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 >

第6节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第6节

小说: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她赶紧告诉了约瑟夫,自己想过来了。听到这个消息,约瑟夫报以轻轻的一笑,“好啊!今晚下班回来,我就买瓶好酒来庆祝一下。”

完整的心灵一方面要求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打破狭隘的自我禁锢。也就是说,人类的使命是超越自我,可又不能逃避自我。要想超越自我,你必须学会迁就或接受自己自私、急躁和桀骜不驯的本性。我们该如何与这种反常现象抗争?又如何与自身的矛盾和谐共处?十八世纪的精神导师高萨德说

“每发现一处新的缺点,你都应该高兴。要是你失去了耐心,你就应该想法耐心地容忍自己的急躁;要是你失去了平静,你就应该平?地忍受自己的缺失;要是你生气,你就不该因自己的生气而生气。”高萨德的观点类似于禅宗的大师,他认为,人最重要的是跳出三界,超脱一切,甚至超脱自我。高萨德有关灵性的忠告就是:不要对自己小题大做,尤其是,不要对抗自己真实的自我。

人首先不能跟自己过不去。当你看到自己的不足,真实的自我便开始展露无遗。早在戒酒协会成立二百年前,高萨德就说出了被后人称之为“万念俱灰”的经验,看似矛盾,实有深意:

“看到眼前凄惨的一幕,现在你也许会感到恐惧,但将来却会让你感到喜悦和宁静。只有当我们跌到虚无的谷底,我们才会在?里确信——‘自己可以在公义和真理中,与上帝同行’……因此,上天的恩典一般都不会轻易显露,只有在悲伤的深渊底部,你才能清醒地认识。”

于不足中,我们发现的是优点;于悲伤中,我们寻得的是欢乐;于“虚无”中,我们求得的是上天的恩典。因此,我们无需逃避自己去寻求宁静和幸福,灵性就在那儿,我们首先得从内心去感悟。

有一位虔诚的人向犹太大师诉苦:“我不辞劳苦、一心服侍上帝,可这么多年来,一点进展都没有,我依然是个平庸无知的人。”

  大师的回答是:“你知道自己平庸无知,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章 感受灵性(1)  麻木不仁是万恶之源。

  ——埃及无名僧

灵性要用心去感受,不要用脑去思考。

  灵性觉醒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感受的结晶。

 ?现在,人人都是思考的高手,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对问题穷追不舍的思考过程中,却丧失了心灵感受的能力;我们虽然找到了貌似正确的答案,却对奥妙和难以控制的事物失去了耐心。于是,我们越思考,焦虑和痛苦就越多越深。它们犹如游离心头的鬼魅,招之即来,挥之不去。面对这样的困惑和伤感,我们将何去何从?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弃思考,用心感受。而最能帮助我们去感受的则是:听故事!故事超越了语言,直达人的心灵。故事让我们抛弃了教条的束缚,恢复了人们的感受力。下面这个愉快的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位主教乘的船要在一座荒岛逗?一天,于是他打算好好地利用这段时间。他沿着海滨慢慢地踱着,不期遇到了三个在补网的渔夫。三个人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告诉他,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就皈依了基督教。“俺们基督徒!”三个人相互指着对方,骄傲地说。主教深受感动,问他们可知道祷文?他们说从没听过,主教听了大为震惊。

  “那么,你们祈祷的时候说些什么?”

  “俺们抬头向天,念叨:‘俺们三个人,你们三个人,可怜可怜俺们吧!’”

