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庭院深深 >

第1节

庭院深深-第1节

小说: 庭院深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庭院深深 


作者:王蒙
    那时候我刚刚搬回城里来。惊魂乍定,当人们视我为正常的人的时候不知道该哭还
是该笑。当人们能够大声说“雪是白的,而煤是黑的”的时候不知道该欢呼还是该保持
痛苦的沉默。我住在一个亲戚家里,妻子住在集体宿舍,孩子住在另一个亲戚家里,仅
有的一点破财产放在另外一个亲戚家里。无怪乎中国人懂得亲戚关系的重要性。那时候
可以唱《洪湖赤卫队》了。一唱起“洪湖水,浪呀么浪打浪”的时候,我禁不住满眼是
泪。
    一天晚上,两个陌生人来找我。一个是晒得黑黑的男人,一个是白白净净的女子,
两个都操着浓重本色的外地口音。见到生人,我有点局促不安,觉得这事有点蹊跷,便
语无伦次地问人家有没有带介绍信。
    “你是作曲家刘鸣吗?”
    我摇摇头。
    “你不是儿童歌曲《小燕子》的作者吗?”他们倒是很亲热,好像,我是他俩的表
弟。
    “这个这个,”我推诿不过去,“小燕子小白兔,这算什么作曲家,我以为人们早
已经忘记了……我瞎写过一点点,非常可怜的一点点。”我几乎哭出声来,“后来就不
写了……”
    “可是我们的老院长交待,一定要找到你!为了找你,我们俩打听了多少地方啊!”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
    两个人都是音乐学院的老师,一个姓陈,一个姓李,他们的院长,就是鼎鼎大名的
赵恒安教授。
    “下个月要在我们学院召开一个关于群众歌曲的座谈会,赵院长说,一定要把你请
来。”
    “我,刚搬回来,工作还不知道分到哪儿,也许分到煤厂或者环境卫生局吧?我与
儿童歌曲在一起,只有一年多的经历,以后二十多年,都是和煤炭和扫地混在一起。”
    他们笑了,那么宽厚,那么叹惜。“那就更需要恢复您的业务活动……来回的车费
在我们学院报销……”
    我迷惑,不知道我的业务活动为什么不是盖有年矣的采煤或者扫街而是昙花一现的
作曲。作曲!我要好好地控制自己。报销!就是说我已经是国家的人了。光明正大地上
车,理直气壮地买卧铺,出差!我要出差了,出作曲家的差!
    赵院长!李老师!陈老师!刘鸣啊,小燕子,穿黑衣,小白兔,耳朵长……夺人魂
魄的童声合唱!
    我去开了会。我来到了他们所在的古老得不能再老便也永生不衰的城市。笼罩在所
有建筑物与街面上的尘土,就像极安全的保护层一样。我去看望了赵院长、陈老师和李
老师。最难忘的是他们的住所,那像是一座圣洁的宫殿。油漆剥落的黑门、高高的院墙,
老远便可以看到正在由绿变黄变红的树冠。足有一间屋子那么大的门洞,然后是一座似
乎遥远的、为我久违了的院落。窗前有丛竹盆花,有废弃了但仍然风韵犹存的石凳石桌。
赵院长住在正房,两位老师住在两厢。南屋住的是一位新婚不久的青年助教,小朱,十
足的毛孩子。奇怪的是布局:一个院子连着一个院子;住宅在最外面一个院子,通过这
座院子的南屋边侧的小门,是中间的院落。中间院落八间房子是学院的资料室。每个门
上都曾贴满封条,挂上铁锁,直到封条变朱,铁锁生锈。这时门早已被打开,封条已经
断裂,但还没有清洗除去。铁锁白天打开,到了晚上仍然要挂上,室内横七竖八地堆满
了各种书籍、乐谱,架上和地上都是唱片和唱片的碎片。这八间房子本身就在鸣响,就
在唱歌,关于一场劫数和并没有被劫数毁掉的善良、高尚、艺术。庭院深深深几许?院
里有两株枣树,枣树枝上缀满放红的枣儿。枣儿温柔而又俏皮,它们竟然完全没有接受
“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有一只老猫蹲在树杈上欢迎作曲家和准作曲家的归来,猫的目
光沉重而且充满狐疑。两间南屋的侧旁,又是一座未上油漆的小木门,穿过这个门,进
入了第三重院子。第三重院子只有南房和西房,分外高大。房里坐着一些面黄肌瘦、衣
衫褴褛、两眼灼灼发光的人,筹备恢复院刊的事宜。就是说,这是院刊编辑部的办公室,
只有台阶上摆着的美人蕉显得鲜艳。编辑部的人约我写文章。我多少要努一点力,才能
