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使命-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章 外交、分歧与赫尔利 外交、分歧与赫尔利(3)
9月24日,蒋和宋交给赫尔利一封信,请他转交罗斯福总统。信中重申,尽管蒋介石接受美国司令负责他的军队的原则,但他不能接受史迪威将军担任这个职位。迫使他这样做将〃招致不可避免的灾难〃。赫尔利附加了自己的意见:史迪威已经成为中国的中心问题。只有撤换史迪威才能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且,在罗斯福总统任命新的美国最高司令之前,其他问题的解决也没有进展。
最后在10月5日,罗斯福总统发电报给蒋介石:尽管他会找另外的人代替史迪威的总参谋长和主管租借法案的职位,但罗斯福总统想让史迪威留任云南和缅甸的前线指挥官,蒋介石坚持他的要求。10月18日,在一份语气冷淡和商业性的公报中,罗斯福告诉蒋介石,他马上召回史迪威。此后,中缅印战区将分为两个部分:丹尼尔·I。苏丹(Daniel)少将指挥印度和缅甸,魏德迈指挥中国战区。魏德迈被任命为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他也受权接受委员长任命的总参谋长职位。丹尼尔·I。苏丹少将担任印缅战区的总参谋长,并指挥在缅甸战斗的中国军队。丹尼尔·I。苏丹少将和魏德迈密切合作。
史迪威班子里的有些人觉得选择魏德迈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能与英国人相处,而史迪威与英国人处得不好。新任命使得魏德迈的指挥关系要比史迪威努力运作的要简单得多。
魏德迈满腹狐疑地前往中国。在华盛顿,他曾经是马歇尔手下的参谋人员,他曾经听说关于委员长的可怕事情。他也听过史迪威关于蒋介石不诚实和缺乏军事知识的观点。魏德迈觉得史迪威是中国的最高权威,所以他对去中国觉得吃惊和不愿意,他还发现史迪威已经离开中国。魏德迈本指望史迪威能作为一个美国同伴,给他简单的事实通报,但史迪威已经于10月21日离开了中国。魏德迈也预料到史迪威不但对自己因为政治理由而去职,而且被比自己年轻15~20岁的人所代替而愤怒。
魏德迈将军在飞越驼峰后到达昆明,第十四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在昆明会见了魏德迈将军。但陈纳德将军与史迪威没谈多长时间。结果,没有人告诉魏德迈将军前战区司令史迪威都做了什么处置或者他给遥远的军官都下达了什么指示。中国和美国差不多一样大,在重庆总部的魏德迈将军就好像以前在芝加哥一样,被赋予用落后的道路和有限的通讯设施来管理佛罗里达和新英格兰的职责。
魏德迈将军在1944年10月31日就职,不同于史迪威,他经常依靠灵活性去调和而不是严格坚持要点。他的指令如下:
1。关于他指挥下的美国军队,他的首要任务是完成从中国发动的空中攻势;
2。他要继续协助中国空中和地面部队进行战斗、训练和后勤支持;
3。他要控制租借法物资在中国的分配,总参谋部有优先权;
4。他与中国军队的关系是建议和协助委员长完成抗击日本的军事战役;
5。除非是为保卫美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而在必要时,否则不得使用美国物资压制内部争斗。
对于战争期间大部分时间里像谢伟思这样在中国的人来说,史迪威的被召回标志着中美关系的又一次倒退。蒋介石已经利用史迪威不受欢迎的消息收回了让史迪威指挥军队的承诺;因为史迪威已经发布了消息,他仍然是蒋的下属。在泄露的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秘密〃谈话里,蒋威胁要在没有美国支援的情况下继续抗战。加上史迪威的脾气,实际上这里有许多关于他的抱怨,蒋坚持自己作为国家元首的特权,而赫尔利则支持蒋,也导致罗斯福决定召回史迪威。这个故事可能有巨大的重要性,因为这反映了南中国军事重要性的下降和华盛顿认识到中国在战后将不会是一个大国。
