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笔花医镜 >

第2节

-笔花医镜-第2节

小说: -笔花医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分。焦术一钱五分。制朴一钱。吴茱萸八分。焦谷芽三钱。煨姜二片。砂仁二粒之属。以暖其中。甚则附 
子六分。肉桂六分。干姜六分。凡寒症唇舌必白。脉迟便利。腹或冷痛。一投寒凉。入口立脱。慎之。 
热治宜凉也。然热症有实火。有虚火。实火之症。或因外感。或因内郁所致。宜分脏腑治之。火之微者。黑 
山栀一钱五分。石斛三钱。地骨皮二钱。青蒿一钱五分。丹皮一钱。连翘一钱五分。麦冬二钱。花粉一钱 
五分。银花三钱。竹叶五分。灯心一握之属。甚者加黄连七分。黄芩一钱五分。或石膏四钱。知母一钱五 
分。极甚则用大黄一钱五分。龙胆草七分等。虚火之症。或阳虚外热。口不渴。唇不红。脉不数。宜四君子 
汤。以补其阳。若阴虚内热。舌或绛。头或痛。目或干。过午便热。宜四物汤、六味地黄汤。以补其阴。 



卷一

内伤外感杂治说

属性:前言表里虚实寒热六字。病已尽在其中矣。而表里之中。又有内伤外感之治焉。内伤者里 
症也。而有气血痰郁四字之分。外感者表症也。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字之别。再详其治法。 
医无余蕴矣。 
x内伤x 一曰气。气虚者四君子汤。若气实而滞者。宜香苏散、平胃散。二曰血。血虚者四物汤。若血实而 
凝者。宜手拈散。三曰痰。痰轻者二陈汤、六君子。若顽痰胶固。变生怪症。或停饮膈间。宜滚痰丸、小半夏 
加茯苓汤之类。四曰郁。凡喜怒忧思悲恐惊皆能致郁。郁小者越鞠丸、逍遥散。若五郁互结。腹膨肿满。 
二便不通。宜神佑丸、承气汤之类。此内伤之治也。 
x外感x 一曰风。真中风是也。非表治中之偶感风寒也。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与伤寒同。 
太阳用加味香苏散。阳明用葛根汤。少阳用小柴胡汤。中脏者眩仆昏冒。痰声如锯。内有热风寒风二 
种。热闭则先用搐鼻散。次以牛黄丸灌之。便结胀用三花汤。冷脱则汗珠头摇。以附子理中汤急救之。 
或三生饮。中血脉者。口眼 斜。半身不遂。大秦艽汤加竹沥、姜汁、钩藤。二曰寒。伤寒是也。寒在表。则与 
风之中腑治同。寒入里。用附子理中汤法。详伤寒论。三曰暑。暑轻者但烦渴。益元散足矣。暑重者汗喘 
昏闷。消暑丸灌之。寒包暑者。头痛恶寒而烦渴。四味香薷饮加荆芥、秦艽。若暑天受湿而霍乱。藿香正 
气散主之。更有干霍乱症。吐泻不得。俗名绞肠痧。粥饮入口即败。危症也。陈香丸煎汤救之。四曰湿。或 
受潮。或食冷。面黄身重。平胃散治之。若黄胆则目溺色黄。茵陈大黄汤、茵陈五苓散、茵陈姜附汤。若发 
肿。五苓散、五皮饮。若渗入筋络。肩背臂痛。用秦艽天麻汤、蠲痹汤。五曰燥。此症惟秋冬时久晴有之。而 
嗜鸦片者更易犯。其症鼻干口渴咽痛。舌燥目火。便秘干热。不宜发表。宜用生地、天冬、麦冬、花粉、沙参、 
元参、归身、梨藕蔗汁之类以润之。六曰火。治法详于前热治中。更审其脏腑。投凉则得矣。然中寒则暴 
痛。中暑则猝闷。中湿则痰塞。中火则窍闭。皆能猝然昏倒。非中风而似中风。谓之类中。勿概作中风治。 
此外感之治也。 



卷一

伤寒论治

属性:伤寒之症。与春温夏热不同。温热症头痛发热。必不恶寒而口渴。若伤寒则异是。其症由表 
而入里。初起时邪在太阳膀胱经。则头痛恶寒发热。脉浮。宜加味香苏散。或桂枝汤、麻黄汤、 
柴葛解肌汤。继传阳明胃经。则目痛鼻干。唇焦不渴。宜葛根汤。再传少阳胆经。则目眩耳聋。 
胸满胁痛口苦。寒热往来。头汗。脉弦。宜小柴胡汤。此三阳传经之表症也。失治则传入三阴 
矣。其传入太阴脾经者。则腹满痛。下利。脉沉。宜大柴胡汤。其传入少阴肾经者。口燥咽干。痛 
利清水。目不明。危矣。宜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至传入厥阴肝经者。小腹满。舌卷囊缩。厥逆。用 
大承气汤。或有得生者。亦有不传三阴而传入太阳膀胱者。则口渴溺赤。宜五苓散。传入阳 
明胃腑者。则谵语狂乱。燥渴便闭。转失气。自汗。不得眠。宜白虎汤、调胃承气汤。以上为传经 
伤寒。因寒化火也。其有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者。其症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蜷卧肢冷。囊缩 
吐蛔。舌黑而润。脉沉细。此寒症也。中太阴脾。理中汤。中少阴肾。四逆汤。中厥阴肝。白通加猪 
胆汁汤。急投勿缓。此系医中第一要症。故专论之。 



