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弯处-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洋人终于忍无可忍,冲进总督衙门把叶名琛给逮捕了。后来,这位总督被囚禁到印度加尔各答的镇海楼。到了夷人之地后,叶名琛每日诵读“吕祖经”,并且拒绝洋食,只吃自己和仆人带的食物,最后因营养问题而病死在异国他乡。
叶名琛在加尔各答曾作诗一首,后与其灵柩一同送回国内,传诵一时。
诗云:“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空言一范军中有,其奈诸公壁上观。向戍何心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近闻日绘丹青像,恨态愁容下笔难。”(《镇海楼题壁》)
苏卿者,一位被匈奴囚禁数十年而不改志的汉使苏武是也。
叶名琛自比苏武,但时人对叶名琛的评价却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古之所无,今亦罕有。”其迂腐至此,虽死何益?
广州城陷后,英国人找来了原广东巡抚柏贵,成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傀儡政府,这个怪胎居然一直持续了三年半(到1861年才结束)。这才是中国近代史上汉奸的鼻祖呢。
但令人奇怪的是,北京政府并没有因此而撤免柏贵的官职,而是默认到1859年柏贵去世为止。
英法联军随后北上天津,摆出一副战争的架势。咸丰没有办法,只好答应谈判。据说美国和俄国早就串通一气,闻风赶来和英国、法国一起分享了好处。这就是1858年的《天津条约》。
咸丰逃难到热河,联军火烧圆明园(3)
本来这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毕竟,咸丰还有一个更为危险的心腹大患(太平军)需要对付。但在1859年英法两国来北京换约时突然节外生枝,甚至酿成大祸。
事情的缘由,是咸丰的爱将僧格林沁亲王和英法联军在天津大沽口发生了冲突。据说僧王把英法舰队引诱到一片烂泥滩后,岸上守军用新买的洋炮狠狠轰击了这些洋鬼子,取得了有史以来对外海战的最大胜利,此役光英国人就死伤四百多人,军舰也被毁4艘。
这下事情闹大了。1860年,英法联军组成了一支25000人的联军,在英国额尔金勋爵的指挥下,气势汹汹地卷土重来。
刚取得大胜的僧王没有把这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怪物丑类”放在眼里。他心想,洋人依仗的不过是船坚炮利,姑且先放他们上岸,等到了陆地,我的三千铁骑定将之踏为肉泥!
只可惜冷兵器时代早已一去而不复返了。当时僧王幕府中有个叫郭嵩焘的名士(后来成为第一任驻英公使,也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力谏不可轻易放洋人上岸,僧王不听,无奈之下郭嵩焘只好辞职离去。
果然,在随后的新河一战中,僧王的三千骑兵在英法联军的长枪大炮面前,如同稻草一般地纷纷倒下,三千铁骑最后竟只剩下七骑逃回。天津陷落后,北京门户洞开。
据说,新河之战前,荧祸星(火星)侵入南斗,星相学对此称为“荧祸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一向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但这次,咸丰不但是要下殿,而是要离开北京,再也回不来了。
由于出逃时走得仓促,一行人甚至忘记了带被褥,这对于一贯养尊处优的皇帝和后妃们来说,一路上可谓是苦不堪言。忘记带被褥这件事情,后来在庚子年慈禧太后再次出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次——慈禧太后总共逃了两次难,算是经验丰富的了。
北京随后被英法联军攻破。5天之后,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洗劫并焚毁了这个举世闻名的园林。这些强盗抢掠时惊奇地发现,前辈马戛尔尼留下的大部分礼品,包括天文地理音乐钟和火炮,甚至炮弹等,都依旧原样陈列在那里。
圆明园遗迹
当整个欧洲都在为他们的抢劫成果而兴高采烈的时候,维克多·雨果写下了下面的判词:
“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抢掠,另一个放火焚烧。额尔金在巴台农神庙开始干的事,他又到圆明园干了。这次他干得更为彻底漂亮,连一点都没有留下。战功赫赫,战果辉煌!胜者之一装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他的箱子:他们臂挽着臂欢笑着回到了欧洲。”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我们认为中国人是野蛮人。而这就是文明对野蛮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上,两个强盗之一就是法兰西,另一个则是英国。但我要抗议!法兰西帝国装走了一半的胜利果实,今天它天真地拿出一副物主的架势,成了圆明园的珍宝陈列所。我希望终有一日摆脱了束缚并清除了污垢的法兰西将把这些赃物交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历史记下了一次抢掠和两个盗贼。”
“我记下了这笔账。先生,这就是我对这次远征的赞扬。”
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和南京大屠杀,是近代历史上对中国人的集体心理伤害最严重的三次。即使很多年过去了,我们仍旧没有忘记,也不能忘记。
随后签订的《北京条约》,这些强盗又获得了新的权利:香港被扩大了,加上了九龙半岛;外国租界完全自治了!互派公使了!不许再叫夷人了!
