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48-经络全书 >

第11节

348-经络全书-第11节

小说: 348-经络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至真要大论篇》。此 
言运气病机也。娄全善曰∶病机十九条,乃察病之要旨也。而有者求之四句,又要旨中之要旨。刘河间《原病 
式》,但以十九条立论,而遗此四句,譬之有舟无操舟之工;有兵无将兵之 
帅,不免临病误施,至人夭折。今僭引经传而正之。夫诸风属肝,为阳 、急惊等病,治以凉剂固矣。然燥金 
胜则肝为邪攻,而病亦化风,如阳明司天,燥气下临,病掉振之类,是为阴 、慢惊等病。不以温剂治之, 
而亦与凉剂可乎?诸火属心,为阳躁 语等病,治以攻剂固矣。然寒水胜,则心为邪攻,而病亦化火热,如岁 
水太过,病躁、悸、烦心、 语之类,是为阴躁郑声等病,不以补剂治之,而亦与攻剂可乎?诸湿属脾,为濡 
泄等病,仲景用五苓等剂去湿固矣。然风木胜,则脾为邪攻,而病亦化湿,如岁木太过,病飧泄之类,则当用 
钱氏宣风等剂,以去风可也,乃亦去湿可乎?诸气属肺,为 郁寒喘等病,治以热剂固矣。然火热胜,则肺为 
邪攻,而病亦化 郁。如岁火太过,病咳喘之类,则当如东垣以凉剂治热喘可也,乃亦用热剂可乎?诸寒属肾, 
为屈伸不利等病,仲景用乌头汤等剂固矣。然湿土胜,则肾为邪攻。而病亦化寒。如湿气变病,筋脉不利之类, 
则当用东垣复煎散、健步丸等剂治之可也,乃亦用去寒之剂可乎?盖其在太过,而化之病为盛,盛者真气也。 
其在受攻,而化之病为虚,虚者假气也。是故有其病化者必求之,恐其气之假也。无其病化者,亦必求之,恐 
其邪隐于中,如寒胜化火之类也。其病之化似盛者,必责之,恐其盛之未的也;其病之化似虚者,亦必责之, 
恐其虚之未真也。病机皆用此四句为法。庶几补泻不差。今河间但以病化有者为盛,无者为虚,不复究其假者 
虚者,殊为未备。此则智者之一失也)。 
又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脉气也。形,身形也。反,谓失其常也)。气盛 
身寒,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营气之道,纳谷为实)。谷入多而 
气少(胃病不散), 
谷不入而气多(肾气外散,肺并之也)此谓反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者血之府)。 
脉盛血少,脉少血多,此谓反也(经脉行气,络脉受血,经气入络,络受经气,候不相合,皆为反常)。(增 
损《刺志论》篇文) 
又曰∶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骨肉阴静,故阴气从之。血脉阳动,故阳 
气乘之),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冬阴气盛,故阳病发于冬。夏阳气盛,故阴病发于夏,各随其少也), 
是谓五发。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入于阴则痹(邪居阳脉之中,则四肢热盛而为狂邪。入阴脉之中,则六 
经凝涩不通而为痹),搏阳则为巅疾(巅,谓巅顶。邪内搏于阳,则脉流,故为上巅之疾。一云∶诸家解巅作 
癫,阳附阴则癫。又云∶搏当作传,邪已入阴,复传于阳、则为癫。其说不同,今并存之。《难经》曰∶狂癫 
之病,何以别之?夫狂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居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是 
也。癫之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者是也),搏阴则为 (邪内搏于阴则脉不流,故令 
不能言。一云∶搏亦当作传),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之,往也。一云∶怒者当作恐),是为五乱。 
(《宣明五气篇》) 
又曰∶年长则求之于腑(年之长者,甚于味,味恣则伤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之少者,劳于使;劳于 
使,则经中风邪),年壮则求之于脏(年之壮者,过于内;过于内,则耗散精气)。(《示从容论篇》) 

后编·枢要
阴阳篇第二
属性:《灵枢》曰,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 
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寿夭刚柔篇》)。《素问》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 
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 
行,极而上(此所谓更逆更从也,然此特言其大概耳。若足太阴脉下行,则不与诸阴同矣)。(《太阴阳明论 
篇》) 
李东垣曰∶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者,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夜则增剧,昼则安静者,阴病有 
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凡热病昼则发热,夜则安静者,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者,阳 
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夜皆发热烦躁者,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凡寒病,夜则恶 
寒,昼则安静者,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者,阴气上溢于阳中也。昼夜皆恶寒者,重阴无阳 
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矣。 

