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06年第4期-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委员长的“绥靖”政策终于大见成效。川人如愿以偿,风波暂时平息,各路诸侯纷纷表态拥护中央入川抗战,大后方城门洞开,这就是此次蒋介石入川视察的原因。
委员长的飞机只在重庆停留数小时,他的秘密视察标志着中央入川的战略计划正式启动。当一封东湖官邸遭袭的急电送到委员长手中时,据说他冷冷一笑,对夫人说了一句话:大令,看来我们得学习走山路了。
蒋介石在武汉公开露面好像一只大手,立刻将那些漫天飞舞的谣言赶走,平息空穴来风,同时也宣告日本人“约定暗杀”的阴谋彻底破产。抗战八年,日本人策划过多次不成功的暗杀行动,夜袭东湖官邸只是其中一次。特务头子戴笠指挥军统特务倾巢出动,紧急围捕潜伏地下的敌特汉奸,短短一个月,武汉地区破获多个日本间谍网,逮捕和枪毙汉奸特务多达百余人,但是大后方敌特汉奸制造的破坏事件还是屡有发生。
5
香港皇家大道。
这条大道两旁均以十九世纪欧洲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为主,其中一幢据说曾经是英国贵族的豪宅,那些制作精美的雕花栏杆、高大门廊和紧闭的橡木大门无不透露出昔日房主的华贵气派。后来故人远去,豪宅也无可挽回地没落下去,房产几经易手,如今在市政当局登记的房主是一个名字叫做伊藤芳男的日本商人。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本人占领,恍然大悟的英国当局才知道原来这座楼房是一个代号叫做“帆”的日本间谍机关。
1938年春天,一个头戴鸭舌帽的中国男人走近“帆”机关的大门口,他警惕地四下张望,确信身后没有被人跟踪,这才轻轻拉响老式门铃。
门框上方出现一双警惕的眼睛,经过仔细盘问,来客被放进大门,领进一间会客室坐下来。客人似乎并不着急,他不慌不忙地抽着香烟,目光淡定地打量四周,表情沉着自信,表明他不是一般身份的访客。
原来他是国民政府的秘密谈判代表,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
战后披露的文件表明,抗战以来外交部一直致力于同日本方面秘密谈判,高宗武就是中日和谈的核心人物之一。一些至今仍然难以解开的历史谜团是,高宗武究竟奉谁之命行事,蒋介石还是汪精卫?谈判代表后来何以一头跌进日本人怀抱,成为著名的铁杆汉奸?有学者认为高宗武先是奉蒋之命谈判,后来投靠汪;也有认为高宗武本来就是汪派分子,“明蒋暗汪”。还有人提出历史新解,说高宗武其实是奉蒋之命投靠汪,是个双面间谍。
总之众说纷纭迄无定论。
此时徐州前线激战正酣,高宗武亲自登门拜会伊藤先生,是奉命向日方提出一个口头建议,那就是国民政府希望委派一位特使秘密访日,并向日本内阁转达中方有关停战的最新和平方案。
伊藤是个小个子日本人,他听完来客的外交辞令之后没有直接答复,而是提出一个疑问。他说:高先生能否告诉我,这位尊敬的特使先生是谁?
高答:就是在下本人。
伊藤又说:请问特使先生究竟奉谁之命行事呢?
高宗武正色道:本人奉国民政府命令行事,难道伊藤先生认为还不够明确吗?
日本人狡黠一笑说:哪个国民政府,蒋先生?还是汪先生?按照你们说法,军人派,还是议会派?
