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大起源-第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上的需要。人类生活在一个具体的星球上,在这个星球上的一切,人类都有所了解。人类很清楚地知道,地球对于人类的生活影响力比之“天”来相差甚远,“天”总是虚空着,表现出一种“无”有状态,其实地球和人类生活中的一切神奇现象都出于这个“天”中。“天”是一切的源。“无”可在神秘莫测的冥冥之中决定人间的“有”,“无”的神秘无人可知,唯有“天”知。所以“天”即是“无”,“无”也可以说是“天”。依赖于这种虚无的“天”,同样给人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神秘的力量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在暗中起着作用。这是人对“天”的一种精神企盼和心理需要,有它无它大不一样。
第六章:人类的三大品质属性(12)
其次,人对“天”的这种精神需求进一步升华,便出现一位被神化了的“天神”、“上帝”或神。神是一种超人存在。神的力量无限大,神的能量无比大,神能做到人类做不到的一切,神还能创造人类想不到的一切。神的这种超人、越自然存在,对于渺小的地球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侥幸。只要人类不断地祈求于神,得到神的力量关照,那人类也是无所不能,超脱于尘世之上的。完全被“神格化”了的“天”以具体的“神”的面貌出现,人对它的信仰和信赖也就越具体越强烈了。
再次,“天”的另一种形象就是抽象,就是茫茫无际的神秘和漫漫无垠的虚无。这种“神秘”给人以无穷的力量,这种“虚无”同样能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具体的地球人类在具体可触摸的地球上一旦走投无路,就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那深不可测的宇宙深处,也就是投向“天”的虚无之中。“天”的虚无能给人类什么呢?自然还是虚无。但来自上“天”的这种虚无和地球上人们认为的虚无是有着质的区别;前者能给人一种“虚无”的无穷力量,后者只能给人以空虚。所以人们总是毅然决然地放弃地上的空虚,而要依赖于“天”上的虚无。
既然人类对于“天”有着这种说不清的冥冥之中的依赖和信仰,那么人与天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按照中国道家的说法,那就是“同源关系”。
“道教在人天关系上主张天人同源,天人同构,天人相应。根据这一人天观,人的存在并非只是作为单个个体孤立生存着,而是存在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天―地―人大系统中。天中有地,人中有天地,地中有天。正如《阴符经》所说:天地、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之盗既定,之材既安。”16道家的这种“天人同源,天人同构,天人相应”的哲学主张,恰是人类作为宇宙高级智慧生物的最好注解。人类如何与“天”同源呢?那就只能是人类生于“天”,生于“天”者方可谓与“天”同源,否则人类是由地球上的普通动物演变而成,何谓“天人同源”、“天人同构”呢?因为人与“天”是同源的,所以世俗的“天命”观也就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天性”品质。
人类的“天性”品质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固有的品质之一,这一认识我们再不可动摇。人类“天性”品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原始记忆的形象化特征
人类对“天”有一种最原始的记忆。打个比喻说,人类与“天”的关系就像是一对久别的母子,人类这个“地球之子”对于“天母”的形象,只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印象,“天母”具体长什么样,何时与“天母”辞别,在“地球之子”的印象中已模糊不清,但“天母”的存在是真实的,“天母”在“地球之子”的印象中如梦幻般隐显的景致是可信的,是不可磨灭的。具体表现为人类远古的“女神”形象。比如在中国的古史中,大多的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而来;《史记?五帝本纪》中五位太古的统治者及后裔神农氏、轩辕黄帝,高阳颛顼,高莘帝喾、尧、舜、禹,他们的生母都是通过天地感应受孕的女神,实际也就是“天母”,而他们是“天之子”。如伏羲氏之母华管在“感履基帝灵威仰之迹,有虹饶之而生伏羲。”(《拾遗记》)“黄帝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野,感而怀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竹书纪年》)等等。因为“天”是“天子”之“母”,所以在地球人类的历史源头上首先是“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之后出现的即是“女神崇拜”、“女阴崇拜”,以至诞生了老子的“女性哲学”。
