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89-证治心传 >

第4节

389-证治心传-第4节

小说: 389-证治心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元胡、伽南、降香,乃疏降冲逆之要药。细绎《内经》用辛补之、以酸泻之,故治肝宜酸, 
若急升太过,酸收为下泄、为泻矣。然余研究病理,另获心得要义。夫肝体固赖阴血为养, 
而其所以为将军之性、寄龙相之威者,以真阳之为本也。肝阴不足,固多为患,而肝阳亦为 
至要。假如阳气稍微,则中土必虚,木易顺乘,浊阴随升气而上犯,亦随人之阴阳虚盛为转 
移。故仲景审寒热互用大法,立乌梅丸方,是一以贯之矣。 
澜按∶肝火最暴,燔灼无忌,一身之中,稍有郁结不伸者,其火则上冲,为痛、为胀、为 
泄,上至头目,中至胸脘、胁肋、腹脐,下至阴囊、卵核,皆厥阴之所主。古今虽分九痛之因, 
总不外寒热、阴阳,治得其要,一言而终。先生发明病理,遵仲景遗法,用乌梅丸为主方,莫 
不捷效。今特录出,俾益后进非浅鲜矣。 

卷一
温热温疫辨
属性:《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 
辨驳。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近 
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寒多,正伤寒罕见也。夫类伤寒者,春温、夏热、湿温、秋燥、冬温是 
也。虽然仲景谓伤寒有五,方分温散、辛散、攻下、和解诸法,后人识浅,殊难领悟,惟拘执传 
经限日成法,遂致遗误者多。 
惟近年凶荒饥馑; 兵火之余,酿成疫疠,互相传染,切勿拘执日数。余治疫症,大剂攻 
下,每多获效。缘此病邪由目鼻吸入者多,往往两手脉微弱,若不知者,以为脉虚,不敢用 
攻,孰不知下后邪去,脉即平复。此症初起,多见恶寒肢冷,舌苔黄腻,神识呆钝,或邪热下 
迫,每多自利,所下几微,最易惑人。必视舌苔垢腻之有无,以定攻下之轻重,每见下去一 
层,又起一层。轻者两三剂,重者八九剂,浊苔退尽,脉平而不躁急为准。仍须用下,庶免反 
复,要知此邪乃天地间至恶之气,必须除恶务尽。以大承气为主方,随症加减,减至单用元 
明粉为极轻。总以三候之内为率,若延至三候以外,必自利红水,肠胃已烂,必死无疑。余历 
验心得,以验苔之滞腻,干而无津之苔,凭此用下;若舌无浊垢之苔,虽见大热不可用下。 
余之心得经验,无误之秘法也,然则与无疫之温热有间,未可混淆以误人者。夫温热 
者,天地之常候也。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惟冬令外虽严寒,而阳气潜藏于内,若天 
时晴燥,雨雪稀少,则阳失潜藏,致生冬温之证,当用葱豉汤加大贝、芩、翘、银花、牛子、 
甘、桔等味。盖春为一岁之首,严寒未退,仍防寒邪遏伏;直待春升,木气发透,风阳化温,是 
为风温。其气近燥,多犯上焦,致有身热、咳嗽、胸闷、气促之症,法宜清宣轻剂,如薄荷、 
牛子、桔梗、杏仁、大贝、蒌皮之类。久延失治,转入营分。误用辛温成法,多致衄血、咯血,甚 
则成痨。若已入胃,舌黄干燥,亟宜攻下。初夏渐热火旺,宜仿此方,重加清药可耳。如长 
夏湿土司令,宜燥湿清热,苍术启虎汤治之。直至秋深,燥令大行,身热、咳嗽、咽痛者,辨 
天时之凉暖,以分寒化、热化,然用药有温润、甘寒之别,此秋燥之治法也。若热已入胃,便 
结溲赤,舌苔黄焦垢腻,亦宜急下存津,切勿延久,正伤气弱,反成危候。 
近年以来,四时感症温热独多,每憾治法仍沿辛温,以致不死于病而死于误药者,比比 
皆然。偶见新出六书,乃余杭陶节庵所辑,意在变化成法,独出心裁,将仲景所集增损加 
减,标新立异,不为无功,惜未将温热见症阐明原理。余细为研究,有择焉不精,语焉不详, 
何足以尽格致生化之源,跳出伤寒之范围哉。于是焚膏继晷,精审四时代谢之序,参以六淫 
偏盛之因,豁然自得。不揣草率无文,爰将各篇病理,随时笔记,以免遗忘,是否有所采择, 
质之海内明哲,愿早赐之削政,则感如师资之深矣。 
澜按∶温热者,四时之常气也;温疫者,天地之恶气也。盖常气以常法治之,恶气以峻法 
治之,理势然也。先生治疫,重用攻下,除恶务尽耳,与吴又可法暗合。其时各居一境,所治 
之症大略相同。袁氏辨舌苔垢腻浓薄,以定攻邪之轻重;又辨明温热与瘟疫有间,岂可混淆 
以误人哉。况先生济世心切,每以慎审为本,其学邃深在又可之上。且吴氏虽有九传方法, 
未将病理阐明,书虽流传,惜乎混疫于温,贻误亦多,不足为法也。或谓当时彼此各居一 
邑,未能面商至理为憾。如袁、吴同处一堂,互相讨论,吴氏必不致混淆立论,温热原理毋待 
叶氏发明之。 
呜呼!天下事,有幸、有不幸。吴书早经刊传,袁氏此书渺无知者,缘先生志尚高傲, 
不求闻达,又非医流,此书乃当时之日记耳。观其自记云∶“不揣草率无文,随笔记录,以免 
遗忘”,即知其仅记病理、临症实验而已,其言辞不加修饰,已可慨见。澜因先生为吾邑先 
达,兼与其玄孙同局襄修邑志,始获此书,字迹蠹蚀过半,用特重录,以免淹没。奈无别本 
可以校对,只姑仍旧贯,未敢更易一字。稍有疑义者,附以按语,以醒眉目云尔。 
x时在咸丰戊午中秋节后二日,后学赵观澜谨录拜志于三十六湖楼客次。x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