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442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4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金刚经》上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一切诸佛所说的法,法尚且要舍,何况非法!为什么?它不是真实。「舍」,诸位要记住,不是不要了,你要是不要了,那就错了。不要,那佛何必要说?祖师大德何必要传?我们今天何必要去印经?舍不是在事上舍,是在心上舍,心里头不可以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样你就能回归到不可思议境界,你才能契入。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方便?太巧妙了。
  我们学佛的人入不了佛境界,问题在哪里?问题是我们放不下。佛的方便虽然很巧,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我们不肯放下分别执著。你要问你修行哪一天你才能够证果,哪一天你才能开悟,哪一天你才能得道?我告诉你真话:哪一天你放下,那一天你就得道、你就证果、你就成佛了。为什么?契入法体了。刚刚契入就是《华严经》上的圆教初住菩萨,别教是初地菩萨。藏教、通教达不到这个境界。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他真放下了,执著完全放下了,分别完全放下了,妄想也放下一部分,没有完全放下,完全放下那就证圆满的佛果,超越四十一位菩萨的阶级。所以你不放下怎么行?你还有执著、还有分别,苦!太苦太苦了,也连累诸佛菩萨无量劫的讲经说法。果然一下放下了,还有什么话好讲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废话;古来祖师大德集结的,今天我们称为《大藏经》,废纸一堆。契入就是这个境界。
  所以这接著讲「方便海」,不可思也教你怎么思,不可说也教你怎么说,这都叫方便。海是形容广大无边,一切诸佛菩萨、善知识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这个法无量无边,称之为海。这些法肯定是诱导你契入不思议境界的法体,你自己能不能悟入,那要靠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你听了别著急,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同学们肯定是有的,你要没有,你不会到这个地方来听经。我们的讲座都通过网路传播,你们能够在这个时段打开网路来听讲,都是善根福德因缘非常深厚。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入华严境界,就看你能不能放下妄想分别执著。
  这是三个阶段,你能够放下一切执著,你能入初阶段、第一个阶段。换句话说,第一个阶段就是五十一个菩萨位次前面的十信位,你能够进入信位菩萨,是圣人不是凡夫,转凡入圣。你再能放下分别,你就入相似位的菩萨。相似位是七信、八信、九信、十信,你入这个位次。再把妄想也放下,你就入一真法界,那就证得圆教初住。十信心满入初住,别教是初地、欢喜地。圆教初住叫发心住,发的什么心?菩提心,从此之后菩提心当家,所以是同生众,用的心都是大菩提心,异生众没有菩提心。所以诸位要晓得,阿罗汉没有菩提心,辟支佛没有菩提心,权教菩萨也没有菩提心,虽然修六度万行,菩提心没有发。世尊这些事情经教里头讲得太多太多,我们要记住,才不至於把路子走错了。法门平等,门门皆成无上道,只要你自己善学,你会学。宗门大德常常测验他的学生,考考他,常常说的一句话:「你会么?」这句话是考试的,会了就契入,不会也没法子想、也没法子说,不可思议。
  「方便海」,清凉大师注得好,简单扼要:「谓不动真而成事」,真就是法体,就是不思议境界。不思议境界永远是不动的、永恒的,它没有生灭、没有来去;《中观论》里面讲的八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这是不思议境界,确实是如此,哲学家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哲学家有这个名没有这个实,为什么?他没有证得。在佛法里头确实有这桩事情存在,这桩事情确实在历代不少高僧大德他证得,他契入这个境界。入得境界之后,才能行大方便,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帮助九法界众生;「不动真而成事」,这真叫善巧方便。「巧以因门契果」,非常巧妙,修因就契入果地,这就叫做方便。
  清凉大师怕后人看他这个注解还有困难,所以再加以解释。《华严经》有疏有钞,疏是注解经的,钞是注解疏的,就是注解的注解;疏跟钞都是他自己作的,他又加以小注解。什么叫「不动真而成事」?他说这就是以「理事无碍为方便」。清凉跟我们讲解《大华严经》,说出四种无碍,就是无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这四种无碍,我们要问我们世间有没有?跟诸位说有,世出世法全落实,可惜世间人不认识,自己在做障碍。谁障碍你?自作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从你自己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出来的,全是虚妄。大乘不能不读,不能不多读,不能不深入,《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深解义趣」,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什么是「理事无碍为方便」?他举了一个例子说,譬如「涉有不迷於空」这一类就是;举一个例子,我们就要能够像数学公式一样,能够贯穿一切法,这就是觉而不迷。「涉有」,我们凡夫涉有,「不迷於空」,知道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就不迷了。不迷是你不执著、不分别、不打妄想了,妄想分别执著都是迷。妄想已经迷了,分别迷得更重,执著迷得又重。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晓得根尘事有理无、相有性无,那个「无」用一个「空」字做代表,因此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受用里头不能够起贪瞋痴慢,不能够起分别执著。起分别执著,那个受用你就变成凡夫;起贪瞋痴慢,在受用里头你就堕三途。因此如理如法的受用,只有觉悟的人有,迷的人没有。受用里头不起贪瞋痴慢,受用里面不起分别执著,这是方便,这就是理事无碍。
  第二句他说「巧以因契果者」,很巧妙,因行跟果地不二。你们想想,因与果如果是二法,六祖能大师讲的话很有味道,「佛法是不二法,因果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华严经》上说,因果是一不是二。你能从因就契果,这就是「事事无碍之方便,因果交彻」。有没有因?有;有没有果?有,因果是一不是二。佛法里头用莲花来代表,花这么多,为什么不用别的?为什么用莲花?莲花是因,莲子是果,莲花是因果同时,因果不二,取这个意思,让你一看到花就知道因果是同时。因变成了果,果又是因,这个因又变成了果,因果是循环的,因果是相续的,因果是不断的。我们要是体会到这个意思,这里面就能看出事事无碍。「故云方便」,说这个为方便,这是把「方便海」这句话的意思为我们说出来。我们要懂、要会用,你自己用就是自受用,自受用你在生活里面得自在。你帮助别人,在教化众生里面得自在。所以佛教人「自在随缘」,随缘是方便,攀缘就错了。
