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8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种讲法,离相,《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从离相,这个句子大家都念得很熟。第五种是融合起来讲,把前面这几个意思融合起来说,「一如无二如」,无论说理体,无论说觉智,「无不皆如」,所以称为「如」。这样说起来,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法不是哲学,它也不是宗教」,从这个地方你就能晓得,它不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有能有所,譬如我们讲觉,有能觉、有所觉,有能证、有所证,佛法里面也有能也有所,但是跟哲学不一样。哲学,能不是所、所不是能;佛法,能即是所、所即是能,能所是一不是二。譬如我们此地讲的觉智,是能觉能智,你所觉的理,第一义谛那个理,是你所觉、是你所知。但是在佛法里面讲,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学里就没有了,没这种讲法。佛法是圆融的,能即是所,所即是能,能所不二。所以不管是从体上讲、理上讲,或者从智上讲,「无不皆如」。又说「如外无法,来也就是如。如是来者,是真如来」。由此可知,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如来这个意思,确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乘经上常用「不思议境界」来形容它,这是说能现之人。
所现的相,相也有五种,第一种「现面门光相」,这个意思是召集十方菩萨。前面讲的「如」,我们真的是无可奈何,为什么?学不到。现相这里面,我们有学习的地方。现面门相,你这个面孔要好看,所以佛法对於,你看《华严经》上第一个,它重视。佛法要普度众生,这大家都知道的。你要想度众生,这个「度」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度的意思就是帮助的意思、协助的意思。众生很苦不知道苦,众生迷惑不知道自己迷惑,这叫真正可怜,佛经上常常说「可怜悯者」,那是一点都不假,可怜悯者!觉悟的人想帮助他,他还不接受,他还处处刁难,不以为然,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他真的很苦,眼看著在十法界里一层一层往下坠落,觉悟的人清楚,想帮助他拉他一把,把他往上提升;我们一般人讲好人不遭好报,凡夫对你并不感激,嫌你多事,不喜欢接受你的帮助。所以佛菩萨救度一切众生,一定要有圆满的智慧,要有高度的技巧,这个技巧就是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头一个,面门要有光相。这个说法你不会懂,我们举个例子给你说,你就容易体会了。像弥勒菩萨布袋和尚,你懂了吗?布袋和尚满面放光。什么光?欢喜相。所以佛门里面这个现相,我们讲形相,你看建设一个道场,这个道场一进大门,你第一个所看见的就是布袋和尚的相。天王殿的当中,天王殿是你进庙门第一个建筑物,旁边是四大天王,当中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现面门光相。我们要学,面对著一切众生,要生欢喜心;欢喜什么?我服务的对象来了,我有机会全心全力为你服务。要像什么?要像慈母看到她的婴儿,那个喜悦是真的,不是假装的。佛是真的,法身菩萨是真的。我们今天看到人,是什么面孔?是什么态度?我们读到这一句应当知道警惕,应当晓得如何学习。在一切时一切处,遇到一切众生,满面笑容。众生对我们讨厌,我们自己要知道,他对我们有误会,他对我们没有了解,他要了解一定也很欢喜。所以不可以说他厌弃我们,我们也板著面孔对他,那就错了。当他不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合掌问讯满面笑容,以真诚清净平等心接众,从这个形相上显示出一片慈悲。每一次这个人跟你遇到,你都是这样真诚心对待他,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他就会感动。决定不可以别人以恶意对待我们,我们也以恶意相向,那就会变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小的误会造成重大的矛盾,心里小的不愉快逐渐形成大的怨恨、大的冲突,那就错了。这是说到面门放光,面门放光是欢迎大众。弥勒菩萨造像、布袋和尚造像放在寺院门口,欢迎大众,你看看这个意思多深!我们住在道场的人,接待所有来的宾客、一切人物,就要像弥勒菩萨那样,真诚热心的欢迎;他进门之后,我们热情的接待。经教里如是教导我们,我们没有学会,还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真正内行人一看,你没有修行,你不是佛弟子,粗心大意。
