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全-少有人走的路 >

第32节

全-少有人走的路-第32节

小说: 全-少有人走的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就必须见到上帝。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灵。想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就应经常自我反思。上帝与我们的界面。相当于潜意识与意识的界面,简而言之,我们的潜意识就是上帝,我们内心的上帝。我们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一直与我们同在.包括现在和未来。
  也许你可能会说:  “这怎么可能呢?”也许有的读者还认为,把潜意识看成上帝,简直是大逆不道。可是他们应该想到:
  即便是基督教信徒,也应该记得基督教的信仰之一——上帝就在信徒的心中。这与上面的说法本质上完全相符。要更好地理解上帝和人的关系,我们不妨把潜意识假想成是庞大的、一种埋藏在地下的树根,意识则是地面上矮小的植物,吸收潜意识供给的氧分。这个比喻来自荣格,他曾说过:
  我一直认为,生命就像是一种植物,依赖地下的根系供给养分。真正的生命隐藏在根系里。我们看到的地面以上的部分只能存活一个夏季,然后会归于枯萎——它的生命何其短暂生命和文明永远更迭交替,这使我们感到一切都是一场虚空。
  但是,我也始终有这样的感觉: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总有一种东西存活在我们脚下,我们只看到花开花落,而生命的树根却岿然不动,万古长青。
  荣格没有直接指出,上帝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不过他上面的说法,却显然印证了这一点。他把潜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浅层次、个体化的潜意识,另一种是深层次、属于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在我看来,集体潜意识就是上帝,意识则属于个体.而个体潜意识属于两者的界面——相当于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较量的战场,战场上随时都可能出现冲突和骚乱,出现彼此搏杀的场面。潜意识是温和的、充满爱的领域,我相信这是事实。梦却不一样。梦包含良性智慧的信息,却也不乏大量冲突的信号。它们可能进行良性的自我完善,但也可能带来极其混乱的梦魇。
  不少科学家认为,潜意识隐藏着某种狂暴状态,这种状态即心理疾病的根源,似乎潜意识就是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心理疾病的表现症状,就像潜伏在地下的魔鬼突然现身,因此才使人们在一夜之间,就会精神错乱,犹如中了魔怔。实际上.意识是精神病理学探讨的重心,所有的心理疾病,其实是意识出了问题所致。我们之所以生病,正是意识抗拒潜意识智慧的结果——意识患了疾病,潜意识想给它进行治疗,意识就会与之发生冲突。心理疾病的起因,就是意识背离上帝意志的结果。
  所谓上帝,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是入神合一,即个人与上帝应当具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既然潜意识就是上帝,我们不妨这样界定心智成熟的目标:使意识达到上帝的境界,使我们整个人完全成为上帝。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努力让意识与潜意识丁少有人走的路完全融合,最后只剩下潜意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目标是一方面成为上帝,一方面仍需保留意识。不妨这样假设:在潜意识的“树根”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让意识萌生出丰硕的果实,并最终使我们成为上帝的话,那就意味着“上帝”可以拥有另外一种生命形式,这就是我们自身。这也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作为意识的自我,我们生来注定要面对这一事实:
  我们可以不断成长,成长为具有“上帝”的一种崭新的生命形式。
  我们的意识,具有一种罕见的强大力量。它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动,负责做出决定,并把决定付诸实施。假如只有潜意识而没有意识,我们的生命就像新生的婴儿,即使心灵可以实现“入神合一”,我们仍无法采取任何行动,也无法让他人感觉到“上帝”的存在。在印度教和佛教的神秘思想中,存在着一种容易使入走向退化的特质——它们把没有自我界限的婴儿阶段比做“涅椠”,进入“涅檠”就如同返回母亲的子宫。我提出的神学思想则与之相反: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而是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进而发展成神性的自我。
  有自主行动能力的成年人,可以独立做出影响他人和世界的选择。这种成熟而自由的意识,可以使我们和心灵的上帝达成一致,上帝就会经由我们的意识,获得强有力的崭新的生命形式。我们可以成为上帝的左膀右臂,成为他的全权代理人。
  另外,我们也能有意识地做出选择,按照上帝的意愿,来影响世界和他人,因此,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成为一种“神奇的力量”。我们代替上帝而为人类服务,去播洒爱的雨露,在没有爱的地方创造爱。我们可以让同胞们学习自律,产生和我们相同的认知,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的进步。
  力量的本质现在,我们可以了解所谓“力量”的本质了。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题目。导致误解的一个原因在于:世界上存在两种力量——政治的力量和心灵的力量,而大量宗教神话都试图对二者进行明确区分。譬如,在释迦牟尼出生前,预言家就告诉他的父亲:释迦牟尼长大后,要么成为最强大的国王,要么成为一无所有的穷人,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妇孺皆知的心灵导师。他只能成为二者之一,却不可能二者兼具。耶稣则从撒旦那里得到这样的许诺:归顺撒旦,他就可以统治整个世界.并享受作为统治者的最大荣誉。耶稣最终拒绝了这种诱惑,他选择了死亡,他被吊在十字架上,显得那样软弱无力。
  政治的力量,就是以公开或隐秘的方式,去强迫别人遵循个人意愿。这种力量既存在于某种地位之上(比如身为国王或者总统),也存在于金钱之中,然而,它不属于拥有权力或者金钱的人。归根到底,政治的力量和德行以及智慧无关,最愚蠢、最邪恶的人,也可能成为地球的统治者。而心灵的力量,则完全存在于人类的心灵中,它和强迫、控制别人的力量没有关系。
  拥有强大的心灵力量的入,完全可能是拥有万贯家财的富翁.他们有时也会占据领导者的地位;他们也可能是穷入。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既然心灵的力量不是控制别入的力量,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呢?简而言之,它是在意识基础上做出决定的力量,也即我们的意识思维的力量。
