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医学心理学 >

第64节

医学心理学-第64节

小说: 医学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年人较注重友谊,具有向群性,最好把青年人安排在同一病室。他们在一起可激发生活的乐趣,并消除孤独感。另外,青年人一般较重视自我评价,自尊心强,任何消极刺激对他们都会是一种伤害。反之,调动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对克服困难与疾病作斗争都能起良好作用。所以,护理人员对青年病人要注意多给于心理支持,要多关怀、同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    
三、中年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一般认为,中年是人生历程中最值得回首寻味的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年人的社会角色比较突出,既是家庭的支柱,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们受到疾病折磨时,心理活动尤为沉重和复杂,他们担心家庭经济生活,牵挂着老人的赡养和子女的教育,又惦念着自身事业的进展和个人成就等。    
对中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一是要劝导他们真正接纳疾病并认真对待疾病。使他认识到,治疗疾病是当务之急,身体恢复健康是家庭和事业的根本。在日常交谈中,也可有意识地给他们介绍一些不耐心治病而使疾病长期迁延的实例。对中年人的心理护理还要动员其家庭和工作单位妥善安排病人所牵挂的人和事,尽量减少他在养病治病时的后顾之忧。再是利用中年人世界观已经成熟稳定,对现实具有评价和判断的能力,对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强等特点,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医护人员尽快地把病治好。    
四、老年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心理上也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和孤独感。有的情感变得幼稚起来,甚至和小孩一样,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为某处照顾不周而生气。他们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因此,对老年病人的尊重是护理人员的重要品德。对他们的称呼须有尊敬之意,谈话要不怕麻烦,常谈谈他们的往事;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要慢,声音要大些。老年病人一般都盼望亲人来访,护理人员要有意识地告诉家人多来看望,带些老人喜欢吃的东西等。对丧偶或无儿无女的老人,护士应倍加关心,格外尊重。老年病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忘、耳聋和眼花,护理人员要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老人的生活方式刻板,看问题也有时固执,除治疗饮食的需要以外,要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如有的爱吃甜的,有的爱吃面食,有的爱吃米饭等等。护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将换来这些老年病人良好的心境,做到医患配合,更好地促进他们病体康复。    
(李鸣杲)    
校对时间:00…09…19 15:50:0420 Mar 2001 21:17:23 +0800 陈卫                 (作者:李鸣杲)                                 
                  第三十一章 心理护理技艺
        