高宗武回答:本人被授权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无关哪党哪派。
日本人说:本人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建议,我会把这个消息尽快转告国内,请阁下耐心等候答复吧。
高宗武当天即将这一重大外交动态通报武汉,外交部认为中日和谈将有新的进展,不免抱有乐观幻想,更有一些“和谈派”竟迫不及待地提出“暂时休战”的荒谬主张。但是许多日子过去,日本方面音讯全无,高宗武再次前往“帆”机关求见伊藤先生,不料这回却吃了闭门羹,侍者回答伊藤先生回国去了。
原来天有不测风云,徐州会战之后,日本大本营决心以武力消灭国民政府,“帆”机关奉命关闭谈判渠道。
碰了一鼻子灰的中方谈判代表无计可施,既然日本人不愿谈判,谈判代表的外交使命也只好到此结束。仍不死心的高宗武多次派人打望消息,均无功而返,无奈之下的他只好打点行李,准备离开香港打道回府。
6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豫东战败消息很快被披露出来。
连日来,武汉报纸纷纷刊登来自豫东前线的记者报道,有记者称,昨晚最后一列运载伤员的列车通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开封铁路桥被炸毁,至此陇海铁路郑州以东运输全线中断。有记者从黄河水利局官员口中得知,因为形势紧张,每年例行堤防加固工程已经奉命停止,民工遣散回家。还有记者采访开封守军某师长,该师长表示已经做好准备与敌决战,誓与开封城共存亡。许多记者亲眼所见,大批从豫东逃出来的难民已经拥入郑州、洛阳,有确切消息称,日本人已经完全占领商丘、民权、兰封等地,正在逼近开封,云云。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军方发布的战报常常自相矛盾漏洞百出,比如某地激战歼敌多少多少,敌精锐师团如何被击溃,但是不久即传来该地沦陷的消息,弄得人们不得不怀疑所谓大捷是否真有其事。又比如豫东前线果如军方宣称那样打了大胜仗,国军正在乘胜追击,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兰封会战真的像蒋委员长所说“活捉土肥原”和“消灭第十四师团”,那么陇海铁路何以要自毁桥梁?豫东何以被敌人占领?地处后方的守军何以要发出“与开封城共存亡”的铿锵誓言来?
一再失望的国人终于幻想破灭,感到受了欺骗,于是一些进步人士勇敢地站出来揭穿军方谎言。他们手中握有记者从前线发回来的战地调查和访谈,有豫东会战失败的铁证,还有国军正在溃败,大片国土正在沦陷的事实真相。他们痛心疾首地质问政府,如此屡战屡败之军队,如此兵败如山倒之将领,何以担当卫国御敌之重任?如此只会以谎言蒙蔽大众之政府何以取信于民,何以领导四万万民众奋起抗战收复国土?
失败消息如同一根导火索,将民众心中积蓄太多的失望、愤怒和抗议引爆。社会各界如梦初醒,人们从一场虚幻的胜利中看清事实真相,战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军方越是躲躲闪闪不肯正面回应,政府越是报喜不报忧,前线的失败就越是激怒民众,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武汉各界人士纷纷站出来声讨国民政府,要求公布战败真相,检讨战败原因,追究责任,严惩那些临阵脱逃和贪生怕死的将军。还有许多激进党派团体、大学生和民众组织上街游行,他们来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军委会示威,发表言词激烈的演讲,“打到卖国贼!”“抗日无罪!”“还我河山!”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出面接见民众代表,他当场允诺三件事:第一,调查战败真相。第二,严惩战败责任人和将领,无论是谁绝不包庇姑息。第三,改革弊端重重的军方新闻官检查制度,由中宣部领导报纸新闻检查。
全国声讨浪潮令蒋介石焦头烂额处境被动,他不得不作出前所未有的姿态来检讨豫东战役,以平息舆论和渡过这场由战败引发的政治危机。他宣布对战败的各级黄埔将领进行严厉处分;总司令薛岳上将被记大过一次,降薪三级;第二十七军军长桂永清中将、装甲兵指挥官邱清泉少将皆因作战不力被撤职,调往他用;第七十一军军长宋希濂中将被降职使用。号称“天下第一师”的第八十八师师长龙慕韩中将则以“临阵脱逃罪”交由军事法庭审判。
另有多名旅、团长亦被撤职查办。
事实上蒋介石上述严惩只是做个姿态而已,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打败仗绝非个人原因所致,也不是哪个将军没有尽力,“非不为,乃力所不逮也”。但是身为统帅的他必须要向全国人民有个交代,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替领袖平息众怒,难道要由他蒋介石来承担战败罪责么?
