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x大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去皮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
火。微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补注〕大承气。大下药也。在伤寒入腑。每每慎戒。何宿食而遽可用乎。观上腹满
不减。减不足言二句。吾知必用下。如大柴胡等而不为稍减。须大下之。不可观
望以坐耗胃家津液耳。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x大建中汤方x
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
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服之。
〔补注〕上中二焦所以受寒邪者。皆由于中气素虚也。虚则阳气不布。而所积者
为寒饮。所冲者为寒气。所湿者有影无形。为寒痛。故取辛热之品以散其邪。甘
温之味以培其土。则中州已圮而复立矣。故名曰大建中。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x大黄附子汤方x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
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补注〕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胁下属厥阴之部分。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
至于发热。其为实可知也。乃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果是阴邪结于
阴位矣。且紧属痛。固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故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然肝肾同一治也。厥阴
之实。系少阴之寒而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
独用大黄之寒乎。入细辛者。通少阴之经气也。以寒实于内而逼阳于外也。或
里有寒。表有热。俱未可定也。仲景于附子泻心汤中。既用三黄。复用附子。以畏
寒汗出。阳气之虚在于外也。此大黄附子汤。阴气之结深于内也。然则痞证用
三黄。固正治之法。偏痛用大黄。岂非从治之法乎。合观之。知有至理存焉矣。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x赤丸方x
乌头(二两炮) 茯苓(四两)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半夏(四两洗)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砂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先食饮酒下三丸。日再。夜一
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补注〕寒气厥逆。下传于上。明系君火既衰。而肾家之真阳亦不足。故上逆者。兼
有水泛以凌君火之意。为害不浅。况阴霾僭乘。浊流为患。于是以大热大猛之
力。始有补天浴日之量。兼用摄水气。通阳气。散阴气。而不敢后也。然犹恐寒逆
特甚。复以朱砂之赤色者。可以镇君火。性重者。可以坠浊阴。名曰赤丸。殆畏水寒之侮火也。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热。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
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x大乌头煎方x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 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
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补注〕寒入既深。则阳气 而为痛。阴气内凝。无冲和之度。使卫外者不固而不
耐寒。中脏者既虚而不欲食。于是邪正两不服。搏结于脐之偏旁而为疝也。所
积既久。有所触动。即复发作。然必自汗者何也。伤寒中卫。则不能有汗。谓邪自
外入。蔽其气也。若寒之在腹者。则自不令阳固乎外矣。又必手足厥冷者何也。
寒邪中阴。则必至于厥逆。谓阴气内深。遏其阳也。况痛并绕脐。则脾属四肢。而
真阳大衰矣。非用大热大力。何以建驱除之功。于是思天下之热且雄猛者。莫
过乌头。更非多用不可也。佐以蜜者。热则必燥。益之以润也。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x当归生姜羊肉汤方x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
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补注〕疝主寒气入里。腹与胁。不言定左右也。故但言冲脉者为非。何者。冲为肝
之幕。但言冲。岂疝必偏于左而不属于右耶。故不分指之。即是统言之。乃以当
归走血。生姜散邪。羊肉补中。有发屡试屡验。亦已神矣。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x抵当乌头桂枝汤方x
用乌头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
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补注〕寒气非乌头不治。此则全以蜜熬。熬成即膏矣。乃复以桂枝汤解之者。正
以桂枝主手足也。况味甘正以扶脾。蜜与桂合。又得建中之意欤。以逆冷不仁
身痛。及诸治不效者。似皆中州之惫为之也。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
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
〔补注〕夫曰疝气。则寒者特气凝而不化。非诚有积滞于其间也。虽然气既凝。则
血必滞。热则流通。寒必结聚。理之常也。假如因寒而有聚者。于法不得不去。又
于何知之。故圣人反复以言脉也。脉者血气之会也。有虚有实。殆必见焉。故数
紧乃弦状。至按而不移。其为寒也。不得谓之虚矣。夫数者阳也。弦者阴也。紧且
迟阴也。大则阳也。大既阳也。紧又阴也。疝为阴脉合矣。而又兼见阳。是必有滞。
故曰可下。然所下者何。曰下其寒。曰阳中有阴。已出手眼矣。其即以温药下之之义乎。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