  这种原始、直白的另类祷文叫主教惊讶不已,于是他花了一整天的工夫教他们祈祷。渔夫们学起来很吃力,但三个人也很卖力。?二天离岛之前,听着三个人一字不落地背诵整段经文,主教心满意足。

  几个月后,主教碰巧又经过这座小岛。在甲板上做晚间祈祷时,他想起荒岛上的三个人,心里一阵欣慰,由于他的耐心教导,现在,这三人已学会了如何祈祷。他正想着,猛一抬头,只见东方有一点亮光,随着亮光离船越来越近,主教大吃一惊,他看到三个身影在水中向船奔来。船长下令停船,乘客们一下子全挤到船舷边,扒在栏杆上,探身观看这点亮光。

  等三人走近了,主教认出,那正是他的三个渔夫朋友。“主教!”三个人喊道,“俺们听说你的船打岛边过,就赶紧跑来见。”

  “你们有什么事?”主教肃然起敬。

  “主教,真……真不好意思。俺们忘了那些祈祷词了。俺们说:‘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天国降临……’然后俺们就忘词了,俺们经常为此争论,祷告时俺们常常思考应该用那些词语,后来,奇怪的事发生了,我们越祷告越焦虑,越祷告越烦恼,与以前大不一样了……麻烦你再教教俺们吧。”

  主教顿时羞愧难当,连忙说:“你们回去吧,我的朋友,以后祈祷,你们还说:‘俺们三个人,你们三个人,可怜可怜俺们吧!’”

第六章 感受灵性(2)  在这个故事里,渔夫们为了记住那些华而不实的祈祷词,用脑的思考取代了心的感受,于是他们再也无法虔诚地祈祷了,因为他们在思考中丧失了心的感?力,自己越祷告就会越痛苦。

  灵性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思考影响大脑,感受触及灵魂。下面是一位心理医生的故事,他进一步说明了思考和感受的区别:

有一次,我去找一位资深的牧师忏悔。在忏悔的过程中,我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让自己备受困扰的行为,特别是这些年来逐渐显露的冷漠感和颐指气使的倾向。接着又谈到我最近从书中、特别是参加团体活动中认识到的自己,然后,我说,这些行为似乎跟我曾经饮酒有关。说完,我满眼困扰地望着忏悔师,等待答复。

  这时候,那位满头银发的忏悔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手,问道:?我的孩子,你是需要宽恕,还是要个解释?”

解释需要的是思考,宽恕需要的是感受;思考产生答案,感受慰藉心灵。

  我们不能用逻辑推理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己是不完美的!思辨得出的结论对灵性的觉醒没有丝毫帮助。我们只有通过心灵的感受,让身心的每一个细胞都亲身感受到这种不完美,灵性才会觉醒。譬如,要感受谦卑,我们花上一年的时间去思考,还不如跪下磕三个头,因为思考虽然让谦卑富有了意义,但身体和心灵却没有任何感受,跪下磕头虽然动作简单,但却让身心感受到了谦卑。所以,灵性觉醒最大的障碍不是痛苦和烦恼,而是麻?不仁。痛苦和烦恼表明我们还有感觉,麻木不仁表明心灵已丧失了感受力。一位埃及智者说:“麻木不仁是万恶之源。”

  灵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感受事物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左右我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视线,影响我们的直觉,并最终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下面请大家来读一个故事:

在某一年的犹太斋日,犹太智者伊茨查克撞见一个人正在吃东西,他说道:“你肯定忘了今天是斋日了。”

  “没有,我知道今天是斋日。”那人回答。

  “那么!是你不舒服,医生叫你不要守斋。”智者说。

  “不,我身体棒得很。”那人答道。

读?这里,不知大家对故事中的这个人有何感受:他是一个固执的坏蛋?还是一个诚实的人?面对这个人,很多人都会感到可恶,因为他明知故犯。然而,如果我们是一个灵性觉醒的人,那么,感受到的就完全不一样了,智者伊茨查克是这样看待的:

智者伊茨查克仰面向天,叹道:“主啊,您看您的孩子何等可贵。我给了他这么多借口,好让他有个台阶下。但他即使因此落罪,也不肯撒谎。”

第六章 感受灵性(3)  寻找借口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难的是不寻找借口,直接面对自己的心灵。伊茨查克正是通过这件事,感受到了这个人的灵性,对他产生了兄弟般的情谊?后来,这个人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心灵导师。那么,灵性的这种感受是如何获得的呢?

