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9-共和国红镜头 :中南海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是想法抽点时间看看艺术馆、文艺演出。
他们围着周总理而坐,尽管他们和周总理国籍不同,身份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也不同。中国有句俗话“隔行如隔山”。可我们的总理谈吐自若,古今中外,无不知晓。以他极好的艺术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才学,铺设了一条和巴基斯坦朋友相贯通的坦途。
他们中间有个画家,一开始就默默地坐在旁边观察周恩来的神情,不一会儿他不知从哪儿搞来一块玻璃板支在沙发前,夹上白纸,在上面画些什么?我好奇地走到他后面一看,他在画总理的肖像,还真不赖!只有几笔总理就栩栩如生地留在了白纸上。正在谈话的周恩来侧目余光发现画家的“小动作”。
“我看看。”
画家有点拘谨,又画了几笔,才把画稿递给周恩来。
“不错!还挺像。”
画家见周恩来兴致挺高,就不再拘谨,向周恩来提出小小的要求。
“我想请您坐在这张沙发上,为您画一张正面的肖像……您同意吗?”
周恩来欣然接受画家的要求。
人们都起身立在一旁,静静的目光跟着画家手里的笔在画稿和周恩来之间来回穿梭。画家的笔真快,娴熟的笔力将周恩来和蔼、谦逊的表情一挥而就。可画家不满意画面的效果,要求再画一张。
总理微笑地点了点头。
又是一张,这回画家终于满意了。
总理饶有兴趣地望着自己的画像。掏出笔在画稿上签上名,对惊喜万分的画家说:“你画得很好,我签上名字,送给你作个纪念吧!”
周恩来的形象在画家的画稿上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我手里的照片上竟也是活脱脱的亲切得很!
越是离回国的日程近就越觉得夜太短了。
曙光一天早似一天光临我的窗棂。疲惫一天重似一天压迫我的神经。
我们已到了最后一个国家——锡兰。宋庆龄副主席也从国内飞抵锡兰,和总理一同访问。这天夜里,我实在支撑不住了,再望望一堆还没冲洗的照片,说什么也不能睡过去,一睡过去照片就会洗黑,就全报废了,那可惹大祸了,明天国内的各大报纸还等着照片见报呢。
我迷迷糊糊走出“暗房”,从抽屉的小瓶里倒出一粒白色的药片,转身去倒水。
就在这时,身后的门无声地开了……我发现脚下投来一块亮光,一惊,猛地掉头,以为是“暗房”的灯……
淡淡的灯光里,总理一脸倦意地站在我的房子里。
我不知所措地搓着大手,“总理,您……您还没睡呀!”
“还没呢,见你的门缝还透着亮光,进来看看……怎么不睡啊?”
“唉!睡不成哇,国内的报纸等着要照片……”我苦着脸。
“那哪成!身体会搞垮的……怎么吃药?”他的眉头颦在一起,盯着桌上的小白药片问。
“哦,这是我跟卞大夫要的,吃了还真管用,马上就不瞌睡了。”
他摇摇头,说:“不要多吃。吃多了人会上瘾,就和吸烟一样。”
“噢!?”我第一次听说。可总理是怎么知道的?
“唉!夜,太短了……我也一样,吃这种药。”说完,总理缓缓转过身,走了。
门在我眼前沉沉地合上,我的心也变得沉沉的……
原来疲惫不堪的苦涩这时又糅进了担忧、痛惜和酸楚。
总理可是60多岁的老人啊!怎能这样的熬夜工作?人不是机器,就是机器也有使用穷尽的期限啊!
第二天一早,我出门就看见了总理,他精神抖擞地站在大厅里正和人说话。就像才从充足的睡眠中醒来,浑身洋溢着勃勃生机。我恍惚如梦……那一脸倦容的总理不是才离开几个小时,怎么……就不见一点疲惫的痕迹?
