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内经评文-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下。刺腑 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
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
取右。右取左。九曰 刺。 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此节分叙各法所主治之病)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
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
处也。上下行者。(四字是诠释痛无常处也经文每多如此)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
恢刺。恢刺。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
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长刺节论作阴刺甲乙经作阳刺)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
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
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
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牵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言阴刺以治
寒厥为中寒也足踝后少阴是申言寒厥专刺踝后太溪也)十一曰旁针刺。旁针刺者直刺旁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
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此节叙刺法之外应十二经并用针之手法也)脉之所居
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所
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
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此节叙刺法浅深之宜是统释五脏十二节浅深手法之
大义也不作通篇之退出而作中间之枢纽是篇法之变幻)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
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前后左右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
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谓直刺又左右之其深尽筋上也)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
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
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此节叙刺法之内应五脏并用针之手法也)
平铺直叙条理井然。首节从反面浑写大意笼罩全篇。次节叙九针功用。为下文安根。下三节畅发用针手法。夹叙夹
议不必互相照顾而自成文理。此篇叙用针之手法也。重刺字不重针字。故第四节特详浅深之义。
卷二
本神第八(法风)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 。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
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以上用淡笔
以统冒全篇大意)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流充溢也薄鼓舞也)故生之
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
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
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
收。(此节凡三段源流俱备云垂海立气象万千是通篇之上游精神结聚之处也)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 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敢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伤魄则狂。
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
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 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患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此节
接论五脏之伤而不可治者)肝藏血。血舍魄。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
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
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此节接论
五脏之虚实而宜调者)
以神字为主。以五脏为骨。以伤字虚实字为次第。从源头说起。层递而下浩然沛然之中。铸词仍自精湛。非惟才大。
实由理熟。是极正大光明文本。此篇言五脏之神不可伤。伤之者。其死各有期。其神未伤而气有虚实者可审而调之也。
卷二
终始第九(法野)
属性: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四字似衍)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
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先从阴阳脏腑说
到气复从气说到阴阳脏腑小小段落用笔亦有往复回环之致)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
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以上叙阴阳补泻大意总冒通篇)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
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
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小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
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据此是古法固以灸为补也)不已者。因而泻
之。则五脏气坏矣。(此节凡三段总叙平与不平一段分叙平字一段不足一段而以有余一层留于下文发挥支对参差详略互出
极篇法之变幻。少气者一段前半句法与上段起处作对待后半句法与下节收处作对待)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
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
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
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
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
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上指所验之病脉上也)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
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
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
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
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阳明主胃大富于
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与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据此是古法固以刺为泻也)则血脉
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则变易而为他病矣。(此节叙有余将病与治法分作两截写上节则平与不足两项
连写详略悬殊无理而有趣盖凡事之对待而头绪多寡不同者均可用此体例也)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
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此下当接邪气来也紧而疾至其脉皆实下再当接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所谓气至而有效者。
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故字疑误)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
益坚也。大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
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以下当接阴盛而阳虚文义相属也)凡刺之属。三刺
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 。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
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
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此下当接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正申释此段之义也)阴盛而
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此下当接故曰从腰以上者)三脉动于足
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
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自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至重虚病益甚当在此下)
膺中膺。背 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
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补须(补须二字疑有脱误下文所叙乃一人之病虚实互见而各据于一偏者非可以补字统之也)
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 。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 。无使邪气得入。(自凡刺此者至此
当在后一刺阳也之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
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自邪气来也至此当在前反此者血气不行之下。自三脉动于足大趾之
间至此皆前后文错简今各分移前后擅易经文非徒论文亦欲明理也读者谅之)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
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 。病生于头者头重。
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
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
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
其阳。而后治其阴。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
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前文凡刺此者至少阴在下再自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至重虚病益甚再自膺 中
膺至无使邪气得入当根据次移置于此)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
其血脉。刺道毕矣。(自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至此新订次序当分两节上节从凡刺之道至可得传于终始矣是重发气字下节从故
阴阳不相移至此是重发阴阳补泻之事也)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