第三十一章 心理护理技艺    
第一节 心理状态与心理护理    
一、恐惧与护理    
恐惧(fear)是由某种危险因素所引起的消极情绪。在临床上常见的恐惧因素主要有下列诸多方面。    
1。医院的特殊场所和特殊气氛 如洁白肃穆冷冰般的环境,危重病人的抬进抬出,抢救病人的紧张气氛,黑暗环境中进行的检查等等,都会给病人带来恐惧感。    
2。临床的处置和特殊检查 除注射、输液和输血外,还有痛苦的骨髓穿刺、碘油造影、下胃镜、膀胱镜检查等等。如果在作脑血管或心血管造影前,医生说:“家属要签字,有千分之一的死亡率。”就这一句话,病人就会有恐惧感。    
3。害怕手术 对手术的恐惧是普遍的,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而已。临床上经常遇到有的病人临床近手术而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进入手术室就吓晕过去。    
4。消极暗示 使病人产生恐惧的消极暗示很多,如同类疾病病人预后不良的信息,社会上关于自身所患疾病的荒谬传说及某些病人的过分渲染等。    
5。患预后不良或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截肢、摘除某器官或患癌症等。    
为了帮助病人克服或减轻恐惧,医护人员首先应当具体分析病人恐惧的对象和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对恐惧的心理护理,主要是使病人感到危险情境的消除或减弱,则安全感能够逐渐加强。在预计病人可能产生恐惧之前,医护人员就应主动把可能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威胁作适当说明,并给予安全暗示和保证。当病人面临恐惧情境时,对病人要和蔼可亲、沉着稳定,一举一动都要给病人以安全的暗示和保证,通过指导病人学习身心放松、深呼吸并想象手心发热用以缓解其恐惧心理。    
二、焦虑与护理    
根据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病人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①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陌生;②诊断不明确;③疗效不明显;④病人是家庭支柱,对老人孩子牵挂惦念;⑤经济负担重;⑥恐惧情绪的延续;⑦疼痛;⑧怕失去事业,怕失去生活能力,怕失去爱情等。    
要帮助病人解除焦虑情绪,就必须从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心理疏导工作。如果医患关系搞好了,病人压在心底的焦虑问题,虽不愿向家讲,却能向医生护士倾诉。有位老年人住院,总是焦虑不安,经多次谈心,好吐露了真情,原来她家婆媳关系不好,老人怕住院花钱多了儿媳妇不满,所以十分焦虑。针对这种情况,等她儿媳来探望时,护士不怕脏、不怕累,细心进行基础护理,并表扬老人俭省节约,重病之中念念不忘家庭和儿媳,从而感动了她的儿媳,搞好了婆媳关系,老人的焦虑情绪由此解除了。有的还可采用心理治疗中的发泄疗法。病人愤怒或发牢骚时,可以引导他当发泄,用以治疗疾病。我们在临床上也可让有焦虑情绪的病人“诉苦”,医护人员要耐心地倾听并适当地引导他诉说。一旦把压在心头的焦虑因素全说出来,心情也就放松了,另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病人宣讲有关疾病的科学知识,把病人的生活安排得紧凑、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并可让病人做点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如:协助护士卷棉签、叠纱布、搓棉球等,都可缓解焦虑情绪。有的护理专家对于如何解除病人的焦虑情绪,提出了如下八条措施:    
1。靠护理工作者的机智敏锐的观察,查明原因,进行疏导。    
2。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病情及检查结果。    
3。解除病人的孤独感,护士主动接近病人,进行有技巧的谈话。    
4。保护病人的自尊心,使病人感受到受人重视、受人尊敬,有独立人格。    
5。使病人感到,得到了妥善的治疗、护理,增强对医院的信赖,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    
6。经常变换体位,做些轻微活动,使肌肉放松,消除紧张情绪。    
7。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了解周围环境,了解对自己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对于特殊检查,事先交待明白,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8。进行必要的消遣活动,如散步、娱乐等,以解除病人无聊乏味的孤寂心情。    
三、疼痛与护理    
疼痛是疾病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征象与症状,总是伴随着消极的情绪。因此,对疼痛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1。掌握病人疼痛的情况  医护人员要善于敏锐地观察病人的疼痛反应,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要了解疼痛发作是首次还是持续性的,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等。脸色痛苦、紧皱眉头、咬紧牙关、握紧拳头及深沉的呻吟,都表示痛得厉害。有些意志坚强或受过某种训练的人,可能疼得咬破嘴唇、大汗淋漓,却不吭一声。护士要特别关心他们,从他们的外部反应体察他们疼痛的程度。    
2。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病人的疼痛反应是很不愉快的感觉。如护士对这些反应置之不理、缺乏同情心,特别是对一些不加克制或行为反应过激的病人表示反感,对神经症所致的功能性疼痛主观地认为是无病呻吟等等,都会使病人的疼痛感增加。护士只有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才能提高病人的疼痛阈。病人情绪的稳定、良好的心境,精神放松,可以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Mocc指出:“通过调整护病的关系,能够缓解成年人的中度疼痛。”护士要恰当地向病人解释疼痛的机制,显示出理解病人的痛苦,安慰病人。对行为反应过激的病人要进行耐心劝解,以防止影响其他病人。对强烈克制的病人,给以鼓励,并允许他们呻吟。对疼痛强度突然改变,变得尖锐而严重的持续疼痛的病人,非但不能训斥,而应慎重对待,要怀疑是否有器质性改变。    
3。通过心理治疗缓解病人的疼痛  疼痛既有生理原因,又有心理原因,所以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首先,分散注意力可以有效地减轻病人疼痛的知觉。可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看有趣的电视节目或与来访者谈话等活动上;其次,事先进行疼痛知识的教育,可以改变病人的疼痛反应。例如,对孕妇进行教育,使之认识到生育是全家盼望的喜事,而并非痛苦,消除恐惧心理就可减轻疼痛。对有些可能造成痛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要主动告诉病人过程如何,目的何在,赞成痛苦的性质,以及病人应如何配合等。并可反复向病人保证,疼痛不会超过他们所能忍受的程度。还可告诉他:“我们理解你的疼痛,我们设法为你解除疼痛,如果痛的很厉害,可立即告诉我们。”例如,手术后的病人必须活动、深呼吸、咳嗽,这些活动虽然会造成疼痛,但病人理解后,会忍痛去做的。对儿童病人,同样要事先教育。如给儿童打针前,告诉他,稍有点疼,就象蚊子叮一下那样就过去了;切不可谎骗儿童,告诉他“一点也不疼”。这样做有时会使儿童在整个幼年时期造成惧怕打针,惧怕“白大衣”。    
另外,催眠疗法可以减轻疼痛,因为处于催眠状态的病人对施术者的言语暗示很敏感,所以对疼痛的感受性降低。牙科医生在病人催眠状态下拔牙、烧伤病人在催眠状态下换药等实例是不少的。另外,如保持环境安静,减轻不良情绪刺激,争取家属配合等措施,也可减轻疼痛。    
四、异常感受与护理    
1。主观感觉异常  所谓主观感觉异常,是指人在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病人患病之前集中精力忙于工作和学习,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对自己的躯体状况不太留意。但病后,就会把注意力转向自身,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由于躯体活动少、环境又安静,感受性也提高了。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比如,一会觉得枕头低、一会觉得被子沉、一会又埋怨床单不平展,不时地翻身。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往往指责病人“事多”,实际上这是病人合乎规律的心理反应。    
由于主观感觉异常,病人还会出现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比如时间知觉异常,住院病人总感时间过得慢;特别是经受痛苦折磨的病人,更有度日如年之感。久卧病床者,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躺在床上会感觉房间或床铺在摇晃或转动等。也有的会出现正常人完全相反的感知觉。例如,正常人认为鲜美的味道,却可能引起病人反感;正常人认为美丽的颜色,病人看到了却感到讨厌;甚至正常人的嬉笑也会引起病人的厌烦。有的病人因病情需要住进隔离室或看症室,由于感知觉刺激单调,会使病人感到孤独、无聊和不安,甚至出现思维紊乱或幻觉等。    
对于病人出现的感觉异常,应寄于同情,从心理上给予支持和疏导,并辅以必要的治疗。应当指出的是,病人有些异常感觉,很可能是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不应与上述感觉异常混为一谈。    
2。对客观事物敏感 病人进入角色以后,活动范围突然缩小,大都局限于比较宁静、单调、狭小的环境里。这一变化,不仅可以引起主观感觉异常,而且也易于对有限范围的客观事物异常敏感。他们不仅对病友的病情态度十分留意,尤其注意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对过去不关心的事现在可能关心起来,而且比以往计较小事了。医护人员应当理解病人的这种认知变化。病人活动范围的缩小、认识范围的狭窄,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渴望丰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