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3年,宦官赵忠的父亲去世,安葬时葬礼隆重超出常规,刚正严明的朱穆令手下挖掘坟墓,亲自检查,发现有玉匣、木偶等违规葬品。朱穆下令逮捕赵忠家属,赵忠反而向桓帝告状,诬陷朱穆。太学生刘陶等人愤愤不平,联名上书请愿,桓帝迫于舆论压力赦免了朱穆。162年,宦官徐璜等向平定羌人叛乱有功的皇甫规敲诈勒索,遭到拒绝。徐璜等反诬告皇甫规私吞军饷。皇甫规被桓帝罚服苦役,太学生张风等人和一些官员联合起来共同上书,使皇甫规获得赦免。这两次以太学生主体的反对宦官的斗争取得了胜利,他们的活动对当权的宦官形成巨大的压力。
反宦官斗争的领袖人物是李膺、陈蕃。李膺的名望最高,士人能和他结交就被誉为“登龙门”。李膺在任时,贪桩枉法的羊元群罢官归家,把官衙厕内精巧的装饰物都带了回来,李膺上书请求惩治他。羊元群买通宦官诬陷李膺,后有人求情才免了罪。桓帝末期,巫师张成与宦官关系密切,得知朝廷将颁布大赦令,便故意唆使儿子杀人,让更多的人相信他的神仙方术。当时李膺便逮捕了张成的儿子,但适逢大赦。李膺特别气愤,不顾赦令杀了张成的儿子。这样一来使心存报复的宦官找了极大的借口。宦官侯览等唆使张成的弟子诬告李膺串通太学生非议朝廷,扰乱社会秩序。在宦官的怂恿下,桓帝下令全国逮捕党人。李膺、王畅等二百多人被投入监狱。李膺有智有谋,受审时故意牵扯大批宦官子弟,宦官们害怕被牵连不敢深究。太尉陈蕃据理力争,结果被免官。外戚窦武是桓帝窦皇后的父亲,为人正派,不满宦官专权,进谏请求释放党人。迫于巨大压力,167年朝廷赦免党人,但他们只能各归故里,禁锢终身,不准入朝为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事件。桓帝袒护宦官集团,使社会更加黑暗,而正直的党人们却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称赞。党人范滂出狱回家,家乡人迎接他的车多达数千辆。
桓帝死后,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辅政。他们起用李膺等被禁锢的党人,企图一举消灭宦官势力。宦官曹节等发动宫廷政变,劫持窦太后、挟制灵帝,窦武兵败自杀,陈蕃也被捕死于狱中。公卿百官中受陈、窦举荐的全部免官禁锢。169年,张俭揭发宦官的爪牙为非作歹,反被宦官倒打一耙,并乘机把上次禁锢过的党人牵连进去,李膺等一百多人被捕死于狱中。又过几年,曹鸾上书为党人诉冤,灵帝反而重申党禁,命令抓捕一切与党人有关的人,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和亲属,皆免官禁锢,这是第二次党锢事件。直到黄巾起义爆发,灵帝被迫赦免了党人,党锢才结束。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日益扩张;宦官专权,吏治腐败,统治集团日趋腐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天灾人祸不断,流民颠沛流离。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奋起反抗,终于酿成了东汉中平元年(18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以头戴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大起义”。
东汉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的争权夺利,使朝政混乱,吏制腐败。水旱、虫蝗、风雹、地震、牛疫等自然灾害频繁。灵帝时河内、河南地区大饥荒,出现了河内的老婆吃丈夫,河南的丈夫吃老婆的事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安帝时,毕豪率众起义揭开了反对东汉统治的序幕。
顺帝以后,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流民中广泛传播开来。巨鹿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治病为传道的手段,宣传教义,得到民众的信任,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吸收信徒10万。张角懂些医道,但他采用巫术方式治病,让病人跪拜在中黄太一神前忏悔过错,然后让徒弟们给病人念念咒语,洒点符水,就这些也能激起苦海中人们的希望。张角的活动引起了东汉统治集团的注意,统治者试图以赦令和封赏破坏农民起义,但张角的起义力量日益壮大。张角把聚集在他旗帜下的几十万农民,按地域分为36方,大方1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渠帅”领导,由他统一指挥,并在道徒中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而且约定在甲子年(184)三月五日起义。太平道徒又在民间广为散布“黄天泰平”的口号,并在各地府门上用白土写上“甲子”字样。为了周密地组织起义,张角亲自潜入京都洛阳考察,并让得力的弟子马元义把荆州、扬州的几万信徒调到邺城集中,作为起义军的主力,以及传达共同起义的约定。