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全-少有人走的路 >

第31节

全-少有人走的路-第31节

小说: 全-少有人走的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人生似乎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忙!忙!忙!”倘若果真如此,我的确应该对你表示同情,可我仍想指出,只要用心观察,你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懒惰之处。就懒惰而言,它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丁少有人:走的路要特征,就是恐惧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再次引用亚当和夏蛙的神话。例如,有人认为,亚当和夏娃没有去问上帝:
  他为什么制定法律,不允许他们偷吃苹果,其原因不是因为亚当和夏娃天生懒惰,而是他们内心的恐惧。他们不敢面对令人生畏的上帝,他们害怕上帝大发雷霆。
  并非所有恐惧都等于懒惰。但大部分恐惧确与懒惰有关。
  我曾指出:人们总是觉得,新的信息对他们是有威胁的,他们不得不做大量工作,修改关于现实的地图。他们会本能地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他们宁可同新的信息较量,却不想吸收它们。
  他们抵抗现实的动机,固然源于恐惧,但恐惧的基础却是懒惰。
  他们害怕不得不做的大量工作。
  在有关爱的部分,我谈到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意味着接受新的责任,做出新的承诺,发展新的关系,达到新的层次,经受更大的风险,现在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其实是害怕失去当前的地位或角色。我们害怕转换成新的角色,达到新的地位。
  我们害怕改变现状,害怕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所以,亚当和夏娃不敢询问上帝,完全可能是出于恐惧。他们害怕一旦去质疑上帝,就可能发生更大的不测。因此,他们宁可选择一条简单的出路,一条不做正面对峙,而是默默离开的、不合理的“捷径”。这样一来,他们得到的是没有多少用处的认知。他们希望仅凭现有的认知,就可以平安地生活下去。质疑上帝,或许会给人类带来麻烦,但圣经这则故事却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责任,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
  想必心理医生对此最有体会。病人向心理医生求助,是为了寻求某种改变,事实上,他们对于改变恐惧得要命,他们害怕不得不吃各种苦头。这种恐惧感,或者说懒惰,使90%的病人在恢复以前,就会忙不迭地退出治疗。有趣的是,这种临阵脱逃的情况大多出现在最初几次治疗中,或是在治疗之初的几个月。相当多的已婚病人,在最初几次治疗之后,就意识到其婚姻危机重重,若想使心灵恢复健康,只有通过协议离婚,或是接受极为艰苦的自我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构建理想的婚姻。有的病人看心理医生之前,直觉就意识到症结所在。他们接受治疗,只是为了确认早巳意识到的可怕的人生现实。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他们总是害怕面对困难,例如,他们不得不独自生活,或者不得不用几个月乃至几年,与伴侣一齐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以便改善婚姻状况。恐惧感使他们常常半途而废,有时是在两三次治疗之后,有时是在十次或二十次治疗之后。而且,他们打算中止治疗时,总会编造这样的借口:
  “我们原以为有足够的钱来治疗,但实际上我们想错了。”他们有时也会坦言:  “我害怕治疗。我害怕不得不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挽救当前的婚姻。我知道这是临阵脱逃。或许有一天,我会有足够的勇气,继续到您这里接受治疗。”总而言之,他们宁可维持可怜的状态,也不想通过努力而摆脱困境。
  在心理治疗初期,对于“懒惰”这一病因,病人可能一无所知。他们也可能承认:  “我和别人一样,有时当然不免偷偷懒。”其实,他们懒惰的程度,已经超出常人的想象。懒惰就像魔鬼一般狡诈,使得当事者不仅擅长伪装和欺骗,还会想方设法让懒惰变得合情合理。哪怕其意识思维已成熟到一定程度.他们也未必有能力去了解懒惰的本质,并与之进行对抗。假使他们有机会进入某个领域,获取某种新的知识,就很容易出现懒惰的情绪并产生恐惧。他们可能说:  “我听说有很多人涉足过这一治疗领域,但最后也没修成正果。”  “我认识一个接受过心理治疗的人,不过他始终是个酒鬼,后来还自杀了。”或者是,  “难道你想让我改头换面,变得跟你一模一样吗?这可不是心理医生该做的事。”诸如此类的回答,都是病人(或者学生)逃避治疗(或者学习)的遁词,他们为懒惰寻找借l21。他少有人走的路们要欺骗的人,与其说是心理医生(或者教师),不如说是他们自己。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认清懒惰的本质,需要承认懒惰的存在。
  出于上述原因,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就我个人而言.在追求心智成熟的过程中.我越是接近真理、接近事实,就越是感到懒惰在作祟,而我有可能获得的最新启示随时都会从身边溜走。有时候,当我即将获得建设性的思路时,我的脚步竟突然停止,或不由自主地变得迟缓起来。我相信,某些极有价值的想法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让我忙碌了半天,最终功亏一篑。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一旦发现放慢了脚步,就会强迫自己加快步伐,朝着自己企图远离的方向大步迈进。
  与懒惰对抗是永恒的战争,你永远不要放弃,你要与懒惰斗争到底。
  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我和一个健康的自我。即便内心充满恐惧,性情无比固执,我们的身体里,仍有一部分神奇的力量——也许这力量很小,但它积极、健康、向上,它推动我'frq;D;智的成熟,它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它愿意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甘愿冒心智成熟带来的一切风险。同样,不管我们表面看上去多么健康,心灵进化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们的身体里也始终有另一部分力量——它同样很小,它不想让我们付出任何辛苦。它坚守熟悉的、陈旧的过去,害怕任何改变和努力。它只想不惜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宁愿为此付出“无效”、  “停滞”乃至“退化”的代价。
