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废墟掩盖的古文明 >

第7节

废墟掩盖的古文明-第7节

小说: 废墟掩盖的古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肆私饪兹竿醭粝铝吮蟮淖柿稀0⒂踉陔妨钪斜泶锪硕晕淞ι甭镜陌没诤脱峋耄⑿肌ㄕ焦牡南焐良帕耍嫠慕欠ǖ纳簟ā!�
    
  阿育王所说的〃法〃即是指佛教,此后他不再向邻国派兵,而是派遣佛教高僧四处布道,宣扬节欲向善的佛法。不久他又宣布佛教为国教,并以身作则,在全国废除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不允许用动物做杀生祭礼,在宫廷里对王公大臣们喜欢的狩猎游戏也加以限制。阿育王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并选派僧尼到锡兰、叙利亚、埃及、中国等地宣扬佛法,佛教在阿育王的推动下终于获得了繁荣和发展,阿育王成为继释迦牟尼之后对佛教贡献最大的人。阿育王还注重与民为善,下令扩建了许多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兴建医院等,促使经济社会进一步繁荣发展,统一的印度帝国迎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 
    
  然而靠武力统一起来的政权终究不能长久,况且印度地区自古就没有服从统一集权的传统。公元前232年阿育王辞世后,孔雀王朝很快就这走向了衰落,王室争权,政治腐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急剧下降,许多以前被阿育王征服的政权开始了复国运动。随着孔雀王朝统治者的频繁更替,地方政权终于纷纷独立,印度地区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孔雀王朝的统治力量退回到摩揭陀国地区,一个伟大的时代宣告结束。 
  
  4、 泰姬陵背后的故事   
  泰姬陵是古典印度的标志,现位于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它那洁白、庄重、典雅的形象被以各种方式传播,当人们在摄影、绘画中看到泰姬陵时,马上就想到了印度。正如人们说不到长城就不算到过中国一样,如果不到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为泰姬陵写下了一首赞美诗,说泰姬陵是〃永恒脸颊上的一滴眼泪〃,这是什么寓意呢,泰姬陵背后包含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泰姬陵修建于古印度莫卧儿王朝,是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陵墓融合了古印度、阿拉伯和古波斯的建筑风格,是印度伊斯兰教文化的象征。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美女,性情温柔,擅长诗琴书画。在她14岁那年,在一次皇室宴会上遇到了还是王子的沙贾汗,沙贾汗对她一见钟情,他用1万卢比从她手中买来一块价值微不足道的钻石,然后跑到父王面前,说自己已经和阿姬曼·芭奴交换信物,要娶那个女孩为妻子。 
          
第22节: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6)         
  5年以后,也就是1612年,沙贾汗与阿姬曼·芭奴正式完婚。婚后二人同甘共苦,形影相随,足迹遍布疆场。沙贾汉非常钟爱阿姬曼·芭奴,无论是出游还是出征都带着她同行,对她百依百顺。有一次沙贾汗和父王杰罕基发生矛盾而遭放逐7年,在这期间,阿姬曼·芭奴一直伴随在沙贾汗左右,为他分忧,患难与共,深得沙贾汗信赖。因此虽然沙贾汗拥有众多妻子,但他最宠爱的还是阿姬曼·芭奴。1628年,沙贾汗经过一场血战继承王位,并改掉了自己原先的名字库拉姆,正式改名沙贾汗,意为世界之王。阿姬曼·芭奴也因此得到宫中最高头衔泰姬·马哈尔,意为〃宫廷的王冠〃。 
    
  此后,阿姬曼·芭奴在19年里为沙贾汗生下14个孩子,但存活的只有四男三女,由于生育过多,阿姬曼·芭奴的身体越来越虚弱。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在营帐中生下了最后一个女儿,结果因难产而死。临终前,悲痛欲绝的沙贾汗问她:〃你如果死了,叫我怎样表示我对你的爱情呢?〃阿姬曼说:〃如果陛下不忘记我,请不要再娶,另外,替我造一座大墓,让我的名字得以流传后世,那么我此生一切都满足了。〃沙贾汗流着眼泪,只是点头,泰姬就含笑长逝了。 
    
