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5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如刺深而误逆其脏气者死。刺脉而中大络。血出不止者死。今刺浮浅之脉。而犹有不幸之误。
以戒用针者之慎毋太过也。即有宜于深者。其要害之处。所当避忌。勿妄忽也。)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此言头颈骨
空之间。而更不宜深刺也。脑户、督脉穴名。督脉从脑户而上至于百会囟会。乃头骨两分。内通于脑。若刺深而误中于
脑者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此刺任脉太过而为喑也。舌下、廉泉穴也。灵枢经云。会厌者。音声
之户也。舌者。音声之机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是以刺任脉而血出不止则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此
论泻冲脉血不出而为肿也。冲脉者。经血之海。邪入于经。则血有余而当泻。血不出则气亦不行。故为肿矣。王冰曰。
布络、谓当内踝前足下空处。布散之络。正当然谷穴分也。络中脉则冲脉也。冲脉者。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
足下也。然刺之而血不出。则任脉与冲脉气。并归于然谷之中。故为肿。)刺 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同隙仆音付。
此
刺膀胱之脉太过而为仆也。 、浮 也。足太阳之脉。循于腰者。下贯臀。至承扶浮 委阳。入 中之委中。所谓浮
者。其脉浮于分肉之隙间。所当浅刺者也。若刺之太过而中大脉。则伤太阳之气矣。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暴厥则为仆
扑。气伤则脱色也。经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气街者。谓胫气之街。经云。气
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气街、即足阳明之气冲穴。在鼠 上一寸。承山、足太阳穴。在 下分肉间。
鼠仆、谓肿于鼠 仆参之间也。鼠 在横骨尽处。仆参在承山以下踝骨之间。盖气街与承山之踝上以下相交。故直及于
踝以下之仆参也。此言刺在上而证见于下。经云。上下之相通也。)刺脊间中髓为伛。(髓、脊骨之髓。伛、偻也。经云。
刺骨无伤髓。刺脊骨之间。深而中髓。则髓销铄而为伛偻不伸之病。)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蚀食同。乳上之穴。
名曰乳中。其内为乳房。其下为乳根穴。皆属足阳明胃经。刺乳上误中乳房则肿。其下为乳根者。有如虫食之痛痒也。)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缺盆在喉旁两横骨陷中。若缺盆然。故以为名。缺盆之中央。任脉也。在脉侧之动
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人迎之旁。手阳明也。名曰扶突。刺缺盆中者。刺手阳明大肠脉也。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
络肺。下属大肠。内陷气泄者。脉内陷而气反泄于内也。针经曰。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
而圆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盖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若脉内陷而气反下泄。则为咳喘之逆证矣。经云。气
上冲胸。喘不能久立。病在大肠。盖大肠为肺之府也。)刺手鱼腹。内陷为肿。(鱼腹在手大指下。如鱼腹之圆壮。手太
阴之鱼际穴也。肺主气而与大肠为表里。脉内陷则血不得散。气不得出。故为肿。以上论手足头项胸背。皆有要害之处。)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此论
要害之外。而又有禁刺之人也。饮酒大醉。卫气先充络脉。先行皮肤。刺之则令人气乱矣。怒则气上。刺之则逆其气矣。
大劳则阳气外张。刺之则泄其气矣。饮食未进则络脉调匀。新饱者。谷气盛满。营卫未舒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饥
则脉道虚涩矣。水入于经。而血乃成。渴则血液燥竭矣。惊则气乱。必定其气。而后可刺之。夫针刺之道。通其经脉。
调其气血。是以神气不定。血气不调者。皆当避忌者也。)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阴股、足少阴经脉所循之处。
大脉、大络也。夫血气始于先天足少阴肾。生于后天足阳明胃。刺中大脉血出不止。则血气皆脱矣。是以刺跗上与阴股。
误中大络而血不止者。俱死。谓其生始之原绝也。愚按先辈注疏。皆谓阴股为脾脉。按伤寒论平脉篇曰。少阴脉不至。
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
盖谓少阴之虚气奔逆于上。上之阳热。乘虚而下归于阴。与阴相搏。以致少阴之生气不出而为尸厥也。再按足少阴之脉。
出于然谷。上股内后廉。在足三阴之后。循足内之鱼腹股上。故曰阴股。卢良侯曰。上节首言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
死。中以无刺大醉节问之。而此节复首提曰。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节文先后序次。皆有意存。俱当着眼。)刺客
主人内陷中脉。为内当漏为聋。(客主人、足少阳胆经脉也。内陷中脉。谓客主人内之脉也。盖手足少阳之脉。盘错于耳
前目侧。浮浅之内。而又有陷中之深脉也。足少阳之脉。有从耳后入耳中者。手少阳之脉。亦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
前。过客主人。病则耳聋。浑浑 。此言刺客主人太过。则误中内陷交过之脉。而为耳内漏而聋也。卢良侯曰。浮
浅者为络脉。深者为经脉。而经脉之内。又有深隧之大经。所取之脉。而内有交过之陷脉。是以刺跗上阴股太过。则中
大经。刺客主人太过。则中交过之脉。当知经脉之内。而又有经脉之交错也。)刺膝髌出液为跛。(髌、膝盖骨也。膝乃
筋之会。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液脱则筋无以濡养。屈伸不利而为跛矣。)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臂太阴。
肺脉也。肺者。主行营卫阴阳。出血过多则营卫不续。所以一息不运。则穹壤判矣。)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足少阴。肾脉也。肾虚而复出其血。是为重虚。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故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胸前之两旁谓之膺。足阳明之俞在膺中。肺经之脉。亦循膺中之云门中府而出。若刺膺中之脉。陷而入深。误中肺脉。
则令人喘逆仰息。盖因无故而伤之也。卢良侯曰。此与客主人内陷中脉同义。盖谓经脉所循。有浅深而同道者也。)刺
