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大起源-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文明史和史前史的反差有天壤之别,难以置信。从人科动物出现到现代文明,是1400万年至8000年的比例。在这个时间反差中,前者足以能使一团星云演变成星球,而作为生命的人类却成熟不了,演变不成;后者在自然中却是短暂一瞬,但人类一出现在地球上就立刻进入了高度的文明!这种大白大黑的反差现象科学能做何解释?人又怎么敢于相信?形成这种大反差的依据是什么,动力是什么?如此这样“忽悠”不定的科学,我们能给它多少信任的目光呢?
问题12: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史前史实际上是灵长类动物史或是猿猴史,而不是人类史;我们明知“此山没有虎”,为什么“偏向虎山行”呢?难道这真是地球人类的固执和狭隘吗?!
四、恐龙与猿猴的生存能力
恐龙灭绝了,猿猴为什么保留了下来?这又是一道自相矛盾的科学命题。
苏拉米?莫莱说:“同时令人生疑的是,在6400万年前,地球上大量繁殖横行一时的恐龙突然全部灭绝了。对恐龙灭亡的原因,现代科学家认为,主要是因为地球遭到了小行星的冲击而造成地球气候突变,恐龙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因而灭绝。但奇怪的是,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同一环境中的猿类却没有灭绝。由此看来,科学的推断是有疑问的,至少是不完善的。” 17
我认为也是这样。人类为了证明某种观点,圆说某种理论,东拉西扯,牵强附会的事多着哩!比如在上文中,科学找到了灭绝恐龙的原因,可又放纵了猿猴类偷生的可能;假如恐龙灭绝的原因是真实的,小小猿猴又怎能躲过这样的灭顶之灾呢?即使这样荒谬的理论,有人也还能想入非非地找到一些奇怪的理由来保护它。一位叫马尔斯的科学家说,在这次灭顶之灾发生后,猿猴们得到了外星人的保护,它们并与外星人结合创造了现代人类。类似这位科学家的这种说法荒诞不荒诞?恰在恐龙绝灭之时,外星人匆匆来到地球上保住了猿猴们,使它们免遭灭顶之灾,还和它们结合,生育出人类来。试问:外星人怎么知道地球上发生了灭顶之灾?即使知道又为什么偏偏要保护住野生的猿猴们呢?外星人就那么先进,像走村串户说来就来?既然外星人那么先进,他们为什么要和野性的猿猴们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人类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可是问那么多也没意思;因为恐龙灭绝和猿猴“岿然不动”这两个结论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问那么多不就更显得荒诞了吗?
科学的质疑、怀疑和反驳是建立在重证据的科学思维基础之上的,不是信口雌黄,我们对它应该负责到底。一般在相对条件下,任何科学的结论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事;但在一定时间内,一种科学的结论还是能站得住脚的。这就是科学的相对论。你绝对相信,不持任何怀疑态度,那可能就会走向盲目的科学崇拜甚至愚昧;但你不相信相对条件下的科学结论,也是没有道理的。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像“瞎子摸象”,一点一滴地从认识事物局部开始认识事物的整体,而某一事物的整体对于更大的事物来说又是更加细微的局部。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从这种细微的局部和相对意义上的整体逐渐积累提高的,不仅步履维艰,而且任重道远。比如从“神创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应该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从整体观念论,“神创说”只是人类起源认识中的一个小局部,进化论同样是这个认识链条上的一个小局部,即使把它们相加起来也不是人类起源的整体。假如有一天,地球人类完成了对人类起源这个整体的认识,那也没啥不了起,它对于宇宙起源以及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个大整体来说,人类起源这个整体又成为宇宙整体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局部,甚至是看不见的一个小段落。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的。所以有时候科学研究中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事也是难以避免,问题在于对它应该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理解。
第三章:进化论留给我们的疑问和思考(8)
问题13:科学总是以权威的面貌出现在人类面前,在地球文明这个层面上属于正常。可是,我们从上文中得知离现实越近越具体的科学可信度越强,离现实越远的科学它的可信度就越弱,这似乎是个不成规律的规律。问题是我们的习惯势力很强大,定势思维和惯力也不弱,一旦说出口的结论似乎就不能轻易更改,这是否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呢?
