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伤寒寻源-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不谐。则其气愈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
。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因。所以经
文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气。太阳中风之病
状如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
愚按本方主以桂枝者。以桂枝能入营而作汗。非徒取其能驱风也。辅以芍药者。以芍药
能和营而息风。非徒取其能止汗也。桂枝得芍药。于发汗之中。仍寓敛液之义。芍药得桂
枝。于益血之内。仍收化气之功。而桂枝又藉生姜之力。攘之于外。以导风邪之出路。芍药
又得甘草大枣之力。安之于内。以断风邪之入路。凡读仲景方。宜深求制方之义。
再按仲景于桂枝汤一方。独自注云。桂枝本为解肌。解肌者。乃解肌表之邪。不使扰动
营血
。以是示微发汗于不发汗之中也。而要之桂枝本入营作汗之品。赖有芍药以收敛汗之功。今
人误谓桂枝一味。能固卫而敛汗。失之远矣。观其服法云。服已须臾 热稀粥一升。以助
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此段斡旋之法。具
有精义。 热稀粥者。欲藉谷气以助营血而资其汗。若如水流漓。则营弱者益不能胜。故曰
病必不除。此中用法之妙。全在营卫强弱上讨消息。处桂枝汤方者。先须参透此一关。
再按经文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与前条太阳中风阳浮阴弱
一段大
同小异。何所取而重叠其文耶。殊不知彼条言太阳中风。乃昭揭中风之病状而示之以主方。
此
条浑言太阳病。则如所云头项强痛恶寒。乃中风伤寒公共之太阳病。即如本条之头痛发热
恶风
。亦太阳中风伤寒之公共证。更何所辨而知其孰宜麻黄孰宜桂枝耶。其关键全以汗出为辨。汗
出便是桂枝
的对之证。若汗不出而发热脉浮紧者。是麻黄汤证。误用桂枝之辛热。而益以芍药之酸收。
则寒邪凝结。漫无出路。变证蜂起。即显犯桂枝之大禁矣。此仲景教人辨证之法也。
桂枝汤有禁用三法。用桂枝者不可不知。其一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
不出者
。不可与也。夫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是寒伤营之脉证。宜麻黄汤主治。脉浮缓发热汗自出。
是风伤卫之脉证。宜桂枝汤主治。今见寒伤营之脉证。即不得主用风伤卫之治法。以其同见
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同见浮脉。最易牵混。故重言之曰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不此之察而
误
用之。其人营气本实。邪无出路。不能外泄。势必上涌。又得辛热酸敛之性。怫郁其营中之
血。不至吐脓血不止。故曰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至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得
汤则呕。仲景即自注云。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诸家皆以酒客胃中湿热素盛。故得之便满逆而
呕
。则由此而类推之。凡感外邪而中挟温热者。其不可乱用桂枝也审矣。予每见今人误认桂枝
汤为敛汗之药。凡遇湿温风热等证。见其汗出热不解。竟敢恣用桂枝而无忌。此又仲景当日
意料之所不及。用之贻误。不自咎其辨证之不清。反谓古方之难用。而鉴此者转引叔和桂枝
下咽阳盛则毙之说。实其言以相戒。其亦勿思之甚也矣。
桂枝之禁例
既明。则凡见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而汗出脉浮缓者。主以桂枝之解肌而无疑矣。解肌者
乃解其肌表之邪。而仍欲使之微似有汗也。故经中又指桂枝曰发汗。欲发汗而仍不欲
大发其汗。故又曰和。和则发汗
之机必不迅。故他方皆刻期取效。而桂枝服后。病证仍在。仍宜作服。观其服法云。若一服
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重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
