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46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来,然后性修不二,这样就入佛境界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生活境界,入这个境界就过诸佛菩萨的生活,不是过凡夫的日子,不一样,大不一样!所以诚敬的心周遍法界,赞美的声周遍法界,供养的心周遍法界,忏悔的心也周遍法界。忏悔什么?我们做得不够,做得不周到,做得不圆满。念念心无不周遍法界,果报自然殊胜,自然不可思议。我们有多少力量尽多少力量,圆满功德!第八句:
【普清净无尽福威光菩萨摩诃萨,得出生一切神变广大加持解脱门。】
我想每位同学念到菩萨的名号跟他修行的法门,都会生欢喜心、会生羡慕心,我们也想得到。清凉大师注解:「遍刹充尘,劫穷来际,皆佛加持之力。」我们换句话来讲,诸位就更好懂了。「遍刹充尘」就是横遍十方,「劫穷来际」就是竖穷三际;这两句话我们今天一般这个说法是讲无尽的时空,无有边际的时间和空间。说的是什么?说的一个是身一个是心。心周遍法界,周遍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我们听了好像没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的身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也是尽过去劫、遍未来劫,这个就难懂了。身这么小,怎么可能遍虚空法界?但是这是事实真相,这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事事无碍的法界。我们今天实在讲是因为烦恼习气覆盖住,我们的身确确实实跟佛身一样,佛有法身,试问问我们有没有法身?有!
佛有报身,我们也有报身。怎么知道有?《华严经?出现品》佛把这个讯息给我们透出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是众生,「一切众生皆有」,总不能说把我漏掉吧!我也有。佛后头有句话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有跟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那个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德能是能力,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今天能力失掉了,智慧也没有了,相好也没有了,不是没有,都在,一丝毫没有损失,只是我们有障碍,这个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佛在一般大乘经里面把它讲作三种烦恼、三种业障:妄想,无明烦恼;分别,尘沙烦恼;执著,见思烦恼。这个东西障碍了自性。所以经论上说,祖师大德也常说,迷失了自性;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掉了。
《楞严经》上有个比喻,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佛举这个比喻,迷了,并没有失掉。我们做学生的时代,早晨起来洗完澡之后,衣服穿好了,帽子戴上了,那一边吹号升旗了,同学们真有这种人,忽然非常慌张,他问同学:「我的帽子在哪里,你有没有看到?」人家说:「你的帽子不是戴在头上吗?」一摸头,果然如此。迷了,并没有失掉。帽子是戴在头上,忘记了,到处去找帽子。这个比喻就像这样,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相好并没有失掉,现在迷了,真的是慌慌张张到处去找,这样的事情可能在我们身上都发生过,佛这个比喻比得好。
现在问题在哪里?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行了,从心里上彻底放下。放下执著,在我们一般讲你就证阿罗汉果,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就恢复一部分,六根的能力比我们现在就扩大了。阿罗汉天眼超过诸天的天人,阿罗汉有慧眼,天人只有天眼没有慧眼。阿罗汉的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五百世,五百世之前他能力达不到,因为他只放下了执著,分别没有放下。如果把分别放下了,他能力就更大了,为什么?障碍又去了一分。障碍分分破,实际上就是讲分分放下,一分一分的放下,智慧、能力、相好一分一分的恢复,到如来果地上完全恢复。等觉菩萨还差一点,还没有究竟圆满恢复,可以称得上圆满恢复了,但是还不究竟,如来果地上才究竟圆满恢复。
菩萨的德号『普清净无尽福威光』,无尽的福、威德光明是从「普清净」里面透露出来的。《无量寿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给我们开的这三门,这三门就是戒定慧三学:清净是戒,平等是定,智慧是觉,就是戒定慧三学;也是佛法僧三宝,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你从经题上应当能够体会到那个经的圆满。那个经具足无量的功德,统摄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离不开三学、三宝,所以它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精华,我们要知道。
『得出生一切神变』,「神变」是神通变化,做什么用?他是在菩萨位子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神变是讲德能,这个德能一定要得佛的加持,所以清凉大师注解里这个意思就深了,意思好。我们要怎样才能得到诸佛菩萨加持?特别是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们,无论你是在家出家,你发心弘扬正法、护持正法,你要不得佛力加持,你做不到。在此地菩萨教给我们,如何求得诸佛如来的加持。往年我在台中求学,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的是「至诚感通」,我们看看这句话跟清凉大师讲的相不相应?清凉讲的「遍刹充尘,劫穷来际」,话说得跟李老居士不一样,意思相通。李老居士四个字里头关键的一个字是诚。什么叫诚?心里头一个妄念没有叫诚。一个妄念都没有,所有障碍都突破了。想想看,有执著,不诚;有分别,不诚。那个妄想我们暂时不谈,我们就谈这两个。离分别执著,你的意才诚。
儒家讲这个定义,《大学》里面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在第三个。怎么样修来?格物、致知,你才能够修到诚意。物是什么?古德讲得很好,物欲,物欲是烦恼。格是格杀,把物欲格杀掉。物欲是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对这些东西贪著不舍、贪求无厌,这叫物欲。格是什么?是跟自己做一个格斗,你要把它放下,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放下,远离。为什么?你才能恢复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诚心。「物格而后致知」,致知是什么?是智慧。物欲障碍了你的智慧,你能把物欲淘汰尽了,你的智慧就现前。所以同学们要学经教,发心弘护正法,难得!诸佛菩萨都赞叹。如果你不能在这上下功夫,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格物就是克服自己烦恼习气、克服自己的贪瞋痴慢,致知是克服自己的愚痴、邪知邪见,你的诚意不会现前,这是要真正做功夫。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佛家讲的破烦恼障、破所知障,致知是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烦恼障。所知障是什么?所知障最重要的,成见,「我的看法、我的想法」,这个不行!烦恼障是贪瞋痴慢。所知障是属於成见,痴里面的一分。如果我们说得清楚明白一点,贪、瞋、慢是属於烦恼障;痴、疑惑是属於所知障。这个东西要拔除,恢复清净心,恢复真智慧,这个意就诚了。诚还要诚到极处,至诚,真诚到极处。极处是什么?就是把这个心量拓开。真诚心遍虚空法界,这是至诚。我们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周遍法界,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广修供养,这样当然得诸佛如来『广大加持』;普贤菩萨、等觉菩萨跟诸佛如来一样,时时刻刻照顾你,真的照顾你无微不至。
