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传-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蚴牵豪稹白鹜酢钡拇笃欤鑫ど硐湃说幕⑵ぃ鹕逶驹居缘男煳录捌渫拧F饺眨钪煳伦畎┌着郏谑潜阃镀渌茫糠晷煳碌剑绽家咨弦涣彀着邸S幸荒辏ハ蛐煳孪着圩J伲捎鱿喔囊桓瞿涣旁诔 4斯朴诎②姆钣罨峥捶缡苟妫戳⒓唇杼夥⒒樱镆逅氐叵蛐煳孪酌模骸鞍着鄄蝗缁婆酆谩!泵舾械男熘痉从ρ杆伲砩嫌枰曰夭担骸肮跄苋绱诵趴谙费裕控┫嘀矣谘钍咸煜拢坝锌诮员L裙费远锎谕猓癫话芑盗素┫嗟纳 毙煳露孕熘菊夥郧貌嗷鞯幕坝镉锌谀驯纾缓梦バ母胶停骸拔岫灾欣怼H甑币晕洹!薄
鉴于历代宿将武夫持械逼宫,徐知诰奏请吴王下诏,明令禁止将帅身带兵器入朝觐见,特别想从限制权倾朝野的丞相徐温做起。在他上奏之后不久,吴王杨渭病倒在床。徐温闻讯请求前去探视,徐知诰又抢先面奏吴王:“微臣养父徐温,向来以忠见称,恭奉大王,矢志不渝。但是,为了确保杨氏天下长治久安,尚须防患未然。臣请大王即刻颁诏,节镇入觐悉去兵仗,且以丞相为始。”杨渭对此正中下怀,当即传令有司拟旨。这样,在徐知诰的精心策划下,徐温便乖乖地做了武将入朝徒手觐见的头羊。
后来,杨渭病危,宣召徐温进宫共商后事。谋士严可求乘机鼓动徐温废嗣自立,徐温私下试探徐知诰,徐知诰义正词严地回答:“可求之言,事关重大,前有张颢之鉴,丞相当三思而后行。”徐知诰强调的“张颢之鉴”,是指十二年前张颢杀掉吴王杨渥又被徐温复杀的往事。做为当事人的徐温,对那次事件记忆犹新,他也深知徐知诰旧事重提的用心。想到张颢身首异处的可怕下场,徐温内心不寒而栗,当即表白:“吾焉能做此不仁不义之事!倘吾有自立之意,何须今日?当初张颢谋叛,嗣王幼弱,吾手握兵权,如行见利忘义之事岂不易如反掌。然而吾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背叛太祖行密临终时的嘱托?”于是,养父养子各怀心事,再次妥协,共同拥戴杨渭幼弟杨溥继承王位,徐知诰又一次延缓了徐温篡吴的步伐。
徐知诰在同徐温的明争暗斗中旗开得胜以后,又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制服对手如林的元勋硕望。恰在这时,发生了马军都指挥使柴再用无视朝纲,戎服拜觐吴王的事件。徐知诰便由此入手,大加整治。柴再用原为杨行密手下重臣,资历和战功与徐温不相上下。十五年前,他挂帅出征,平定李遇叛乱时,徐知诰还是他的副手。在柴再用的眼里,不单是徐知诰,就连吴王杨溥也是孩童之辈,因此他常常居功自傲,倚老卖老。这次违章入朝,遭到御史弹劾之后,他仍恃功不服,大肆吵闹。徐知诰觉得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元老不宜直接加罚,便退而谋划采取自责予以羞警之策。徐知诰故意在便殿违反一项无关紧要的朝规,随后就严以自劾,奏请吴王治罪。杨溥优诏不究,他又自罚不贷,拒领一月薪俸。此事一经传出,柴再用和朝中大臣无不肃然起敬,赞羡钦佩。紕紞矠为使那些身居要职的老臣朱瑾、李德诚、周本、刘威等更加折服,徐知诰甚至不惜吞服催老药物改变形象,让自己的鬓发、髭须在一夜之间变白,以便皓首老成,号令朝中文武百官。
在改朝换代的动荡岁月里成长起来的徐知诰,深知群雄角逐,获鹿得胜者固然取决于实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民心。汉高祖刘邦得国如此,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父子得国也是如此。因而在辅佐吴王期间,他继续推行在节度金陵时的成功之策,千方百计取信兵民。
第一章 三千里地山河(11)
面对往日战乱留下的累累创伤,望着金陵城内水火造成的比比灾患,徐知诰心情沉重,反躬自问:“兵民困苦,吾安可独乐!”于是,他传令有司遣散宫内歌伎,焚毁乐器。为了助民度荒,扩大衣食来源,徐知诰又下令开放山林川泽,供民渔猎樵采。他还派出大批官员巡视民间,访贫问苦,赈灾救荒,并用库金为沦为奴婢的良家子女赎身。紕紡矠