  于是,沙贾汗就按照泰姬的遗言,在阿格拉城外的亚穆纳河河畔建造陵墓。为了表示对泰姬的爱,他不惜工本,几乎动用了国库中一切可以动用的资金。陵墓的总体规划设计由土耳其建筑师乌丁塔德、伊萨等人完成,来自印度各地、波斯和中亚各国的两万多名工匠共同施工。建筑材料来自世界各地,有中国的玉和水晶石,有旁遮普的彩色玉石,有斯里兰卡的黑色玉石,有阿拉伯的煤石,还有印度特有的大理石,据说中国的工匠也参加了工程建造。陵墓从1632年开始动工,用了两万多名工匠,1 
000多头大象,花了22年的时间,耗资6 500万卢比终于建成,陵墓建成后即以泰姬的名字命名,叫〃泰姬·玛哈尔〃。     
  整个陵园呈长方形,东西长576米,南北宽293米,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四周是红砂石围墙。陵墓的主要建筑是基座、寝宫和四座尖塔。基座是每边长95米的正方形,高约7米。寝宫居中,总高度为74米,上部为高耸饱满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寝宫四壁各有一座拱门,四扇高大的拱门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着《古兰经》的经文,还点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宝石。寝宫内共分5间墓室,墙壁上由珠宝镶成的繁花佳卉,构思精细,巧夺天工。在中间的墓室里有一道雕花大理石围栏,里面安放着泰姬和沙贾汗的大理石石棺,两具石棺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彩色宝石和浮雕。泰姬陵基座的4个角上各有一座40米高的3层尖塔,为防止倾倒后压坏陵体,塔身均稍外倾。陵墓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完全相同的清真寺翼殿,都用红砂石砌成,以白色大理石碎块点缀。 
    
  陵墓建成之后,沙贾汗非常满意,说〃如果人世间有天堂与乐园,泰姬陵就是这个乐园。〃以此作为自己与阿姬曼·芭奴的爱情见证,而阿姬曼·芭奴的名字真的因为这座陵墓而得以流传千古。泰姬陵最为神奇的地方在于早中晚所呈现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上是灿烂的金色,白天的阳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银白色,白色大理石映着淡淡的蓝色萤光,更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 
    
  沙贾汗创造了古印度建筑的奇迹,自己却遭遇了比较凄惨的命运。他原本打算在泰姬陵的对面为自己再建一座黑色的陵墓,然而这个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他的三儿子奥朗则布即于1658年起兵谋反,杀死了长兄,驱逐了二哥,囚禁了四弟,并登基称王,沙贾汗也被软禁于阿格拉的古堡中。从此沙贾汗只能在古堡的八角楼里,透过一小片窗孔,遥望远处河中浮动的泰姬陵倒影,直到8年以后,才因病而死。据说当他弥留之际,还从病榻上抬起头来,就着月光凝视泰姬陵很久很久,发出叹息的声音。所幸的是在沙贾汗死后,由她的小女儿把他葬在阿姬曼·芭奴的墓旁,两二人在泰姬陵的地下得以永久相会。 
          
第23节:佛教缘起:追随佛的脚步(1)         
  第二章:佛教缘起:追随佛的脚步   
  1、 佛教的缘起   
  佛教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已经影响了并正在影响着亿万人的生活,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两亿人皈依佛门,成为忠实的佛教信徒。佛教最早是从印度兴起的,他的创始人被尊为释迦牟尼,那么佛教的缘起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 
500多年前,古印度西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脚下,坐落着一个特别的王国叫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说它特别,是因为山上森林茂密,平原稻米飘香,草原适合放牧,可谓集众美于一身。国王属于释迦族,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意为〃纯净的稻米〃,故被称为净饭王。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净饭王与王后感情很好,但结婚几十年都没有生育。净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大伤脑筋。然而在净饭王50岁时,45岁的王后喜从天降,王后奇迹般地怀孕了,并诞下一子,小王子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65年,这一天便是后来佛教中所称的〃佛诞节〃,也称〃浴佛节〃。按照古印度习俗,妇女头胎分娩得回娘家,据说王后回家途中因劳累而坐在某花园中的一棵无忧树下休息,不料却因用手抚摸树枝而惊动了胎气,于是就在无忧树下生下小了王子。小王子名为悉达多,意为〃吉祥〃和〃成就一切〃。 
    