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肘中、手太阴天泽穴也。内陷者。不能泻出其邪。而致气归于内也。气不得出。则血不
得散。故不能屈伸也。按灵枢经云。肺心有邪。其血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
邪。其气留于两 。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脉之所游。邪气恶血。故不可留住。留住则伤络脉骨节。
机关不得屈伸而病挛也。杨君立曰。络脉者。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阴股下三
寸。足少阴之络也。夫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内陷者。气不至而反陷于内也。肾开窍于二阴。故令人遗溺。卢良侯曰。
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穴会。)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刺肺脉而
气反内陷。则气上逆而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膀胱居少腹之内。刺少腹而误中膀胱。则胞气外泄。
故溺出而少腹虚满也。)刺 肠内陷为肿。( 肠、一名鱼腹。俗名腿肚。如鱼之腹。故以为名。张介宾曰。肉浓气深。
不易行散。气反内陷。故为肿也。)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匡、目匡也。陷骨中脉。匡骨上之陷脉也。经曰。裹
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刺脉而伤其目系。则泪流不止而为漏。视无所见而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关节者。骨节交会之机关处也。液者。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故液脱者。骨肉屈伸不利。按以上要害之处。有误中
而立死者。有刺之而计日死者。有为跛为伛为喑为盲之痼疾者。针刺之道。本为救人而反杀人。行针之时。当战战 。
如临渊履冰。慎勿以人命为轻忽也。)
卷六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归气。气生形。形气之宜相
应也。反此者。谓气盛身寒。气虚身热。皆为寒暑之所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是以谷之多少。与气之盛虚。宜相应也。反此者。
谓谷入多而气少。谷不入而气多。亦为邪病之所致。)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者血之府。故虚
实之宜相应也。反此者。或因饮中热。或风气留于脉中。亦因病之所致也。夫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
和喜怒者也。是以营卫调。志意和。则筋骨强健。腠理致密。精神专直。身不受邪。如形气谷气之相反。血脉虚实之变
常。皆缘志意不和。以致邪气从之。故名之曰刺志论)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
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盛者。实也。少者。虚也。脉盛者。
脉大也。脉少者。脉小也。按此节当有气盛身寒。此为反也八字。或古文之简脱与。抑经语之错综耶。)气盛身寒。得之
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此申明形气虚实之相反者。为邪气之所伤也。气盛身寒者。邪气实也。气虚身热者。形气
虚也。寒伤形。故气盛身寒。暑伤气。故气虚身热。)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淫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
在胃及与肺也。(夫肾为生气之原。胃为血气之海。谷入多而气反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盖脱血者。阴气下泄。
湿居下则下焦受伤。以致生原亏损而气少。病不在上。故谷入多也。夫上焦主纳。中焦主化。邪在肺胃。则不能纳化水
谷。而谷入少矣。谷入少而反气多者。生气之原不伤也。此言气之发于下焦也。卢良侯曰。凡下病者。下行极而上。此
言下焦受病。不及中上。故曰居。)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经云。水
入于经。而血乃成。又曰。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热者。心火之气也。饮中热。则饮皆化赤而为血。故血多。脉
中之气不盛。故脉小也。风气乘于脉中。故脉大。水浆不入。则血无所资生。故血少也。此言血之生于中焦也。卢良侯
曰。经云。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又曰。始浅刺。以去阳分之邪。再深刺之。以去阴分之邪。按此篇帝问虚实之要。而
伯所答者。皆为邪病所伤。盖邪实则正虚矣。然取邪气之浅深。在用志之专一。故曰刺志论。张兆璜曰。邪气去则正气
自复。泻实之中。而有补虚在焉。)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夫虚者须其实。气入则实矣。实者须其虚。气出则
虚矣。此言气之开阖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虚者补之。针下热则实矣。实者泻之。针下寒则虚矣。此言阴阳
之气至也。)入实者。右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针空者。容针之空处也。凡用针之法。右手持针。左手
掐穴。方其入针泻实之时。以右手开针空以泻之。方其入针补虚之时。以左手闭针空以补之。开针空则气出。闭针空则
气入。所谓补泻之时。与气开阖之相合也。张兆璜曰。开阖者。三阳之气发于下焦。营卫者。中焦水谷之所生也。用
针取气。在于营卫。而此篇独论气出下焦。血出中焦。候下焦所生之气。出入开阖。以行补泻之法。又一法也。然三阳
之气。发原于肾脏水腑。肾主藏志。故曰刺志论。)
卷六
针解篇第五十四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按针经首篇。论九针虚实之道。而小针解有未尽之义。故帝复有此问焉。)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菀音郁。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候其阳气隆至。针下既热。乃去针也。盖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
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候其阴气隆至。针下已寒。乃去针也。盖气虚乃寒也。菀、积也。陈、久也。菀陈则除之者。去血
脉也。盖以恶血积久于脉络之中。所当除去之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言诸经有盛者。皆当泻其邪。出针之时。
勿按其 。令邪气之随针而外泄也。)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