但是,起义计划被判徒告密泄露,东汉王朝在洛阳逮捕并车裂了马元义,又诛杀了洛阳信道的宫廷禁卫和百姓千余人,又发令追捕张角等人。张角知计划外泄,当机立断,立即下达提前起义的命令。甲子二月,7州28郡36万人同时举行起义。由于起义军人数众多,被统治者称为“蚁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准备比较严密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起义那天,在巨鹿飘起了三树大旗,三树分别写着“天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大旗下立着成千上万的拿武器的起义者。起义军的一支集中在黄河,另一支在南阳等地,从北南两面威胁洛阳。黄巾军攻占城邑,焚烧官府,赶走官吏,没收地主家的财物救济贫民,同时,五斗米道等也起来反抗。东汉政府被形势所迫,解除党锢,以增强统治阶级内部的凝聚力,同时调集重兵,进行镇压。黄巾起义军由于缺乏政治军事斗争的经验,不能统筹全局、集中力量控制全线起义。各地孤军作战,缺乏相互联系和配合,以致被东汉王朝各个击破。皇甫嵩率领的东汉王军主力疯狂镇压对京都威胁最大的波才率领的义军。义军作战勇敢,包围了皇甫嵩的汉军,然而波才缺乏军事经验,依草结营,皇甫嵩趁机烧营,义军损失惨重,后又被皇甫嵩与曹操的援军追击,陷于失败。张角领导的黄巾主力击败了卢植、董卓的进攻,张角却病逝了,由张梁统率义军应战皇甫嵩。皇甫嵩用计麻痹黄巾军,在深夜突然袭击,张梁阵亡,3万多人战死,5万多人撤退时被逼投河自杀。东汉王朝对起义者进行血腥的报复,对张角剖棺戮尸,大量屠杀义军。
黄巾大起义虽仅9个月便失败了,但起义的余波却持续了20多年。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外戚宦官的黑暗统治也因此结束了。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三国鼎立
黄巾起义后,各地割据势力迅速发展,东汉名存实亡。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外戚何进辅政,他联络袁绍消灭宦官专权。当宦官杀死何进,袁绍又杀尽宦官后,董卓率兵进入京都控制了朝政,并废少帝立献帝,自称相国。190年,袁绍率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正式开始。军阀割据中势力强大的有黄河以北的袁绍、黄河以南的曹操、长江中下游的孙策等。曹操出身于宦官家族,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不断地拉拢地方豪强。他又把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下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优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200年,袁绍率领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双方在黄河边的官渡大战起来。曹操军队只有2万多人,双方相持了半年。曹操得知袁绍的屯粮地点后,派精兵夜袭袁绍的后方,将袁绍在乌巢积存的粮食全部烧毁。袁军上下人心惶惶,曹操趁机发动全面攻击,袁绍大败,带着八百骑兵仓惶北逃。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以后几年,曹操又北征乌桓,逐步统一了北方。
在曹操与袁绍进行兼并战争时,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巩固江东势力。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屯兵新野,他兵力薄弱,地盘不稳固,然而有谋士诸葛亮和猛将关羽、张飞、赵云等辅助。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那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已死,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投靠刘表的刘备不得不率领部下退守夏口。曹操顺江东而下追击刘备,直逼夏口,并威胁孙权。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在曹操强大兵力的威胁下,孙权采纳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定联刘抗曹。周瑜率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会战。孙刘联军不到5万,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曹军远道而来,行军疲惫,兼之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又不习惯水战,特别是曹操骄傲轻敌,轻信周瑜部下黄盖的诈降。