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当某人在团体中取得某种身份与位置之后,在随意动作之间,根据其所在社会中众所认可的社会规范所适当表现的角色行为,同样也是自然行为的一种;
据说,在我国农村,迷信的人见小孩跌了一跤,受了惊吓,便以为那是吓掉了“魂”,于是,赶紧叫“魂”,到那跌跤的地方,撒把米,高叫小孩子的名字,一路叫到家,这种自然行为往往并非少见;
有这样一则笑话,挺幽默,也挺流行:有一个怕老婆的,给妻子打急了,无处可逃,钻进了床底下,妻子还不罢休,吆喝道:“快给我出来!”只听得他在床底下回答道:“大丈夫说不出来,就是不出来”,其实亦属自然行为;
看看现实生活这样一幕:两个青年男女,原本是大学同学,相处一直很融洽,有一天,男孩开玩笑似地对女孩说:“我,在考虑追你”,女孩连忙推托:“别这样,千万别!”男孩故作思考状,过了一会儿,很郑重地对女孩说:“我已经决定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就此开始,这,当然更是自然行为的典型;
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此类自然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
自然行为从本质上说,是简单理性和合于生命冲动的变化,以适应外在环境和内在要求的一种行为。
在自然行为中,简单理性总是和生命冲动融合于一体,顺应生命冲动而动,为生命冲动求得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表现出心理的个体在变化环境下的定位和行动能力,巩固和检验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具有丰富多样性。
反之,当生命冲动抵触个体自身意象格局,以及现实的外部环境反对生命冲动时,由于减少因为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并非无不利,理性为避免引导心理的个体依情感行事,导致个体自身行动不正,招致痛苦,产生悔恨而遗憾,总是自始至终戒惧谨慎,对生命冲动和它的趋向(也就是情感)施加压力,以节制生命冲动。
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原始的情感往往受到理性的阻遏,而不能畅通无阻进入最初的理性。
诸如,想要旷课逃学、想要抢夺偷窃的情感遭受“不能旷课逃学,假使被发现咱办?”、“不能抢夺偷窃,万一被抓住该多丢人,自己的脸往哪儿放?”,等等的理性的裁制。
因这种理性和情感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互不协调的分裂状态,我们就称之为复杂理性。
复杂理性遇事,总是见其利必思其害,知危而慎行。
其要旨,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对生命冲动有所节制但又不过分节制,以慎求无咎。
第二节 冲突
复杂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采用多种方式。
复杂理性最初采用的方式,总是暂时节制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直到发现能满足需要和减少紧张状态的适当客体为止。
也就是,将生命冲动的直接发泄,简单地推迟到环境允许的时候。
心理的这一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压抑。
复杂理性压抑生命冲动的努力,总是不可避免地遭受来自情感的抵抗。
这是因为,减少紧张状态乃是心理的个体的一种本能,一种恢复个体心理结构某种最初心理状态的需要。
由于压抑不但不能解除心理的个体当前所处的紧张状态,从而,实现个体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而且,压抑还总是迫使心理的个体暂时放弃其旨在恢复其心理结构的某种最初状态的努力,这,就使得压抑经常给心理的个体带来情绪痛苦。
因而,为避免情绪痛苦,情感就必须竭力对抗复杂理性的压抑,以使生命冲动伺机突破复杂理性的束缚,而得以渲泄出来,从而,迅速恢复个体自身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
心理的这一过程,我们就称之为抗拒。
压抑和抗拒,经常产生激烈的斗争。
一方面,要想避免情绪痛苦,使得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得以渲泄出来,抗拒就必须极力对抗压抑;
