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1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善业能够真正修好,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没有十善,不行。跟诸位说,没有十善,你就决定没有三皈;三皈,我们受的是形式,不是实质的。实质的三皈,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哪里能做得到?上品十善跟三皈才能够相应。所以我们今天佛门之衰,衰在哪里?衰在三皈传戒。戒是受了,做不到,做不到怎样?天天破戒,天天犯戒,不如不受。不受你只有一种罪,受了之后两种罪,一个破戒罪、犯戒罪,罪加一等。这个罪比一般的罪要重,重在哪里?把佛法的形象破坏,让世间人误会佛教就是这个样子的,对佛教生起轻慢心,这个罪重!这就统统这个帐都算在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果报阿鼻地狱。所以谚语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其来有自,不是无缘无故说的,说这个话有原因的。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说,「开种种权门,安众生於一极之乐。权为入大之本故,皆佛智因。权实不迷,斯为遍照」,清凉的注解注得好。真正智慧的作用,通权达变,方法太多太多了,它的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这里讲「开种种权门」,权巧方便之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众生说种种法门都是权巧方便,真实门只有一个,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门是真实的。怎么知道它是真实门?《华严经》给我们显示出来了,无量无边法门到最后,总归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晓得这一法是真实门。
世尊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那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讲了很多遍,跟其他经不一样。其他经佛只说一遍,没有重复说第二遍的,唯独《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说。所以在中国《大藏经》目录里面,我们看到这个经在中国有十二次的翻译;从后汉到南宋,八百年当中有十二次的翻译,也就是说有十二个不同的译本。古代印刷术不发达,印刷术是南宋才发明,从前的本子都是抄写的,都是写本,保存相当不容易,所以这十二种本子有七种失传,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五种,《大藏经》里头收著有,但是这七种失传的有目录。世尊每一次讲内容大同小异,确实有小的不相同的地方。我们也能够知道,世尊介绍这个法门,决定是听众不相同、处所不相同,我们知道佛是应机说法,所以这个本子传下来内容就不一样,不是一个原本。譬如《金刚经》,《金刚经》有六种译本,在《大藏经》里头,但是你仔细去看大同小异,可以肯定它的原本是一个本子。一个本子,六个人翻译当然是六个样子,不会六个人翻译每一字相同、每一句相同,这是做不到的。
佛教我们「依义不依语」,这个教训很重要。佛知道将来经本在全世界流通,有各种不同文字来翻译,这个没有关系,只要意思对;言语多说少说都无所谓,意思正确。在中国翻经,罗什大师完全用义译,玄奘大师他完全用直译,这两种方式就不相同。直译保存著经文原本的形式,义译完全不照经文的次第,只翻它的大意。翻大意,离开它的经本原来的形式,非常适合於众生的根机,很契机;照著原来这种文法来译,就比较不容易契机。所以我们今天看玄奘大师的译本看得很吃力,看罗什的译本就看得很轻松,我们要懂这些道理。
《无量寿经》这样重要,同时去读五种本子不容易,所以古人才发心会集,会集是从这么来的。会集是什么?集原译本之大成,把原译本里面重复的地方省略,不同的地方统统集合。这样你看一个本子,五种本子的内容你全部都看到了,这是对后人修学净土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世间也有不少执著的人,反对、不同意会集,这个历代大有人在。夏莲居老居士在序文里面就说得很明白,「你不同意不要紧,我并不是叫你来学我的会集本,我是希望这个会集本能够提醒你去读五种原译本」,这个话说得我们心服口服。换句话说,这个会集本是个什么东西?是原译本的一个介绍。没有这个本子,你不知道《无量寿经》还有五种本子,你不知道。这样一来的时候,让你知道这个经有这么多本子,你去搜集找这些本子来读。换句话说,这个会集本就是《无量寿经》五种译本的导读。夏老有智慧,不是普通人。所以我就把这五种原译本,还有王龙舒的会集本,彭际清的节校本,魏默深的会集本,跟夏莲居的会集本,九种本子印在一起,装订成一本合订本,我题的是《净土五经读本》,这就非常圆满。所以把它看作一种导读。
我们五种原译本统统读过之后,於是我就受持这一个导读的本子,因为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的意思全都在其中,这给我们自己平常读诵修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就是种种权门。目的没有别的,「安众生於一极之乐」,实实在在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后面这一句话重要,「权为入大之本」,这个大是大乘,这个大乘是指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里的佛菩萨;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称为权乘,不是大乘。可是权为入大之本,这个大是一真法界法身菩萨。「权实不迷」,知道权实是一不是二,智慧才开了。权实是二,不是一,没有入门。入门,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寺庙里,门口上面有一个匾「入不二门」,什么时候你不二了才入门,二入不进去。由此可知,世尊留下来的《无量寿经》,在《大藏经》里面,这五种译本,五就是一,一就是五,你才入得了门。现在加上节校本、会集本九个本子,一就是九,九就是一,你才入得了门。一是实,九是权,权实不二,这才入门。
学佛最重要的开智慧,要开智慧,我们常说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说得更明显一点,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我们智慧才能开,才有入门的机会,取得了入门的条件。只要有这些东西在,把门给堵塞、挡住了,想入也入不进去,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遍照阿修罗王菩萨,他的法门我们应当要认真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安立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虚空法界全都包括在其中。要发这样的大心,这才能遍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六二卷) 2000/9/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62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阿修罗王长行,第七句:
