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6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看到、你能听到。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距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十万亿个佛国土,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讲经,我们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你六根的能力恢复了。
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我们学佛是学这个,绝对不是求知识。你要把这个东西当作知识来学,你哪一天能开悟?你哪一天能入境界?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的修学要用真功夫,真功夫就是断烦恼去习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总纲领、总原则是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定能帮助我们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慧能破无明烦恼。戒律的精神是什么?对自己来讲,放下万缘就是戒,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对别人来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对自己这是比丘戒、比丘尼戒,完全是自受用的,恢复自己的清净心;对别人是大乘菩萨戒,仁慈博爱。对自己是清净无为,对大众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它是一不是二。为一切众生服务,忙得不亦乐乎是无为,心住无为,身体有为,为一切众生服务。
像诸佛与法身菩萨应化在九法界,没有休息,天天在教化众生,示相教、言说教没有中断过,这是有为。有为跟无为是一不是二,这个难懂。有为里头是无为,就是他从来也没有起过心动过念,没起心动念过,帮助一切众生,教导他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无为不是不起作用,它起作用;如果无为不起作用,就变成小乘。所以经典上佛讲小乘人堕「无为坑」,他住在无为里头,他不起作用了。大乘菩萨跟他们不一样,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尊敬,他自己受不受尊敬?不受。他如果受,那又堕落了,就变成凡夫。所以契入这个境界,你赞叹他也好,你毁谤他也好,确确实实他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凡夫不行,赞叹他欢喜,毁谤他瞋恨,他那个心被境界所转,神通就没有了。菩萨不被境界所转,所以他的能力圆满的恢复,这叫神通。每一句末后用「海」来比喻。
『一切菩萨波罗蜜海』,前面有讲「菩萨行海」,这个地方讲「波罗蜜海」,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菩萨行著重在他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波罗蜜这就有限制,著重在波罗蜜,波罗蜜是圆满,行行都达到圆满这叫波罗蜜。起心动念念念圆满,念念波罗蜜;一切言说字字句句圆满,字字句句都是波罗蜜。乃至於现相,色身相好,显示出大圆满。这个圆满的标准是什么?称性,完全与性德相应,这才称波罗蜜。与性德不相应,那你就错了。前一句「一切菩萨行海」,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点了一点,「慈悲喜舍四菩萨行」。波罗蜜如果我们就经教来说,文殊菩萨教导我们的修行十个科目,十波罗蜜。布施,布施要称性,才真正是波罗蜜。平常一般大乘经里面讲,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的悭贪烦恼习气断掉了,就称为布施波罗蜜,也能讲得通。为什么?悭贪不是性德,自性里头原来没有悭贪,自性里头原来没有自私自利,自性里头原来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大乘佛法的修学,见性就圆满了。真正见性,跟诸位说,前面这四十个问题全都没有了。没有见性的人有这么多问题,这里每一个问题都包括了无量无边的问题,这是所有一切问题归纳理出这四十个纲领。总而言之一句话,要明心见性,我们真正入佛境界,就是本经末后「入法界品」,入法界了。入什么法界?《四十华严》的题目清楚明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一句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不思议境界在哪里?就在现前,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可是入与不入,境界是完全不一样。你不入的时候你是凡夫,你的生活在业力里头,你被业力所转,你不自在;你要是契入之后,你得大自在,你的生活就是佛的生活,游戏神通。你见别人见不到的,你听别人听不到的,你六根的作用,用今天科学的术语来讲,突破了时空的维次。如果我还没有能够突破,你记住你没有见性,见性决定突破。见性之后这个世间是透明的,是无障碍的,这是一切众生的本能。宗门里面常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经教里常常有说「本有家珍」,你家里的珍宝本来有的。修行证果这本有家珍失而复得,失掉现在又得到了,是我自己家里的,自家本有的。
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当然可以恢复,本无当然可以断得干干净净,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断,你有没有这个决心、毅力放下,放下再放下。必须要突破无我这个境界,那就是入《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入这个境界。功夫再进一步,「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我们的本能就恢复了,波罗蜜圆满!刚才讲念念是圆满的,自性!念念是自性。言语字字句句圆满,为什么?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行行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我们被障碍害了,被烦恼障、所知障,被妄想分别执著害惨了。怎么能不觉悟?觉悟之后,「人家为什么对我这么好?」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用佛教的术语「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自性没有过、没有恶,纯净纯善。过与恶是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迷里面产生的,悟了就没有了。我们现在讲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非我境界,我是凡夫。
我们现在在学习、在薰习,天天在薰习。薰习久了有这么一点概念,境界虽然转不过来,慢慢熟了,熟透就转过来了。像植物的果实没有熟透、生硬,味道很不好,熟透了放光、很软,味道甜美。我们今天是生硬,怎么办?长时薰修,古大德教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一定能契入境界。不能够中断,不能够改变,你一定要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选择一个法门之后,决定不能轻易改变。你换一个法门,就换了另外一套方法,要从头薰修起,你说你多苦!不可以改道,一条路走到底就走到了。所以我们选择法门、选择经论,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认真努力修学。我们学布施、供养,布施跟供养事是一样的,心不一样。布施里头具足真诚恭敬,这个布施叫做供养,诚敬心不够那是布施。我再举个比喻给诸位说,我们布施的时候把接受布施的人看作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有苦难的人,我们有能力善心的帮助他,这是布施;如果把这个人真的像对待我们父母、对待佛菩萨一样看待,那是供养。这个心你修的布施是普贤行,你不是普通的菩萨,那是《华严经》上的圆顿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普通菩萨没有这一分诚意。