第六章:人类的三大品质属性(13)
我们打开《老子》一书,书中的“玄牝”、“谷神”、“天地母”,“阴柔之水”之类表示“母性”的词扑面而来。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真殆。”
这里,老子把“道”具体化身为“谷神”、“玄牝”、“水”等颇具女性气质的形象,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母”生养的,其“母”之器。曰“谷神”、曰“玄牝之门”,万物都是从这里生出来的,所以才称其为“万物母”、“万物母”又怎能说不是“天母”或“天”的具象化身呢?老子为了表明人事万物与“天”的密切关系,才将“无”比喻为“母”,让“天母”生养出世间万物,生养出人类来,然后再来个“复守其母”,“母”、“子”团圆。这大概就是老子的“女性哲学”中最为根本的地方。
不仅在中国的古代,在西方的《圣经》中照样有“圣母”的故事,其故事的构架与中国古代圣人诞生的情形不相上下。
“童贞女马利亚从圣灵怀为孕。她的未婚夫约瑟发现后想私下解除婚约。此时,上帝的使者在约瑟的梦中显现,告诉他尽管娶马利亚过门。马利亚怀的孕来自圣灵,生子后要取名为耶稣,因为他将拯救罪恶中的百姓。于是约瑟听从天使吩咐,娶马利亚为妻,并在儿子出生前,不与马利亚同房。”17
耶稣是上帝之子。耶稣的出生也是“童贞女”马利亚“从圣灵怀了孕”,不是人间的凡胎。“拯救”人间罪恶百姓的耶稣,通过“童贞女”的中介,将“圣灵”(“天”的精华)转化为“救世主”,这个故事的源头依然在“天”上,不在地下。“天”是什么?具体说就是“童贞的马利亚”,这就如老子的“谷神”一样,都是“天”的代名词,“天”的具象化处理。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就能看出,中西古文化源头上的“女性崇拜”,“女神崇拜”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它的内涵都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人类古代的“女神”实际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对于“天母”妈妈的原始记忆。因为对“天”的记忆的抽象化和模糊性,“天”就逐步转化为了具有巨大的生养能力的女性母亲:“女神”由“天”到“天母”的转化,实际就是人类对于“天”的原始记忆的具象化过程。今天在我们人间的女神谱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女神”形象和女神崇拜形式呢?它的最初根源就从这里出。“天”是一切“女神”的“老祖母”,然后就按时代的顺序往下排列、按女神的地位往细小处分化。
好奇心的无限延展
好奇心也是人类的天性特征之一。人类“到达”地球后,对地球上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地球上的动物们为什么是千奇百怪的?植物又为什么大小粗细不一致?水为什么往低处流,云雾为什么往天上飘?响雷为什么还伴随着闪电?云雾为什么会变成雨雪?凡此种种自然现象,对于刚刚“到达”地球的人类来说是非常好奇的事。因为在地球环境中有了这么多的好奇的事。人类才开始对这些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感兴趣,才去琢磨和研究它。人类开始发明火,并使用火;发明工具,并使用它;发明制服动物的方法,并开始饲养和畜牧;发明采集和栽培的方法,并进入原始农业,我想这一切发明与创造,都是从最初的好奇心开始。
第六章:人类的三大品质属性(14)