很久以后,戴维斯得出结论:关于史迪威的指挥权之争是两种错觉的结果。一是美国对中国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体现了一种内疚的因素,因为美国没有在日本侵略时跑来拯救中国。另一种是这样一种信念——美国以为能在很大程度上按照它的愿望来确定中国事件的进程。不过当时罗斯福总统对史迪威的召回所发生的指挥权的事情看做是〃性格的问题〃。它并不涉及战略、物资分配或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很明显,个性是有冲突的,因为尽管史迪威了解中国,但他不是为战争中装病而高兴的人。因为他努力让蒋占领敌人的战场经历了种种挫折,这让他变得不耐烦了。
另一方面,蒋介石从未容忍周围对其政治计划的任何反对,而且他也不会容忍一个敌意的外国人,尤其是此前一直是一个陆军上校的人。史迪威被召回后,委员长受到美国的强硬威胁就更少了。不过,他不得不时时想到美国人,因为这个变动使美国人有更大的自由决定将他的军队所需要的资源送到什么地方。而且,他的胜利也不像他以前所想像的那样,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用美国人的钱将国民党军队重新改造成一支有效率的现代军队的机会。
像与他一起共事的人那样,将史迪威说成是有洞察力的无私英雄和中国未来的救世主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与像陈纳德这样的美国人和像帮助戴笠建立秘密警察的迈尔斯(Miles)上将这样的海军军官相比,他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除了他建立一支强大的高效的美国式中国军队的想法外,史迪威对中国乏善可陈。他的改革集中在美国指导下培训一支中国军队,后来在越南进行了试验而结果证明是灾难性的。记者白修德(TheodoreWhite)在《追寻历史》一书中认为,史迪威是*中的无辜牺牲者,他太骄傲、太老套而无法改变。他是在中国的第一个美国人,坚持增进美国的利益,要求在政治上没有外国的国家元首。当史迪威提出这个要求时,他没有认识到什么东西对美国人有益,这样情况下进行的战争努力将对其他民族有害。不过美国与延安建立联系后,把战地司令史迪威召回似乎把美国放在了中国国内斗争国民党的一边。许多察觉到中国共产党力量增长的人觉得,假如美国反对中国共产党,就会发现自己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  '返回目录'  
第五章 外交、分歧与赫尔利 外交、分歧与赫尔利(4)
指挥权的变动也影响到了〃迪克西使团〃的地位、目的和未来。总之,使团是要建立与中国共产党人的联系。*认为〃迪克西使团〃与史迪威有关系。*认为,没有史迪威,〃迪克西使团〃只能是颠簸而行了。*知道,〃迪克西使团〃听从重庆的命令。他们仍旧对使团的成员表示善意,在*看来,他们还与使团成员一块工作。他们尤其尊重气象官员,他们自己携带水和设备,也尊重发报员和官员,他们似乎有安排的任务要干。不过他们逐渐感到,美国人的政策是根本不与他们合作。因此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迪克西使团〃需要那么多的人,因为每一架飞机都载来更多的美国人。
一旦魏德迈的任命解决了史迪威事件,赫尔利就着手解决中国共产党。当9月到达重庆时,他已经得出结论:他使命的成功〃要在打败日本的目标下将中国的所有军队都集中起来〃,而这就靠正在进行的将中国的军队统一的谈判了。因此,在他到达后不久,他就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调解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
9月23日,史迪威仍旧相信赫尔利支持他,他向赫尔利建议共同对抗蒋介石。史迪威想前往延安以便能〃对红军提出建议〃。可以让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的名义上的权威而让他担任真正的战区指挥官。*的军队将部署在黄河以北,并装备*五个师。只有在给西安、云南和共产党的师进一步的援助后,才给予蒋介石军队以援助。