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补注〕寸口。即气口也。宿食停滞。关与寸浮大有力。是不待言。若按之反涩。知中
有所伤。阻抑中气。不得宣越。遂令尺中亦微涩。所滞之物。原已深重。设不大下。
所伤不亦多乎。然余观伤寒下例。用大承气。非试不敢漫投。甚以不可轻攻为
戒。何至宿食更无顾忌耶。盖既无外感。则不致有结胸痞痛之变证可知也。且
有恶食不大便。或实满之里证可知也。又何惮而不为此。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补注〕数为在腑。食积于胃而为热。故显数。遂使各部显有余之象。乃兼滑。苟不
急下。其为热耗津液何限乎。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补注〕不欲食。言伤食恶食也。脾土受伤不能健运。岂能去故而新是谋乎。盖言
受病未几。而利数旁流。虽下利而积聚未消也。苟久利之后。中州败坏。致不能
食者。即欲温补。尚恐难救。岂可反用承气。读者当于下利不欲食句着眼。始知
下利为宿食。不欲食亦止因宿食也。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x瓜蒂散方x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熟汤七合。煮作稀
糜。去滓。取汁和温服。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之。
〔补注〕食既云宿。决非上脘。既非上脘。何以用吐。今言上脘。又言宿食。则必有痰
载物。不使得下。则为喘为满。不能具见。故一吐而痰与食俱出矣。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补注〕紧至于转索无常。此胃气垂绝之象。亦已危矣。又或停滞冷物。遂令胃气不复发越耳。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补注〕伤食者不头痛。今头痛。故知或风或寒。乃浮紧又寒脉也。若但紧不浮。则
知腹有所滞。虽兼外邪。因不见浮。治之者须知内伤外感。用药自有分寸。而不急于下也明矣。
卷十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
属性:(论二首脉证十七条方三首)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衍义〕肺者。手太阴燥金。与足太阴同为湿化。内主音声。外合皮毛。属上焦阴部。
行营卫。在五行生克。畏火克木。今为风中之。夫风者。内应肝木之气。得火反侮
所不胜之金。然木之子。火也。火必随木而至。风能胜湿。热能燥液。故为口燥。风
火皆阳。二者合。则摇动不宁。动于肺。则燥其所液之湿。鼓其音声。有出难入。而
作喘鸣。动于荣卫。鼓其脉络肌肉。则身运作肿胀。虽然。此特风中于肺。失其运
用之一证耳。若内经所论肺风者。多汗、恶寒、色白、时咳、昼瘥、暮剧。是又叙其邪
在肺作病状如是。各立一义以为例耳。然后人自此而推。皆可得之。其在脏在
舍在经络。凡所见之病。不患其不备也。余脏皆然。
肺中寒。吐浊涕。
〔衍义〕肺者。阴也。居阳部。故曰阴中之阳。谓之娇脏。恶热复恶寒。过热则伤所禀
之阴。过寒则伤所部之阳。为相传之官。布气化液。行诸内外。阳伤则气耗。阴伤
则液衰。今寒中之。则气液蓄于胸。而成浊饮。唾出于口。蓄于经脉。乃成浊涕。流
出于鼻。以鼻是肺脏呼吸之门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衍义〕肺金主秋。当下四十五日后。阴气微上。阳气微下之时。内经论其平脉曰。
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又曰。微毛而有胃气。又曰。厌厌聂聂。如落榆叶状。其
阴阳微上下之象如此。又曰。死脉则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又曰。
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又曰。但毛无胃。则是阳气不下。阴气不上。盛阳当变阴
而不变。既不收敛。又不和缓。惟浮。欲死可知已。因火克金而阴亡。内经谓其不
过三日死。正与此同。盖阴者阳之根。浮者有之。沉者亦有之。根壮而后枝叶茂。
叙平脉惟贵轻虚以浮。非全无沉者。但浮沉皆止三菽之重耳。不欲其如石之
沉也。今浮之虚。按之又弱如葱叶。于三菽其有几哉。越人曰。肝与肺有生熟浮
沉之异。生浮则熟沉。生沉则熟浮。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更始体用之气在二
脏。故二脏之形亦如之。缘肺居阳部。故体轻浮。主气以象阳。阳极变阴。故用收
敛以象阴。肝居阴部。故体重沉。藏血以象阴。阴极变阳。故用升发以象阳。浮沉
正此耳。五脏阴阳。各具一体用。不可不察。
肝中风者。头目 。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衍义〕五气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与筋合。肝之筋与经脉。皆出足大趾
之端。过股内。上循两胁。出胸中。至于巅。今中于风则动摇。上者为头目 。风甚
则亢。亢则害。承乃制。兼金之体。于是血液皆衰。经络尽从收敛而急束。故两胁
痛。不能俯仰。伛而行。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令嗜甘也。若内经肝风之
状。多汗恶风。善悲。色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此又并其脏之体用而言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千金云时盗汗
出咳食已吐其汁)
〔衍义〕肝者。阴之阳。其气温和。启陈舒荣而魂居之。并神出入。所畏者金也。金性
凉。其气收敛肃杀。故克之。令更中寒。金乃水之母。母必从子而至。以害其木。凝
泣气血。生化失职。不荣于上之筋脉。则两臂不举矣。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补注〕曷言死脏。已无生气也。肝属木应濡。是弱犹为本脉。然但浮之弱。既非长
竿末梢之循矣。及按之曰如索。则弦紧俱见。曰不来。则脉有来去。乃阴阳往复
之理。今但去。是直上下而无胃气也。否则真气将散。出入勉强。有委而不前。屈
且难伸之状。故曲如蛇行也。呜呼。木之生也。有鼓动条达。发荣柔婉之妙。其死
也。非强直而不复。即矫曲而不遂。木曰曲直。所以始之终之也。
肝着。其人当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x旋复花汤方x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补注〕肝主疏泄。言其用也。倘郁抑不舒。势必下乘中土。土必弱而时满。气必结
而不开。故喜人之按之揉之也。肝气之弱。言着之心胸之间也。先欲饮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