另一方面,要实现对生命冲动的控制,以避免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受到伤害,压抑也就必须千方百计与抗拒相抗衡。
压抑和抗拒的针锋相对,反映了心理的个体复杂理性和情感的一种患得患失的矛盾状态,此种进退维谷状态恰似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笔下的悲剧《哈姆雷特》中有名的对白“To be or not to be?”(去做呢?还是不去做?)。
这种状态,也就是冲突。
所谓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例如,一位男士同时喜欢上两位女性,两位女性一位甜美端庄,才智优越,一位妩媚动人,出身豪门,可谓各有千秋,这位男士喜欢的程度相当,但是,他又必须在两者之中做出单一的选择;又如,经济状况并非是那么顶好的人若购房子,就难以买汽车,若买汽车,也就不能购房子,他只能选择其一;再如,有的中学毕业生,既想早早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又想报考大学,以求进一步深造;等等)、“前怕狼、后怕虎”(例如,演艺界红透半边天的明星既不愿向黑片商低头,贱价拍戏,又惟恐推了片约,将会开罪“大哥”,惹祸上身;又如,肠胃病患者既害怕打针吃药,却又不愿开刀动手术;再如,有的学生既想回避艰苦的学习活动,又想回避考试不及格的结局;等等)、“想吃河豚又怕丧命”(例如,年轻的女孩子虽说非常非常喜欢吃糖果,但是,却又总是担心自己吃多了糖果会引起身体发胖;又如,青春期的少年既想摆脱父母的意志干涉,自主行事,又惟恐因此而得罪父母,断了经济来源,失去依赖;再如,有些青年既想参加某一盛大的社会活动,结识新朋友,又担心自身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魅力不够遭人冷遇、奚落而陷于尴尬局面;等等),诸如此类,正是这种冲突的典型例子。
第八章 冲动行为与欲求不满
第一节 决断和冲动行为
情感与复杂理性的分裂对抗,是尖锐的现实存在,是心理的个体产生压抑与抗拒冲突的根源。
虽然压抑总是表现为构成对生命冲动寻求直接满足的阻碍,但由于压抑毕竟是代表复杂理性的,因而,阻碍生命冲动的直接满足,当然绝非是压抑的目的。
事实上,压抑,是为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服务的。
压抑的目的,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无咎。
压抑,是唯一能恰当说明为什么会产生抗拒的原因。
每一个心理的历程,总是先存在于意识的情感状态;
然后,再转变为意识的理性状态。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意识的情感状态,都可以完全顺利地转变为意识的理性状态。
这时,它,就成为被压抑的情感。
作为一种巨大的本能冲动的代表,情感无论受到多大的阻扼力,也总是以它永恒的冲动力和渗透力伺机寻找出路,竭力施加影响于理性和行为,否则,心理的个体就不能经常达到某种心理状态的暂时平衡。
正是这种力量,造成抗拒作用。
由于压抑的力量出自复杂理性,复杂理性却又是从情感之中发展而来,而抗拒则代表情感本身,因而,压抑的力量当然小于抗拒的力量,或与抗拒的力量相当。
反对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要求的压抑力量与反抗压抑的抗拒力量相互作用,激烈冲突,心理的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就包含在其中。
心理的个体在这种压抑与抗拒相互作用状态下,引起的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经常会在个体的举止或行动中有所表现。
所谓“内现于外”,即是指这种随着心理的个体内隐的压抑与抗拒相互作用,不断推演进行,相互制约,不平衡发展而引起的生命冲动细微变化的外部显现。
例如,打麻将,当我们摸得一副好牌定口时,便尽量防止被他人识破,而故意装出平静的神色,然而,有时,还是被牌友一语道破,“怎么,你的手在发抖呢?”,便不自觉地吃了一惊,此一现象,并不仅限于输赢方面;
又如,联欢会上,即将轮到自己在众人面前发言、唱歌时,由于过分紧张,导致手脚发抖、手掌出汗之类,想必每一个人,都有过此类经验;
再如,多数撒谎者在撒谎期间,往往不知不觉地泄露出大量的信息:音域突然提高;面部表情尴尬、不自然;或突然无缘无故地脸红起来,额部出汗,不时眨眼;不时故意干咳;藏手掌;捂嘴巴;摸鼻子;掩嘴角;揉眼睛;捻耳垂;搔脖颈;伸衣领;说话时眼睛旁观左右,与对方的目光相接往往不足谈话时间的1/3;等等,已为国内外众多专家研究所证实;
