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36-素问经注节解 >

第68节

436-素问经注节解-第68节

小说: 436-素问经注节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灸五壮。按∶甲乙经云天枢在齐旁各二寸,上曰滑肉门,下曰外陵,是三穴者,去脐各二寸也。今此经与 
注云广三寸,是与甲乙不同,疑此经本有误也。)下脐二寸,挟之各三,下脐二寸,则外陵下之一寸,大巨穴 
也。各三者,谓大巨、水道、归来也。大巨在外陵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八分,灸五壮。水道在大巨下 
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刺二寸半,灸五壮。归来在水道下二寸,刺八分,灸五壮。气街动脉各一,(气街, 
穴名也,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脉动应手,足阳明脉气所发,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按∶新校正云∶“详 
此注与甲乙经同。刺热注及热穴注云∶气街在腹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刺禁注云∶在腹下挟齐两旁,相去四 
寸,鼠仆上。骨空注云∶在毛际两旁,鼠鼷上。诸注不同。”以此注为正。)伏兔上各一,(谓髀关二穴也。 
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刺六分,灸三壮。)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谓三里、上廉、下廉、 
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八穴也,左右言之,则十六俞也。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下廉足阳明与小肠 
合也,其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所谓分之所在穴空者,足阳明脉自三里穴分而下行, 
其直者循 过跗入中指出其端则厉兑也,其支者与直俱行至足跗上入中指次指间,故云分之所在穴空也。之, 
往也,言分而各行,往指间穴空处也。)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 各一,(谓睛明二穴也。在目内 
,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阳跷五脉之会,刺一分,留六呼,灸三壮。)诸穴有云数脉会发,而不于所会经脉下言 
之者,出从其正者也。目外各一,(谓瞳子 二穴也。在目外去 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刺三分, 
灸三壮。)鼽骨下各一,(谓颧 二穴也。鼽, 也。 ,面颧也。在面 骨下陷者中,手太阳少阳二脉之会, 
刺三分。按∶不言灸者,想所禁也。)耳郭上各一,(谓角孙二穴也。在耳上郭表之中间,上发际之下,开口 
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刺三分,灸三分。按∶甲乙经手太阳作手阳明。)耳中各一,(谓听宫二穴也。 
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巨骨穴各一,(巨骨,穴名也,在眉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手阳明跷脉二经之 
会,刺一寸半,灸三壮。)曲掖上骨穴各一,(谓 俞二穴也。在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手太阳阳维跷 
脉三经之会,举臂取之,刺八分,灸三壮。按∶甲乙经作手足太阳。)柱骨上陷者各一,(谓肩井二穴也。在肩 
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刺五分,灸三壮。)上天窗四寸各一,(谓天窗、窍阴, 
四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肩解各一,(谓秉风二穴也。在肩上小 骨后,举臂有空,手太阳阳明 
手足少阳四脉之会,举臂取之,刺五分,灸三壮。)肩解下三寸各一,(谓天宗二穴也。在秉风后大骨下陷者 
中,手太阳脉气所发,刺五分,留六呼,灸三壮。)肘以 
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六俞所起于指端,经言至小 
指本,则以端为本,言上之本也,下文阳明少阳同也。六俞谓小海、阳谷、腕骨、后溪、前谷、少泽,六穴也, 
左右言之,则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按∶新校正云∶“后此手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各言至手 
某指本,王注以端为本者,非也。详手三阳之井穴,尽出手某指之端爪甲下际,此言本者,是遂指爪甲之本也, 
安得以端为本哉。”)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谓迎香、扶突,各二穴也。迎香在 
鼻下孔旁,手足阳明二脉之会,刺三分。扶突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手阳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四分, 
灸三壮。)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动脉,足阳明脉气所发,刺三分,留 