也是在9月,朱德将军邀请赫尔利访问延安。起初,这位总统代表不想去,但*在重庆的代表林祖涵(LinTsuhan)和董必武于10月23日会见他,并寻求他的帮助来建立真正的联合。戴维斯也催促他去参观延安,并从延安发报回来说,〃你的私人访问是如此紧迫和具有长远的战略重要性,我可以保证你在这里能获得在重庆得不到的东西……你可以得到向总统汇报的重要的情况和建议,它可以极大地影响战争和未来亚太的势力均衡,假如你想参观延安的话〃。
赫尔利在他的秘书史密斯中士的陪同下于1944年11月7日飞往延安。在包瑞德的*里,他讲述了赫尔利在飞机着陆后出现在飞机舱口的情景:他高大,头发灰色,具有军人气质,非常英俊,他穿着一套包瑞德所见过的裁剪最得体的制服,〃胸部是除了谢斯叛乱外所有在美国参与的战争中的绶带〃。没有人通知包瑞德或延安的其他人赫尔利要来,所以在机场上欢迎的人群是往常的那些中国人和美国人,他们的出现是因为这是本周最令人兴奋的事情——飞机来了。周恩来请教尊贵的客人是谁?包瑞德认识赫尔利,他曾经在纽约见过赫尔利,那时赫尔利是作战部长(SecretaryofWar)。周恩来马上去见毛泽东,很快,两个人出现在那时中国共产党拥有的惟一的曾被当做救护车用的破旧的汽车上。随后来了一队步兵,聚集在机场附近的营房里。赫尔利在毛泽东欢迎他后检阅了他们组成的仪仗队。赫尔利以军官命令部队的形式回敬军礼,然后又恢复了他惯常的姿势,高高在上,〃身体像中了毒的小狗似的肿了起来〃。让所有在场人惊诧不已的是,他居然发出一声怪叫。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赫尔利、戴维斯、包瑞德和白修德挤进旧救护车驰向〃迪克西使团〃驻地。路上一头骡子窜进他们的路线,当司机用棍子打它时,赫尔利喊道:〃再打,打另一边!〃接着,他告诉毛泽东,他年轻时是一名牛仔,了解牲口。毛泽东说他曾是放羊的。当救护车行进时,毛泽东解释山沟里的水随着雨水而涨落,有时候会有山洪,有时河沟又干枯了。赫尔利说,在俄克拉何马的夏天,可以通过鱼儿翻腾的混水来判断什么时候鱼群会溯流而上。在包瑞德的*里,他说他翻译了这句话,由于赫尔利尖酸的话语和不同寻常的语言,有时翻译起来有困难。但白修德觉得包瑞德的中文在语调、细微差别、俚语和礼貌用语上是精确的。然后,救护车到了〃迪克西使团〃的驻地,每个人都喝了茶,并谈天说地。
一俟赫尔利安顿停当,他就前往〃迪克西使团〃发报机所在的窑洞。他告诉发报员雷米尼说,〃我有重要的消息要给美国总统,你与重庆联系上了就告诉我,我给你电文,你要将它编码后发给总统〃。
那天是雷米尼在延安惟一没有与重庆联系上的一天,后来他才知道,是强烈的电子风暴产生了大量的静电因而听不到信号。因为不知道风暴,他努力了36个小时。每隔几个钟头,赫尔利的身影就出现在窑洞的门口。〃上士,还没有联系上?〃他会说,〃为什么不行呢?〃雷米尼无言以告。几个小时后,赫尔利面露罕见的怒火。〃上士!〃他说,〃在华盛顿我拿起电话可以与任何人说话,我真搞不明白!〃雷米尼极为小心,因为他知道赫尔利此行的性质,当重庆最后回答时,他总算松了口气。他跑到赫尔利将军晒太阳的地方说,〃将军!我与重庆联系上了!〃赫尔利将军说:〃好!〃就走进窑洞并让雷米尼去发如下电文:〃总统先生:祝贺你大选胜利!〃
在到达的那天下午,赫尔利和白修德进行了秘密会谈,白修德告诉这位将军,几天前,毛泽东曾经说没有办法将〃绳结连起来!〃,这意味着除非美国承认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实际存在和接受它在抗击日本的战争中的独立地位,否则没有办法通过谈判来给即将到来的国内战争带来和平。  '返回目录'  
第五章 外交、分歧与赫尔利 外交、分歧与赫尔利(5)
在延安逗留期间,赫尔利住在路易斯·琼斯(LouisJones)的窑洞里。那时,路易斯·琼斯睡的是〃迪克西使团〃惟一的一张床,他在两个锯木的木架上搭了三块2英尺又12英寸的木板。他在板上放了一块不太平的橡胶床垫并用一个睡袋睡在这张临时的床上。其他的人都睡在炕上。为了赫尔利将军,中国人在路易斯·琼斯的床上放了枕头,铺了床单和毯子。他们还在门上糊了新的纸。在赫尔利逗留延安期间,路易斯·琼斯则与距离此处八个窑洞远的气象官员挤在一起。
半夜,在赫尔利门口站岗的士兵将路易斯·琼斯叫醒,原来后者忘了把他在延安搞来的德国牧羊犬带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