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651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65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於体要离有无二边,於义不著常无常等诸法相」,佛所说的一切法都不能执著。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学佛的方法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学佛的心态那是什么?他说「离言说相」,听,我们听经,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怎么去听?离言说相听,不要执著释迦牟尼佛的言词。「离名字相」,讲经会讲出很多术语,我们讲的三宝、三学、六度、十愿,这都是法相名词。法相名词是为了教学方便起见说出来的、建立的,不能执著,原本没有。说「佛」、说「菩萨」,理体上哪里有佛、哪里有菩萨?哪里有众生?没有!这些名词术语都是假名建立,不能执著。第三个「离心缘相」,是你心去缘虑就是你思想,你只管听不要想,一想就错了,一想就落到你自己意识里头去了;这种听经听的方法会开悟,为什么?他不落心意识。我们听经为什么不能开悟?著了相,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缘相。所以听几十年,不要说几十年,听几百年、几千年你也开悟不了,愈听愈迷惑!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听经不是增长邪见,就是增长无明;总而言之一句话,这叫不善用心,你自己不会用心。
  《起信论》里头讲得好,我当年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就教给我这个方法,但是他没有说得这么详细、没有说得这么透彻,他只要求我这样做:专心听,不要做笔记。听懂了你就懂了,听不懂也没关系,他教我这个方法。以后我读《大乘起信论》、讲《大乘起信论》我才懂得,这是老师真正的教诲,真实教诲。老师教学生因人而异,教我的方法跟教其他同学的方法不一样。我在同学当中,我也跟诸位说过,我有一点长处,我有悟性、我有记性,我听一遍能记得,听了之后能领悟。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长,我们留到下一点钟来说。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现瑞表法」第二句:
  【放眉间光。】
  这一句前面说过,放光是显示光之体,意思是离二边,这个意义很深很广。「於体不计有无二边」,就是不执著,不但不执著,分别亦无,你的心才真正恢复到平等清净。平等清净到极处,就是寂静,寂静就是真心显露了。「於义」,义是教义,「不执著常无常等诸法相边」,常、无常是举一个例子,为什么?教义讲得太广、讲得太多。早年李老师教我听经,他说会听的听什么?听教理,理就是体,体上会得这就通了,明心见性了,这是上上根人。没有这个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就听教义,教义怎么听法?实实在在讲,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的就是教义,「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教义。要是听教体、就是理体,这个离的念头都不可得;听教义还有离,有能离、有所离,这是义边不是性边,义是靠近性,这样听经有悟处。
  所以老师教我这个方式,不要用心去记,不要用心去想,为什么?你要是用心去记、用心去想,完全落在第六意识,不要说理你不懂,义的边你都沾不到。这个方法是非常高明,他教我,我对他老人家敬仰,我听他的。所以我在台中听他讲经十年,我也有笔记本,有两本,每一本大概都写到三分之一,后面三分之二是空白。几乎是每听一堂经写几个字,不会超过一百字;有的时候一堂经听下去,一个字也没有写,十年如一日。听经要写笔记,这是世间法的教学,儒家所讲记问之学,不会开悟。世间的好老师,教导学生不注重博闻强记,不注重这个,注重悟性。
  我们小时候念书,念小学、念初中的时候,抗战期间那是真有好老师,我们常常听老师之间在谈话,偶尔听到他们在谈话、在评论学生,我们偶尔从外面经过,窗口听到,他们在谈某一个学生有悟性、某一个学生没有悟生,老师跟老师之间彼此在讨论。有悟性的可以学教,这个将来培养出来是弘法的人才;没有悟性的人,护法,培养出来办事,护持道场。道场是两种人成就的:弘法、护法,所以弘法人才的条件悟性摆在第一,护法人的条件忠厚老成排在第一。这人有德行,也就是佛门常讲的严守戒律,严持清规,这是好护法。有悟性,如果不守戒律、不守清规,很容易变成狂慧,那个路子就走错了。这就是有学问没有德行,那个学问不是真的学问,这个学问是他记忆力好,他有悟性,他博学多闻,他没有德行,他不能够做到。儒家讲的记问之学,后头说「不足以为人师也」,人师最重要是人品,道德才能为人师,这是儒家讲的标准。
  世风日下,到哪里去找道德之人?道德之人自古以来一代比一代少,所以天台智者大师,这是隋朝,他老人家把这个标准就放宽了。隋唐那个时候是个动乱的时代,五胡乱华,到唐才算是安定下来,这个乱世度过了。智者大师的标准:「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两句话诸位一定要听清楚,不是对我们佛门讲的,是对社会大众讲的。对社会大众你能说你不能行,但是你说得没错,完全根据经教说的,完全根据古大德所说的,没有说错,你可以为社会大众的导师,你自己没有做到,你可以作师;如果你所说的又能做到,那你是国之宝。我们从大师这两句话就能够体会得到,在那个时代大概国师不少,国宝很希有、难能可贵。在佛门里面,因为佛门它的目标是要断烦恼、长智慧,是要超凡入圣,是要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净土,道德就重要了,经教不重要,道德重要。
  佛门的修持重在行,通途法门、一般的法门修学的次序是信、解、行、证,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判定的四分,通途法门,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解在行之前,先解后行。行什么?行你所信,行你所解。证是什么?证你的行、你的解、你的信,完全相应,那就是证。不是另外有所证,不是的,信解行融合成一体就是证;信解行分了家,没有证。《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是证,信解行证这四分就是一分,一即是四,四即是一,那就证了。不是这个样子修学法,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依照这个方式,那可以说末法时期没有一个人能成就。所以弥陀、世尊大开方便之门,只要信只要行就能成就,不解也没有关系。把解换一个字「愿」,信、愿、行,往生就是证。这给我们后世人、给我们中下根性带来无量无边的殊胜方便。我们可以不要解,我们有愿就行了,什么愿?愿生西方,愿见弥陀。只要这个愿恳切,这个愿超过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愿望,就成功了。