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伤寒寻源-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惧其缓中而恋邪也。加芍药者。取其约营而存液也。按少阳病本不可下。
此则热邪结于阳明。而少阳证仍在。故主此为表里两解之法。
下集
柴胡加芒硝汤
属性: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 甘草(炙) 人参 生姜(各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洗) 大枣
(四枚)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服。
小柴胡汤原方加芒硝。而分两较轻。盖潮热固为内热之候。但其人业已微利。是里气已
通。
特因下不如法。故府邪未解。则无取大柴胡之峻攻。其柴胡证之未罢者。亦已先用小柴胡汤
以解外。此更无须柴胡之全剂。故复减约其分两。而但加芒硝以微通其滞。此剂之最轻者。
张令韶谓当用大柴胡汤加芒硝。与经旨大悖矣。
徐灵胎曰。大柴胡汤加大黄枳实。乃合用小承气也。此加芒硝。乃合用调胃承气也。皆
少阳阳明同治之方。
下集
柴胡加桂枝汤
属性: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
此合桂枝小柴胡二方。而各取其半。用以和解太阳少阳各半之邪。经云。伤寒六七日。
发热
微恶寒。支节烦疼。此太阳之表邪未解也。微呕心下支结。则证兼少阳矣。按支结者。结而
不痛。与结胸殊。不可攻下。只宜和解。此方之义。和营卫以通津液。仲景已自注明白。故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亦用此方。以复阳和阴。今人误用此汤以发汗。岂非大谬。
下集
柴胡桂枝干姜汤
属性: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 黄芩(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干姜(三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
烦。复服。汗出便愈。
此方全是小柴胡加减法。柯韵伯曰。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蒌根。胸胁满而微结
。故
去枣加牡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
而加桂枝。并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可见小柴胡加减之法。出入变化。妙用无穷
。真神于法者矣。
下集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属性: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洗) 龙骨 人参 茯苓 铅丹 生姜(切) 桂枝(去皮) 牡蛎
(各一两半 ) 大黄(二两) 大枣(六枚擘)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
牡蛎
汤主之。按此证全属表邪误下。阴阳扰乱。浊邪填膈。膻中之气。不能四布。而使道绝。使
道绝。则君主孤危。因而神明内乱。治节不行。百骸无主。以致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
。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种种皆表里虚实。正邪错杂之证。但病属表邪陷入。则阴阳出入之
界。全藉少阳为枢纽。故以柴胡名汤。而阴邪之上僭者。复桂枝生姜半夏以开之。阳邪之
下
陷者。用黄芩大黄以降之。使上下分解其邪。邪不内扰。而兼以人参大枣。扶中气之虚。龙
骨
牡蛎铅丹。镇心气之逆。且柴胡大黄之攻伐。得人参扶正以逐邪而邪自解。龙骨牡蛎之顽钝
。得桂枝助阳以载神而神自返。其处方之极错杂处。正其处方之极周到处。不如此。其何能
施补天浴日之手。而建扶危定倾之业耶。神哉弗可及已。
下集
小建中汤
属性: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大枣(十
一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桂枝汤倍芍药而加胶饴也。本太阳表药。一转移而即变为安太阴之制。神化极矣。伤
寒二
三日。心中悸而烦者。中土虚馁。都城震恐。桂枝汤本主和营复阳。而但倍芍药加胶饴。奠
安中土。故曰建中。甘能满中。仍与桂枝汤同。故重申其禁曰。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
故也。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盖阳脉涩。则中土已虚。阴脉弦
。则
木来贼土之象。腹中急痛。是脾阳下陷。此时若用小柴胡制木。其如中土先已虚馁何。夫中
土虚馁。非甘不补。土受木克。非酸不安。必先以小建中汤。扶植中土。土气既实。若不瘥
。再以小柴胡。疏土中之木。用药自有先后。非先以小建中姑为尝试也。
下集
栀子豉汤
属性:栀子(十二枚擘) 香豉(四两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
服。得吐者止后服。
此非吐法之主方也。因误汗吐下后。正气已伤。邪留上焦。扰动阳气。因生烦热。无论
虚烦
实烦。皆宜此方取吐。虚烦者。若经中所指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按之心下濡。舌上胎饥不能食。不结胸。但头汗出。皆虚烦之候也。实烦者。若
经中所指胸中窒。心中结痛。皆实烦之候也。此方主宣膈上之热。使得涌吐而解。若本有寒
分者不宜。故经有病患旧微溏不可与之戒。
今人用栀子俱炒黑。不能作吐。本方生用。故入口即吐也。香豉蒸 而成。性主上升。
故能载之以作吐。乃吐法中之轻剂也。
凡用吐法。当先审邪之高下。心下满而硬痛者。结胸证也。宜陷胸法。心下痞硬者。虚
痞也。宜泻心法。此则心中懊 。心中结痛。心下濡。故宜涌吐。毫厘千里。须当辨之。
下集
栀子甘草豉汤
属性: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豉汤证具。若少气者。本方加甘草。按少气乃津液被夺。加甘草者。取其能益中而存
液。并取其能载药而速吐也。
下集
栀子生姜豉汤
属性: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生姜五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豉汤证具。若呕者。本方加生姜。盖呕则膈上之热。已犯及胃。生姜升散。领引胃中