与此相辅而行,徐知诰极力倡导轻徭薄赋,振兴农桑。他在公元918年辅佐吴政初期,就以“吴王之命”诏示各地州县:一律免收民户在吴仍天十三年(公元916年)以前,即在徐知训执政期间,累年拖欠的赋税;同时,缓收下余两年赋税,数额待大有之年另定。紕紣矠三年之后,他又下令清查户籍,复核田亩,改革税法。根据重新核实的民户占田数量,按照土地的肥瘠高下论质收税:上田每顷二贯一百文,中田每顷一贯八百文,下田每顷一贯五百文。他还积极改革吴国以前重钱轻物,只收现金、不收谷帛的税收旧制,实行以物折价抵钱的税收新制,并让利于民,提高实物价格:绢由每匹五百文提到一贯七百文,绸由每匹六百文提到二贯四百文,绵由每两十五文提到四十文。对于计口收钱的人丁税,则索性蠲免不征。
徐知诰万没想到,这些利民措施,竟遭到了守旧朝臣的非议和反对。他们振振有词地责问:照此办理,州县每年损失官钱岂不高达亿万!长此以往,焉能不民富国贫?对于这种发难,宋齐丘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在给吴王的奏疏中据理申辩:世上安有民富国贫之理?民耕耘得谷,蚕织为帛,耕夫红女,历来都靠农桑所得纳税。假如税收强行收缴现金,折以金银无异于教民兴贩求钱,实则倡导舍本逐末,有碍富国。又致书徐知诰,督促农民缴税一律以现钱与金银,以此来求国家富庶,犹如“拥(笤帚)救火,挠(搅动)水求清”,永远也不能使火灭水清。徐知诰代吴王阅罢奏疏,高度评价宋齐丘的主张:“此劝农之上策也!”接着便大刀阔斧排除阻力,在积极发展农桑的基础上推行新的税制。不出十年,就使江淮地区出现了“野无闲田,桑无隙地”的耕织繁荣景象。紕紤矠
徐知诰向来严于治军,但他更善于治军。辅政之初,他针对禁中军校目无法纪,桀骜不驯,擅自成群结伙出没近畿山野,或纵禽游猎,呼啸林莽;或聚饮取乐,醉闯民居。徐知诰对此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决计用釜底抽薪之法,根治这股扰民乱军的歪风。为此,他严令各地州县,即刻废止献纳用以出猎的鹰,违者严惩不贷。此令一出,果然奏效。不足一月,便杜绝了禁中军校田猎骚扰乡民的现象。
徐知诰整饬军纪从不手软,但却爱兵如子,一向注意与士卒同甘共苦。盛夏巡视军营,他总是身着戎装,头戴盔甲,从不使人张盖遮阳,操扇驱暑。他对身边侍从婉言相劝:“众官兵头顶骄阳,汗流浃背,操练阵法,吾用此物何以心安?”对于捐躯沙场的将士眷属,他派属下四出察访优恤,每户发放三年俸禄。遇有特殊困难的贫苦人家,特别是无力完婚或安葬者,另以财物接济。紕紦矠
徐知诰上述深得民心军心的举措,犹如电闪雷鸣,不胫而走。中原许多有志经邦营国之士,如在江左早负盛名,才气逸发的韩熙载,长于“书檄、诗赋、碑颂”的史虚白,通晓古今、“辩论风生”的孙晟,“重厚方雅,多识故事”的常梦锡,为南唐草创“一代纪纲”、“礼仪上下”的江文蔚,以及骁勇善骑射,被誉为北方“虎臣”、“名将”的李金全、卢文进等,均不远千里慕义南来,投身徐知诰麾下,心甘情愿为他奔走效劳。
为了招贤纳士,谋求治国安民之策,知诰进而又在北部边境设司派员,物色接待南下衣冠,并先后在府署专设“延宾亭”、“礼贤院”,备置经史百家、琴棋书画和文房四宝,供名士贤达会友辅仁,察古鉴今,以便他集思广益,裨补时政。
徐知诰于公务之暇,还亲自宴请宾客,借机咨访缺失,切磋大计,不论尊卑长幼,语有可采,随即纳用。他待人推心置腹,礼贤下士,用人来者不拒,发挥所长。他这种爱才惜才,留人留心的襟怀和风度,深深地感动了四方有识之士。才华横溢的韩熙载,通过他在中原的怀才不遇和南下江淮后受到的器重,以及奉使中原的对比和感受,用深情的诗道出了肺腑之言: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
再去江北游,举目无相识。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
