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555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5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就能离九法界苦。再加上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圆满成就。十善业道不能不懂,不能不行。
  这首偈子里头不能不持戒,持戒念佛。『已於多劫广修行』,前面我们读过,这些菩萨们修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持戒决定具足,就是包含其他的九个波罗蜜,持戒就圆满,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这个来「供养无边诸佛海」,不只四百亿佛。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阿闍王子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人家这里「供养无边诸佛海」。我们要努力、要精进,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那就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四六卷)  2001/12/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46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云音菩萨赞颂第四首:
  【积集福德发光地,奢摩他藏坚固忍,法云广大悉已闻,摩尼果中如是说。】
  这是赞颂三地菩萨,也是每一句是一个意思。第一句是把他修学的法说出来了,名称说出来了。『积集福德』,我们看到这四个字,我想每个人都非常欢喜,我们确实要修福、要修慧,福慧双修。可是怎样修法?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说了很圆满的道理、很好的方法,如果我们如理如法的来修学,一定得到圆满的福慧,像诸佛如来一样。三地名称叫「发光地」,我们如果在一些典籍或者古人注疏里面,看到发光地,我们就知道那是三地菩萨。
  『奢摩他藏坚固忍』,这是讲要修禅定。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奢摩他、三摩、禅那」,都是禅定的名称。奢摩他,如果单独的说,这个禅定是止比较多,三摩是观比较多,禅那是止观均等,这都是用来对治我们烦恼习气的,我们应当要知道。我们初学从哪里入门?实在讲确实要从奢摩他。奢摩他,你要忍耐,样样都要忍耐,忍是止的意思;也就是说定慧等学,我们初学的人要偏重在定,这一点不能不知道。老修行确实他有定功,偏重在观,真正到成就那一定是止观均等,称之为禅那。菩萨在此地说实在的话,是为我们示现,这两句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
  十波罗蜜在前面已经详细说过,所以就不再多说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是简单的带过,每一句把它的要点为我们指示出来。「积集福德」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什么是福?什么是德?要有能力辨别清楚。福的反面是祸。中国古时候的这些祖先,实在讲都非常了不起,创造文字,跟其他国家民族的祖先不一样。人家发明的文字是用字母拼音,中国不是的,中国是用符号、用图画,这个符号里面充满了智慧。祸跟福这两个字乍看非常接近,这就是教导我们是祸还是福,实际上就是心里头的念头一点点差别。如果这个念头是大公无私,是为一切众生,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福;如果是自私自利,尤其是损人利己,这个不管你做的什么事情,是祸不是福。
  昨天有位居士给我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在台湾中部,一个种田的老农,他卖菜,自己吃的菜没有农药,卖给别人的菜农药都用得很重。他自己知道农药有剧毒不能吃,他卖给别人吃。凡是有农药的那个菜一定都非常好看,没有农药的菜,虫吃。头一天喷的农药喷得很重,第二天他就拿到市场去卖,不怕别人中毒,不怕别人要命。有一天他到市场去卖菜,遇到车祸被火车辗死了。这样的行为在今天社会里面太多太多了,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谋财害命,你想得人家一点钱财,你把人家的命送掉了;尤其是卖假药,那更不得了。这是同学们举的,这都是事实,纵然说是一种巧合,实际上我们讲报应。古德常讲「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天天做亏心事,那个时辰总有到的时候,你躲不过。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觉,为人不能做亏心事。现在社会大众,只知道眼前的小利,真的是蝇头小利,造了极重的罪业,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
  人在世间,要做一个义人。我早年接触宗教,正式接触宗教是基督教,我很认真的去读《新旧约全书》。圣经里面所讲的义人,给我的印象非常之深,跟我们中国儒家、道家、佛家所讲的没有两样。人要有道义,要有仁义,要有情义,要有恩义,具足这四种大义,这个人是个义人。义人上帝保佑他,神明帮助他。眼前纵然生活辛苦一点,那是过去生中不懂得修积福德,不要紧,现在修来得及。《了凡四训》里面袁了凡先生自己说的,他过去生中修积一点小福,不大,命里面没有功名、没有富贵,生活能过得去,我们一般讲小康之家。没有功名就是讲没有学位,参加考试没有学位;寿命也不算长,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明白了,他知道了,所以万念俱灰。我们一般人讲消极,非常的消极,人到这个世间干什么来的?是来受果报的。正是佛在经典上常讲的「人生酬业」,你过去生中造的业,你这一次来酬偿业报。你造的善业你来享福,你造的恶业你来受苦,一生都为命运主宰,你还能有什么作为?了凡先生在这种环境里面生活了二十多年,以后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什么道理?消灾集福之道。
  命运从哪里来的?是自己造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不是天地鬼神、上帝主宰的,不是的。但是世间人有几个人明白这个大道理?又有几个人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学佛之后这才明了,命运是自己造的。既然是自己造,自己当然可以改变,而且改变并不是很难,理通达明白了,我们的信心就有了。云谷禅师给了凡先生启发这一番大道理,帮助他建立信心。从今而后,天天反省。反省要有标准,我们今天学佛的同修何尝不想改过,为什么改不了?没有依标准。出家人标准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莲池大师也跟袁了凡一样用功过格,在那个时代想必是一个风气,在家的读书人、出家的修行人,都用这个方法认真的改过自新。莲池大师功过格在《全集》有,不叫功过格,叫自知录。你们看《莲池大师全集》,自知录我们从前曾经把它抽出来印成单行本,供养大众。如果不用这个自知录,用《沙弥律仪》很好,我觉得愈是初学,我们修行没有根底,功夫不得力,用这个有好处。莲池、蕅益大师都有《沙弥律仪》的录要。《沙弥律仪》分量太多了,把它节录里头重要的,分量就少了;分量少,我们受持方便,功夫容易得力。实际上,这些修行基本的标准,确确实实是要认真去读诵、去研究,还要细细的去讲解;否则的话,我们每天做这些形式再做上几十年,做到一辈子,功夫都不得力,这一生又会空过了。