  在我们某些人的身体当中,健康的自我也许小得可怜,它完全被庞大的病态自我带来的懒惰和恐惧所控制,而有的人的心智则迅速成熟,居于主导地位的健康的自我,总是热切地渴望进步和完善,最终达到神性的高度。需要指出的是,健康的自我必须时刻提防懒惰的病态的自我,后者始终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我们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足以代表整个人类。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都拥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欲望;而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同样都有懒惰的原罪。无所不在的熵的力量,试图把我们推回到人类进化的初期——那里有我们的幼年,有母亲的子宫,还有荒凉的原始沼泽。
  邪恶的本质在我看来,懒惰就是原罪,懒惰常常通过心理疾病而得以呈现。在这种情况下,懒惰无疑是魔鬼的化身,体现出我们内心邪恶的一面。为了把这一结论解释得更清楚,我不妨对邪恶的本质加以说明。在有关神学的问题中,邪恶的重要意义,恐怕可以占据首位。正如对待其它宗教问题一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学界不承认邪恶的存在。事实上,心理学界对懒惰和恐惧所作的研究,对于研究“邪恶”已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我希望以后有机会专门撰写其他著作,深入讨论“邪恶”这一题目,不过,我还是想在此提出我的基本看法:
  首先,我相信邪恶是真实存在的,它并非原始宗教为解释某些不可知现象,而凭空捏造的一种事物。世界上的确有一些人或组织,他们仇视一切善良的行为,尽可能地去摧毁公平和正义。他们这样做,不是出于有意识的信念,而在于其意识思维极度无知而盲目,对自己的邪恶并不自知。说得更准确一些.他们不想了解个人行为的本质。这种情形,正如宗教文学对于少有人走的路魔鬼的描写——魔鬼直觉地憎恨光明,它们逃避光明,也企图消灭光明。它们企图消灭每个人心中的光明,甚至包括它们自己的子女在内。
  邪恶的人憎恨光明,光明会让他们看清自身邪恶的本质。
  他们憎恨善良,善良会凸显其罪恶;他们憎恨真正的爱,爱会放大其懒惰。他们竭力摧毁光明、善良和爱.以此逃避面对觉醒和良知的痛苦。所以,我的第二个结论是:所谓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爱是懒惰的对立面。一般意义上的懒惰,无非是消极地失去爱的能力。有些懒惰者只要举手之劳就能走出困境,实现自我完善。但是,除非他们受到强迫,不然的话,他们宁愿保持现状。这样的人,即便不能去爱别人,至少也算不上邪恶。真正的邪恶者却主动逃避完善,捍卫自己的懒惰,保持病态的自我。他们从不关心别人心智的成熟,甚至百般阻挠和破坏,宁可把对方伤害得体无完肤。他们病态的自我,无法容忍健康的心灵。他们一旦感受到健康心灵带来的威胁,就会尽可能予以破坏。因此,关于“邪恶”,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邪恶是运用一切影响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阻碍别人自我完善的行为。一般意义的懒惰,只是对自己和他人缺少爱心,而邪恶则视爱为仇敌,与真正的爱完全对立。
  第三个结论是:至少到目前人类进化的这一阶段,邪恶是不可避免的。人的心灵具有熵的力量,人类也拥有自由的意志,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确信有的人能够控制自身的懒惰,有的人则无能为力。熵的进化与爱的进化,是两种对立的力量。在某些人身上,它们可以获得平衡,在其他人身上,它们却势不两立,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爱的力量和熵的力量在一些人身上各占主导地位后,必然彼此对立和敌视,正所谓“正邪不能两立”。
  我最后的结论是:熵是一种庞大的力量,是人性极恶的体现。但是,熵不是一呼百应的领袖,无法集中起大多数人的力量。邪恶的阴影无处不在,譬如,有的犯罪分子四处出击,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残忍地伤害数十名无辜儿童的生命。然而在人类进化的巨大框架中,邪恶永远处于弱势地位,它每每伤害一个心灵,就会有更多的正义感被唤醒,更多的心灵获得解放。邪恶自身不自觉地发出警告,使别人远离它的陷阱。对于邪恶的肆无忌惮,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厌恶。觉察到邪恶的存在.人们就更容易产生自我完善的意愿。邪恶之手,曾把耶稣送上十字架,却使我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耶稣的面影,从此团结一心,纷纷加入对抗邪恶的战役,它也由此成为推动人类心智成熟的一种有效方式。
  意识的进化“观察”、  “认知”的字眼,几乎贯穿本书始终。以邪恶为目标的人,总是拒绝观察本相;心智成熟的入,却能深刻地意识到懒惰的存在。尽管如此,对于自己的宗教观和世界观。一般人却无知无觉。要使心灵获得成长,毖须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我们经过爱、包容和关怀,就会渐渐了解自己,了解所爱的入和整个世界。自律聂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4f…J将这一部分心智称为“意识”。所以.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为“意识的成长”,或是“意识的进化”。
  “意识”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是“共同的认识与了解”。那么,意识的对立面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就是潜意识,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多得多。我们获得一项真理,得少有人:走的路到一种启示。不过是重新认识潜意识久已熟知的事情。获得新的真理和启示。其实是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致,具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意识获得成长与进步,意味着它开始认同潜意识熟知的一切,此时意识与潜意识逐渐融合——心理医生最清楚这种观念,因为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使潜意识层次浮现到意识层次的过程。换句话说,心理医生的职责,就是扩大病人的意识领域,使其范围和方向与潜意识领域更为接近。
  那么,为什么潜意识如此“渊博”,能够知道意识不知道的诸多事情呢?也许这个问题也太过“基本”了,我们还未找到科学的答案,暂时也只能提出假设。在我看来,最令人满意的假设是:我们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极为亲密的上帝,亲密到他甚至是属于我们自身的部分。要获得神的恩典,我们就必须见到上帝。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灵。想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就应经常自我反思。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