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67-伤寒寻源 >

第17节

467-伤寒寻源-第17节

小说: 467-伤寒寻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此与蜜煎导方同义 
。但蜜煎导借其热势以行津液。此则于导滞之中。 
兼寓涤热之意。微细有别。土瓜导亦同此法。 

下集
生姜泻心汤
属性: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 
姜泻 
心汤主之。按伤寒成痞。多因误下。此则不因误下而成痞。皆因胃中不和。太阳未尽之余邪 
。入而与内饮相搏结。阳邪居胃之上口。故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水邪居胃之下口。故胁 
下有水气。 
而腹中雷鸣下利。故君以生姜。两擅散邪逐饮之用。而热之格于上者。用芩连之苦以泻之。 
寒之格于下者。用干姜半夏之温以泻之。复以人参甘草大枣和养胃气。使邪不能犯正而痞自 
解。以痞在心下。故方以泻心名。此寒热错杂之邪。故以寒热错杂之药治之。而一一对证。 
制方之义精矣。 

下集
甘草泻心汤
属性:甘草(四两) 黄芩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 
心烦 
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故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按下利完谷。腹中雷鸣。是因胃中空虚。心下痞硬而满。干呕 
心烦不 
得安。是因客气上逆。若以心下痞而复下之。是重犯虚虚之戒。本方照生姜泻心。除去人参 
生姜。以胃中虚。不宜生姜之散。以气上逆。无取人参之补。但君甘草。坐镇中州。使胃虚 
得复而痞自解耳。 

下集
半夏泻心肠
属性: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干姜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 
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 
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按此即生姜泻心汤。去生姜 
而君半夏。又属小柴胡之变方。以其证起于呕。故推半夏为主药耳。 

下集
大黄黄连泻心汤
属性: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 
上 
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柯韵伯谓按之濡。当作按之硬。必有当急下之证。故制比 
峻攻 
之剂。疑属错简。此说强经就我。转使作圣之灵思巧法。尽行埋没。愚按经文言紧反入里。 
里邪 
不能再使出表。当从里解。但按之不濡。中挟饮邪。按之自濡。中不挟饮。故曰但气痞也。 
若 
表邪未罢。脉当尺寸俱浮。今但关上浮。则属中焦痞结。气有上逆之象。既曰气痞。但当顺 
其气。本方大黄黄连。分两既轻。渍以沸汤。绞去滓而温服。则但取其气。不取其味。使气 
顺而痞自解。况经文本有表未解不可攻痞之条。此之表解而邪入里。攻痞自宜此法。先圣处 
方。 
妙在能用药而不为药用。观其服法。本非急下之剂。与大陷胸之用大黄。小陷胸之用黄连。 
药虽同而制则异矣。 

下集
附子泻心汤
属性: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 咀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心下痞而复恶 
寒汗出 
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条柯氏于心下痞之下。自添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八字。谓恶寒者表未 
解。不当用大黄。若汗出是胃实。不当用附子。若汗出为亡阳。不当用芩连。当有大便硬心 
烦 
不得眠句。始与此方相合。愚按此说尤悖。大凡恶寒汗不出者属表实。恶寒汗自出者属表虚 
。 
若但汗出恶寒。仲景自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制今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里实。但固 
表则里邪愈壅。但清里则表阳将亡。故以三黄附子合而用之。附子自能固表。三黄自能清 
里。且三黄得附子。其苦寒不致留滞阴邪。附子得三黄。其剽悍不致劫 
伤津液。此正善用反佐之法。故能以一方而全收复阳驱邪之效。若必加入大便硬心烦不得眠 
八字。以求与本方之三黄相合。则本经之用大黄。岂必尽为胃实而设。亦有本自下利而反用 
大 
黄者。至心烦不得眠。安知非由胃虚客气上逆之证。亦不得概从苦寒直折。且附子雄烈之性 
。又安见与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者相宜。柯氏胶执己见。擅改经文。无论其所言背谬。即使见 
果 
确凿。亦当存阙疑之例。况一偏之见。泥药求方。使先圣极空灵极神变之活法。而转以死法 
求 
之。悖甚矣。余历考前贤医案。用附子泻心汤而愈者。不一而足。且余亦尝试验。故敢直辟 
柯氏之谬。 