五、“夏娃”理论
“分子遗传学用于研究人类的种族来源,最先得出结论说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也就是尼安德特人灭绝了,北京猿人也灭绝了。欧洲人也好,亚洲人也好,都是黑人的后裔,一个变白,一个变黄,亚洲人到了美洲,又变棕。”对于人类起源于非洲说,“即便在美国,也有人类学家不同意这1000个非洲夏娃带着遗传密码到欧亚各地‘播种’的观点。沃尔波夫就有一种‘区域起源说’,意思是现代非洲人起源于非洲,现代欧洲人起源于欧洲,现代中国人起源于亚洲。在某种程度上基因不流动乃是人群联结起来,而基因的流动乃是通过人群之间交流的方式进行的。沃尔波夫在研究欧洲早期现代人的头骨时,没有发现非洲人的形态特征,却找到了与尼人联系的证据(大鼻子)。尼人并没有绝种,现代欧洲人便是尼人的后代。” 18
前文其实是“一元说”和“多元说”的一个概括。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学界争论不休,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元交织在一起,至今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不过,依靠DNA检测,说人类起源于20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祖的说法越来越多,有些学者似乎是默认了这种起源说,著书立说都以十分肯定的口气坚持这种观点。实际上我们对“夏娃”理论做一些适当的分析,也就会避免盲目崇拜的问题。
“夏娃”理论的核心是:“⑴具有现代人特征的人类最早出现于非洲。⑵这批现代人向世界各地扩散,取代了各地的猿人或尼人。⑶来自非洲的现代人祖先没有和当地人类发生融合或基因交流。” 19这也就是说,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就是通过DNA检测确定的非洲的那个“夏娃”,她们像是些疯狂的机器人一样,把世界各地的原住人群统统赶走,杀光,只留下她们繁衍后代,现代的白种人、黄种人都是她们的后裔。这怎么可能呢?虽然,人体细胞的线粒体DNA多元性分析属新技术、新手段,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只要这种生物技术和历史结合,就把历史上遗留的一些难题扫个净光,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⑴这种高新的生物技术所涉猎的是人类共性的物质和异性物质间的比照,但在今人中这种纯粹的试验对象已经不可能有了。自从人类有了迁徙,就有了基因的交流和融合,人类的血脉已不是原始人种的那种纯粹,而是变成了混血。所以通过这种生物技术解决人类的源流问题,现在似乎还不大可能。⑵生物技术只能确定人类体内遗传的共同物质DNA,但它不能检测出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状态。人类在最显著的特征上是一种精神动物或文化的生物,“夏娃说”单凭一种遗传物质的检测来结论一个复杂的特别是属于精神方面的历史文化问题,恐怕有失偏颇。而且,“线粒体DNA的测定也并不全无问题。比如日本遗传学家对伯克利小组的测定方法持批评态度。一位日本遗传学家对人类和黑猩猩的线粒体DNA测定,得出人和猿在80万年前分化的荒谬结论。一位美国科学家对世界各人种700例血样中的线粒体DNA测定,获得了现代人起源于东南亚的结论。”20 另外,美国科学家“在对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研究后发现,它们的特征与亚洲现代人极其相似,这就意味着今天的非洲人是百万年前亚洲祖先的后裔。” 21同样都使用高科技手段,同样都从现代人的角度追溯远古人类的足迹,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又是何等的悬殊。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高新的生物技术也不是全能的,它也不是没有问题。⑶按照“夏娃”理论,或者说“夏娃”理论能够成立的话,以下的问题它也无力回答:
第三章:进化论留给我们的疑问和思考(9)
问题14:既然人类的非洲女祖怀着“播种”世界的愿望扩散到了世界各地,那么,她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借助什么工具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她们和当地原始居民没有交流、融合,直接取代了他们,这个过程又是怎么实现的?靠武力还是别的什么方式?以非洲黑人为女祖的她们,在欧洲是如何变白的?在亚洲又是如何变黄的?这种变化除了气候影响说之外,从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方面还有什么特别的理论依据?