第二「现眉间光相」,我们这个世间文人常讲眉飞色舞,眉毛眼睛会讲话,世尊没有说法之前,眉间放光,这是一个暗示,「示说法主」。世间文人常讲,眼是灵魂之窗,所谓「诚於中,形於外」,形於外最重要的无过於眼睛。真正有德行的人、有修行功夫的人、有学问的人,你跟他一见面,他看看你的眼,就晓得你心里有些什么东西,一眼就被人看穿了。你修行功夫到什么阶段?你是菩萨,还是罗汉?你是大乘,你是小乘?乃至於你是善人,你是恶人?一眼看穿。第三「振动刹网」,我们现在没有,你看讲经仪规里面,按照讲经的仪规前面一定有赞佛偈,有念经文,有呼钟声偈。法师开讲,这个钟声偈完了之后,念开经偈,法师开讲之前先要抚尺,有尺,振动刹网,我们现在这些都不用了。这个抚尺是什么意思?警众,让大家警觉:马上开始讲经,要注意听,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为了一般听众,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不是从前那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人很苦,分秒必争,他到这个地方来是要听经的;如果照那个仪规,那个仪规差不多要做四十分钟,四十分钟听不到经,他不耐烦。所以从前讲经,一般讲经是一个半小时,实际上法师讲经的时间用了多少时间?大概四十分钟;前面的仪规跟后面的回向,要占去五十分钟,那个确实是很庄严,真的能够摄受人心,不过是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我过去讲经,用大座仪规,大概只有头一天我们用这个仪规;这部经讲圆满,最后一天用这个仪规,当中我们都不用,我们就用很简单的仪规,只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念开经偈,这就开讲了。所以仪式我们大幅度的省略,契合现代听众的根机;要是用古人那样的仪规,很多人都不想来了,浪费时间太多了。这是时节因缘不相同,我们要知道。
在外国讲经,如果我们想升座坐在这个地方,外国人看起来不习惯。外国人听讲演大家都是自己坐在那里,讲演人是站在那边讲的;讲台也很小,像一个小茶几一样,没有这么大的桌子,这是诸位常常在电视上看,就是美国总统讲话也是站在那里。你看那个讲台,也是一个小小的小茶几一样,这是西方的文化。我们到西方讲经说法,常常也采用这个方法,他们看到欢喜,容易接受。如果看到我们讲堂布置得很庄严,法师在上面端正坐著,他觉得不习惯,这个场面他很少见到。初学的他不习惯,第二次他就不想来了,为什么?他接触一个不同的文化。我们四众同学发心弘经,讲经说法要随顺各个地方的习俗,入境随俗,你就很受当地人的欢迎,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振动是警觉大众。现在我们不用抚尺,用什么?用音声、用我们的形相。
第四种「佛前现华」,这个常有,中国外国都不例外。我们在此地摄影棚里面讲经,也有同学送了好几盆花来,所以今天你们看到这个画面有花,还有两盆盛开的兰花,我们没有摆在前面,摆在旁边。外国讲演的场所当中有送花这些现象,而且常有。佛法里面花是表法的,花表的是因;佛门里面还有献果的,果是代表果报,植物先开花后结果,所以花果是代表因果。在这个地方,这一品经里面多半是讲如来依报的果德,他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果;身体是正报之果,生活环境是依报之果。
第五「白毫出众」,这个现相我们没有法子学,释迦牟尼佛眉毛当中有两根白毫,这个白毫自己会卷在一起,我们看到好像是个珠珠,它不是珠,它是两根毫毛卷在一起的,佛常常在白毫相上放光。在此地现的相,白毫不但放光,光中化佛,你看到这道光,光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佛菩萨,好像从这里看出来了,看到许多佛菩萨在毫光当中,这里面所表的意思,「表教从佛流」。佛陀教化一切众生,我们今天讲的佛教,或者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佛陀教育,佛陀教育从哪里来的?佛说出来的,佛演出来的,表演出来的、说出来的;如果没有佛,自性所现示的现相,没有人能够体会得到。我们在前面这一品经里面,经文很长,认识到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刹土众生都是自性所现的相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没有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一桩一桩指示陈说,我们确实一无所知。所以佛家的教学是从佛演说出来的,「为人演说」,为一切众生演说。