  下面一句,『入如来功德海』,这一句是说明法的功能。前面一句是讲法体,也是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的本体;这一句是说宇宙人生真相的功能、功用、能力、大能。清凉在这里跟我们解释:「谓证入因圆,趣入果海故」,这四个字我们在佛门里面常看到,匾额上常常题的,「因圆果满」,这是普贤菩萨。因怎么圆?彻底放下就圆了。还有一丝毫夹杂就不圆,因不圆,果就不圆满。你们想想看,等觉菩萨不错了,真的万缘放下了,可是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放下,所以他证得的果不能说是圆满;佛在经上把它比喻作十四的月亮,不是十五的月亮。由此可知,世尊教诫我们初学,第一堂课就说出来了。佛真的是慈悲,绝不吝法。第一堂课里头,如果你要能够悟入,你就成无上道,哪里要通过小学、中学、大学?不需要!那叫天才儿童。第一堂课是什么课?《十善业道经》,你看他老人家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的,教我们怎么修?「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就成功了。等觉菩萨那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就是夹杂毫分不善,所以他的功德不能圆满,他的因没有圆,他果没有满。
  所以我们在许许多多佛的画像,特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画像,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唵、阿、吽」,就是十善业道。你看看佛教给我们,第一堂课为我们上这个,最后圆满还是这个;换句话说,千经万论不离这个主轴,从初学到果地,主轴是十善业道,我们从佛像顶上这三个字看出来。「唵」,身三业清净;「阿」,口四业清净;「吽」,意三业清净。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这个十善周遍法界,通世出世间,如来所说大法不过如是而已。这是主轴,千经万论都不离开它;像一棵大树,这是主干,枝叶再多都是从主干生的,都不离开主干,统统汇归到主干,这才是因圆果满,佛哪里吝法?
  下面大师跟我们说:「然前后但明以别入总,故各得一解脱门。」这是讲前面所说的杂神众,就是普贤菩萨以前,也可以说前面四卷经里头所讲的,是「以别入总」。「总」就好比大海,「别」好比河川,许许多多的江河,那是别,都流入大海,大海是总。所以说每一个人得一个解脱门,我们在前面看都是这样的,都得一个解脱门。他底下又说:「犹如百川,一一入海」,我刚才讲这个比喻。「今明以总入总」,现在我们讲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这个法门不是像江河流入大海,它是个大海,「以总入总」就好比是「以海入海」,这个比喻我们不难懂。像在我们中国沿海地区,是东海、南海,上面是渤海,海入大洋,这是「以海入海」;大洋入大洋,太平洋入印度洋,这是「以海入海」,普贤菩萨代表这个意思。「故得难思解脱门」,他这个法门叫不可思议境界解脱门。「复称能入为方便海」,方便海是以方便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我们从四十经里面就有很深的体会。
  四十经就是《四十华严》。把经题跟这一段经文对照一下,意思就更清楚了,能够看出方便海的真正意思,普贤行愿是方便海。每一个菩萨修的那个法门是方便门,为什么?得一法,就像一条江河,一条江、一条河、一个门,流入大海,是江河入海。普贤菩萨是以海入海,不是江河。所以别的地方称「方便门」,这个地方称「方便海」。这个「海」的意思在经题里头,《四十华严》经题里面就看到了,品题里「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就是方便海,我们要懂得。如果你能够修普贤行愿,你入华严境界、入诸佛境界,不难!普贤行愿真的难修,为什么难?你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没有法子修。
  到经的末后,总结成为十个纲领,叫做「十大愿王」。普贤行就是普贤的方便海,这个十门都是海。第一个,大家知道,「礼敬诸佛」,我们能做到吗?它不是门,它是海。诸佛是指谁?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未来诸佛就是现在所有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有佛性,将来一定作佛。有情众生,蚊虫蚂蚁有佛性,蚊虫蚂蚁是未来佛,我们对它有没有礼敬?不必像见到佛像要恭恭敬敬顶礼三拜,如果你见到蚊虫蚂蚁也顶礼三拜,人家说你这个人神经有问题了。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对诸佛菩萨那种恭敬心,跟对蚊虫蚂蚁无二无别,形式上不一样,那个恭敬心是相同的,我们能做到吗?这是方便海!不但是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难!大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没有两样。所以「入法界品」里面讲的,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举几个例子。我们家里所有一切用具,这个物品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这条毛巾,这是一法,这是物,这个法它有法性,我们对它有没有像对待诸佛如来那样的礼敬?没有!你才晓得普贤十愿不容易修。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这个法门,他们修方便海,所以他们能够圆成佛道。因圆果满,因果是一不是二。但是没有入这个境界,因是因,果是果,因果是二不是一。
  我们讲「因果不空」,因果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我们只能讲到这里;普贤境界里面因果是一不是二,连转变、相续、循环都了不可得,这都堕於分别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因果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生佛是一不是二,万法归一,一即万法;《华严经》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这才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当年《大方广佛华严经》翻译完成,送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