  佛经上说,悉达多出生不久,就有一位很有名望的预言家阿私陀来到王宫给小王子看相。看到小王子,他先是非常惊喜,后又转喜为悲。净饭王问他为何又喜又悲,他说,小王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间找不出第二人来!将来如果继承王位,一定是位〃转轮王〃(印度古代称能以威望统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我为国王高兴。但据我的观察,小王子必定要出家学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成为人间至尊的导师,拯救世人脱离苦海。可惜我已经老了,听不到小王子的教诲了,所以我为自己悲哀。净饭王听到他的话,又喜又忧。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于是他想方设法试图避免小王子出家修道。 
    
  但悉达多从小便显出与众不同的性格与气质。他相貌奇伟,天资聪颖,能文善武,喜欢沉思,碰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第七天就去世了,他由姨母抚养长大,于是他总是问一些在老国王和姨母看来很古怪的问题,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是首陀罗,又为什么婆罗门的子孙还是婆罗门,而首陀罗的子孙仍是首陀罗?这让老国王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是天命,但他不相信。〃农耕节〃是古印度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国王要亲自下田耕地。有一年的〃农耕节〃,悉达多陪同在侧,他看到烈日炎炎下赤身裸背的农夫吃力地劳作,看到拼命犁地的老牛被绳索勒得出血,看到被刨出来的蚯蚓被飞鸟啄食……这种种情形让他感到非常痛苦,于是他来到一棵树下独自沉思。这让老国王非常担心,因为他发现悉达多对人世间的苦难意识忧虑越来越重。 
          
第24节:佛教缘起:追随佛的脚步(2)         
  为了转移悉达多的注意力,避免他因过度厌世而出家,净饭王修建了三座豪华宫殿,并挑选了上百名美女为他歌舞助兴,又在他16岁的时候就给他娶了他的表妹为妃。净饭王试图通过纵情声色束缚住悉达多的心,但这不但没有让他就范,反而激发了他更深重的思考:人世间还有许多痛苦和无奈不能解决,一味追求享乐就能解脱吗?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享乐又能到几时?于是他对声色犬马格外厌烦,总是想办法避开,独自到幽静的地方边散步边思考。 
    
  不久,悉达多美丽的王妃生下一子,老国王十分高兴,但悉达多却感到异常的沉重,他为儿子取名为罗侯罗,意为〃潜伏的障碍〃,即有了儿子就会受到束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他毅然决定抛妻弃子出家修道,老国王定然不许,悉达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满足他的四个要求,他就不出家。一是没有衰老的现象,二是没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没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老国王无奈,最终接受了现实。 
    
  出家后,悉达多先是寻访著名学者学习哲学,继而跟着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的〃苦行〃,就是通过不吃不睡等自讨苦吃的办法寻道,悉达多尝试后发现,〃苦行〃对修行毫无帮助,根本就是折磨肉体。于是他来到河边洗去了出家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喝了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给他的牛奶,体力恢复之后他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下,在那里盘膝而坐,闭目沉思了6年。 
    
  终于,在十二月初八的凌晨,悉达多终于功德圆满,战胜了最后的烦恼,获得了彻底的觉悟,成了大智大慧的佛陀。佛陀意为〃觉者〃或〃智者〃,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佛。悉达多成佛的年龄是35岁(也有说是30岁),随后他到各处去传教,有了很多信徒,于是产生了佛教。佛教对佛的解释有三种含义:一是正觉:就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无增无减,如实地了解了,觉察了;二是等觉或遍觉:就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能平等普遍的使别人也觉悟;三是圆觉或无上觉:就是自己觉悟和使别人觉悟的智慧、行动和功德都达到了最高和最圆满的境界。悉达多的佛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约在4年的时间里,就形成了2 
250人的庞大的教团组织。     
  讲述如何修道才能摆脱烦恼永离苦海,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