后编·枢要
脏腑篇第三
属性:《内经》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藏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 
者也,传而不藏,故实而不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隐括《灵枢·本 
藏》及《素问·五脏别论》两篇文) 
《难经》曰∶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阴病寒,故欲得热。阴性好安静,故闭户独处,恶闻人声。阳病热,故欲得寒。阳性好为 
烦扰,故欲见 
人)。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隐括《五十一、五十二难》 
两篇文)又曰。经有十二,今五脏六腑,仅得十一,其一经,则手厥阴心包也(手少阴,真心经也。心包经, 
而名心主,乃真心之别脉,不与真心同经,盖真心为君火,心包为相火。三焦为气之父,心包为血之母,相为 
表里,二者俱有其名,而无其形,故五脏六腑,更加手厥阴心包一经,而为十二也)。脏为有五,腑独有六者, 
谓三焦也,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三焦合气于肾,肾为原气之正。三焦为原气之别,主持一身之气,有名 
而无形)。然脏亦有六,谓肾有两脏也,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 
胞,其气与肾通。(增损《三十八、三十九难》两篇文) 
《素问》曰∶五脏所主∶心主血脉(壅遏营气,应息而动),肺主皮毛(包裹筋肉,间拒诸邪),肝主筋 
膜(束络机关,随神而运),脾主肌肉(覆藏筋骨,通行卫气),肾主骨髓(张筋化髓,干以立身)。五脏所 
藏∶心藏神(两精相搏,谓之神),肺藏魄(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脾藏意(心有所忆,谓之意),肾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杨上善云∶肾有二,左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 
(稍增《宣明五气篇》文) 

后编·枢要
营卫篇第四
属性:《内经》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是谓宗气。乃传之肺, 
循喉咽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 
数常出三入一。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两焦谓中焦、下焦也),以溉五脏,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别出 
两行营卫之道,故水谷之气,精而清者为营,泌其津液,注之经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以应刻数焉(四末, 
四肢也。刻数,一日百刻之数也);其悍而浊者为卫,悍疾滑利,先行于四末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而不入经脉(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谓脉外也。肓膜,谓五脏间隔中膜也。以其气浮盛,故能布散 
于胸腹之中,空虚之处,熏其肓膜,令气先通也);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脏腑。故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周行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隐括《灵枢·营卫生会》、《五味》、 
《邪客》、《卫气》及《素问·痹论》五篇文) 
《灵枢》曰∶营行脉中,上应二十八宿,三十六分。人身行气一周,十分身之八,二十八宿,凡千八分。 
气行五十周而脉终,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 
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 
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趾次趾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 
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至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 
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营气篇》)。卫行脉外,亦应二十八 
宿。房至毕为阳,阳主昼;昂至尾为阴,阴主夜。故卫气之行,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一日 
一夜,亦五十周于身有奇。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 
端;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 
间;其散者,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 
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上行阴分,复合于目, 
故为一周。凡二十五周十分身之四,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 
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亦如行阳之二十五周有奇,而复合于目也。(娄全善曰∶阳气 
出目,而下行于手足三阳,皆一时分道并注,非有先后次第也。《卫行篇》稍加裁节,及根据娄本改定。)娄全 
善曰∶营气之行,自手太阴始,至足厥阴终,一周于身也。详其一周于身,外至身体四肢,内至五脏六腑,无 
不周遍。故其五十周,无昼夜阴阳之殊。卫气之行则不然,昼但周行于身体四肢之外,不入脏腑之内,夜但周 
行于脏腑之内,不出身体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与营大会于肺手太阴也。 
《灵枢》又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营卫生会 
篇》)。又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者,异名而同类焉(同上)。《素问》曰,太阳常 
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 
常数也(《血气形志篇》)。 
《难经》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 
所生病。气主 之,血主濡之也( ,熏蒸也。濡,湿润也。人身经络,气主 之而不闭,血主濡之而不枯, 
始得周流而不息,不 不濡则病矣)。气留而不行者,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 
后所生也(邪由外入,先气而后血,血根据气而升降,故气受邪,必传之于血。气留则寒,其脉浮涩;血滞则热, 
其脉沉涩)。(《二十二难》篇文) 

后编·枢要
经络篇第五
属性:《素问》曰∶人有大谷十二分(肉之大会为谷。十二分者。十二经脉之部分也。),络脉十四(十二经之 
络,并任督二脉之络,为十四也。按《难经》不言任督,而言阳跷,阴跷,与王注《素问》不同,又并脾之大 
络,为十五。意者经以其起自于脾,故不及之欤),孙络三百六十五(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 
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也),小溪三百五十四,各少十二俞也(小络所会, 
谓之小溪,本亦三百六十五,除十二俞,当三百五十三,今作四者误)。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下 
会,《甲乙经》作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