可是信跟行没有变更,这真正是大开方便之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统统得度,所以弥陀才被诸佛尊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净宗虽然比一般法门易行、方便,还是有基本的条件,这个基本条件大家决定不能够疏忽,「净业三福」,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韦提希夫人求生净土,世尊为她开示,没有讲往生方法之前,先讲这三条,我们不能不知道,决定不能大意。这三条是修学大乘的大根大本,是修学大乘基础的基础,你没有这个基础,念佛不能往生,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今天有人说台湾佛教很兴旺,早年黄念祖居士听了摇头,他不承认。前几天达尔文来的菲律宾籍的一个居士也说到,他说了个比喻很有趣味,很多人听到。台湾的佛教好像煮一锅饭,上面熟了,底下是生的。这个比喻什么意思?念佛的人很多,没有净业三福的基础,下面是生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什么?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你不能不好好的修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亲、尊师、慈心落实在十善业道上。没有十善业道,前面三句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十善我们是不是认真的在做?这是对在家学生说的,我们要知道,对在家学生说的。对出家学生,那就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一条我们把标准降到最低是《沙弥律仪》,不能够落实《沙弥律仪》,绝对不是佛的出家弟子,不是!你想这个多重要。我们要想把佛教从我们身上复兴起来,这是大事因缘,从哪里做起?从《沙弥律仪》做起,你才能真正护持正法久住,否则的话必定落空。
  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萨的法。我跟大家讲,这一条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净业三福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地藏菩萨本愿经》,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这三部经要熟;不但要熟,要做到。《地藏经》确确实实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一点都没有错。我们早年七门功课里头,是用《了凡四训》、《感应篇》、《四书》、《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代替了,《感应篇汇编》代替了戒律。但是这种修行法,可以往生净土,不能令正法久住;也就是可以自度,也能度化众生,少数,不能令正法久住。令正法久住,一定在戒律。《感应篇》那是善法,不是戒法,戒法跟善法不一样,善法是福德,戒法是功德,这里头不相同。修善得福,持戒得定、得入三昧。这是说教理跟教义都要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总的来说。
  再就行上来讲,「於行不习苦乐二边」,习是学习,走中道,苦乐两边我都不学习。这个行怎么作法?随缘,不用修无益的苦行,也不能够修、不能够学法身菩萨那样的事事无碍,我们学不到,依照规矩去修就好。特别是在初学,不能离开规矩,古人讲的话讲得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於道不住邪正二边」,这个经是教法身菩萨的,我们今天於道决定要住在正的这一边,不能住在邪的那一边。邪正两边都不住了,这是大彻大悟之人。我们两边都不住了,能不能大彻大悟?我们两边不住决定住无明,不会开悟,为什么?功夫不够。所以现在我们这个法门没有别的,「持戒念佛,以苦为师」;你只要把这两句话记住,八个字:「持戒念佛,以苦为师」,你肯定成就。不怕苦,知道这个苦难是短暂的,不是长时期的,短暂的苦算得了什么?往生极乐世界,短暂的苦不肯受、不能接受,那好,你将来要受三途苦,够苦的了!现在能够吃一点苦,不愿意贪图世间的种种享受,来生有大乐,永恒之乐,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大师在注解里面讲,「於人不执因果二边」,这个话不好懂,我们换句话说,对人不要执著善恶两边。好人坏人,清不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不清楚,那你是无明、你是糊涂;清清楚楚而不执著,这是功夫,这是大德。平等的恭敬、平等的供养,只有对善行赞叹,恶行不赞叹而已。恶人做一桩好事值得赞叹,恶人做坏事不赞叹,好人做坏事也不赞叹,好人做好事赞叹他,恶人做好事赞叹他,赞叹的准则在此地。广修供养是平等的,不管是恶人是好人,他有困难的时候、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心尽力帮助他。这里头有个原则,「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需要人帮助但是干的不是善事,这个可以不帮助;他做的是善事,有利益於社会大众的,恶人做这个事情我们也应该帮助他。绝不可以因为这个人是我的冤家、是我的对头,他做什么样的好事,我都不赞叹、都不帮助,这个错了。我们对人依这个态度,就对了。
  「於教不说世出世二边」,在我们今天讲,我们对教是怎么看法?多元文化。世法、出世法我们都是以真诚清净平等心看待,重要的是平等。对於世间所有的学术、所有的宗教,心里面要清楚、要明了它对於社会大众的利弊,如何避其弊病而就其利,这就对了。要发扬光大它好的那一面,正面,要隐藏它的负面、它不善的那一面,中国古人教人隐恶扬善。到了最高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邪正一如,无邪亦无正,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这个地方的光是法身菩萨放的,所以这里头所说的全是他们的境界。我们今天读这一段经文应该怎么学,自己要清楚、要明了。
  「於谛不见真俗二边」,「谛」我们世间人讲真理,佛法讲真谛、俗谛,真俗不二,这个地方是入了不二法门。我们没有入,没有入我们对於真俗二谛都要明了。心存真谛,行同世俗,这就好,这就是大乘菩萨的样子。心住无为,行同有为,我们的身这个形象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实在讲这就是两边不住,身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不住真;心地里面我们讲真诚清净平等,不住世俗,这就是两边不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从这里下手,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