之热。一概涌之上出。此导引之药也。
下集
栀子干姜汤
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喻嘉言谓此乃温中散邪
之法
。余谓不然。温中不宜用栀子。且中已宜温。何堪再吐。按误下多阳邪内陷。此则虽经误下
。而身热不去。微烦。则阳邪犹未入里。故可引之上越。必以干姜断阳邪入里之路。而栀子
乃得载邪上出。一寒一温。相反而实以相成。此之谓圣。
下集
栀子浓朴汤
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浓朴(四两姜炙) 枳实(四两水浸去穣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此虽取吐而不专恃乎吐法也。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盖
表邪虽
经误下。心烦则邪半踞于上。腹满则邪半陷于下。故以栀子涌上邪。而以枳朴通下气。亦两
解之法也。
下集
枳实栀子豉汤
属性:枳实(二枚) 栀子(十四枚) 豉(一升)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
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栀豉汤散上焦之结热。为取吐之轻剂。此则先用清浆水空煮减三升。则水性熟而沉。使
栀豉从
枳实下行之力。清上泄下。以此通利三焦。营卫得和而病自愈。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
子大五六枚。则食复之治法。亦不外是矣。因食而复。去其食。而邪自化。从此可悟治病总
当责邪也。
下集
栀子柏皮汤
属性: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炙) 黄柏(一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按身黄发热。热已有外泄之机。从内之外者治其内
。故
用栀子柏皮。直清其热。则热清而黄自除。用甘草者。正引药逗遛中焦。以清热而导湿也。
按栀豉汤乃取吐之轻剂。此方之用栀子。得炙草之甘缓。黄柏之苦降。而栀子又能从中
焦分解湿热。洵乎处方之妙。乃用药而不为药用者也。
下集
瓜蒂散
属性:瓜蒂(熬黄) 赤小豆(各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
滓。和散。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之。
凡邪在胸中者宜吐。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三味皆探吐之品。必煮作稀糜。留恋中
焦。方得引邪上涌而出。栀豉汤吐虚邪。此方以吐实邪。同一吐法。而所主不同。
下集
五苓散
属性:茯苓 猪苓(去皮)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多饮暖水。汗出愈。
此治太阳表病不解。邪陷入府。凡渴而小便不利者宜之。亦两解表里之法也。以其有表
证。
故用桂枝主表而化气。以其有里证。故用苓泽主里而利水水不下趋。势必上泛。故用白术奠安
太阴
。以土制水。此方不宜汤而宜散。以散能逗遛中焦。通调水道。更借多服暖水之力。使水精
四布。上输下注。热解津回。则小便利而渴自止矣。
按渴欲饮水。有类白虎加人参证。何以彼宜白虎。此宜五苓。盖白虎主治阳明经热。五
苓主清太阳府热。白虎证脉洪大。是表证已解。五苓证脉浮数。表证未解。以此为辨。
诸家皆以导湿滋干。释五苓之取义。但以桂枝之辛温。苓泽之渗泄。即白术亦主燥脾。
与生
津润燥之义。全不相涉。而渴证宜之何也。盖此证由经入府。水蓄于下。不能输津于上。故
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饮暖水。自有输精散布之功。
下集
猪苓汤
属性: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碎) 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十合。日三服。
同属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证。太阳从寒水化气。故宜五苓散。主桂枝白术之甘温。以宣
阳而
输精。阳明从燥土化气。故宜猪苓汤主滑石阿胶之凉降。以育阴而利水。但利小便。还宜相
人之津液。若阳明汗出多而渴者。是津液已虚。便不宜重虚其津液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何以亦主猪苓汤。盖咳渴呕烦不得眠
。得
之下利之后。是阴津下迫。阳邪上逆。主猪苓汤育阴利水。正以少阴肾与太阳膀胱。一脏一
腑。相为表里。急引少阴之邪。从府而解。则下利得止。而热去津回矣。
下集
文蛤散
属性: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病在阳不从汗散。反以冷水 之灌之。寒束其外。热被却而不得去。阳无出路。弥更益
烦。
水客皮肤。肉上粟起。阳气为水邪所格。故欲饮水。反不得饮。五苓散宣阳逐水则有余。育
阴散热则不足。独任文蛤一味。可以两收散热导湿之功。
服文蛤散不瘥。复用五苓散者。以既得文蛤咸寒之性。清热导湿。免致增逆矣。而表阳
不宣。水无出路。文蛤不堪再任。则仍取五苓宣阳逐水。此救逆之次第也。
下集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属性: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此方主治太阴湿困。而膀胱之气。不行。经云。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
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此汤主之。按心下逆满。乃伏饮搏膈。至于气冲头眩。则寒邪
上涌。助饮为逆。饮本阴邪。故脉见沉紧。脉沉不宜发汗。误汗则阳益不支。而身为振摇。
故以桂枝茯苓。扶阳化饮。而加白术甘草。伸太阴之权。以理脾而胜湿。脾乃能为胃行其津
液。而膀胱之气始化也。
再按金匮用此方以治痰饮。其一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曰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盖治痰饮大法。当以温药和之。温则脾阳
易于
健运。而阴寒自化。白术茯苓虽能理脾而胜湿。必合桂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