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传奇 作者:齐鲁-第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耀邦住宅的后门通向中南海,前门开向老百姓居住的小胡同。
进中南海东门,贴着朱红色的围墙往前走不远,就会看见一个灰色石台,奇特地嵌在高大的围墙上,一扇鲜红的门映进眼帘。如果不知道内情,还会以为是中南海通往外面的一个便门,要不就是安在红墙上起装饰效果的什么门头。
说这门非同一般,不仅仅因为它突兀地凿开在红墙上,还因为它能通到前总书记胡耀邦最后岁月的住宅。
胡耀邦原来居住在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北面富强胡同6号, 那是清末一个太监所住的宅院;80年代初搬到了紧靠中南海东门一个胡同里和红墙紧贴的普通四合院,当了党中央的总书记后,他没有搬进中南海里,为了工作方便,他因地制宜地在红墙上开个门,这个门可以直接通进他居住的后院。这样一来,他家的后门和中南海连通,而前门一如既往开向平民百姓居住的胡同。
曾经人进人出、忽启忽合的门扉如今紧紧地关闭,高高的灰色石台也显得冷冷清清的。依然鲜亮的红门被长长的红墙环围着,被岁月吹拂着,却失去了往日的火红和繁忙。杜山每次从门前走过,心头就被逝去的岁月拉扯一次。他熟悉这扇门,也喜爱这扇门,但又害怕看见这扇门。
1989年4月6日,胡耀邦第一次为摄影作品集题写书名,一连写了六七张。
60年代,专为中央领导人拍摄新闻照片的摄影记者杜山,镜头里留下过不少胡耀邦年轻、矫健、充满活力的身影。那时胡耀邦是团中央书记,摄影师的镜头没能过地捕捉他个人多姿的神韵。1982年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杜山又因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离开了工作16年的中南海。他的镜头和耀邦多次失之交臂。直到1989年,胡耀邦已经离开了总书记的岗位,杜山也卸去了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的头衔,离休了。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杜山由他的一位老朋友引路,跨进了胡耀邦通向中南海的后门。
“老杜,我认识你,你是中南海里有名的老摄影记者嘛!”
杜山还没有站定,手已经被耀邦直率热情的手紧紧握住。杜山这双手与很多领导人的手有过接触:毛泽东的潇洒随意,周恩来的专注亲切,而胡耀邦这只手是那么的热情而又不失庄重,让你感到你是他平等的朋友!一股滚烫的热流迅速向心房传递,他来时的拘谨刹那间被这句话融化了。
正中朋友所说,胡耀邦是个爽快人。显然,和爽快人说话不必绕山绕水讲多余的客套话。壮山不犹豫,开门见山讲了他此行的意图:请耀邦为他的作品集题写书名。说着将带来的30多张放大24英寸的领袖照片,依次铺在客厅的地毯上。顿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还有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老帅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胡耀邦全神贯注,一张张仔细观看,直到香烟燃尽,烫灼指尖,他一惊,才收回视线,又一次握住杜山的手:“拍得好,传神!”
胡耀邦没有虚词,爽快地答应:“为你的摄影作品题写书名,没问题!”