天朝终于痛苦地接受了国际惯例——除了国交平等的国际惯例外,不要忘了还有弱肉强食的国际惯例。
如今,圆明园残留的石柱依旧无声地矗立在那里,在夜幕快要来临的时候,往往发出惨白的颜色。它们想诉说些什么呢?
热河风云激变,慈禧阴谋得逞(上)(1)
咸丰帝死了,屈辱地死在了热河行宫。
和康乾盛世人口剧增相反的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子嗣却一直在走下坡路。康熙皇帝有三十五子、二十个女儿;雍正帝有十六子、八个女儿;到了道光帝只有九子(其中前三子夭亡)、十女;而咸丰帝只有两子(次子夭折)一女;到了同治、光绪和宣统,这最后三个皇帝在已经成年的情况下,竟然都没有一个子女。
天亡大清!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意!
既然咸丰只有一个儿子载淳,那秘密立储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载淳成为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但当时载淳只有六岁,无法理政,弥留之际的咸丰经过仔细考虑后,下了两道口谕:
一、 皇长子(载淳)立为皇太子;
二、 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鉴于大臣擅权的历史教训,咸丰又将两枚随身印章“御赏”与“同道堂”分别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作为皇权的象征。这就是说,在皇帝年幼尚不能亲政时,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谕旨,必须在谕旨前加盖皇后持有的“御赏”印;文末则钤印“同道堂”印,这样的谕旨才有效。
因载淳年幼,他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顺理成章地代理了钤印之责。这样,朝政的运作就形成了两宫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辅政的平行体制。咸丰帝临终时精心设计的权力分配方案,其实是想通过多方牵制达到权力的制衡,以确保皇权不会旁落。
但这样的安排,要求双方通力合作,这对于专制王朝来说,显然不太现实。就皇权一方来说,慈安太后不识汉字,对政治也不感兴趣,“见大臣讷讷如无语者”;实际上皇权一方只有二十六岁的慈禧太后一人;而八大臣一边,则以肃顺为核心。慈禧太后和肃顺两人都是强势人物,怎么可能通力合作?
先说肃顺。肃顺本是宗室出身,但他这辈已经家道中落。年轻时的肃顺长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但成天无所事事,经常在街上遛狗斗鸡,一副无赖相。
据《近代名人小传》上说,肃顺的宗室郎中墨裕有一次在街上,遇到肃顺盘辫反披羊皮褂(没钱买好衣服,只好反穿羊皮褂暖和点),牵着狗在街头闲逛。因为宗室关系,墨裕有时候还会接济接济他,看了肃顺这个样子就问:“你觉得你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肃顺大咧咧地说:“亡赖耳。”墨裕很生气,说:“做亡赖光荣吗?”肃顺答道:“因亡所赖,斯亡赖耳。”(既然无所依赖,就只好做无赖了!)