七呼,灸三壮。按∶新校正云∶“详大迎已见前足阳明经中,今又见于此,王氏不注所以,当如颧 穴两出之 
义。”)柱骨之会各一,(谓天鼎二穴也。在颈缺盆上,盖扶突,气舍后半寸,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四分,灸三壮。 
按∶甲乙经作一寸半。) 骨之会各一,(谓肩 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按∶新校正云∶“ 骨 
气穴注中无,刺热注、水热穴注、骨空论注中有之。”)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谓三里、阳溪、合 
谷、三间、二间、商阳,六穴也,左右言之,则十二俞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按∶新校正云∶“气穴 
论注有曲池而无三里,曲池手阳明之合也,此误出三里而遗曲池也。”)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 
各一,(谓颧 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手少阳脉同法。此穴中,手少阳太阳脉气俱会于中,等无优劣,故重 
说于此。下有者同。)眉后各一,(谓丝竹空二穴也。在眉后陷者中,手少阳脉气所发,刺三分,留六呼,不 
可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角上各一,(谓悬厘二穴也。与足少阳脉中同。按∶新校正云∶“足少阳脉 
中言角下,此云角上,疑此误。”)下完骨后各一,(谓天 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项中足太阳 
之前各一,(谓风池二穴也。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二脉之会,刺四分,灸三壮。按∶新校正 
云∶“甲乙经在颞 后发际,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可入三分。”)挟扶突各一,(谓天窗二穴也。在曲颊下扶 
突后动脉应手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刺六分,灸三壮。)肩贞各一,(肩贞,穴名也,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 
肩后陷者中,手太阳脉气所发, 
刺八分,灸三壮。)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谓肩 、 会、消泺,各二穴也,其穴各在肉分间也。肩 在肩 
端上斜,举臂取之,手少阳脉气所发,刺七分,灸三壮。 会在臂前廉去肩端三寸,手阳明少阳二络气之会, 
刺五分,灸五壮。消泺在肩下臂外,开掖斜肘分下行间,手少阳脉之会,刺五分,灸三壮。按∶泺音铄。 , 
音HT ,平声,手臂也。)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谓天井、支沟、阳池,中渚、液门、关冲,六穴也, 
左右言之,则十二俞也。所在刺灸分壮与气穴同法。)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今少一穴。按∶新校正云∶ 
“会阳二穴,为二十九穴,乃剩一穴,非少也,少当作剩。”)项 
中央二,(谓风府、喑门,二穴也。悉在项中, 
余一穴今亡。风府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刺四分,留三呼,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喑门在项发际宛宛中,去风府一寸,督脉阳维二经之会,仰头取之,刺四分,禁灸,灸之令人喑。按∶新校正 
云∶“王氏云风府喑门悉在项中,余一穴今亡者,非谓此二十八穴中亡其一穴也。王氏盖见气穴论,大椎上两 
旁各一穴,亦在项之穴也,今亡,故云余一穴今亡也。”)发际后中八,(谓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 
后顶、强间、脑户,八穴也,其正发际之中也。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阳明太阳三经之会,禁刺,刺之令人 
巅疾,目失睛,若灸者可灸三壮。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容豆。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陷者中。 
前顶在囟会后寸五分骨间陷者中。百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交会。后 
顶在百会后一寸五分。强间在后顶后一寸五分。脑户在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不可灸。此八者, 
并督脉气所发也。上星、百会、强间、脑户,各刺三分,上星留六呼,脑户留三呼,余并可刺四分,灸五壮。 
按∶甲乙经云脑户不可灸,骨空论注亦云不可妄灸。)面中三,谓素 、水沟、龈交,三穴也。素 在鼻柱 
上端,督脉气所发,刺三分。水沟在鼻柱下人中,直唇取之,督脉手阳明之会,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壮。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督脉任脉二经之会,可逆刺之,入三分,灸三壮。此三者,正居面左右之中也。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脊椎之间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 