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仍在。更作服。若汗不出。
乃至二三剂。以是为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一定不易之法。但须辨证明晰。用当其病。即未
遽效。仍堪复进。以视麻黄汤之大发其汗。固有间也。
再太阳病以风伤卫寒伤营二证。分主桂枝麻黄二法。其说始于许学士。而前明方中行及
国朝
如喻嘉言程郊倩辈。皆仍其说。唯柯韵伯谓桂枝汤一方。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弱汗自
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
肌。推柯氏之意。盖以仲景于桂枝汤。散见于他经。而用之者亦多。故主论若此。而予就经
文细绎之。如经所云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一条。柯氏殆据此以
为伤寒亦宜桂枝之证。而不知经衣冠文物言伤寒发汗解。其用麻黄发汗可知矣。半日许复烦。脉
转浮数。则因发汗之后。在外之风邪易袭。而在内之营气已伤。烦因心扰。数属阴虚。奚堪
复任麻黄。其改用桂枝者。非太阳伤寒之宜桂枝。乃发汗后复烦脉浮数之的宜桂枝也。至阳
明
病之亦有用桂枝者。若经云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可发汗。宜桂枝汤是
也。按阳明本自多汗。但不恶寒而恶热。今微恶寒。则太阳之表证未罢。亟当从太阳领出
其邪。此又非阳明病之宜桂枝。乃太阳表未解之的宜桂枝也。且其下文又云。阳明病。脉浮
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合此二条观之。要知邪自太阳初入阳明。须察其邪自
太阳中风而来。而中风证未罢。仍当从中风主治之法。邪自太阳伤寒而来。而伤寒证未罢
。仍当从伤寒主治之法。益见桂枝麻黄。分主中风伤寒二证。为天
然不易之定法矣。至三阴经本无发汗之例。虽太阴病有脉浮可发汗之条。亦非太阴病宜用桂
枝。亦以脉浮自当发汗。而本方芍药生姜大枣。亦得资以奠安太阴。若谓妄汗妄下之后而表
未解者。亦宜用此解肌。试思何谓妄汗。正谓桂枝证误用麻黄。麻黄证误用桂枝耳。且发汗
后不可更用桂枝汤。下后不可更用桂枝汤。仲景设有明禁。其误下后间有宜桂枝者。亦须察
其脉浮。其气上冲者。方可与之。若不尔者。不可与也。仲景经文。本自明白易晓。若如柯
氏所云。则求之多歧。适以滋乱。转使后之学人。漫无头绪可寻。况风寒之邪。皆从太阳而
入。太阳一经。实为伤寒家开手第一工夫。此等源头不清。开手便错。余故不惮援引经文。
以直破其惑。而临证处方。庶有把握。不致淆乱矣。
再按桂枝汤固为太阳初病时立法。而日久亦有宜用之者。总以外证未解为辨。至柯氏所
指误
汗误下两层。此恰浑举不得。自当分辨。盖误汗之后。即有亡阳漏风诸变。另有专方救逆。
虽仲景有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风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之条。亦因
下后发汗。其痞究从误下所致。又从恶寒上辨出表未解来。自当先解其表。表解乃可攻痞。
此外别无汗后复用桂枝明文。更有表里错杂之邪。宜先里后表者。若下利清谷。腹胀满。身
疼痛者。则里证急而表证缓。又当先温其里。后攻其表。必俟下利止而身痛未休。再当消息
和解其外。解外仍不离桂枝成法。此中出入变化。具有元机。全要平时体认经文。临病详参
脉证。则一百一十三方。皆无误用。奚啻桂枝也。
再按桂枝固为太阳主方。而救逆之法。从此方变化者。无论增一味。减一味。其主治各
不同
。但就原方增减分两。即另立汤名。治证迥别。如本方加桂即名桂枝加桂汤。重加芍药即名
桂枝加芍
药汤之类是也。另宜逐方诠解。附于本方之后。而总以此方为祖。故以是冠一百一十三方之
首。
下集
桂枝加桂汤
属性: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成五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桂枝汤治太阳中风。乃两和营卫之圣药。今照原方加桂。便另立汤名。主治之病。迥然
不同。
可见先圣立方之严。即分两亦不可苟也。经云。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又云。烧针令
其
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
