肼,可以引起欣快。    
4。精神运动性失调 如安定不适于驾驶人员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巴金森氏综合征;长期饮酒或服用催眠药可致震颤。    
5。幻觉和妄想 使用苯丙胺、激素、异烟肼、合霉素等药物时,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类似精神病症状。    
校对时间:99…12…09 3:15 陈卫                                                  
                  第二节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病人使用药物后,有无效果,疗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列举如下:    
1。文化因素 病人的求医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对用药的民间传说、舆论和宣传、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例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多首先去找中医或民间医,服用中药或单方草药。一般在治疗无效时,才去找西医。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只相信中医或西医。    
2。疾病的性质 一般来说,凡是感染、代谢、内分泌紊乱和营养不良疾病,应进行抗感染、纠正代谢及内分泌的异常机能活动、补充营养,以使用调整生理功能的药物为主。而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或虽为器质性疾病,但其症状中有心理因素色彩明显的心因性症状夹杂其中者,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此外,还应注意的一个规律是:应用治疗症状的药物,如止痛药、催眠药、助消化药、镇咳药等,较易产生心理效应。而消除病因的药物,如抗生素、解毒剂,则以产生生理效应为主。    
3。个体特征 如气质、人格特点、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强而不可抑制的兴奋型实验动物,其所需药物的剂量要大于弱而抑制型动物的8倍,才能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具有癔病人格特征的病人,由于暗示性强,极易接受药物心理效应。儿童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老人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所需剂量仅为成人的1/3。老人出现心理效应的机会较少,但对不少药物的生理反应敏感,在一般剂量下即可引起意识恍惚或谵妄。    
4。药物的制备、剂型和包装 医务人员应当交流并把病人对药物选择的信息(如剂量、包装、价格等)提供给药厂或商人。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调查了8所部队医院中1,016名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问题,结果发现,对药物颜色的选择,以喜欢白色的最多(41。6%),其它依次为:浅黄色(23。2%)、浅红灯色(17。2%)、浅绿色(11。7%)、棕色(2。3%)、黑色(2。2%)、紫色(1。8%)。看来,病人喜欢色淡鲜明的药片,不喜欢深色者。对药物的味道,最喜欢甜味(40。9%),其它依次为:无味(34。5%)、香味(12。2%)、酸味(5。6%)、苦味(4。7%)、咸味(1。8%)。对药物剂型的选择,最喜用糖衣片(42。2%),冲剂则锐减为(17。9%),其次依次为:胶囊(15。2%)、普通片剂(13。6%)、丸剂(7。3%)、合剂(2。1%)、散剂(11。3%),对包装的选择,喜欢玻璃瓶者仍较多(35%);喜欢压膜药物的病人也较多(31。4%),因携带轻便,又可防潮;对塑料包装满意者仅有14。8%;无所谓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