命门、阳关、腰俞、长强、会阳,十五俞也。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三阳督脉之会。陶道在项大椎节下间, 
督脉足太阳之会,俯而取之。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灵台在第六 
椎节下间,俯而取之。至阳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中枢在第十椎节下 
间,俯而取之。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禁不可灸,令人偻。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命门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阳关在第十六椎节下间,坐而取之。腰俞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长强在 
脊端,督脉别络少阴二脉所结。会阳穴在阴尾骨两旁。凡此十五者,并督脉气所发。腰俞、长强各刺二分 
(按∶甲乙经云刺二寸,疑太深矣,不若注二分为妥),留七呼,悬枢刺三分,会阳刺八分,余并刺五分, 
陶道、神道各留五呼,陶道、身柱、神道、筋缩并灸五壮,大椎灸九壮,余并三壮。按∶甲乙经无灵台、中枢、 
阳关三穴。至 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通项骨三节,即二十四节。)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今少一穴。) 
喉中央二,(谓廉泉、天突,二穴也。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天突在颈结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低针取之,刺一寸,留七呼,灸三壮。)膺中骨陷中各一, 
(谓旋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六穴也。旋玑在天突下一寸。华盖在旋玑下一寸。紫宫、玉堂、 
膻中、中庭,各相去一寸六分陷者中,并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壮。)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 
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按∶新校正云∶“详一字疑误。”)腹脉法也。鸠尾,心前穴名也,正当心蔽 
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鸟尾形,故以为名也。鸠尾下有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脐中、 
阴交、脖 、丹田、关元、中极、曲骨,十四俞也。鸠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任脉之别,不可灸刺,人无蔽骨 
者,从岐骨际下行一寸(按∶新校正云∶甲乙经云一寸半为鸠尾处也)。下次巨阙、上脘、中脘、建里、 
下脘、水分,递相去一寸。上脘则足阳明手太阳之会,中脘则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三脉所生也。脐中禁不可刺。 
阴交在脐下一寸,任冲少阴之会。脖 在齐下一寸五分(按∶即气海也,旧刻亦止一寸,与阴交同,误矣,今 
厘正之)。丹田,三焦募也,在脐下二寸。关元,小肠募也,在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也。中极在关元下一 
寸,足三阴之会也。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任脉足厥阴之会。凡此十四者,并任脉气所发。建里、丹田刺 
六分,留七呼,上脘、阴交刺八分,下脘、水分刺一寸,中脘、脖 刺一寸二分,曲骨刺一寸半,留七呼,余 
并刺一寸二分。若灸者,关元、中脘灸七壮,齐中、中极、曲骨各三壮,余并五壮。自鸠尾下至阴间,并任脉 
主之,腹脉法也。下阴别一,(谓会阴一穴也。自曲骨下至阴,阴之下,两阴之间,则此穴也,是任脉别络 
挟督脉者、冲脉之会,故曰下阴别一也,刺二寸,留七呼,灸三壮。)目下各一,(谓承泣二穴也,在目下七 
分,上直瞳子,阳跷任脉足阳明三经之会,刺三分,禁灸。)下唇一,(谓承浆穴也。在颐前下唇之下,任脉 
足阳明之会,开口取之,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壮。)龈交一,(龈交,穴名也,所在刺灸分壮与督脉同法。 
按∶龈音银,齿根。)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挟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谓幽门、通谷、阴都、石关、 
商曲、肾俞,六穴,左右则十二俞也。幽门挟巨阙两旁相去半寸陷者中,下五穴各相去一寸,并冲脉足少阴二 
经之会,各可刺入一寸,灸五壮。按,甲乙经云,幽门、通谷,刺入五分。)挟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 
腹脉法也。(谓中注、髓府、胞门、阴关、下极,五穴,左右则十穴也。中注在肓俞下五分,上直幽门。下四 
穴各相去一寸,并冲脉足少阴二经之会,各可刺一寸,灸五壮。)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足少阴 
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动脉,前是日月本,左右二也,足少阴脉气所发,刺四分。急脉在阴髦中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