现在什么“家”出集子,都喜欢请更大的
“家”封面题字,竟成时尚。杜山此行可不是为追随时尚。因为政坛摄影几十年,拍摄的几乎都是国家领导人的瞬间,这次选出来的精华作品,也是如此。而今,有许多珍贵的伟人瞬间已是不可再得的“孤本”,他希望反映中国领导人的“作品选” 能得到有关领导的首肯。还在他筛选照片时,就先请了几位老帅题词。等200幅作品选好后,朋友向他提议请胡耀邦为封面题字。虽然,胡耀邦当时已经不在总书记之位,_仅仅是个不负责具体工作的政治局委员。但是,杜山非常敬佩他清廉正直的品行,在他主持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由于邓小平的全力支持,他纠正了大量冤假错案,使得一大
批老干部重新获得政治生命;背了几十年沉重的十字架的“右派”们,也恢复了他们做人的尊严和权利;也是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他竭尽全力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忠实地把总设计师制订的改革蓝图付诸实践。尽管他也有错误,但他的正直无私却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
……杜山决定将这本“领袖瞬间”的作品集呈请胡耀邦题写书名。
见到胡耀邦,杜山感到他的确是一位正直诚恳,没有架子的领导,他不仅热情,而且充满激情,这对一位由最高职位退位在家的人来说,能保持这样良好的精神状态实在难能可贵。壮山趁胡耀邦和朋友侃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在一边默默地注意观察,突然,他被胡耀邦一个深思的瞬间神情所打动,快速前移几步,眼明手快抓拍了一张。胡耀邦那不易察觉却有着鲜明个性的表情被“快门”紧紧关住,定格在胶卷上。
谈了一会,胡耀邦起身,提议大家一同到他的书房。书房在前院里,也就是大门通向胡同的院子。书房不大,书架却显得气派,整整占满一面墙,他在一张宽大的书桌前坐下,铺开宣纸,慢慢捻笔添墨,运思下笔的感觉。一时,屋子里静极了,杜山和老朋友都屏着气,生怕出了响动,打破这宁静的空气。片刻,一行苍劲有力的字体在胡耀邦的笔下一挥而就。
胡耀邦侧着头看了看,不满意地推到一边,又写了一张;看看,又不理想,再写,竟一连写了六七张。杜山和朋友在旁边连连劝阻,直到要抢他手里的笔,他才停住,从中选中了两张交给杜山:“我这是第一次给人写影集书名,写得不好,见笑了。”他谦和地笑道。
冬青树下,胡耀邦留下了最后的身影,他提议穿西装照相,摄影镜头闪动的时候,不幸的是人体密码已编写了他生命的最后历程。
走出书房,阳光金灿灿地洒满了庭院,这时,杜山才注意到,胡耀邦的庭院竟如此之小,只二三十平方米,不过一间房子大小。再看看四周低矮的房子,也是北京典型的老式四合院,虽然经过装修,但仍然显得陈旧狭小。杜山心里感慨万分,如今许多企业家甚至富裕农民的房子也远比现在胡耀邦的房于强得多,私人拥有高楼、别墅、花园、汽车的,早就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杜山又一想,觉得自己可笑,耀邦同志的精神境界岂能用房子这些东西来衡量,他苦苦操劳,忘我的工作,不就是为了全国人民都住上高楼大厦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华民族的这种
“圣人”境界在胡耀邦身上体现得是多么的充分!
不起眼的小院子,在耀邦眼里可是大绿洲。他从不小看他的小空间,他喜欢绿色,喜欢自然,小院里满是花花草草,一片茂盛,让人感到春意盎然。院子中央竟然还有个一米见方,绿苔爬壁的小小鱼池。一池清水,却盛下了蓝天和白云。池子旁,岔出几条鹅卵石铺就的羊肠小径,密密匝匝的冬青树围着院子四周,紧紧箍了一圈。春光下,郁郁葱葱的绿枝任意地生长,生气勃勃,透出一股子的倔强气息。
胡耀邦站在树前,用欣慰的眼神望着眼前的绿色世界,脸上浮现了笑容。这是一个多好的镜头!杜山心里一喜,不能放过这个好机人Eo
多年执机照相,他始终喜欢用自然光线,他向胡耀邦提出拍半身照的要求,胡耀邦理了理身上的中山装,点头笑了。
柔和的光线均匀地洒在胡耀邦饱经沧桑的脸颊上, 身后是齐人高的冬青树。“咋嚓”,胡耀邦凝重的神情摄人镜头。杜山满意地放下相机。这时,胡耀邦却提出要换西装,再照一张。杜山当然求之不得,高兴得连连叫好。一般说来给首长照相都是穿什么照什么,不会有谁中途提出换衣服的,而且大都是穿中山装照。穿西装?说不定还能拍出更好的片子呢?果
然,着一身西装的胡耀邦从屋里出来,显得格外精神。
饱经沧桑、深沉凝重。杜山相信自己接快门的感觉,他已经准确地找到了胡耀邦的“性格经脉”,因而内心充满艺术家完成作品时的那种欣喜与快乐。