这些现相,就是这一品经里面要说的,所以这个品题称为「如来现相品」。品,这个字就不必多说,前面说过。品是类、类别,这一类的聚集在一起,这部分的经说这桩事情。把品题的意思介绍出来了。
再要讲这一品经的「宗趣」,这一品的宗旨、它的趣向。宗是讲修因,这个经里头修行的方法;趣是讲修行的归趣,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它的方向、它的目的。它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目的在哪里?宗是它修学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必须要能够辨别,才知道怎样下手学习;如果不知道,那就无从学起,你听了这个经也变成所学非所用。宗趣,有分宗、有品宗。分宗,三分里面这是正宗分,这不必说了,前面已经讲过。四分里面,这是「以佛果(如来果地)无边刹海」,这是华严境界。这一尊佛,菩萨成佛了,他所教化的、他所受用的,这个境界决定不是一个佛刹,这是给你讲实话。不但一尊诸佛如来,就是法身菩萨,我们说他明心见性了,法身菩萨,跟诸位说真话,他活动空间就不是一个佛刹。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净土宗所说的,大家要是读经,决定不能疏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下下品的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的菩萨,在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每天任何时候,都可以随著自己的心意,前往十方诸佛刹土里面去参学,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那些诸佛刹土,他想去他都能去。就好像我们现在,我们居住在澳洲,我们道场建在澳洲,全世界任何地方有道场我们想去参学,都可以去,生活学习的空间不仅限於这一个地区。法身菩萨就有这个能力,有能力参访一切诸佛刹土。说老实话,带业往生的人并没有明心见性,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那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的,这个不可思议。不是净土宗,你自己要修行有这个功夫,明心见性,你才能办得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庄严就在这些地方。实在讲见思烦恼没有断,凡夫!凡夫那个受用就跟大菩萨没有两样,这是不可思议。所以,如来果地无边刹海,「具三世间,无尽自在」,这是这一分里面的宗旨。
「令诸菩萨,生净信修行涉求,以之为趣。」它的方向、目标,是帮助协助那些菩萨,对於如来的大法、果德、依报的庄严,生起清净的信心,生起希求的愿望。我们看到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庄严,我们很想去,正如同我们这个世间,要是听说某一个道场道风、学风殊胜,我们就动了心,很想到那个地方去参学,到那个地方去住一段时期,好好在那里学习,就这个道理。现在毗卢遮那佛展现他修学的环境,你看到了,自自然然就想发心到那个地方去修学。这是这一分里面的宗趣。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前面讲到「如来现相品」的宗趣。这一品宗趣,清凉大师注解说,「以光相表示为宗,令上智玄悟为趣」,这是很简单的把这一品的宗趣为我们说出来了。如来现相,现相表示,我们常讲表法,这是宗,用意是对上根人说的,中下根性的人难,上根人看到这个现相他就觉悟。换句话说,总不外是帮助大众破迷开悟为归趣。
李长者在《合论》里面,解释品题的时候讲,为什么这品经叫现相品?他说为的是诸菩萨、神、天众,这个神是杂神众、诸天众,统统都已经集会,都已经聚集在这个法会上,心里面都有疑问,没说出来,我们讲的默念、默思,求佛开示。佛的神通广大,综合大众总共有三十七个问题,在我们这个经的开端就看出来了。
底下解释这一段经文,这一品是「如来现相品」,下一品是「三昧品」,这两品都是讲说法的仪式,是「当分方便」。在这一分里面这是最初方便,现相品是「远方便」,三昧品是「近方便」。在这一品里面,现相品分做六个大段落。第一大段落就是与会的这些大众,这个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