下集
黄连汤
属性: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 
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按胸中有热。则阳邪格 
于上。故 
欲呕吐。胃中有邪气。则阴邪格于下。故腹中痛。腹中痛。欲下而不得下也。欲呕吐。欲吐 
而仍不得吐也。上热下寒。法当和解。方用黄连泻胸热。干姜散胃寒。复以半夏宽中而开结 
。佐以桂枝通阳而化阴。然上征下夺。宜从中治。故用人参甘草大枣。创建中气。而上下之 
邪。各随所主之药而分解。此泻心之变方。而又与泻心之取义不同。 

下集
黄芩汤
属性:黄芩(三两)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按合病而至于下利。则邪气将从少阳。转陷入 
里。 
故君黄芩彻少阳之热。而复以芍药约之。甘枣和之。使热清而利自止。虽半表半里之邪。而 
里多于表。故治法不从表而从里。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表证为多。主葛根汤。阳明少阳合病下利。里证为多。主承气汤。 
太阳 
少阳合病下利。半里半表之证为多。此方即是和法。同一合病下利。而主治不同。何等深细 
。 

下集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属性: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余根据黄芩汤服法。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按呕亦属少阳证 
。故加半夏生姜以止呕。即小柴胡加减法也。 

下集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属性: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主之。 
按此证 
系阴格于内。拒阳于外。以干姜开通阴寒。芩连泄去阳热。复以人参鼓助胃气。并可助干姜 
之辛温。冲开阴邪。俾格开而吐自止。 

下集
旋复代赭石汤
属性:旋复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 
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按心下痞硬。中虚 
而有留邪也。噫气不除。 
胃逆而兼蓄饮也。主旋复导饮下行。代赭镇心降逆。而邪之留滞者。复生姜半夏以开之。气 
之逆乱者。用人参甘草大枣以和之。虚回邪散。则痞可解而噫亦止矣。 

下集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属性:浓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主之。按汗后阳虚不能化气。 
阴邪内结。壅而为满。本方主浓朴除满。而生姜半夏人参甘草。皆醒胃和脾。使气得化 
而满自除矣。 

下集
理中丸(并汤)
属性: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 
服。 
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方。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 
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 
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 
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被。 
经云。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当以丸药理之。宜理中丸。霍乱头痛发 
热。 
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宜理中汤。盖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寒在胃上。取丸药之暖。逗遛 
于上。以温胃而散寒。若寒胜热之霍乱。利在急温。则不宜丸而宜汤。缓宜丸。急宜汤。此 
先圣之成法。不可紊也。再理中汤加减之法。与小青龙小柴胡加减法同义。宜当细玩。不得 
草草读过。 

下集
桂枝附子汤
属性: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 
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 
汤 
主之。按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固属风湿相搏之候。然风湿相搏。有属湿温。有属寒湿。 
于 
何辨之。盖以证言。则呕而渴者属温。不呕不渴者属寒。以脉言。则实而数者属温。虚浮而 
涩者属寒。谛实此证此脉。便可主以桂枝附子汤而无疑也。 
徐灵胎曰。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三两。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后脉促胸 
满之证。此桂枝加一两。附子加二枚。以治风湿相搏身疼脉浮涩之证。一方而治病迥殊。方 
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后人何得以古方轻于加减也。 

下集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属性:白术(四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三枚炮)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 
。三 
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 
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按前证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小便自利。无取桂枝开膀胱而 
化气 
。恐渗泄太过。重虚津液也。大便硬反用白术者。以白术能益脾而输精也。当察二便以与前 
方相出入。 
附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之。先其人身如痹。继复如冒状。亦险绝矣。险而稳。此其立 
方之所以圣也。藉非胸有把握。安能任用附子至三枚之多。而履险如夷哉。 

下集
四逆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 
四逆者。手足厥冷也。方以四逆名。用治三阴经吐利厥逆之寒证也。干姜温中散寒。生 
附驱 
阴复阳。二味合用。乃能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而挽垂绝之阳。复以甘草者。正取其甘缓留 
中。制雄锐之师。迅奏肤功。迎阳复辟。此三阴经中之第一方也。 
经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盖下利清谷。里证已急。急当 
救里 
。若复瞻顾表热。恐阳随下利而亡矣。此表里缓急先后之界。失治即驷马难追。急当着眼。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