可是,杜山哪里知道,不幸的人体密码已经编排了胡耀邦最后的日程:3天后,1989年4月9日,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耀邦突然倒下,他痛苦’11紧闭双眼。
本来并不严重的心脏病突然严重地爆发了,病魔像一只巨大的手死死捏住他的心……。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医护人员日以继夜地抢救,希望一颗大面积坏死的心脏能在死神的手里起死回生。
奇迹有时会出现,哪怕只是昙花一现,同样能给人带来喜悦和希望。几天后,胡耀邦的病情终于控制住了。
1989年4月15日, 胡耀邦匆匆地走了,杜山连夜赶制出照片,李昭看见那张西装彩照说,这张最像耀邦;申央同意使用彩色照片作为遗像。
胡耀邦4月9日发病时,杜山正好从中南海西门进去,路过怀仁堂时,发现很宽的路面被挤塞得水泄不通。他们的车子只好掉头出去,从另一个门进去。当时他没有意识到已经发生了严重的事情,还以为是开什么大的会议,要不就是汽车抛锚,堵车了,尽管后一种可能足以成为警卫局的大事故。善良的人宁愿猜测是车祸也不愿猜测是人祸。
到了中南海画委会的楼里,他才知道胡耀邦在怀仁堂突发心脏病,正在抢救。他着实吓了一跳,这怎么可能?愣怔了一会,他猛然掉头往楼下跑,二话没说,叫上车就回家,他拿出留有胡耀邦身影的照相机,不顾机子里的胶卷大半还没照,哗哗倒了出来,送到图片社冲洗,他要亲手将照片送到胡耀邦的床头,不然会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照片很快就出来了,杜山的眼眶红了,照片上的胡耀邦注视着他,那执着的眼神,那饱经沧桑的面容和深沉的目光竟是这样逼真地写在他沉静的脸庞上。照片拍得非常成功,他落下了半颗心。可是另半颗心仍然悬着,胡耀邦还没有脱离危险。
好容易捱到12日,胡耀邦的病情终于控制住了。但是还不能起床活动。杜山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踏实多了,准备等胡耀邦病情再好一些,就将照片送给他。那几天,也不知什么原因,杜山似乎有点魂不守舍,他总是打听着耀邦的消息,希望早一点再见到他。
15日,不幸的消息传来,胡耀邦因心脏病再次复发,与世长辞。
胡宅承受着巨大的不幸,也承接着全国人民深切的爱戴和哀思。“公生明,廉生威。”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怀着悲痛的心情,自发自觉络绎不绝地来到胡耀邦家,在前院的灵堂前,对着耀邦同志遗像深深鞠上一躬。
杜山忍着悲痛,一种失去有思于己的亲朋好友的悲痛;带着遗憾,一种成功在即却而突然失去的遗憾, 连夜将胡耀邦穿中山装和西装的照片各放大24英寸,4月17日上午他和中国图片社的副总经理一同来到胡耀邦家。李昭含着泪,颤抖着双手接过胡耀邦的照片,她看见耀邦穿西装的照片,两行清泪又涌了出来,只哽咽了一声:一这张最像他……”就再也说不下去了,泪水无声地落在照片上,旁边的亲属们也抑制不住泪水,阵阵悲泣声令人心碎。李昭止住泪,说:“这张照片最像耀邦同志,我们家属建议耀邦追悼会上的遗像用这张!”她的建议立即得到其他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赞同。
后来,经过中共中央研究,同意了李昭和亲属们的意见。胡耀邦的巨幅遗像连夜制作。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使用彩色照片作为遗像,而且是室外拍摄的自然照。
4月22日,胡耀邦同志的追悼会在人民
大会堂举行,追悼会庄严肃穆,邓小平等大多数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追悼会。
“30岁,你们就祝寿啊?”回荡耳际。转眼迎来了40岁。胡耀邦英灵已经溶进共青城年轻的生命里。
江西共青城是中国人熟知的地方,如今经过40年的雪雨风霜,经过两代“共青”人的辛勤创业,将沉寂千年的无人居住的荒滩变成了泱泱10万人口;拥有Ic亿固定资产;集工业和农业为一体的新兴城市。
年轻的共青城好比不带修饰,最纯净的风一般,没有什么可忧心,没有什么可紧张,许多城市特有的痼疾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这里充满了年轻城市的勃勃生机。
这清澈明净的天宇间,回荡着一个清澈明净的名字——胡耀邦。
胡耀邦和共青城那份独特的关系,令人动情。他亲临共青城只有两次,一次是1955年11月29日,另一次是 1984年 12月 4日。可对于“共青”人来说意义绝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