那种在百货商店特价处理部,一边思索买与不买,一边背手弓腰踱来踱去的时候,或拿到手中反复观看的作法,实质上都是心理的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处于动摇状态的表现,也是生命冲动的缓解。
老练的便衣警察,根据心情紧张、动作慌乱、四处张望、心神不安的样子,可以认出小偷,事先预见犯罪活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根据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见微知著,分辨吉凶之间的细微界限,趋吉避凶,解决冲突的心理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决断。
决断,是复杂理性继压抑之后,所采取的又一高一级的方式。
复杂理性,总是极力避免压抑。
这不仅是因为,吉凶的辨别,存在于压抑与抗拒相互推移的过程中,压抑,对于复杂理性而言,只不过是一个用来专门负责对情感加以考察、检验的中间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压抑与抗拒的对抗存在,总是使得心理的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内心疑惑、茫然失措的不安定状态,只要冲突的结果尚未确定,压抑与抗拒仍未消失,这种不安定状态就将继续维持,心理的个体由于无所适从,因而,也就难思活动。
心理的个体只有先安定自身,然后再行动。
心理的个体安定自身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复杂理性对情感加以决断的过程。
复杂理性不可能始终压抑。
事实上,对于心理的个体而言,压抑,往往是非常危险的。
复杂理性必须在最适当的时候,遂下决断。
只有当机立断,适时而大胆的采取行动,心理的个体才可能有机会最终掌握胜利,取得成功;
临阵犹豫,踌躇不决,往往容易错失良机,必将失败。
一旦通过压抑与抗拒相互作用,心理的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发生变动的预兆显现,复杂理性总是倾向于审时度势,因应时机,顺应时势而动,在放弃心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压抑使冲突得以解决的同时,采用决断的方式发挥作用。
作为复杂理性的代表,决断,是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
决断的功用,即在于在充分考虑不利因素的条件下,明辨取舍,经过审慎而又周详的策划,在慎求无咎的过程中,将生命冲动所受挫折降低到最低限度。
心理的决断过程,有两种表现。
其一是趋吉。
复杂理性为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趋吉,总是断然采取措施,不失良机,冒险突破困境,在情感的推动下引起冲动行为;
其二是避凶。
复杂理性为避免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受到伤害避凶,则总是隐忍待机,坚守正道,对情感加以严厉节制,引起抑制,而抑制则又总是导致欲求不满的发生。
先看第一种情况。
如果依照心理的个体自身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压抑的力量小于抗拒的力量,即直接减少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吉祥有利,则复杂理性顺应这种趋向,总是迁就情感。
具体表现为,情感逼迫复杂理性让步,情感得胜。
结果,压抑与抗拒的相互作用,实质上也就成为情感进入复杂理性的中介。
由此导致决断情感进入复杂理性,复杂理性允许情感得到有限的表现,从而,引起冲动行为的发生。
例如,遇上摸彩,本想抱着好玩的心态来试一试,想不到中了几回小奖之后反倒以为自己真的可以瞬间改变人生,结果越陷越深,将身上携带的800多元钱全都“摸”进去了,即是冲动行为的一个例子;
又如,结伴逛街,虽说家中衣柜已是爆满,但经不住同伴的怂恿和店家的恭维,还是买下一堆原本无意买的时装,则是冲动行为的另一个例子;
再如,在偏僻小径上,经不住衣着单薄暴露的年轻美貌女子的诱惑而发生的见色起意的强行猥亵行为,无疑是冲动行为的又一个例子;
报载,我国某南方城市,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某中学生,暑假休假在家,一天,他“遨游”网上,无意中撞上色情网点,于是,便着了迷,第二天,他,邀来了几位同学到家同享“快乐”,结果,皆不同程度“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