卷一

虚劳论治

属性:虚劳之症。大症也。固由真阴亏损。虚火铄金而然。而其始大半由于外感。感邪在肺。则作咳 
嗽。治失其宜。则咳不已。久咳则伤肺金。金伤不能生水。则肾水日枯。肾火日炽。上灼于肺。再 
复嗜色欲受。外邪。以竭其水。而虚劳成矣。间有本元不足。思虑太过。而心血耗。心火旺。肾水 
干。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一也。此等症多儿吐血痰涌。发热梦遗。经闭。以及肺痿 
肺疽。咽痛音哑。侧卧。传尸鬼注诸疾。唯在屏弃一切。不近女色。调饮食。慎风寒。息嗔怒。静养 
二三年。服药可。不服药亦可。自然生机徐转。复其天和。非旦夕所能效也。然既有症必有治。 
列方备择。仍在其人之能自养耳。 
咳嗽初起用止嗽散加苏梗以散之。如或不已。变生虚热者。佐以团鱼丸。若病势渐深。更佐以月华丸。 
若吐血。先用四生丸。继用生地黄汤、逍遥散之类。元气虚。五味异功散。如气血虚而发热。八珍汤、人参 
养荣汤均可。咽痛。用百药煎散。音哑。用通音煎。如遗精。用秘精丸。经闭。泽兰汤。至五脏虚损。则补天大 
造丸。用药之法。不过如斯而已。此症十存一二。其能存者。皆自养之功。非药力也。 



卷一

疫痢疟肿论治

属性:疫痢疟三症最多。肿最难治。故合提而论。疫有由天时者。有由人染者。由天时则邪从经络 
入。为头痛发热咳嗽。颈肿发颐。大头天行之类。用香苏散、普济消毒饮治之。由人染则邪从 
口鼻入。为憎寒壮热。胸膈满闷。口吐黄涎之类。用神术散、藿香正气散治之。此两路之邪。若 
传入脏腑。渐至谵语腹胀。唇焦口渴者。宜治疫清凉散、承气汤治之。总不越乎发散解秽清 
中攻下四法而已。痢症则生死所关。良由夏秋之际。暑热在中。而为风寒生冷所遏。火不得 
舒。迫而为痢也。热者为赤。寒者为白。热伤血分者为赤。寒伤气分者为白。初起时不宜妄攻。 
宜葛根治痢散以解之。余邪未已。里急后重。则用治痢奇方以清之。腹胀痛。有坚积。则用朴 
黄丸下之。日久脾虚。五味异功散加白芍、黄连、木香清补之。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升提 
之。如邪秽塞胃。呕逆不食者。开噤散启之。此一定之治法也。疟则轻于痢矣。寒邪入内。阴阳 
相搏。初起寒热往来。用香苏散逐之。随用小柴胡汤和之。三四发后。止疟丹加白蔻仁、醋炒 
鳖甲以截之。久疟元虚。六君子汤加柴胡补之。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举之。此易治也。唯肿 
胀一症。目胞与足先肿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臌胀也。鼓胀症用和中丸。虚者白术丸。 
水肿症四肢肿而腹不肿者。表也。腹亦肿者。里也。腰以上肿。邪在表也。宜汗。五皮饮加苏叶、 
素艽、防风、荆芥。腰以下肿。邪在里也。宜利小便。五皮饮加赤小豆、赤苓、泽泻、车前、萆 、防己。 
且烦渴便闭者阳水。热也。五皮饮加连翘、黄柏、黄芩。不烦渴者阴水。寒也。五皮饮加附子、干 
姜、肉桂。先肿而后喘。或但肿而不喘者。胃经蓄水也。五皮饮照前加减治之。若先喘而后肿 
者。肾经聚水也。金匮肾气丸治之。此症最难收功。慎勿误治。更有中风后热伤经络。足不任 
地。腿肿胀痛者。此脉痿也。用苍术、黄柏、芩、连、冬、斛、当归、地黄、苡仁、牛膝、寄生、 
萆、丹参之类。又有肿痛在脚。名曰香港脚。风湿胜也。用槟榔、防己、秦艽、天麻、独活、牛 
膝、桑枝、木瓜之类。 



