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0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能见到;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众生都必须藉缘,性德才能显出一部分。我们今天讲的电、讲的光、讲的声,都是性德的一分。我们迷失了自性。虽然是性德的一分,或者是性德的一滴,我们把性德比喻做大海,现在我们所受用的所有一切的物相,是大海的一滴。虽是一滴,也圆满具足大海的咸味。从这一滴里面,我们能够看见整个大海,这要聪明人才能办得到,我们这个世间所谓是上根利智,这样的人能办到;中下根性的人办不到,中下根性的人业障更重,迷得更深,没有这个眼光、没有这个智慧。我刚才这个比喻,诸位能够体会到「光中普演清净音」,就像电一样,这个电波藉各种不同的缘,起各种不同的作用,它能放光,它能出声,它能够现色相,这些我们都必须要懂得。
『若有众生堪受法,悉使得闻烦恼灭』,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所为的就是这两句。法身菩萨,前面两句就行了。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九法界,为什么?不为自己,自己没事,为众生。「若有众生堪受法」,这句话是对根性成熟的人说的,但是我们要晓得「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为什么「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家所说的是一体,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法界、是法身、是法性土,场地道场是讲法性土,「地」是讲法性地,它是一不是二。所以佛与众生,他自自然然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自然的!所谓自然,他确确实实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慈悲就像电磁波一样,周遍虚空法界,永远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真诚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能不能体会到?
什么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没有别的,就是见到这个事实,他见到他就得到。得到什么?他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充遍法界!跟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融通了,像江河里面的水流入大海。江河的水好比是我们自己的境界,大海水好比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流进去,汇合了,成为一体,这叫入佛境界!我们能不能做得到?答案是肯定的。关键还是在「遇缘不同」,遇到缘之后,关键在你自己能不能放下。不能放下,那就难了,这一生增长善根而不能够契入。你要问什么时候能够契入?这不能问别人,要问你自己什么时候能放下。现在放下,现在就契入。放下要彻底放下,佛说的「不容丝毫不净夹杂」,一丝毫夹杂就是那丝毫没有放下,你虽然放下,你不究竟不彻底,结果怎样?结果整个错了!
往年李炳南老居士讲经的时候常常做比喻,譬如茶碗、茶杯,这个杯子里头盛的是醍醐,佛法里面讲上妙的饮料、最好的饮料,你掺有一滴毒药,整个都变成有毒,不能饮用了。所以要彻底,不能夹杂。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了,你说放下没有?真的放下了,但是怎样?不彻底,里面还有毫分没放下,於是整个受连累,不能契入法界。诸佛菩萨、法身菩萨在那里天天欢迎我们去,我们去不成。菩萨应化,根熟的众生肯定帮助他这一生成就,慈悲到极处!根性没有成熟的众生,帮助他增长;没有根性的众生,帮助他种善根。然后你就晓得,「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确确实实一个都不舍!至於现相表法,那是虚空法界万事万物,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会的人得受用,不会的人不得受用,不但不得受用,恐怕还生反效果。所谓是「万物无心人有心」,有心,他自然与万物起感应,有情众生有心感,无情众生无心应。什么时候入境界?「有无」是一不是二,就入境界,入境界也叫做入不二法门,这个味道我们要能够体会。