【坚固行妙庄严阿修罗王,得普集不可坏善根净诸染著解脱门。】
坚固行妙庄严菩萨,他修的法门对我们现前来讲非常重要。名号里面有『坚固行』,我们如何去学习。他学的法门是『普集不可坏善根净诸染著』,什么叫做「不可坏善根」?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万善顺理,普不可坏」,这是说出来了。理是法性理体,所有一切的善心、善行都要与性德相应,这样就坚固,就是不坏的善根,在这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今天我们一般大众起心动念、一切行为,违背理,随顺事。如果是随顺觉悟的人,诸佛菩萨的行事,这个没有问题;随顺六道凡夫的行事,这里面就有善有恶。我们怎样辨别善恶?善恶的标准又在哪里?我们要想来生不堕三途,来生不再搞六道轮回,这些事情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有希望。这些事情不清楚、不明了,在佛法里面就是愚痴、就是邪见。自己堕在邪见里面,决定不承认自己是邪见,如果承认自己是邪见,已经转过来了,总认为自己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
我们在讲经里头也提到过不少次,邪正的根本是妄想分别执著。诸位想想,我们有什么能力断妄想分别执著?执著里头最严重的执著是我执,见思烦恼里面头一条身见;边见,这个麻烦大了;戒取见、见取见这两种,我们一般人称为「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戒取见是在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在果上的成见,这个事情很麻烦。接受过圣贤人的教诲,在凡夫地没有觉悟之前;换句话说,不懂得什么叫性德,在这个阶段随顺圣贤人的教诲,就是正知正见,他们所说的、他们所做的,顺理。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断恶,远离十恶,这是讲到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一直到不贪、不瞋、不痴,这属於消极,是消极的善,远离十恶。所以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消极的十善之后,依十善业,修六度、修四无量心、修四摄法、修三十七道品,积极的善,那就不是消极的。
此地「万善」,万善的根是十善;以十善的心,修六度万行,这就是万善。修善重要的要顺理,「理」这个字就难了,就不好懂。虽然难,虽然不好懂,它有个总原则,有个总的大前提。那是什么?是慈悲,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永远都不会变的。无条件的爱心,帮助众生脱离苦难。脱离苦难也要著重一个理,我们如果执著在事上,往往迷失了理,是好心做了坏事。这个坏事虽然不是罪,但是是过,比罪轻一等。
怎样能够避免过失?不能不亲近善知识。现在到哪里去找善知识?真正善知识都是非常谦虚,都是自卑而尊人,我们肉眼凡夫怎么会认得?古人教导我们,现在善知识我们不认识,实在讲善知识并不多,很难遇到。诸佛菩萨,过去的这些祖师大德,那是我们的真善知识,我们可以亲近。亲近,他人不在了;人虽然不在,他的著述留在人间,我们多多的去读、去研究、去理解,把你所理解的统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亲近善知识了,做古大德、做佛菩萨私淑弟子。真正肯学,这是真实弟子,佛经里面讲「第一弟子」,这不是假的。
在世法里面,从前孟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孟子学孔子,孔子已经不在世,读孔子的书,学孔子的为人,读书有不明了的地方,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他学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称孟子为「亚圣」。学得很像,这都是找前人作老师。在佛门里面也有典型的例子,蕅益大师私淑莲池。那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他就专门读莲池大师的书,依莲池大师教诲去修行。给诸位同修说,也都是一门深入,他并没有学杂,他没有学多,跟一个老师学。孟子专学孔子,蕅益专学莲池,都学成功,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行,决定没有好的成绩。真正要好的成绩,杰出的成就,必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才能成功。
诸位今天如果真正发心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注解不多,尤其是会集本,注解只有一种,黄念祖老居士做的,我们有一个讲记,这两种东西可以做为基本的参考资料,一门深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到纯熟的时候,再去参考其他不同的译本、会集本,会帮助你开悟。必须在一个本子里头扎根,然后再求贯通,其余八个本子你能够贯通。贯通之后,你再看五经一论,你再看《观经》、《弥陀经》、《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对於这一个宗派你就通达了。这个通达不难,扎根难。
所以根本的教学比什么都重要,然后你的思想、见解、言行,不但皆善,而且都能够顺理。顺理就不可坏,不但你的因行不可坏,你的果德也不可坏。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你所获得的福慧没有能够沮坏的。为什么不可坏?顺理,称性。凡是称性、顺理,决定不可坏,道理在此地。「斯解脱处,何染不亡」,从这个地方证得解脱。「何染」就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我们今天讲妄想、分别、执著。「亡」是灭了,这一些烦恼永远断掉了。实在说是转烦恼成菩提,无量无边的烦恼都转变成智慧,转变成四种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都转了。「功归正觉」,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这个功劳,这正是无比殊胜的功劳,因为你超凡入圣,转迷为悟,超凡入圣。这个功劳归谁?归正觉。
我们现在怎么办?我们现在有觉,但是不正。为什么不正?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觉就不正。佛跟儒的教学,真正是所谓「一鼻孔出气」,儒家讲「正心」,佛法讲「正觉」。正觉的根源是什么?真诚。儒家的正心在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就是万事顺利。我们今天的大病就是没有诚意;换句话说,总不免自欺欺人,这就是没有诚意的现象。自己也知道,但是改不过来。为什么改不过来?古人说得很好,你没有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你那个意怎么会诚?你的意,染污意,无量劫来被污染了。诸佛菩萨他们是清净意,也就是我们常讲,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