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 张清平
这是一部优美的动人的文学传记。作者对20世纪的伟大女性林徽因情有独钟。本书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目 录
父亲是一封封从日本寄来的信
母亲被冷落
和父亲去欧洲
徐志摩来拜访
徐志摩、林长民互通“情书”
为林徽因离婚
林徽因不知所措
梁启超劝阻
永远拥有
梁启超的长公子
真正的爱让人变成白云
梁思成遭遇车祸
有爱相随
石虎胡同七号
泰戈尔来了
双双赴美
在宾大
精神充军
父亲猝然遇难
思父之情
朋友的婚恋
父亲寄来的专业书
学成回国
婚后游欧洲
在巴黎
在意大利
游子回家
年轻的先生
初为人师
梁启超病逝
梁启超死于医疗事故
宝宝降生
养病香山
杏子口
与徐志摩倾谈
诗情溢香山
梁上君子与林下美人
朋友聚会
笑说北京的胡同
提起王国维自杀
从古诗里寻找古建筑
现存惟一的徐、林通信
存亡不卜
“济南号”空难
思成带回一片残骸
胡适整理志摩遗稿
康桥日记
凌叔华造访
半本日记
永远说不清的往事
费正清造访
从没有停止思念
徽因的诗
徽因的小说
徽因的话剧
长美轩聚会
与金岳霖的情感
同时爱上两个男人
心灵深处自有珍藏
一生对她满怀深情
最亲密的朋友
去山西
牵挂应县木塔
行走在田野
测量应县塔
与费正清同行
峪道河的磨坊
考察中的审美感受
吃这份苦值得
晋商的宅院
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徐志摩的忌日
学会了骑马
“一二·九”
考察龙门石窟
并非“太太客厅”
寻找佛光寺
重要发现
“七·七事变”
改道天津转移
流亡的日子
生死之间只有一线距离
在沈从文家
长途迁徙
到达昆明
思成患病
友人重逢
生活艰难
我的迷人的病妻
清华校长太太卖糕
车站与站长
坚持学术研究
脱离文学
抗战第六年
完成中国建筑史
保护东京奈良
胜利了
念书人有一条后路
昆明养病
金岳霖重写《知识论》
北归清华
梁家的藏书
生命岁月所剩无多
活着有多么好
手术
家庭未来的女主人
爱的一对
充满了期待
保护文化古迹
迎接解放
“简目”与军事地图在一起
再冰南下
帮助沈从文
设计国徽
国徽中的天安门
周恩来审定
深爱北京
50年后有人会后悔
周恩来没有正面发表意见
城墙派
保护团城
反对拆城就开除党籍
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
抢救景泰蓝
徽因、思成都病倒了
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墓由梁思成设计
父亲是一封封从日本寄来的信
1904年6月10日,徽因出生于杭州。祖父林孝恂得知孙女出生的消息,喜悦地吟哦着《诗经·大雅》中的诗句:“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他为孙女起名为徽音。
徽音改名为徽因是30年代初的事情。当时她经常有作品见诸报刊,而另一位经常写诗的男作者名叫林微音,报纸杂志在刊发他们的作品时,常把两人的名字搞混。《诗刊》为此还专门发过更正声明。
徽因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从那以后,林徽音遂改名为林徽因。
林徽因原籍福建闽侯。祖父林孝恂字伯颖,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直在浙江做官。历任金华、石门、仁和、孝丰知县和海宁知州。在任期间,他创办了养正书塾、蚕桑职业学堂,是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先驱之一。
林孝恂有五女二男七个孩子,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长男。为了林家子侄辈的教育,林孝恂在杭州家中设立了家塾。家塾分国学与新学两斋,国学延请林纾为主讲,新学延请林白水为主讲。徽因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从小打下了国学深厚的根基,又受到了新学的启蒙。
徽因两岁那年,父亲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徽因与母亲跟着祖父母生活。
在徽因幼年的记忆里,父亲就是那个成年不在家的人,父亲就是一封封从日本寄回来的信。那些信都是写给祖父母的,信中抨击时弊,谈论政治,抒发抱负;徽因和母亲是父亲在信的末尾一笔带过的一句问候。
徽因4岁了。祖父让她跟着表姐,由大姑母发蒙读书。
徽因喜欢和表姐们在一起读书玩耍。大表姐孟瑜、二表姐孟亮是大姑母的女儿,三表姐语儿是三姑母的女儿。孟瑜比徽因大5岁,孟亮比徽因大3岁,语儿比徽因大两岁。四个女孩在一起,一时好得像一个人,一时又会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大姑母总是由着她们闹,不到不可开交之时,她是轻易不会出面调停的。
大姑母常对家人赞叹徽因聪颖灵秀。一起读书的几个姐妹中,数徽因年龄最小、也最贪玩,听讲时看似漫不经心,可每叫她背书时,她总是滔滔成诵,口齿伶俐清晰。
1910年,林长民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在家乡福建创办了福州私立法政学堂,他担任校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林长民把法政学堂交给别人管理,他奔走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到处宣传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就任临时政府参议院秘书长。他发起组织了“共和建设讨论会”,拥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为领袖,并促其回国。
民国初年,风云际会,各种政治力量“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林长民作为民初立宪派的名人,始终旗帜鲜明地拥护共和,反对复辟。张勋复辟期间,时任国务院参事的林长民;支持段祺瑞讨伐张勋复辟,后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司法总长。
随着林长民升迁的脚步,徽因一家由杭州搬到上海,而后迁居北京。