终极的目标「悉使得闻烦恼灭」,这个烦恼里面所说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灭了,证阿罗汉果;尘沙烦恼灭了,证菩萨果位,这是权教菩萨,天台家讲的藏教佛、通教佛,证这个果位;无明烦恼要是破一分,成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有四十一个位次的差别,圆教初住到等觉。统统断尽,再证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悉使得闻烦恼灭」。烦恼灭多少,菩萨果位你得到哪一个位次,这是你自己修行的功夫;《华严经》九会七处都是说这一桩事情。第十首:
【一一庄严悉圆满,假使亿劫无能说,如来神力靡不周,是故其地皆严净。】
这一首是紧接著前面一首,为我们详细说明佛菩萨教化众生。『一一庄严』,「一一」是指法,大是刹土是世界,小是微尘,说一个大说一个小,就全都包括在其中。一微尘一毛端,毛端是正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现代世界上这些大科学家,研究的对象也是这两极,一个太空物理,无限大,我们佛法里面讲虚空法界;一种讲量子力学,最小的,在佛法里面讲毛端、微尘。『庄严悉圆满』,这个科学家没见到,「庄严」我们在前面所提示的真善美慧,具足这四条才是庄严,没有一法不圆满。说真,是讲的体性,虚空法界之中,一切万法从它体性上来讲,都是真如本性,这是真。善,是讲它的相,美与慧是讲它的用。本经经题里面所讲的「大方广」,就是体相用。大而刹土,有刹土的体相用;小而微尘,有微尘的体相用,这是我们讲到「庄严」、讲到「圆满」。
『假使亿劫无能说』,「亿劫」是指时间之长;没有人能够说得出来的,为什么?不思议解脱境界!你怎么能说?不能说,诸佛如来有善巧方便说。善巧方便说好比画画,中国这个水墨画,常常画的烘云托月,不画月亮画云彩,云彩里露一块白的,人家一看这是月亮。月亮画不出来,用云彩来显示。性体、性德说不出来,但是从作用里面能够把它显示出来,这就是烘云托月的方法。一一庄严具里面都能示现,所以佛才讲「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相不一样,作用不一样,体性是一样的。菩萨怎样修行成佛的?菩萨只看万象,这万象有一点抽象,我们换句话说,菩萨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从差别相里面,这个差别就是无量无边的差别,他从差别相里面看永恒不变的无差别的体性。所谓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不是说不要这些相,跟一切相远离,那你就错了。离一切相就是心不著一切相,一切人事物这万事万象不执著,不分别它、不执著它,外面有,我天天跟它接触,并没有离开,心里面痕迹都不留。心里面是什么?是一切诸法的体性,法性!
法性没有相,法性没有想、没有妄想,法性也没有思,思是分别,想是执著。所以心里面是什么?怎么样才认定万事万法的体性?你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诸法体性原本就现前!由此可知,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著相。著相就是於一切人事物分别执著,这个事情麻烦了,没有办法做到「什么都好」。弘一大师,诸位同学都听过他的名字,提起来对他都很敬仰。说实在话,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一位花花公子,他出生在富贵人家。我们在传记上看到,他父亲死了之后,他的兄弟姊妹很多,他也分得一分财产,大洋三十万。那个时候三十万大洋值现在多少钱?很难计算。在那个时代四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是两块大洋,一个人工作要是一个月能够赚十块大洋,他们家的生活就相当富足了。好像弘一大师不到两三年花得干干净净,他很会挥霍。个性也很强,在日本念书的时候,跟朋友约会,朋友几点钟到他那里来看他,他是分秒不差,你要迟到一秒钟,他不开门,你不守时,你早到也不行。他准时开门,不见了,门马上又关;过了几分钟你到了,他把窗户打开,把你臭骂一顿,把你赶回去,这么一个个性。
学佛出家之后,这些毛病全都改了,分别执著都放下了。他曾经到新加坡来过,跟广洽法师是好朋友。来的时候就住在薝葡院,离我们这里很近,巷口出去就是的,那个小房子,弘一大师到新加坡来就住那里。所以广洽法师保留他的墨宝很多,他的字画可能广洽搜集的最丰富。到这边来,每天吃饭,他对於菜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酸甜咸淡也没有执著,有人送咸菜来,「好,咸的,很好吃;淡,淡有淡的味道」,总是欢欢喜喜,笑咪咪的,一丝毫都不执著,这就是修行的功夫。从前那些习气毛病完全断掉了,这是他真正觉悟、真正回头了,回头是岸!这些都是这个偈子里面讲的「一一庄严悉圆满」,我们从这些地方去看,说不出来,你去体会。为什么他能做到?在一般人讲,他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做到了,他能够克服他自己的习气毛病,我们今天讲的「习惯、成见」。什么人去见他,什么时候他都欢迎,不再是约定几分几秒,他不再搞这个。真正是有道行的人,随缘度日。