顿时我羞愧难当……我那点辛苦疲劳繁忙又算得了什么?
1964年3月15日,我们终于回到了离别三个月的北京。
去时寒气切切,归来春意浓浓。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首都各界5000多人到机场欢迎周恩来访问14国胜利归来。
这是空前规模的欢迎盛典!
回国后,我们在大会堂座谈出访14国的心得体会,座谈会结束后,大家又在宴会厅会餐。吃到一半,乔冠华喝酒喝乐了,开始把他的拿手“活宝好戏”拿出来表演。他一手拿盘子,一手拿勺子,边敲边说边舞,一会儿学几内亚妇女的舞蹈动作,一会儿模仿阿拉伯地区男人走路,大家被他妙趣横生的表演噎得直岔气,把酒水都喷了出来。晚宴被他精彩的表演推上了热闹无比的高峰。我乘机狠狠抓拍了他几张洋相百出似乎还带酒气的瞬间。过后,他一看照片,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好呀杜山(周总理在几内亚为我起的雅号,谁知被乔老爷带回了国)!你给我留证据啊?哈哈……”
周恩来对这次出访取得圆满成功非常满意,他指示新华社和对外文化联络部举办一次“我国领导人出访新闻图片展览”,绝大多数照片都是我拍摄的。乔冠华接受这个任务后,向总理提议,展览图片上要署拍摄记者的名字。总理向来对自己身边工作的同志要求很严,名利的事情,更加严格,可这次他听了乔冠华的建议,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在一旁的邓大姐这时对我说:“老杜,选图片时,记住多选一些外国人举毛主席像的场面。”我心直口快地说,是总理访问,别人都举总理的照片,没有主席的画像呀。乔冠华连忙制止我,向邓大姐表示,我们一定多选一些有主席像画面的照片。从总理那里出来,我对乔老爷嘟囔,没有主席像的照片,怎么选呀!乔老爷却批评我没有政治头脑:这么大型的新闻展览,全是总理的,别人怎么看?主席是党的最高领袖,外交方面能取得成就,也是因为执行了党的外交路线。我们总理是具体执行者。怎么能不放主席的画面?再说,主席还到机场迎接总理凯旋,那照片,你总是照了吧?
他这一番话,我佩服,毕竟是老外交了,不仅才思敏捷,而且政治成熟。我自然心悦诚服。
在我们出访回国的第九天,3月24日,图片摄影展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我记忆里惟一一次在大会堂举办的摄影展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形象都出现在画面里。
《共和国红镜头》第二部分第五章 跨入60年代的几次重要拍摄活动(1)
1959年10月1日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庆招待会,这次毛泽东还是将赫鲁晓夫安排在他身边就座,但是毛泽东的表情已经不再有五年前的热情、诚恳,他时不时地沉下脸。餐桌旁的毛泽东表情在戏剧性地变化着,我在一边仔细地抓拍他和赫鲁晓夫边举杯边斗智的精彩镜头。
第一节 蘑菇云腾升及赫鲁晓夫下台
我也激动坏了,使劲地按快门,沸腾的人群,激动的总理……好像面对着的是原子弹爆炸的现场,情绪和感觉是那样无法自控。
进入1964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人民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这年的10月16日,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记得我们知道这个消息是在人民大会堂。那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要接见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全体演职员,大约有3000人。
我们都知道总理对文艺工作一直非常重视,经常会见文艺工作者,了解他们工作生活情况。有时他还直接参与演出,和演员一道唱歌、跳舞,场面特别亲切融洽。文艺家们也将周总理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无话不谈。这次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为国庆15周年献礼的一项大工程,不仅调用了部队所有文艺单位,比如总政文工团、各兵种文工团、各大军区文工团,还调用了地方系统的专业、业余文艺团体参加,这大概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文艺大聚会。从10月2日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到16日结束,共演出了14场。场面之大,演员之多、气势之宏,轰动了整个北京城。因为从《东方红》策划到排演,又到公演,始终得到总理的关怀,大家不由地将他称为《东方红》的总导演。
《东方红》演出结束后,大家又兴高采烈地相聚在大会堂里……当中央领导人走进会场中心时,四周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充满了对领袖的热爱和敬仰。大会堂里温暖如春。