母亲被冷落
徽因12岁了。12岁的徽因姿容秀丽,梳两条细细长长的辫子,笑起来颊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她从小多病,看上去有些纤弱,似一株亭亭的嫩柳,纤细柔美,又带有几分青涩。
徽因其实并不快乐。徽因心里有一个结,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在学校时,徽因盼着回家,可每次回家,她又有说不出的沮丧和压抑。徽因很小就知道,父亲不喜欢母亲。母亲的心很苦,母亲常常背着人哭。
徽因的母亲出身于浙江嘉兴一个商人家庭,14岁嫁给林长民做了二夫人。林长民善诗文,工书法,儒雅风流,才华超群;而她却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妇女。从小生长在商人家庭的她既不懂琴棋书画,又不善操持家务,所以,她既得不到丈夫的疼爱,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她为林长民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徽因和小女儿麟趾。林长民对两个女儿疼爱有加,对妻子却十分冷淡。小女儿麟趾因病夭折后,林长民又在上海迎娶了年轻美貌的三夫人程桂林。从此,徽因的母亲就过着被丈夫冷落遗忘的生活。当时徽因母亲才31岁。徽因唤程桂林为“二娘”,二娘为爹接连生下了几个弟妹。二娘和弟妹们住在前面的大院,徽因和娘住后面的小院。父亲回家后,总是呆在前院。前院有弟妹们的欢笑吵闹声,前院还有父亲买给二娘的各式新奇物件。徽因喜欢前院堂屋里的那架自鸣钟。钟上有个小门,到了钟点,小门就会自动打开,从里面跳出一只小鸟,翠绿的羽毛,嫩黄的嘴,小鸟好笑地点着头,几点钟就叫几声。
徽因只要一去前院,回来就会听到母亲的数落。她数落前院,抱怨父亲。她边数落边哭,哭自己命苦,哭死去的温顺的小女儿。每当这时,徽因心里就交织着对父母又爱又怨的复杂感情。她爱父亲,却怨他对母亲冷漠无情;她爱母亲,却恨她在抱怨和嗟叹中使父亲离开得越来越远;她爱那些同父异母的弟妹,却又小心翼翼地怕伤了母亲的心。
这一切在徽因的心灵里,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对她的性格形成有久远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她以后的人生选择。
多年以后,林徽因已成为一位颇有名气和影响的女诗人。1937年4月18日,她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说,题目是《绣绣<模影零篇四>》。小说写了一个凄惨哀婉的故事:乖巧俊秀的女孩儿绣绣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懦弱无能、狭隘多病,父亲娶了新姨娘又生了小孩子;绣绣整日挣扎在父母亲无穷无尽的争执吵闹之中,挣扎在没有温情、没有爱怜、只有矛盾和仇恨的亲人之间,渐渐因病而死去。
小说最后以绣绣的小朋友“我”的口吻写道:“……那时我对绣绣的父母两人都恨透了,恨不得要同他们说理,把我所看到各种的情形全盘不平地倾吐出来,叫他们醒悟,乃至于使他们悔过。却始终因自己年纪太小,他们的情形太严重,拿不起力量,懦弱地抑制下来。但是当我咬着牙毒恨他们时,我悟到此刻在我看去无疑问的两个可憎可恨的人,却是那温柔和平的绣绣的父母。我很明白即使绣绣此刻有点恨着他们,但是缔结在绣绣温婉的心底的,对这两人到底仍是那不可思议的深爱!”……
虽说这只是一篇虚构的小说,可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少女林徽因的心绪。
和父亲去欧洲
1917年11月,林长民因北洋政府的官场斗争,被迫辞去司法总长一职。这之后,他曾与同道好友汤化龙、蓝公武赴日游历,曾担任巴黎和会观察员,还曾著述撰文,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920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欧洲访问考察。这是一次为时一年半的长旅,林长民决定携女同行。正是北京的早春时节,虽然阳光明亮,却仍是春寒料峭。这一天,徽因收到了父亲的信,父亲在信中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徽因捧着父亲的信读了起来。春风刮得正紧,她生怕突然一阵大风会把信刮走,会把这梦一般的激动和喜悦刮走。她把信紧紧地贴在胸前———到欧洲去、和父亲一起到欧洲去,这是多么让人神往的事啊!她感到眼前那一片初春的阳光明亮得眩目,心中仿佛有鲜花在盛开。
1921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按照出访计划,林长民带着徽因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的一些城市。一处处文化名胜,一个个博物馆,还有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厂、报馆,林长民都带着女儿一一走过。16岁的徽因原本对工厂、报馆这些地方没有太大兴趣,但林长民却认为,恰恰是这些地方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可以给中国社会今后的改良做参考,故“不可不观”。
浏览之外,林长民更多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应酬。他要出席“国际联盟协会”的会议,要与各国各地有关人士晤面,他应邀去一些地方做演讲,还要接待许多慕名前来拜望他的当地留学生和华人社团的成员。当他忙于这些事情的时候,常常顾不上徽因。徽因有许多时间一个人呆在伦敦的寓所里。
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故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
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谨严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郎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