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564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6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众生唯一的课程。《法华经》上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华严经》是一乘法细说,《法华经》是一乘法略说,《法华经》跟《华严经》境界完全相同。二乘、三乘是佛方便说,这是佛的真实说,我们要懂。它跟净土跟任何宗派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古大德称它为佛家的根本法轮,佛法里面的基本法。方东美先生称它为佛法的根,他教学生也是把这个看作最重要的教科书,从这个地方入门。他这个看法跟弘一大师的看法相同,他认为知识分子,受过大学教育的,想学佛从这一部经入门。这个看法,对於接引众生来说是方便。知识分子总免不了有好高、贡高的习气,所以对於小法他没看上眼,没瞧得起;这个法门,他自然会很尊重,他会产生兴趣,信心不见得,这个信解很难,兴趣有,有这么大的分量,有这样丰富的内容和高深的理论。方先生常说:「《华严》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我那个时候跟他,他完全把这个当作哲学书来研究,他说这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非常完备的方法,而且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编教科书,全世界的教科书都比不上《华严经》,《华严经》这种编法才是真正完美,没有一丝毫缺陷。
  在中国儒家教科书里面,朱夫子编的《四书》,我们从小就念,到学佛之后我看出来了,他编《四书》的灵感可能是从《华严经》来的,模仿《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带表演。你看四书,《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夫子把《大学》、《中庸》的理论、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你看圣人如何落实的;孟子是贤人,贤人将《中庸》、《大学》是怎样落实在生活上,那就跟五十三参没有两样。这个教科书编得好,我怎么想都以为是朱夫子从《华严经》上得的灵感,编出这样完美的教科书。从宋朝一直到现在将近一千年,哪一个读书人不把这部书当作最重要的课程,你就晓得编得好,方老师说:「在外国教科书里还不曾发现」。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佛法,知道佛的心、佛的意愿,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成佛。
  清凉大师说:「庄严即福也,亦通二严」,包括智慧,福、慧二严;「皆佛令尔」,都是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菩萨在此地,赞叹大众的德就是赞叹佛德,大众的智与德都是佛教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正如同我们赞叹别人,我们赞叹他的学生,赞叹学生的德行,那不就是赞叹老师?这个学生的德行是老师教的,赞学生就是赞老师;赞老师,学生也沾光,也是赞学生,所谓是「明师出高徒」。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得很明白,学生跟老师可不能互相批评毁谤,那就错了,不知道师生是一体,跟父子一样,毁谤老师就是毁谤自己。这个老师不好,你为什么跟他学,你为什么拜他做老师?你自己不是无知吗?我们一般人讲得不好听的话,你心盲、眼盲,你眼睛瞎了,你心也盲了,你怎么会拜他做老师,你怎么会跟他学?所以,学生帮老师就是帮自己。老师帮学生也是帮自己,这个学生不是好学生,你为什么收他?你收了他,可见得你没有智慧,你没有能力辨别善恶,你没有知人之明,你还能教学吗?所以师资之道,互相的赞叹,佛在经上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赞佛,依佛为老师,真的我们沾了佛的光。佛称我们为弟子,佛今天不在世,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要常常检点,我们像不像是佛弟子?如何让社会大众肯定我们是佛弟子,让九法界众生承认我们是佛弟子?我们以佛为师,向他学习,学的总能够相似,不能学得一模一样,也学得差不多,有这么一个样子,天龙鬼神就肯定你是佛弟子。
  戒经里头常讲:「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护持你。」我们去受三皈,就有这么多护法神来保佑你吗?未必!为什么?经上是这么说!你有没有受持三皈?你要懂得受持两个字的意思,受是完全接受,也就是我完全做到,你没有做到不叫受。「受」是我接到了,我做到了;「持」是保持,不是做一天两天。戒经里面常讲「尽形寿受持」,尽形寿,浅而言之是一生,我只要有这个身体,身体是形,只要有寿命,我活一天我就做到一天,决定不违背,这是受持浅的意思;深的意思是生生世世。为什么?众生在九法界这个形会改变,改变那个形还是个形,形存在;换句话说,你的身没有变,换一个身就是了。你并没有把这个身舍掉,你一舍掉马上又换一个身,你的形永远存在,你的寿也永远存在,无量寿!哪个人不是无量寿?身形不断的在转变,尽形寿受持,那就是无量寿的受持,我们要懂得、要明了;这个样子护法神尊敬你,护法神义务的来拥护你、照顾你,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话是佛说的。绝对不是受一个形式的三皈,就以为有护法神保佑你了,那是假的,那是你完全误会了,你只有形式,你没有实质。
  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三皈的授受,可以不必找法师在形式上受,三皈可以自己受,在佛菩萨面前,你发誓:「我一定依佛这三条教诲,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觉悟,《六祖坛经》上讲得好,讲得清楚明白,能大师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自性三宝。皈是回归、回头,我知道我错了,从前我迷惑颠倒,我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悟、依正觉,这个你才真的皈依了。我们把这个标准再降,降到极低,有那么一点点样子,没有学佛之前感情用事,感情是迷,迷情;学佛之后处事待人接物,我用理智不用感情,不会有感情冲动,智慧作主,你真的皈依佛了。
  皈依法是什么意思?「法」是正知正见。从前没有学佛,我的思想见解都是错误,现在学了佛,我要依正知正见。什么是「正知正见」?这个经典展开,大家晓得佛给我们讲了十条,布施是正知正见,持戒是正知正见,十波罗蜜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反面,就是我们现在生活上所显现出来的,悭贪是邪知邪见,恶业是邪知邪见,瞋恚是邪知邪见,十波罗蜜的对面是邪知邪见。我们把这些邪知邪见舍掉,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