汤更加桂。按奔豚乃少阴肾水凌心之证。何以主用桂枝太阳之方。盖太阳为诸阳主气。而行
太阳之令者。心主是也。太阳伤寒。理应发汗。汗为心之液。全赖心主之一点真阳。以化气
而
逐邪。误用温针。则寒邪不外出而内入。内入则扰动心营。心阳受寒邪所迫。君主孤危。肾
水得
而乘之矣。核起而赤。心阳不能内固。色已外见。气从少腹上冲心。水邪上逆。真火将受其
扑灭。故亟灸核上。先使温经而复阳。而方中重用桂枝者。以桂枝能直入营分。扶阳化气。
得此重兵以建赤帜。则君主得自振拔。而肾水自降。泄北补南。一举两得。此为制胜之师。
按此方加桂。或作桂枝外另加肉桂。但有成五两三字。当仍属桂枝。且此证本因太阳病
误治所致。重用桂枝。正以一物而全收安内攘外之功。
下集
桂枝加附子汤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此治汗出漏风之方也。经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
。难
以屈伸者。此方主之。按太阳病当取 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大发其汗。卫撤
藩篱。营不能守。遂至漏不止矣。腠理既开。风无所御。而津液尽随阳气外泄。无复渗膀胱
而
柔筋脉。乃至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种种变证。皆因卫气撤护。致在内之津液。直
趋
于外。有莫御之势。亟当乘津液尚未全涸之时。固其卫气。使趋外之津液。还返于内。故主
桂枝汤加附子。以固卫之法。为救液之法也。此证全是卫气外泄。津液内夺之象。而附子乃
燥液之品。仲景偏用之救液。此何义也。盖卫
阳将脱。非得附子之大力。必不能迅走卫分以回阳。今但使卫阳亟固。先断其外泄之路。则
就
吾身固有之津液。还返于内。阳回而津自复。更无藉他药生津润燥之力。此其立方之所以圣
也
。按此方之加附子。与亡阳证之用真武同义。喻嘉言曰。此阳气与阴津两亡。更加外风复入
。与亡阳证微细有别。故主桂枝加附子。以固表驱风。而复阳敛液也。
下集
桂枝新加汤
属性:芍药 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
二两炙)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
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一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
经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此汤主之。身疼痛。表未尽也。脉沉迟。里已虚也
。得
之发汗之后。则营血亦微矣。故加芍药以益营血。加生姜以逐表邪。以其脉沉迟。不得不兼
人参以补虚。但一桂枝汤而稍一转移。已非桂枝之旧法。故曰新加。
按柯韵伯伤寒论翼。谓此方系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加芍药生姜。乃坊本之讹。但诸
家皆
仍加芍药生姜之说。想柯氏之意。以脉见沉迟。似无再加芍药之理。但病属发汗以后。则芍
药益营之功。自宜重恃。
程郊倩曰。身疼痛。脉沉迟。得之太阳病发汗后。非属阴寒。乃由内阳外越。营阴遂虚
。营
主血。血少则隧道窒塞。卫气不流通。故身疼痛。于桂枝汤中倍芍药生姜。养营血而从阴分
宣邪。加人参托里虚而从阳分长阴。脉沉者营气微。迟者营中寒。此沉迟之脉。非本来之沉
迟。乃汗后新得之沉迟。故治法亦新加人参而倍姜芍。此说亦自解得明白。
喻嘉言曰。桂枝人参汤中去芍药者。以误下而邪入于阴。芍药主阴。不能散阳邪也。桂
枝新
加汤中倍芍药者。以误汗而阳虚邪凑。恐阳孤无偶。用芍药以和之。俾不至散乱也。此说亦
当参看。
下集
芍药甘草附子汤
属性: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泡去皮切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此桂枝汤去桂姜枣。加附子。亦桂枝汤之变方也。经云。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此
汤主之。发汗后之恶寒。其非表邪可知。若因其恶寒而投以桂枝。误也。故以附子合芍药甘
草。从阴分敛戢其阳。阳回而虚自止矣。
凡汗后之恶寒属虚。汗不出之恶寒属实。不得以汗不出之恶寒。拦入阳虚一路。此又仲
景言外之意。宜识之。
下集
桂枝甘草汤
属性: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