周总理走到麦克风前,他用双手向四周做了个停止的动作,然后双目又环顾了一圈,才开口说话。但是他一讲话,让我这个熟悉他讲话风格的人也愣怔了一下。
“今天正式开会前,主席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但是我要提三个要求:第一,大家不要跳,大会堂的楼板会承受不住的。第二,大家不要高呼口号,我的耳朵会受不了的。第三,注意维护会场秩序。……今天我国西部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总理话音刚落,3000多人中间也像丢了个大炸弹,全场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有人开始蹦跳起来,接着更多的人也跳动了起来,人们像起伏的浪头不断涌动,欢呼声似巨响的浪潮在大厅里发出轰鸣声……
总理见人们的情绪失去了控制,不由得着急起来,他两臂不停地做往下压的动作,对着话筒大声喊,“同志们,不要跳,不要跳,再跳楼板就要塌了,我再说一遍,大家不要跳!”
我也激动坏了,使劲地按快门,沸腾的人群,激动的总理……好像面对着的是原子弹爆炸的现场,情绪和感觉是那样显得无法自控。
这个在接见《东方红》演职员前的插曲,将会场气氛推向史无前例的高潮,所有在场的人只有一个感觉,作为中国人,此刻是多么的幸福和激动!虽然原子弹爆炸场面在万里之外的大西北,但我相信,我们所有人的心灵都感受了它强烈的冲击波和震撼力。这是我们中国人期待了一个多世纪的“蘑菇云”!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侧耳凝听的惊雷!
10月16日,这个在历史上极平常的日子,老天爷却有意地安排了两件大事,中国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冉冉腾升翻动的时候,莫斯科的电波送来一条新闻——苏共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被解除职务。
这个消息同样令国人雀跃不已!自从中苏关系破裂,度过苏联撤走专家、逼债而造成的三年自然灾害雪上加霜的人们,刻骨铭心地记住了一个好似仇人的名字——赫鲁晓夫。
突然听见他下台的消息,更增加了原子弹爆炸后的热度。
11月5日,周恩来率党政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他们十月革命胜利47周年纪念活动,顺便想摸摸接任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对华政策。总理这次出访,我没有跟去,但是几天后,总理返回,我去机场拍他回归的镜头,看见主席亲自去机场迎接。这时我才知道,周恩来这次访问苏联,虽然由于苏联新领导缺乏诚意而未能找到中苏团结的新途径,但至少了解到了苏联新领导的政治动向,阐明了我党和政府维护中苏团结的严正立场,尤其是和苏联新领导的老子党作风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捍卫了我党、我国的尊严,捍卫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仅此而言,意义就非同一般。因此,11月14日,当周恩来率代表团乘座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时,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群众数千人的热烈欢迎。
在我的记忆里,从20世纪的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中苏关系经过几个阶段的下滑。1958年赫鲁晓夫来中国进行大国恐吓失败后,1960年撤走在中国全部专家;1963年两党代表团在莫斯科会谈破裂,记得那次是邓小平率团前去的,离开北京时,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都去机场送行,邓小平昂首挺胸、不向权贵屈服的勇敢而自信的神情至今还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然而,苏联发表的《公开信》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直到这次周恩来寻求新的中苏关系发展之路的失败,中苏关系终于彻底破裂,友好的历史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以后许多年官方都没有正式接触。
《共和国红镜头》第二部分第五章 跨入60年代的几次重要拍摄活动(2)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
毛泽东71岁生日是在劳模陪同下度过的,餐桌旁的毛泽东侃侃而谈,这使我又想起10年前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一次宴席。
原子弹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