卷一

附列诸方

属性:x六味地黄汤x 滋水制火。专治血虚。亦可为丸。 
大熟地(四钱) 山萸肉 山药(各二钱)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一钱五分) 
x八珍汤x 治气血并虚。即四君四物相并。 
大熟地(四钱) 西党参(三钱) 白术 当归(各二钱) 茯苓(二钱) 白芍(一钱五 
分) 川芎(一钱) 炙甘草(五分) 加大枣二枚 
x十全大补汤x 治阴阳并虚而畏冷 
即八珍汤加黄 二钱。肉桂六分。 
x四君子汤x 治气虚脾胃不足之症。 
人参(三钱) 土炒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炙甘草(五分) 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 
古方用人参。如无力。以西党参代之。 
x六君子汤x 治气虚挟痰。 
即四君子汤加制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 
x香砂六君子汤x 治胃寒吐泻。 
即六君子汤加藿香一钱。砂仁二粒。 
x五味异功散x 治气虚。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 
x四物汤x 治血虚肝肾不足之症。 
大熟地(四钱) 归身 白芍(各二钱) 川芎(一钱) 
x香苏散x 治时邪感冒。头痛发热等症。 
苏叶(一钱五分) 陈皮 香附(各一钱二分) 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一钱) 
川芎(五分) 甘草(七分) 加生姜(三片) 
x平胃散加减x 治脾胃不和。胀满呕吐霍乱等症。 
藿香(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二分) 苍术(八分) 陈皮(一钱) 
x二陈汤x 治肺胃寒痰。 
制半夏 陈皮 茯苓(各一钱五分) 炙草(八分) 加生姜一片枣二枚 
x手拈散x 治血滞。心腹作痛。 
元胡索(醋炒) 五灵脂(醋炒) 草果 没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 
x滚痰丸x 治老痰变生怪症。 
大黄 炒黄芩(各四两) 青礞石 沉香(各三钱) 辰砂(二钱) 
以水为丸。辰砂为衣。每服一二钱。开水下。 
x小半夏加茯苓汤x 治饮停膈间。 
半夏(姜炒) 白茯苓(各三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加苍术更效 
x越鞠丸x 治郁膈痞满。 
香附 山楂 炒神曲 炒麦芽 川芎 苍术 炒栀子(各等分) 
上为末。水调。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开水下。 
x逍遥散x 治肝经血虚木郁。 
柴胡 甘草 茯苓 白术 当归 白芍 丹皮 黑山栀(各一钱) 薄荷(五分) 
x神佑丸x 治沉积变病。气血壅滞。湿热风痰郁结。 
黑丑(二两) 大黄(一两) 芫花 大戟 甘遂(各五钱) 轻粉(一钱) 
上为末。用皂角去子。煎浓汤糊丸。每服必泻。勿可轻用。 
x大承气汤x 治邪热闭结。或食积坚硬。宜下之。 
大黄(三钱) 枳实(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芒硝(三钱) 
x小承气汤x 治前症稍缓者。 
即前大承气汤去芒硝。 
x葛根汤x 治邪传阳明。以此解肌。 
葛根(二钱) 升麻 秦艽 荆芥 赤芍(各一钱) 苏叶 白芷(各八分) 
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x小柴胡汤x 治寒热往来。少阳疟疾。口苦耳聋。胸满肋痛。 
柴胡(二钱) 赤芍(一钱五分) 甘草 半夏(各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人参 
(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三枚) 
x搐鼻散x 治一切闷症。不省人事。吹入鼻中。有嚏者生。 
细辛 皂角(各一两) 生半夏(五钱) 
上为细末。入瓷瓶。勿泄气。 
x牛黄丸x 治中风痰火闭结。或喘嗽痰壅。不省人事。 
牛黄 麝香 龙脑(以上各六钱另研) 羚羊角 当归 防风 黄芩 柴胡 白术 麦冬 
白芍(各七钱半) 桔梗 茯苓 杏仁 川芎 大豆黄卷 阿胶(各八钱五分) 蒲黄 
人参 神曲(各一两二钱五分) 雄黄(另研四钱) 甘草(二两五钱) 白蔹 肉桂 
(各三钱七分) 干姜(三钱七分) 犀角(一两) 山药(三两五钱) 大枣(五十枚) 
金箔(一百五十片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同枣膏丸。每两作十丸。金箔为衣。 
x三化汤x 治中风入脏。热极闭结。 
浓朴 大黄 枳实 羌活(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x附子理中汤x 治脏寒将脱之症。用以回阳。 
人参 白术(各二钱) 附子 干姜 炙甘草(各一钱) 
x三生饮x 治寒风中脏。六脉沉细。 
生南星 生乌头 生附子(各一钱五分) 生姜(五片) 生木香(五分) 此方用人参两许同投更有益 
x大秦艽汤x 治风中经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