如果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众生,都保持这样的心态,那我们完全修的是普贤行;纵然这一生不能开悟、不能见性,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品位高。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修普贤行,《无量寿经》展开经本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读这个经,我跟大家讲这个经,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凡是去往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真诚恭敬,真诚到极处!所以我们要不修真诚心,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相应。《无量寿经》这是第一句话,我们常讲先入为主,你说他多重要!希望大家千万不要疏忽。我们的布施、持戒,真诚恭敬心,确确实实像善财童子那种学习的心态:学生只有我一个,我之外的都是佛、都是善知识、都是老师。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始终保持这个态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是我的老师。一切人有言教我,一切物它示相教我。《华严经》这个大众念请,佛的答覆有示相答、言说答,这一品经叫「现相品」,「现相品」是现相答,没有言说,言说在后面,先现相。树木花草都在那里现相,它们都在供养我,我怎么回报它?它们是真诚的供养,为什么?一点私心没有。我们这些凡夫,为什么叫凡夫?有私心、有妄念,它们没有妄念。
我们在闲暇的时候游览风景,古人常讲怡情悦性,使你的精神爽朗,这是很小很小的得益;最大的利益,是你见色闻声觉悟了。有没有这种人?有,自古以来不多。哪些人?平素要有相当的修养,不定在什么时候,触目闻声豁然开悟。诸位要晓得,这些人心地清净疑情不断,他才开悟;心地清净没有疑情,变成无想定,变成世间的四禅八定,包括阿罗汉的九次第定,他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他没有疑。此地四十句就是疑,疑情,心里有疑并没有问出来,今天有缘见佛,心里面这些疑惑,希望见到佛,佛能够为我开示,来教导我。所以是念请,不是言说。佛家常讲:小疑则有小悟,大疑则有大悟,你没有疑就不会有悟处。这个疑诸位要知道,就是这个问号不求答案,你要求答案是妄想,这叫疑情,不是疑问。
世尊在此地答覆为什么先示相?现相不言说,现相是你真正能够悟入,恍然明白了。言说不容易,言说有时候你又著了言说相,把你这个悟门堵塞,你开不了悟。所以禅宗的手法跟教下完全不一样,禅宗非常著重现相,教下偏重在言说。佛教化众生这两个方法,於是后来就分成宗门跟教下。禅宗里面他这个修行、这个开悟,要在一切境界里头,心地真诚清净、一念不生,他有疑情在。这个疑情不必这四十句,有个一句两句就行,为什么?一句明白,全都明白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需要太多。《华严经》上列举的那是因为菩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这些菩萨个人疑虑的不一样,把它分类归纳,归并成四十类,是这么个意思。
疑情是什么?疑情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虑」,禅是印度梵文,翻成中文叫「静虑」,静是一念不生,清净。但是他还是有疑,那个虑就是疑情,所以他那个定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是无想定,错了!他有疑情。不是疑问,他没有疑问,他有疑情,也就是说他有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他不著急,他并不想马上求答案,他把它放在那里,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个断掉。所以他有悟处,不定在什么时候,或者是见色,或者是闻声,他会开悟。没有疑情是死定,那个定就变成外道,就不是佛教给你的。所以佛教给你的禅定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叫参禅。参是什么意思?离心意识叫参,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他对於宇宙人生大道理没有明了,他有疑,这是禅。参是对上根人的,中下根不行,中下根是什么?两种毛病,这是禅病,最怕这两种病,一个掉举,一个昏沉。掉举就是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这个你不能得禅定;另外一个昏沉,虽然没有妄念,一坐下去就睡著,精神提不起来,这是禅病。禅病很多种,不外乎这两大类,有这两种现象不适合於静坐。这个方法不适合,换别的方法,要知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修禅定的。念佛是用念阿弥陀佛修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道理一定要晓得、要明了。
第九句:
【一切菩萨地海】
『地』是地位,狭义的说就是十地,包括等觉,等觉也称为十一地,这是菩萨位次达到最高的,再往上面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广义的来说,从初信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都是地位。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具备些什么条件我们要知道,他的断德,一定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从断烦恼这一层来说,跟小乘须陀洹完全相同,小乘初果须陀洹也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但是智慧完全不同,他已经真正明了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个小乘四果罗汉都比不上他。但是四果罗汉是把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断尽了,初信位菩萨思惑没断尽,八十一品的思惑没断尽,见惑断尽了,见惑有八十八品。八十八品分为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见就是见解,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换句话说,错误的看法,你完全修正过来,把你错误看法修正过来了。思惑是你错误的想法,错误的想法还没修正过来,但是错误的看法统统修正过来,这是初信位的菩萨。
如果十信位是小学,初信位是小学一年级。我们现在是在哪个地位?我们没有地位。我们现在是在佛门幼稚园,幼稚园小小班,自己对自己总要清楚、总要明了,虽然是幼稚园小小班,我们也称得上是菩萨,我们是什么菩萨?我们是名字位的菩萨、观行位的菩萨,功夫得力那就是观行位。功夫得力浅深次第,那里头差别又大了。如果也把它分作十个等级,那我们是观行里面的初等,也就是功夫刚刚得力。但是你要晓得,刚刚得力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