墨裕听了,后来想办法以闲散宗室的名义,给肃顺弄了个小官做做,谁知肃顺在官场里如鱼得水,一发而不可收拾,居然做到了刑部郎中,远胜于墨裕。
肃顺虽有能力,但脾气也坏,得罪的人不少。清人笔记《奴才小史》里说,咸丰年间顺天科场舞弊案主考官柏葰被杀一事,肃顺就做得很绝。柏葰当时颇有清廉之名,咸丰八年他出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发榜之日,某戏子居然高中第七名,舆论大哗。后查出副考官从中大肆收受贿赂,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柏葰受贿,但查明他的小妾在其中游说谋利。咸丰震怒,下诏将柏葰等五人处斩。
按本朝惯例,一二品大员在临刑前一般会有格外恩典免死,柏葰当时也很镇定,以为自己责任不大,皇上一定会免其一死。但后来见监斩官刑部尚书赵光一路痛哭而来,柏葰一瞧,脚底立刻发软,长叹道:“完了,完了。此必肃六从中作祟,我死不足惜,肃六他日亦必同我一样。”
由于肃顺屡兴大狱,用刑过严,弄得大家对他又恨又怕,人人切齿。更有甚者,肃顺对自家满人也极为蔑视。肃顺主政时对待满人官员如同奴隶,喝来唤去,但对待汉员却很谦恭。肃顺自己也跟人说:“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笔厉害得很。”就连受贿,肃顺也只收满人而不收汉人的。后来,在他的周围,倒是笼络了不少有才学的汉人,如高心夔、曾国藩、胡林翼等人,都受到了肃顺的青睐和提拔。
热河风云激变,慈禧阴谋得逞(上)(2)
肃顺和慈禧太后的矛盾由来已久。《清史拾遗》里说,咸丰帝临终前,曾担心死后因为儿子年幼而导致慈禧干政的事情发生,肃顺就给咸丰讲“钩弋夫人”的故事,意图除掉慈禧太后。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姬,汉昭帝弗陵的母亲。弗陵小时候身体健壮,十分聪慧,汉武帝很想立他为皇位继承人。但汉朝外戚势力很大,汉武帝担心年轻而又富有活力的钩弋夫人挟子专权,于是有一天找了个借口责罚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叩头谢罪也不理会,高声命令左右将钩弋夫人带走杀掉。钩弋夫人非常委屈,还以为汉武帝是在开玩笑,每走一步就回头用乞求的目光希望汉武帝撤回命令。但汉武帝坚决地说:“快走,你不能活!”
结果,钩弋夫人被处死了。
事情过后,汉武帝问手下的人:“外面是怎么说我杀钩弋夫人的事情啊?”手下说:“大家都说大王心太狠,既然立她的儿子为继承人,为什么要杀他的母亲呢?”汉武帝叹道:“你们这些庸人啊,哪里能明白主少母壮的道理!我朝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这不就是前车之鉴吗?我这是为儿子登基先除掉母后擅权的隐患啊。”
没想到,慈禧太后不但没有成为钩弋夫人般的冤魂,反而做上了晚清的吕后。
慈禧又是何许人也?
慈禧,出身于镶蓝旗,父亲是个文职小官,家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其实算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后来慈禧参加选秀进宫,当时被封为兰贵人。
按清朝的后妃制度,后宫尊贵的先后顺序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贵人不过是第六等。女人的青春有限,虽有幸进宫,要想进到皇后这个级别,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慈禧太后执政期间,外忧内患,民不聊生,民间对她的诽谤也不少。
有野史说她送父亲灵柩回京时,误收了他人的丧银才得以进宫选秀,后来误送的那个人还因此当了总督;也有说慈禧太后在做兰贵人的时候,常常等到咸丰帝来圆明园的时候,在不远的地方唱起南方的小调(她家的保姆是南方人,可能小时候教过她),以吸引咸丰的注意。总之,不择手段,极为狡猾。
但从历史上看,慈禧进宫后的最初两年里,兰贵人的地位一直没有变化。真正改变慈禧地位的,是她后来生了儿子载淳(同治)。由此,慈禧的地位也快速提升,晋升懿妃后一年,又晋为懿贵妃。由于当时后宫里没有皇贵妃,这样,慈禧的地位事实上只在皇后(后来的慈安太后)之下。
母因子贵,咸丰死后只有慈禧太后生的一个儿子,慈禧太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儿子同治即位后,与慈安太后并列为“两宫”太后。
慈禧的文化程度不高,她写一道两三百字的谕旨,往往就会有十几个错别字。但是,慈禧对政治很有兴趣,咸丰生病不愿批折子的时候,往往由慈禧代批。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