我学佛第一个亲近的大德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无论在世法、在佛法,都有很高的地位。有一些人他有顾忌,一个是地位太高了,「我能不能见到他?他肯不肯见我?」我亲近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常常告诉我,他说:「什么人来见我,我都欢迎,什么时候来见,我都欢迎。」从来没有拒绝过,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当时我在台湾初出家的时候,有一些老法师们谈到章嘉大师也都很尊敬,说出不敢去见他,可惜!章嘉大师一圆寂,火化烧出一万多颗舍利,大家赞叹!「当年他老人家在世,没有去参访参访,非常可惜!」各人缘分不一样。我在没有出家之前,跟忏云法师住过半年的茅篷,在埔里。忏云法师就告诉我,他说非常非常可惜,他没有能够亲近这一位大德。我说为什么?「听说他是政治和尚,所以不愿意去亲近他」,没错!章嘉大师确实是国策顾问,是国民党的中央评议委员,可能他也是个党员。但是章嘉大师告诉我,他说这是不得已的应酬,他说谁想干这些事情!世间这些名分,人家给他他随缘,绝对不是他争取,绝对不是他想做什么顾问,他没有这个念头,心地清净,真的是一尘不染!所以政府官员找到他,一切都随缘,确确实实得清凉自在。这就是「一一庄严悉圆满」,我们在他老人家身上看到。特别明显的,台湾夏天很热,他始终穿的很厚的喇嘛服装,穿得那么厚,他不热。道源法师还拿著扇子扇,章嘉大师告诉他:「心净自然凉」,道老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心地清净,没有丝毫烦躁,这显示『如来神力靡不周』,如来的神力周遍虚空法界。『是故其地皆严净』,这个要记住,无论哪个地方都是同样的庄严清净,我们见不到,法身菩萨能见到,阿鼻地狱也庄严清净。
请看赞颂的第四段,「大智日菩萨」的赞颂,他赞叹佛所处的宫殿:
【尔时大智日勇猛慧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这个说偈仪意思跟前面一样,必须要理解的就是这些菩萨全是等觉菩萨,各个都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们无论是心念、思想、言行,都是以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为对象,所以『普观一切道场众海』。我们学《华严》,能够学到这一点,那你没有白学了。第一首:
【世尊凝睟处法堂,炳然照耀宫殿中,随诸众生心所乐,其身普现十方土。】
这一首偈清凉大师说,这是「总明」。偈颂里面的意思是什么?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类现身。我们特别要晓得,不是随自己意思,『随诸众生心所乐』,不是随自己意思;自己想现什么身,就现什么身,不是的,那就错了!是一切众生希望佛现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众生哪里晓得有佛?希望观世音菩萨来帮助他,佛就现观世音菩萨身;希望上帝、天神来帮助他,他就现上帝、天神来帮助他。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此是大意。
『世尊凝睟处法堂』,「凝」是凝视,「睟」是眼目清明,世尊以清净的法眼,目不暂瞬。我们凡夫这个眼睛,在一定的时间会眨一下眼;佛与大菩萨的眼从来不眨的,凝视!「处法堂」,法堂是佛示现说法的场所。这个法堂,我们也能懂得,法堂跟下面讲的宫殿,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凡是佛现相的处所,凡是佛说法的处所,都称为法堂。佛的现身说法都是要靠缘,缘是什么?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从不失时。什么时候感,什么时候就有应。『炳然』,炳然是非常明显;『照耀宫殿中』,佛的智慧光明照曜,「宫殿中」就是我们讲的世间。佛的万德万能、佛的无边相好,周遍世间,充满世间。前面说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众生心所乐」就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