我们看到,宋希濂在随后进行的武汉会战中英勇作战,阻滞日军进攻,受到通电嘉奖,提升集团军副总司令。薛岳在三次长沙保卫战中大败日军,成就一代抗战名将。邱清泉则率部参加著名的昆仑关大战,此役中国军队出动空军、坦克和步兵相配合大败日军,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取得为数不多的经典性进攻战之一。桂永清则积极发挥外交才能出使欧洲,后来官至海军总司令。只有龙慕韩没有获得赦免,最终沦为豫东战败的替罪羊。
7
一队汽车悄悄驶进武昌红山陆军监狱。
这是一个初夏之夜,地处郊外的监狱分外寂静。身穿青布长衫的蒋介石从车内走下来,被人领进一间单独的囚室里。他看见在一盏闪动着昏黄光线的马灯下,一个坐姿端正的人正在捧书夜读,他就是沦为死囚的前陆军中将龙慕韩。
犯人蓦然回首,不觉大惊,连忙起身立正。
校长目光威严,默默注视这个昔日的得意门生,如果此刻龙慕韩意志软弱,像个胆小鬼那样喊冤叫屈痛哭流涕,校长肯定拂袖而去,因为贪生怕死的学生根本不配他亲临探视。但是他面前的学生依然站得笔挺浩气长存,体现视死如归的黄埔精神,令他不由得心情复杂感慨莫名。据说蒋介石曾经再三犹豫,最终还是没有赦免龙慕韩的死罪。从今天所能找到的一切材料来看,所谓“临阵脱逃”的罪名大有值得推敲之处,如果师长龙慕韩不是英勇作战,第八十八师何以收复兰封,并且一度取得的辉煌战绩从何而来?如果龙慕韩是个不堪造就之才,蒋介石何以亲自提名把他留在人才济济的黄埔军校当总教官,后来又提升陆军中将,把号称“天下第一师”的王牌部队交给他指挥呢?相信龙慕韩就是肝脑涂地也难报知遇之恩,他有可能或者说胆敢畏敌如虎擅自逃跑吗?
据《中原抗战——前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一书多处提及,薛岳、桂永清、宋希濂等人均替龙慕韩求情,恳请蒋介石刀下留人。但是“蒋介石不允”。
换个角度看,“蒋介石不允”并非不允,乃身不由己也。蒋介石更有自己的难处,他要公开向全国显示其公正性,就必须严惩黄埔亲信,为战场失败找个说法。政治斗争终归要付出代价,“两害相权择其轻”,龙慕韩怨不得别人,也非校长对学生有何偏见,相比于薛岳、桂永清、邱清泉、宋希濂等等军长总司令来说,他就是那个“轻”。
古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千古绝唱,今有蒋介石忍痛诛爱将的难言之隐,两者虽然朝代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讲,龙慕韩有幸替校长排忧解难也是一个不亚于冲锋陷阵的重大使命。据说领袖在监狱停留片刻随即匆匆离去,校长和学生均心照不宣,校长亲自探视死囚的例子绝无仅有,龙慕韩获此殊荣即为例外。
后来有一种无从考据的说法在坊间流传开来,犯人曾有一个请求,即死后入祀忠烈祠。校长未置可否。
6月17日,龙慕韩在武汉公开执行死刑,时年仅四十岁。一代抗战名将从此灰飞烟灭矣。
第十八章兵临城下
1
战马嘶鸣,炮声隆隆,土肥原师团转为大举进攻。
战地记者清水岩最后一篇发自该师团的战地通讯刊登在东京《支那战地月刊》昭和十三年(1938年)六月号上,记者兴奋地写道:兰封解围,敌人朝着开封方向溃败,第十四师团官兵斗志昂扬地投入追歼敌人的战斗……溃败的敌军已经毫无斗志,他们把成吨的弹药、给养甚至武器大炮丢弃在路上,许多伤员成为我军俘虏,受到我军仁慈对待。这种兵败如山倒的景象再现了昭和十二年(1937年)上海战役胜利那一幕,当时战败的敌军慑于我强大之军威,同样丢弃了大量作战物资和伤员仓皇逃跑,我军一举占领上海、昆山、江阴、苏州、无锡,又马不停蹄地攻进敌人首都南京。
该月刊同时发表记者一首战地诗,歌颂日本官兵勇猛作战和乘胜追击的大好形势:
樱花盛开之时军旗飘扬,
宇都宫勇士扬威在战场,
神风助我,神风助我,
天照大神光芒万丈。
事实上第十四师团转进豫东将近一个月,长途奔袭数百里,抗击十几万敌人大举进攻,实现华北派遣军进攻中原的战略转折,这也算得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攻占上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