六、“自然选择”与“生存竞争”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里有一种发展过程,复杂的生物是由不复杂的生物产生出来的。这里一方面是生物的遗传特性――基因型,另一方面是动物或植物同有的完成状态――表现型之间的互相影响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达尔文认为遗传性能够自发的变化,这就是突变。我们现在已能证明传递遗传特性的基因的这种突变。这个变化属于微观性质。”22
问题15:这是《协同学》的创始人赫尔曼?哈肯的一段十分微妙的评论。哈肯认为,遗传突变是一种“微观性质”的突变;既然是“微观突变”,突变说怎样圆说它的理论呢?举例说,由于人类在遗传上的“返祖现象”,某女生出了一个“毛孩”,某女生出了一个连体婴儿,某女又生出了一个“鹅掌足”的婴儿,某女生又生出了一个“蟹脚婴儿”等等。按照遗传学的理论,这些“怪胎婴儿”都属“返祖现象”,实际也就是达尔文所谓的“遗传突变”造成的,是遗传基因的一种变形产物,纯属偶然。但是,按照进化论的原理,物种的变异和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物种,那么变异的“毛孩”就可以变成新型的“毛孩族”人种,连体婴儿就可以变成“连体族”人种,鹅掌足婴儿就可以繁衍出“鹅掌足”人种,蟹脚婴儿就可以繁衍成“蟹脚”族人种等等。按照进化论的“突变”逻辑,如此这般的演义和推论,是否也符合现代科学的精神呢?现代遗传科学是否也能接纳这样的“进化”事实呢?
哈肯从“协同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是:地球动物一定要经过“生存竞争”或“斗争”才能生存下来吗?
哈肯说:“在严密的考察下,只有适者才能生存的这个理论存在着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根据这一论点,使人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不同的物种,难道它们都是最适者吗?”“大自然确实设下无数妙计,击败了适者生存这个论点。首先,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当然只有在它们共同生活的一个领域中才会发生。显然,生活在被海洋隔开的各大洲上的陆地动物之间不可能存在竞争。例如,在澳大利亚演化出一个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 的动物圈,比方说,有袋类动物,袋鼠仅是其中一例。即使各个物种所居很近,它们却常能创造出新的生活环境来。例如鸟类,它们因长着完全不同的喙而开发了不同的食物来源。于是,它些鸟类通过建立‘生态小环境’而不需要在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当然可以说,它们在各自的专门领域中最适者,因为它们是具备这种特殊能力的唯一物种。”“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是共生现象,其中不同的物种相互帮助,而且甚至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生存。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例子。蜜蜂依靠花蜜为生,同时也四处奔波传播花粉,为使植物更加茂盛而操劳;一些鸟飞到鳄鱼张开的嘴中,清理鳄鱼的牙齿;蚂蚁把蚜虫当‘乳牛’。据认为,渡渡鸟……”“但是,我们决不能看这些细枝末节 忽视全貌。通常绝不只是两三种动物相互竞争或共生。事实上,大自然过程是牙磕牙似的紧密联系着的,大自然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协同系统。”23
第三章:进化论留给我们的疑问和思考(10)
是啊,进化论的核心即是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前者是物种变化和新物种产生的原因,后者却是物种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的原因。但是,按照“协同学”的一些观点,世界上的物种并不完全是“适者生存”,或是经过转化的“生存斗争”和竞争才能延续,很多物种间具有“合作”、“共生”和“协调”的关系,它们之间并非竞争和斗争关系,而是在“共生共荣”的共同环境中延续着各自的物种。
同样的事实,在人类种族进化过程中,人类之间也并不完全是竞争和斗争关系。如果说,黄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