好奇心就是人们对于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从而引发研究的过程。好奇心对于人类来说,不止是发生在地球上的新奇事,人类特别感兴趣的还是深邃无底的宇宙中的事。比如在地球环境中,太阳按时升起按时落下,月亮时圆时缺,星辰却像河流一样,只有在夜间闪烁,天空是蓝的,云又是洁白的,诸如此类的“天文现象”对于人类的诱惑力更大,探讨和研究的信心也就越大,。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诱惑下,人类才开始对于宇宙世界全方位的观察和研究。比如在巴比伦的泥板文字中,在中国的甲骨文中,记载最多最频繁的还是有关天文的知识和观察天象的具体记录,它们都是远古人类好奇心的真实记录。进入文明古国和现代文明之后,人类的好奇心理越后越强烈,人类对“上帝造人”和“猿猴变人”的探讨以及“地心说”与“日心说”的理论演进都是人类好奇心牵引出来的大话题。如今人类的好奇心越来越细,也越来越远,细到纳米技术的产业化和人类基因组织的线性排列,远到对宇宙100亿光年的时空穿越。然而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才刚刚开始,不了解,不熟悉,或者不知道原因的事物太多,它们都是人类的好奇心的广博资源对象,只要人类的世俗性生活不结束,人类的好奇心也就不会有终止的一天。
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特征,它与动物的惊讶、惧怕不一样,地球动物看见一些不曾看见过的事物,就会惊讶得愣怔起来,具体表现为一种本能的警觉和立刻逃生的愿望。而人类的好奇心不是这样,它首先是在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下产生,好奇的对象物给他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和刺激;这种新奇和刺激往往能引发人的“揭秘”心理,要“揭秘”就必须进入思考和研究。因此可以说,好奇心是人类进入创造时期的前期准备,是人类不需要任何培训和学习,天生就有的一种素质。至于好奇心的强与弱,大与小,因人而异,但在整体上,人类都具备这种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它是人类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先验的内在素质。
遨游宇宙世界的梦想
无论是对于“天之子”的模糊记忆还是作为“地球之子”的好奇心理,人类天性的施展地在宇宙,天性的魂灵即是翱翔于漫漫无际的宇宙之中。
人在很小的童年时期,还没学会走路,就想着在天上飞;还没有进入成熟时期,天天做梦也在天上飞;进入成年人行列后,“天上飞”的欲望和梦幻被世俗的生活所拖累,但是一进入老年,“天上飞”的幻觉又频频出现。直到人死,废弃的身体虽不能进入“天国”,但死人的灵魂一定要送入通往“天国”的征程中,这是死了的人的生前愿望,也是活着的人对于死人应尽的义务。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从开始发问“我从那里来”,然后经过应有的生命历程,就把人送入冥冥的“天国”之中,其实仔细琢磨,从人类的“魂归天国”的最终归宿就可以回答“我从哪里来”的“世纪之问”。
梦想在宇宙世界中翱翔,这是人类天性最典型的标志。人总是梦想着飞,无论有没有“飞”的能力,但这种思想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在中国古代,有个“绝地天通”的典故,说的是在远古时候天下混乱,人与神都混杂不分,人人都与天沟通交往。颛顼帝上任后,首先治理这一混乱现象,让掌管此职的官员断了普通人与天沟通的交通,限定只有天子或帝王们专职的巫觋才有权力与天交往,这样颛顼帝就断绝了平民百姓与天交往的权力,把这种权力垄断起来,成为王室的专用。这就叫“绝地天通”。在我国古代《尚书?吕刑》、《山海经?大荒西经》和《国语?楚语》中都有记载。 “绝地天通”后人类只能存有飞翔的梦想,但不能“飞”了。不能“飞”又不能让人尽兴,那怎么办?那就虚拟出一个“飞”的世界来,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飞。如在中国的古代,就有“飞天”壁画,它是古人“飞”的心相;眼下,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科幻的动画都能达到这种效果。于是,天性单纯的儿童和青少年,整天浸泡在这种虚拟的“飞”的世界中,飞啊飞,总是飞不够。可是人一到成年和老年,为什么就没有这种“飞”的欲望,至少是减缓了这种欲望的膨胀呢?原因很简单:成年人和老年人都被人类的世俗生活所累赘,吃不饱,穿不暖,没处落脚,这些现实的世俗生活就像一座座山,压住人类的天性禀赋,让你根本没有“飞”的心情,甚至让你想都不敢想一下。所以“人到中年”之后也就是人类天性覆灭的开始。
第六章:人类的三大品质属性(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