  在灵性的感受中,有三个关键的因素:所见、所感和所选。灵性的感受来自健全的心智,是所见、所感和所选三者的结合。感受高于感知,因为它还涉及到了解;感受不局限于所见,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感受不局限于知道,还需要实践;感受不局限于观察生活,而是要去生活;感受不仅要思考爱,更要去体验爱;感受不仅要思考痛苦,更要去经历痛苦。一句话,不完美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感受出来的。

  在灵性感受的三要素中,“所见”有着不争的地位。?家注意,灵性的所见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用内心的视角去感受整个世界。禅宗用了一个非常准确的词:内观。然而,很多人往往把内心的视角和想象混为一谈,其实,这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学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每个人看见的都是他希望看见的。”所以,我们的肉眼看见的并不是真实的东西。一个人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上街之后,她就会发现街上穿红衣服的人很多;如果第二天,她又换了一件黑色的衣服,那么,她就会发现穿黑衣服的人很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情结: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以自我?中心,人穿上了红衣服,他就会更多地关注红衣服,于是,他就会发现穿红衣服的人很多。其实,穿红衣服的人不会因为你穿而增多,也不会因为你不穿而减少,我们之所以会得出多的结论,全是因为自己的内心。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买了股票的人,看见的全是股票要涨的好消息,卖了股票的人,看见的全是股票要跌的坏消息。好消息和坏消息都明摆在那里,为什么人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呢?因为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希望去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不仅仅是个经济学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更是一个灵性觉醒的问题。因此,要想看见真实?东西,我们就要从内心入手。一个人想得太多反而会看不见。相反,如果我们心中没有希望和想法,就能看见事物的真相。中国的神会禅师说:

“见无物,乃真见、常见。”

内心清净,没有杂念,我们才能看见真实的世界,但很多人都是从内心的欲望、愤怒和恐惧出发,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人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欲望、愤怒和恐惧就像是镜子上面的污垢,如果人的内心有了这些污垢,那么,他看见的事物就会是扭曲的、不真实的。所以,当我们对别人生气的时候,要看看自己内心的愤怒;当我们胜利的时候,要看看自己内心的骄傲;当我们抱怨的时候,?看看自己内心的焦虑。因为感受随我心生。

  人之所以会出问题,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了错误的想法,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错误的角度。从骄傲的角度,我们看见的一切都很渺小;从悲观的角度,我们看见的是满目忧伤。这些错误的角度让我们钻进了牛角尖,看到的都是一些子虚乌有的事物,背离了真实的生活。

  错误的角度导致虚假的幻象;虚假的幻象导致心智的迷惑;心智的迷惑最终导致心灵被分割,使我们一步步滑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那么,人看待事物容易出现哪些错误的角度呢?一位埃及智者泊恩太格司为我们概述了八种:焦虑生病?沉迷感官、幻想未来、深陷过去、拒绝原谅、生活无趣、自以为是、自我膨胀。这八种错误的角度让我们对不切实际的东西产生了幻想和执迷,有了这种幻想和执迷,我们就无法看到生命的本质,就会不断去处理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不是问题的问题上忙碌,人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变得低落,就会不断用物质来填补自己的空虚,这就是人对一些东西“上瘾”的原因。

第六章 感受灵性(4)  “所感”就是用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去感知事物,在所有的感官中,听觉当推首位。然而,正如人们总是看见希望看见的一样,人们听见的也常常是?己希望听见的。如果两个人关系紧密,他们之间的话就容易左耳进右耳出,因为彼此的熟悉让他们对发自心灵的声音充耳不闻。

有位老兄因婚姻出现了危机,来向大师求援,大师告诉他,“你要学着倾听你的妻子。”

  这个人将大师的话牢记在心,一个月后,他再去见大师,说自己已经学会倾听妻子说的每一句话了。

  大师笑了笑说:“回去吧,听听你妻子没说的。”

听是一门学问,能让我们从耳朵直达心灵,因此,我们应从无声中听到有声,从说的话中听出没说的话,这就是话外之音。

  灵性中的味觉和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