你要是契入这个境界,你自己会感觉到你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好像很愚痴,现在忽然觉得自己很聪明;过去觉得自己好像很沉重,现在觉得自己很轻快;以前觉得自己总是常常昏沉,精神提不起来,现在精神饱满,精神振作。这个气象不一样,自己能够觉察得出来。尤其是在经教这方面,过去这个经文展开看不出意思,要叫你上台去讲,不知道怎么讲法好;现在能看出意思了,而且这个意思愈看愈多,深解义趣,得佛力加持的。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能入这个境界,不得佛力加持,你这个能力从哪儿来的?这就是证验,是测验,是证明。我们的心、我们的愿、我们的身行跟诸佛菩萨相应,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如来。
诸佛如来的心愿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诸佛心愿;我们今天心愿跟诸佛一样,希望一切众生个个都能够回头是岸,都能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真有这个心,这个心念念不失。这个心是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那个心量、身量要不能够扩展到虚空法界,你跟四弘誓愿这一愿就不相应。「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的心量要无边,我们的身量、行量也要无边,跟这一愿就相应。然后我们学著断烦恼、学法门,都要靠诸佛威神加持才能办得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恶缘不能成就,一切善缘都能圆满,这是什么力量?诸佛如来加持的力量。诸大菩萨、护法善神在旁边照顾你的力量,然后你才体会到三宝的恩德,不是父母恩德所能够比拟的,我们要以感恩的心认真努力好好的来求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九卷) 20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9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十普菩萨第九句:
【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得普入一切世间行出生菩萨无边行门解脱门。】
这位大菩萨也是弘护正法的典型人物。清凉大师说:「若无大悲,不入生死,则不能出菩萨行门。如不入海,安能得宝,此即化他成己。」注的意思很清楚、很明了。菩萨的德号显示他所契入的圆满,『普宝髻华幢』;「普」是平等,「宝髻华幢」,华是表菩萨行,幢是表高显,宝髻是圆满的福德,髻也是高显之意,所以从名号上显示他福慧圆满。他所修的法门『普入一切世间』,这一句重要的是「普入」;普入是平等入,是清净入,入一切世间。换句话说,我们一般讲「一切世间」是九法界,如果从《华严经》上说,这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哪个地方有感,菩萨自自然然就到那里去应化,决定没有空过的。所以佛菩萨说法,经典上常常把它比作海潮音,很守信用,真的是一分一秒都不差,到时候潮水一定上涨,落潮的时间到了就准时落潮。这是比喻诸佛菩萨对众生感应的信用,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虽然现前没有这个能力,决定有这个心量,决定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族群的界限,没有族类的界限。族群是从人分的,族类是从万物分的,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决定是一律平等对待,决定没有厚此薄彼,这是佛菩萨的心。所以人家的心清净,人家的心平等,我们一定要学习,要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学习,这就是拓开自己的心量,这是真正的修行。
入一切世间去做什么?只有一桩事情:『行出生菩萨无边行门』,这个「行」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上所讲的行业,你到这个世间来,你在哪一行工作;菩萨到这个世间来,诸佛如来亦复如是,从事哪一个行业?总的来说,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是总的来说。多元文化社会教育里面的科系繁多,这个世间应有尽有,一样也不缺少,所以说菩萨无边的行门,这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第三句「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要问,菩萨是同时的还是有先后的?可以说两者是圆融的。为什么?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空间是一切世界,时间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们想十方三世与菩萨有感的众生大概是无量无边,菩萨的应当然也是无量无边,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等觉菩萨就是圆满的佛果,他有这个能力能现这个现象,数量等一切众生;我们前面读过的,十方三世有多少众生,佛与大菩萨可以同时现这么多身。每尊佛都有这个能力,每位菩萨摩诃萨也有这个能力。所以老实说,佛菩萨比众生的数量多,多得太多了;众生数量不算多,众生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现的相是无量无边的无量无边。
我们从这个地方再看起,才能够体会得到佛家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很难想像,没有法子想像。这是真实的慈悲,没有丝毫希求在里头,决定没有讲的报偿。你看世间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说马上就想到回报,有多少回报;经营一个行业,多长的时间才能收到回报?诸佛菩萨没有,有这个念头,心就不清净,心就不真诚,决定没有丝毫回报的意思在里头,圆满的付出。这是教化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看看菩萨是怎么生活的,菩萨是怎样入世的。真正看懂、看明白了,自自然然会效法菩萨,佛陀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人人只知道付出,只知道为社会、为别人服务,那个回报的念头都没有,给诸位说,这才是真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