  我们做出决定时,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采取某种行动,却不了解个人真实的动机;我们也无法看清,自.己的选择会造成什么结果。比如说,当我们感情用事,轻率地拒绝某位客户的要求时,我们真的了解自己是在做什么吗?又如,我们可能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打自己的孩子;我们对部下颐指气使,随意予以升迁或者降职;我们瞒着配偶,和别的异性眉来眼去、打情骂俏——这时候的我们,果真有着足够的自知之明吗?从政的人都知道,天下诸事难遂人愿,命运总是喜欢同我们开玩笑。有时候,我们充满善意地忙忙碌碌,结果却适得其反;而某个动机不纯的人,实施乍看上去居心叵测的个人计划,但也许颇具建设性。我们教育子女,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为了非正当的目标而四处行善.还是应当为了正义的目标硬着头皮去做坏事呢?世道难测,天意难违,我们感觉胸有成竹,却可能一无所知。我们自以为聪明绝顶,却可能是“当局者迷”,头脑昏聩。
  我们仿佛漂流在茫茫大海中,不知何去何从。这时,虚无主义者可能会说:  “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哪怕什么也不做。”他们的潜台词是:我们应该继续漂流,得过且过。他们的理由是:
  人生的海洋浩瀚无际,前途难测,依照我们有限的能力,绝不可能绘制出准确的海图,并借着海图走出迷雾,找到方向。但是事实上.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最终摆脱迷路的状态,这才是应该提倡的做法。找到人生的方向,通常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投机取巧或头脑中的灵光闪现,很难达到目标。真正的自知自觉,总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我们踏出任何一步。都须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自省。我们更应该态度谦虚,脚踏实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我们凭借足够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进,点滴的认知和经验,就会慢慢汇集起来。渐渐地,人生之路就将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可能一不小心,进入死胡同,也可能不时经受失望的打击,或者遭到错误信息的干扰。但是,在自我纠正和自我调整的过程中。我们终将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一言以蔽之,我们必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
  我们的心灵获得力量,就会感觉舒适而愉快。在人生旅途上,我们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进步带给我们的愉悦感难以言喻。没有什么比成为人生的专家,而且熟知自己所做的事情更让人感觉幸福了。我们的心智愈是成熟,就愈有可能成为人生的专家,感觉到与上帝心灵相通。我们会看清周遭的一切,熟悉个人行为的动机和后果。我们觉得一tL;明眼亮,甚至如同上帝一样全知全能。意识的自我与上帝的心智合而为一.意味着我们达到了至高境界,甚至具有与上帝相同的认知。
  我们的心智成熟到一定阶段,就会更加谦逊而快乐。我们知道自身智慧是来自潜意识。我们清楚“根”在何处,而我们的一切认知,莫不像流水一样,从潜意识的“根”源源而出。
  我们一切求知的努力,旨在于打破意识与上帝的界限。我们还知道,潜意识的“根”不属于我们自己。换言之,它不是我们自己的潜意识,而是属于整个人类、全体生物乃至上帝的潜意识。如果别人问起:我们的知识和力量从何而来?任何同时拥有这两种无价之宝的人,一定会这样回答:  “这不是我的力量.它来自另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我展示的,只是其中小小的部分。我只是作为一种途径而存在,真正的力量不属于我。”这样的感受发自内心,而且让我们充满喜悦。与上帝(潜意识)沟通,自我意识就会大幅度缩小。我们只想对上帝说: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就您的意愿。我想成为您表达思想的工具。
  我的自我意识并不重要,放弃自我,使我感受到莫大的喜悦。”
  与此同时,我们呈现出幸福而平和的状态,这和恋爱的状态颇为相似。倘若觉察到与上帝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空虚和寂寞.少有人走的路静。
  都会一扫而空,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神交”吧心灵汲取到足够大的力量,固然令人感觉愉快,同时也可能使人恐惧。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越是难以采取行动。如果我们采取某种行动,人生历程就有可能改变方向。我们决定要赞美或惩晁孩子,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假使我们赖以参考的数据有限,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我们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时,显然要容易得多;假使我们必须吸收、总结越来越多的数据,我们做出决定的过程,也会变得益发艰难。另外,我们知道得越多,就越是有可能预测到后果,考虑到我们可能担负着承担后果的责任,如此一来,就更加难以采取行动。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没有任何行动,其本身也可视为是一种行动。
  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行动,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其他情况下,不采取行动,却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谓心灵的力量,不单是要意识到各种可能的情况。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我们还要具备当机立断地做出决定的能力。当然,在更多情况下,一知半解乃至一无所知,不大可能使做出决定的过程变得容易,而是使之更为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越是接近心目中的上帝,就越是对他充满同情。我们一方面体验上帝给予的认知,一方面也会体验到上帝经受的痛苦。
  心灵的力量不断积聚,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孤独感。在某种意义上,拥有心灵的力量和拥有政治的力量颇为相似。心智的成熟度接近顶峰的人,就像是一呼百应、权倾天下的王者。他们不可能推卸责任和过错,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办。他们没有与其处境和感受相当的人,以便容许自己释放压力,发泄痛苦。也许别人可以提出建议,但决定权仍掌握在政治当权者手里,一切后果都由他们自行负责。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心灵的力量带来的孤独感,要比政治权力更加突出。
  对于政治当权者而言,他们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