做到不怀疑自己可以写文章,也不怀疑这些穿着退色灰、蓝华达呢布料标准制服的人能
重新办起享过盛誉的这所学院院刊。造访了这样一座三重院以后,我最感到不可思议的
是为什么一个有这样深深院落的国家会爆发文化大革命。
    后来赵恒安院长和李老师、陈老师请我吃了饭。饭馆设在闹市路口,三层楼。黑漆
剥落的大圆桌,我们四个人占了不到半边。一片嘈杂,不但许多人在吃酒,也有人在划
拳,在吵架,在叮叮当当地用筷子敲响碗碟。我们喝了不少的酒,吃了辣子鸡丁与四喜
丸子。我喝得很多,有点醉,畅谈了对于艺术和人生的许多辛酸而又犀利的见解,惊异
于一见如故的友谊竟是这样醇厚动人。惊异于人和人能这样快地相通相和。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
    “乐莫乐兮,新相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回味着这些旧而弥新的话语。我们几乎是不无得意地诉说着各自的坎坷经历—
—对于能够活到今天而且在这里吃酒感到分外痛快。我说:“我从来都充满信心!我早
就说过,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不管怎么斗来斗去,像狼一样地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
掉你,最后,人和人的心是贴在一起的!”
    “你没有失去赤子之心!你一定还能够做许多美妙的儿童歌曲!”赵院长慨然地说。
两老师也都点头附和。
    我的新生命就是从这次音乐学院之行开始的。闹市口三层楼上,痛饮三杯以后,我
的脸变得红润了,而这红润一直保持了下来。
    三个月以后,我为院刊写下了自认为是相当精彩的文章。我又去这个城市,亲自去
送稿子。
    已经入冬,刚刚落过一次大雪。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下了火车以后我先就近吃了
半斤馅饼。然后满嘴油光光地去编辑部。
    第一层院子悄无人息。披雪的竹子显得分外秀气。雪给旧石桌加上一层银面,呈现
出一种沉稳的深思情调。有一只公鸡似乎是由于寂寞无聊而啼鸣了一声。而后由于目的
不明便戛然而止。缓缓地迈动步子,在薄雪花上留下小小的竹叶似的足迹。第二个院子
有来来往往的几个中年人,都忙着自己的事,没有人注意我,我也不认识任何人。已经
从共庆劫后余生发展到了各自忙着干事的时刻了。枣树上的积雪随着人们的走动而些许
飘落。好像冥冥中有什么东西在运转动作。第三个院子尤其安静。我打开院刊编辑部正
房的门,又掀开一个白门帘子,进到屋里。
    屋里没人。办公桌虽然简朴,但都是新的。从桌面的情况看,都有主人,都在工作。
屋子正中安放着一个旧式的铸铁炉子,炉子烧得很暖。炉面上有一把铝水壶,水壶里的
水快要滚了,细声细气地发出曲折有致的声音。我坐在破旧的沙发上,欣赏着散乱的摆
放在各个桌子上的稿纸、信笺、胶水、订书机、笔架,欣赏壶水的冬日叙咏调,觉得无
比的舒服。我已经好久没有过过这种舒服的日子了,我已经好久不知道世上有这样舒服
的院落、舒服的房间、舒服的火炉、舒服的旧沙发了。胃里的馅饼开始发酵释放温暖的
疲倦,我的感觉像是喝醉了酒。我睡着了。
    我的文章就是这样送到的。我就是这样开始了第二次音乐生涯,而且,从此,我不
再把精力集中在儿童歌曲的创作,而是转而从事音乐的理论研究了。
    尽管赵院长、李老师、陈老师和许多知我爱我的朋友都鼓励我继续从事儿童歌曲的
创作,尽管我自己也一再地重温做《小燕子》的旧梦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尝试,尽管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被邀请参加少先队的升旗仪式,在军号与小鼓的伴奏下被戴上
了红领巾,本地的妇联与共青团领导人接见了我并勉励我继续献身于为孩子服务的事业,
尽管不只一个人说我还有童心……然而,我没有写出来,我写不出来。我在梦里常常做
出一首又一首神妙的儿童歌曲,一醒,无踪无迹。在我脑子里浮现出儿童的天使般的旋