黄盖带领10艘大船,船上装着浇上油的枯柴干草,外边盖上帷幕,插上约定投降的牙形青龙旗,又在大船的后边拴上灵活的小船,向曹操投降。在离曹操军营二里的地方,黄盖命令大船上的士兵放火,冲向曹军水寨,然后跃上小船退走。这时正刮着东南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曹操的战船被烧,猛烈的大火吞没了曹军的水寨并且延烧到江岸上的曹军大营。孙刘联军集中精锐水军乘势猛攻,曹军全线崩溃。赤壁之战,终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和曹操的失败告终,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回中原,南北相持的局面形成。曹操北归以后,向关中、陇西发展势力,把统一的范围扩及整个北方。刘备占据荆州的部分地区,并以它为根据地向西进兵取得益州。孙权继续巩固在江东的统治,并向岭南地区扩张。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在北方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在四川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又在江东建立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三国鼎立期间,战争仍然不断,但三国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各自图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大大加强,这为以后的统一开辟了道路。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三分归晋
魏国后期,政权落到了世家豪族权臣司马懿手里。他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魏国出现曹氏和司马氏两大集团的争斗,司马氏父子最后夺得政权。265年,晋王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三国纷争的局面结束,全国统一。
曹操当政时,为争取世家豪族的支持,曾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曹操起用河内名门士族的司马懿,但未加以重用。到曹丕即位时,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曹丕死后,他与大将军曹真两人受命辅佐明帝。司马懿统帅劲师北伐西征,在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并培植起自己的势力。曹氏的势力以曹真的儿子曹爽为代表,中央政权形成曹氏和司马氏两派政治势力,两派的党羽遍布朝野。明帝死后,司马懿和曹爽辅佐8岁的曹芳。曹爽将司马懿调任为皇帝的太傅,虽位高但无实权,就此谋夺司马氏的军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让出高官厚位并称病在家,暗中却让儿子司马师夺取统领京师禁卫军的重要兵权。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听情况。司马懿将计就计,披头散发,卧床不起,并胡言乱语,曹爽中计。第二年,曹爽陪同皇帝出洛阳城到高平陵祭祖,司马懿乘机调集重兵控制洛阳,并发布诏书,逼迫曹爽交出兵权,并处死曹爽及其家族党羽,独揽朝政,这就是高平陵事变。后来司马氏父子又陆续镇压其他的军事叛乱,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国势日衰。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宠信宦官黄皓,政治腐败。263年,司马昭伐蜀,攻蜀大军分别由邓艾、钟会率领。蜀将姜维在剑阁进行抵御,邓艾率军避开了重兵把守的剑阁而从离剑阁几百里的阴平进军到剑阁后方。阴平周围都是荒无人烟的偏僻小道,山势险峻,处处悬崖峭壁。邓艾身先士卒,用毡毯把自己包裹起来从山上滚下去,士兵们跟着前进,并凿山通路,向成都进攻。后主刘禅吓得六神无主,赶快用绳子把自己缚起来向邓艾投降。钟会率领的伐蜀大军被姜维挡住,相持不下,刘禅命姜维投降。蜀国灭亡。钟会野心勃勃想独占灭蜀之功,于是诬告邓艾谋反。钟会逮捕邓艾后和姜维共同反抗司马昭,被魏军杀死,邓艾也被冤杀,魏军损失惨重。
司马昭因灭蜀有功被封为晋王,不久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父位,掌握了魏国大权。魏帝曹奂被迫宣布甘愿效法古代圣贤让位给司马炎。司马炎再三推让后代魏为晋。司马炎称帝14年后,才在群臣的催促下发兵灭吴。吴主孙皓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专横残暴,唯我独尊,朝政黑暗,人心涣散。279年,晋武帝兵分六路大举攻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