  第三个皈依僧。「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僧」代表和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与一切众生共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才叫真正皈依三宝,必定有护法神保护你。为什么?你是真正的三宝弟子,你是真正佛的学生。佛的学生一定要做到这三条,这三条是纲,我们常常讲的「三福、三学、六度、十愿」是目。总纲领就是这三条:「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都要依佛陀教诲为标准,这才能契入佛的境界。所以「一切庄严境」,也可以包括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这一首是总说。第二首:
  【各起净愿修诸行,悉曾供养无量佛,能见如来真实体,及以一切诸神变。】
  这四句也含著四个意思。第一句是发愿修行,愿为先导,以行践愿。这是别说,前面是总说。『各起净愿』,这是讲十方一切众生。这个话都是从学生这边说的,实际上意思全是赞佛,老师好!赞学生就是赞老师。各个都能发大愿,愿度众生。什么叫「净愿」?净愿里面不附带任何条件,这个愿是清净的;如果附带条件在里面,这个愿就不清净。这个度,我在讲席里常常讲,讲的次数太多了,还要讲,为什么?你还没有悟过来。「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服务,尽心尽力为大众服务,为一切有情众生服务,为无情众生服务。树木花草我们都要照顾好,要为它服务,不仅是为一切人,为一切动物、为一切植物,甚至於桌椅板凳,它供养我们,我们要为它服务。每天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为它服务,报答它,它为我们服务,我们也为它服务,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爱。对物尚且如此,何况对人!天地万物,互有恩义,我们常讲的「道义、仁义、情义、恩义」,天地万物彼此互相都有这四种大义。你觉察到了,你明白了,你就是菩萨,你就是一个修行人,觉悟的人。你会把你从前没有觉察所犯的错误全部修正过来,这是修行。
  修行具体举了一桩事情,『悉曾供养无量佛』,「悉」是圆满,一个不漏;「无量佛」,这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未来世的诸佛就是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有情众生是未来佛。佛弟子心目当中,把十方三世一切刹土里面的众生,一切刹土都有九法界的众生,都看作佛,都把他当佛一样的尊敬,一样的敬爱,一样的供养,供养的范围太广太广了。不但是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也是一样的供养,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要是对待有情众生供养,无情众生就疏忽了,你不是佛弟子,你没有觉悟。无情众生跟有情众生一样的恭敬尊重供养,那就对了。《华严经》里面十波罗蜜,是所有菩萨修行的,除这个之外还有十大愿王,代表十波罗蜜的是文殊菩萨,代表十大愿的是普贤菩萨。「各起净愿」就是十大愿王,「修诸行」就是十波罗蜜。
  行门里面落实特别举出普贤十愿里面「广修供养」,人家是怎么作法的。第三句说『能见如来真实体』,这一句话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这样修行就能明心见性。所以「净愿」是普贤的十愿,「诸行」是文殊的十波罗蜜,「供养」就是十愿十行,这十种波罗蜜落实了,你就能见性。这一句是讲见性体。『及以一切诸神变』,这是见自性的德用。我们讲性体、性德,德就是用,它起作用,它的作用是一切诸神变。「一切诸神变」是什么?就是本经所说的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唯心所现」是神变,神是神奇莫测,不可思议,变化出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还有一变是「唯识所变」,变成了十法界依正庄严。
  现在许许多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在探讨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从哪里来的?怎么发生的?我们现在看到许许多多这些书籍,那些书籍都是他们在思惟、在探索。有没有探索到真相?没有,完全是猜测,「大概是这样的」。菩萨到这个时候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诸位一要懂得。你能够见如来真实体是根本智,及以一切诸神变是后得智。换句话说,你要不能见性,你对於虚空法界怎么来的?到底怎么回事情?你怎么猜你也猜不中,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探索,再高明的科学仪器也没有办法探测到它的真实相。如果这些方法能够探测到,我们何必要求明心见性?发展科学那就对了。现代人的观念如是,「佛法没用,科学有用」,科学发展到最后产生一个副作用,副作用是什么?世界末日。其中的利害得失谁明了?还是诸佛菩萨。这是「赞叹别说」的第一首偈。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0卷)  2001/12/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50
  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善勇猛菩萨偈颂第三首:
  第一首是总叹佛,第二首是「见佛体用」。特别是在「见佛体用」里面,我们在第一句看到的是发愿修行,第二句看到的是供养诸佛,这两句是我们修学最重要的指导。如果我们明白了,能够解佛的意思,像开经偈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的修学肯定有成就。这两句话意思很深很广,我们现前一些同修粗心大意,很不容易体会得到,所以我想利用这一点时间再做一点补充。
  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确实就是八个字,「发愿修行,供养诸佛」。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向章嘉大师请教,他老人家传给我:「看得破,放得下,布施」,从这儿下手,从这边入门。这个意思,深广无尽。发的是什么愿?舍己为人,愿意做牺牲奉献;学佛之后才了解,我们奉献的对象增加了,服务的时空增广了,我们发的愿是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微尘刹土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发的是这个愿。我们必须把自己无量劫来的毛病习气淘汰得干干净净,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用这些来供养三世诸佛,三世诸佛就是一切众生。这里面没有一丝毫为自己,这个愿就是清净的本愿、清净的大愿。怎么落实?发愿容易,如果发的愿要不能落实,这个愿是空愿。落实还是章嘉大师那个话,「看破、放下」。
  我们在前面读到法界菩萨,颂佛往昔修十度行满,现在得果的这一段偈颂,在「七最胜」的后面,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为我们开示观心这一段话,他注解得很简单,又唯恐后世的学人不能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