律天使般的声音的时候,总是不等我捉住这旋律就迅速地被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和种种庸
俗计算的场景所淹没。我希望我能回到小燕子与小白免的心境,但刚一靠拢这种心境就
被不知什么样的一只手(也许是脚?)给推(踢)开。而且,当我发现我已经写不了儿
童歌曲的时候我一滴泪也没有,似乎早已料到似的。本来,当李陈二位老师来找我并且
提到《小燕子》的时候我差一点就失声痛哭的。
    如你们大家所知道的,三闹两闹我成了音乐理论家。一家东拼西凑的文摘刊物说我
是“艺术批评家”,一家随风倒的大言不惭的报纸在报屁股上发表文章说我是“艺术哲
学家”,天知道什么叫艺术哲学家,反正加点新型冠冕大伙都快活。“戴帽子”确实是
人类文化的一大创造。
    而我就沿着这么一条音不音论不论、创(作)不创评不评的路子“发达”起来了。
    我相信这一切都应该感谢赵教授和两位老师。我相信当时还没有变得像如今这样时
髦的偶然性,机缘与非决定论。我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赵恒安教授不是在五十年代偶
然地接触了《小燕子》,或者虽然接触了《小燕子》却因为忙、因为学院派的矜持、因
为缺少睡眠或者因为与妻子吵架破坏了情绪而根本不注意这个歌子和他的作者。还会有
许多可能的甚至几乎是必然的偶然。任何一个偶然都会使他们不发出召唤。而没有召唤,
我也就只能是心如死灰。我不会再与任何音乐打交道。从档案上看,我更适合分配到煤
厂或者环境卫生局。从一九七九年我的心情来说,我只希望找一个平安的工作度我余年。
我希望我能去做收发、能去电影院收门票,更富有幻想色彩的便是去图书馆当管理员。
我知道那些年每一百个知识分子里就有九十个申请去做清闲的养老性工作。
    头几年,我和赵院长通过几次信,寥寥数语,一片真情,我称他为老师,他鼓舞我
耐得寂寞,献身孩子。他把他的著作译作寄给我,我也把我满天飞发表的论文寄给他。
其实我不寂寞,而是名噪一时。从煤矿回来的时候连音乐家协会的会员都不是。五年以
后,我已经是本市的音乐家协会主席。
    八三年我给赵教授写信寄文章,没有回信,八四年新年春节我写信拜年,也没有得
到回音。从报纸上的消息里我得知,赵院长已经离开学院院长的岗位担任该市的人大常
委副主任。八四年秋天,赵副主任到我市来开会,事先没有告诉我。我听说后,连忙去
招待所去请,总算把这位有恩于我的大教授请到家里——已经是三室一厅了——招待了
一顿晚饭。言谈之中才听出他对几年来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颇多微词,他看不惯像雨
后的蘑菇一样冒出来的一批年轻人正在像雨后的蛤蟆一样到处呱呱地叫。他相当委婉地
对我说:
    “你现在情况不同了。你年轻,又有本事,又会来事儿,叫做乘扶摇而直上兮,挹
彼朝阳。你的前途未可限量……”
    “您永远是我所敬爱的前辈……”我诚惶诚恐,愧恧无地。
    “什么前辈,不能望其项背!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只怕当垫背人家还不要呢!”
    我大惊,出了一头汗。觉得是自己的不是了。正想请罪敬受教益,他却换了一副轻
松口气,谈论起文坛乐坛的一些桃色新闻来。
    我给李、陈老师也写过几封信,少有回音。
    鱼相忘于江湖。我想。我们的日子都好过了,各搞各的业务、事业,与七八年七九
年共庆劫后余生的心境处境大不相同。这也是可喜的吧?抵纸上不是喜欢说形势喜人,
长势喜人,成绩喜人吗?
    然而,涸辙或刚刚离开涸辙的曾经相濡以沫的鱼儿们,彼此是永不相忘的。不是相
“忘”于江湖。至多是鱼相“不通信”或相“不聚会”于江湖罢了。互相记忆着,纪念
着,感谢着与祝福着,却又少通消息,身边都是一派汪洋,无际的广阔与飘渺,这不正
是鱼生涯的美丽么?
    然后,不断地传来消息。非鱼。说是赵恒安教授对我不满,在几次讲话里不点名地
甚至点名地批评了我。甚至于说什么对于这样的人他就是不服气。我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