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由于徐知诰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没出几年就在身边聚集了大批肝胆相照的治国能手。宋齐丘即是典型一例。此公虽然博学多识,长于智谋,但却是一介穷困潦倒、狂狷不羁的书生。与人共事,常常恃才傲物,有时因为一语不合,便拂袖而去。他来到徐知诰门下,仍不改旧习,曾多次怒发冲冠,提笥出走。每逢此时,徐知诰都宽大为怀,容忍礼让,遂使宋齐丘感激涕零,发誓与徐知诰同舟共济,时人因此将他比作南朝刘宋忠心辅佐高相刘裕的刘穆之。他呕心沥血为徐知诰谋划军国大计,徐知诰怕泄露机密,便经常约他乘更深夜静的时候,到后园四面环水的孤亭密谈,入座后将通往池岸的吊桥收起,以保安全。有时,二人还整日围炉笔谈,用铁箸在灰烬上写字,随时抹掉所谈内容,以防事泄。
第一章 三千里地山河(12)
在徐知诰的感召下,一些与他休戚与共的心腹,即使年迈体衰,也不忍致仕还乡。王令谋“老病无齿”,执意不肯退出官场,家人劝他挂冠养老,他说:“齐王(即知诰)大事未毕,吾何敢自安?”他多年朝思暮想的“大事”,就是如何协助徐知诰化家为国,造就帝业。在这方面,他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特别是吴乾贞元年(公元927年)徐温死后,知诰自恃羽毛丰满,吴王杨溥和徐温诸子软弱可欺,便撕掉温情脉脉的忠孝面纱,加快了政治上的篡代步伐。已逾“不惑”之年的徐知诰,在一天早晨,面对铜镜,用手抚摩着双颊的白髭,异常感慨地自言自语:“真乃时不我待,此物无情,功业成而吾老矣!”言者有意,听者更有心。此言一经传出,他身边的谋士便心领神会,不约而同地为及早实现他的“功业”四出奔走呼号。
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而在人们笃信天命和天意的封建时代,寓意莫测的民谣、谶语,是最能蛊惑人心的。因此,徐知诰的心腹们就充分利用这条最容易深入民心的渠道,对流传在江南水乡的民谣《东海鲤鱼飞上天》大肆穿凿附会,为徐知诰登临皇帝宝座鸣锣开道。他们不遗余力,在通衢闹市和乡野草庐绘声绘色地传播“天意”:东海,徐州之谓也;鲤鱼,李氏之喻也;飞上天,坐天下之举也。东海鲤鱼飞上天,盖徐州李氏坐天下之意也。同时,又广泛流传开另一首隐喻李氏兴、杨氏衰的民谣:
江北杨花作雪飞,江南李树玉团枝;
李花结子可怜在,不似杨花无了期。
与这两首民谣遥相呼应,在扬州街头又出现了佯狂道人悬鲤行吟,在金陵城里发生了古刹老僧夜半撞钟两桩奇闻。
在江北扬州,有一个头戴黄冠、束发蓄髯的佯狂道人,手执一把钓竿,竿顶高悬一尾硕大的木刻鲤鱼,连续多日走街串巷,反复吟唱濠梁新鲤将要取代盟津旧鲤,新鲤尚未被人所识的短歌,意在四处寻找世间众多的“识鱼人”。其歌词云:
盟津鲤鱼肉为角,濠梁鲤鱼金刻鳞。
盟津鲤鱼死欲尽,濠梁鲤鱼始惊人。
横排三十六条鳞,个个圆如紫磨真。
为甚竿头挑着走?世间难寻识鱼人。
在江南金陵,一天午夜,更深人静,万籁俱寂。突然,古城上空晌起一阵急促的钟声,惊醒了满城酣睡的兵民。人们惶恐不安地走出家门,纷纷涌向街心探听此中根由,全城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徐知诰闻讯大发雷霆,责令有司速将撞钟人缉拿归案,并要亲自审讯。
待有司将肇事者押解到府,徐知诰方知撞钟人原是寺庙的一个老僧。问其因,答云:“《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贫僧夜半撞钟,乃因偶得好诗一首,内心激动难抑,故而借钟声抒怀也!”
徐知诰又问:“何等好诗?使尔如此惊喜若狂!”
对曰:“《咏月》。”老僧当即诵道:
徐徐东海出,渐渐入天衢。
此夕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随后,老僧又将这首五言绝句诠释了一番,徐知诰听罢,不禁心喜。原来此诗的含义竟与童谣《东海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