  佛对於修福非常重视,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赞佛「二足尊」,二就是福德、智慧,这两种做到究竟圆满,称二足尊。足就是圆满,满足;尊,人间天上,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你看看佛说法,把福摆在前面,慧摆在后面,这是真的,一点不假。我们看到六波罗蜜里面布施、持戒是修福,第三就讲到忍辱,忍辱里面就有慧了,先修福。中国古老谚语常讲「福至心灵」,福报现前,智慧也就来了,好像那个心就开窍、就灵了,你才知道福是多么的重要。福是从布施修来的、从持戒修来的,於是积集福德我们就明了它的内容了。布施是舍己为人、牺牲奉献,佛法里面讲布施供养。对象要是愈广大,你的福报就愈大;时间愈长,你享福的时间就愈久。我们要修像佛那样的大福德,佛的对象广大,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众生是佛修福的对象,是佛修布施供养的对象,是佛修持戒的对象。持戒怎么也为他们修的?没错,持戒就是自己做个模范,自己做个好样子给他看,用这个好样子来供养一切众生。
  譬如持不杀生的戒,人要持不杀生的戒,样子会变,会变得非常慈祥,这一切小动物看到你都欢喜,都不会畏惧,带给他们安乐。这在布施里叫无畏布施,持戒是布施、是供养。一般练气功的人知道,他看每一个人的气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浓淡也不一样。善人、好人那个气的色彩鲜明,颜色是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好;如果心术不正,常常存著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待人的,这个人的气不好,气是灰色的、暗色的、黑色的,这是气功人能看得出来。我们平常人心要是细,你观察人,你会觉得这个人面貌、威仪非常祥和,这个气氛好,外国人讲磁场好。如果这个人他的气氛是很暴戾,看到叫人害怕,我们常讲这人有杀气,杀气很重,让人看到他都感觉到寒毛直竖。从这些地方你就能体会到,祸福是有预兆的,福报没有现前,祥和之气先现前了,知道这个人快要发福了;灾祸没有来,看到这个人有凶恶之气,面门上没有光彩,或者他那个光是灰色的、黑色的,我们就晓得他的灾祸不远了。
  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起心动念。你的心是清净的、是善的,这是积集福德之道;你的念头是凶是恶,那是招来灾祸的根源。先看你起心动念,根!然后再看你言语造作。你在造业,你造善业,必得善果;你造恶业,必得恶报。我们现在讲的是地上菩萨,上贤位十回向菩萨证入地上菩萨都以为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不知道初地上面还有二地、三地到十地、到等觉、妙觉,他不知道,以为一切都圆满了。地上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在积集福德,到如来果地也没有把它放弃。哪一尊佛不是在修福修慧?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不是给九法界众生做一个好榜样?修行十波罗蜜,我们想想,十地菩萨不说了,如来果地上还要那么认真去表演吗?为什么?为给九法界众生启发,做给他们看的,让他们看了的时候自自然然觉悟,这叫真实功德。真实功德绝对不是从佛菩萨自身说的,自身一切都放下了,一个念头都不生了,还有什么功德不功德?完全是对还没有彻底觉悟的众生。十地菩萨没有彻底觉悟,特别是前面六个果位,就是一地到六地不是彻底觉悟。
  昨天我们举《仁王经》这个说法供养大家,这才知道修行证果不是一个容易事。通常说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这话什么人讲的?十回向菩萨讲的。十回向从初回向到第十回向,这十个位次要修多么长的时间?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了他登初地,以为初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错会了意思。所以他的说法没错,是他们说的,不是佛在《华严经》上讲的;《华严经》上讲的无量劫,无量阿僧只劫,这个话一点都不错。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才知道念佛法门之可贵。念佛法门决定不能够少了积集福德,念佛法门首先就教给我们修净业三福,修净业三福就是积集福德;你没有三福,你念佛不能往生。我们在三地菩萨这里看到了。
  「奢摩他藏坚固忍」,修福不能忘了修定。我们修三福之后,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念佛就是「奢摩他藏」。念佛堂主七师常常警惕大众,「放下万缘、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这是念佛堂堂主的口头禅,时时刻刻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奢摩他藏」,提起正念就是一句六字洪名,那是正念,念佛法门里面的正念。「坚固忍」,你才能保持得住;你要没有「坚固忍」,你怎么能保持得住?忍辱波罗蜜,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忍,决定没有一丝毫计较,与一切人都能够和睦相处,这是什么?修忍辱波罗蜜,这是你积集福德。第二对环境,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要忍,顺境里面不生贪念,你要忍这个,逆境里头不生厌恶,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这靠忍辱。第三说到我们这个经上,修学法门你要能忍耐,你不能忍耐你怎么能成就?你要想成就没有别的,忍到底!从初发心忍到成佛,成佛之后为了教化众生,还是不能放弃忍辱的形象,我还要做出忍辱的样子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看。这叫行菩萨道,这叫普度众生。
  清凉大师讲三地里面四个意思,第一个就是一定要知道「积集福德」,第二个「修诸禅定」;第三个「忍度偏多」,菩萨在这里十度齐修,偏重在忍辱波罗蜜,这个事情我们自己要知道。假如我们自己悭吝贪爱这个念头重,我们偏重在布施。如果我们造作恶业这个习气很重,有意无意都与恶业相应,我们就偏重在持戒。如果我们没有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总不能成就,学一个法门学了很久的时间不能得力,你就要懂得忍度要偏多。后面这两句「闻持广博」。
  『法云广大悉已闻』,这一句是讲博学多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