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李煜传 >

第35节

李煜传-第35节

小说: 李煜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煜假手秦弱兰得到陶谷这首小令,当即传旨教坊排练,并要秦弱兰演唱,准备为陶谷饯行时让他当众出丑。 
  排演就绪之后,李煜便设宴为陶谷饯行。酒宴伊始,陶谷还是派头十足,盛气凌人,与宴会应有的宾主互敬气氛极不协调。尽管李煜极尽地主之谊,命内侍用夜光杯向陶谷敬酒,可是陶谷却不苟言笑,拒不赏光。 
  李煜见状心想:看来,他敬酒不吃只好吃罚酒了。于是命内侍传令歌伎“劝酒”。事先在堂下等侯的歌伎,听到传唤后当即升堂。陶谷定睛一看,这花枝招展的歌伎竟是秦弱兰!至此,他方知上当,神色不禁紧张起来。 
  而秦弱兰却轻松自如,手执檀板,在教坊琴师的伴奏下,字正腔圆地唱起了《风光好》。陶谷闻声,如坐针毡,汗流满面,手足无措。李煜和韩熙载在一旁看着陶谷这副狼狈相,颇感自鸣得意。秦弱兰唱完那首小令,便陪内侍向陶谷轮番敬酒,他们先是好言相劝,动之以情,接着便强人所难,举杯硬灌,最后,将陶谷灌得酩酊大醉。陶谷招架不住,中间曾几度告饶,李煜怎肯善罢甘休,直到陶谷醉后失态,软瘫在地,语无伦次,口吐秽言为止。 
  陶谷被送回客馆后,醉得不省人事,和衣大睡半天一夜,方才醒了过来。酒醒之后,陶谷想起昨日扫兴之事,气急败坏,可是又不便发作。他想来想去,觉得三十六计,还是走为上策。于是差人去韩府送信,声称翌日启程北归。韩熙载将信转呈李煜,李煜授意韩熙载:指派两名小吏,到十里长亭从简送行。这种冷落的仪式,与当初陶谷来时百官在此夹道欢迎的热烈场面相比,不啻是天壤之别!陶谷明知这是有意奚落和侮辱,也只好忍气吞声,听之任之。李煜则落井下石,抢先派亲信赶往汴梁,将陶谷在金陵的桃色丑闻和那首小令《风光好》广为张扬,弄得他在京城中声名狼藉,苦不堪言。純紛矠 
  如今,李煜连这种恶作剧式的较量都成了奢想。他对眼前的一切只有在背地里横眉冷对,日复一日,苦熬时光。这种国亡身虏的生活,使他不时想起翰林学士当年抄呈的一首暗伤亡国的词。那是后蜀进士出身的检校太尉鹿虔,为了凭吊前蜀王衍亡国而作的感事词。 
  鹿氏在这首词中,淋漓尽致地咏叹了宫苑荒寂,绮窗愁怨,人去楼空,歌吹声断的凄凉景象,并借助烟月不知,夜阑还照,野塘残荷,怆然啜泣等自然景物,抒发了他的哀悼感愤之情。由于南唐后来与前蜀有着相同的灭国遭遇,这首词在李煜的情感上经常引起共鸣,故而他不断轻吟鹿氏的呕心之作《临江仙》: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每当李煜吟起鹿虔的词,自然就联想到自己眼前的处境:往事堪哀,对景难排。秋风萧瑟,庭院空旷,门前冷落,无人问津,小楼珠帘终日不卷,青绿苔藓布满石阶。入夜,秋凉袭人,月华泻地。他伫立窗前,不禁又想起金陵的宫苑殿宇,此刻纵然安在,奈何早为他人所有,往日的一切繁华,都已成了过眼云烟。而悬在中天的那轮明月,对此却全然不知,依旧空照着李家祖孙三代的故居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真是“烟月不知人事改”,令我伤悲。李煜想到这里,似感借他人之酒杯,已不足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于是,他又填了一首自怨自责的感伤词,调寄《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李煜这类怀念家山故国,感叹身败心痛的词作,很快就流传到江南,在通都大邑的文人学士中间不胫而走。同时,也很快就被赵光义安插在各地的耳目所察觉,他们昼夜兼程,奏报京师。赵光义读过李煜的一些近作,心中的怨怒与忌恨愤然而生。 
  在赵光义看来,大宋朝对待李煜这个降王,可谓仁至义尽,古今少有了。在汴梁,李煜的府第规格仅次于当朝皇帝的宫殿,不要说一般的皇亲国戚,就连京兆府尹、秦王赵廷美的衙署也无法与之相比。可是李煜对此还不知足,整天唉叹什么“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对我明服暗不服,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为此,他决定派人前去李煜住地再探动静。究竟派谁合适,他一时还拿不准。   
  第六章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10)new   
  想来想去,最后把主意打在了李煜的旧臣、原南唐吏部尚书徐铉身上。此人随同李煜降宋后官居散骑常侍,是时正奉命在史馆撰写回忆南唐史事的《江南录》。 
  一天,赵光义召见徐铉,谈罢正事接着问道:“卿近日可曾见到李煜?” 
  徐铉回答:“未经圣上恩准,臣岂敢擅自同他会晤?” 
  赵光义说:“卿言差矣!朕以为,卿得闲还须常去探视。尔等如今均为本朝命官,亦属同僚,哪有互不走动之理?况且,尔与他又毕竟有过一段君臣情谊。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禽兽尚且如此,何况人乎?” 
  赵光义的这番话正中徐铉下怀,是他求之不得的事。当年,徐铉同李煜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李煜对徐铉无比器重,将他倚为股肱;徐铉为了回报知遇之恩,不惜身家性命,两次冒险出使汴梁舌战赵匡胤。降宋以后,他早就渴望拜会李煜,无奈朝廷有禁,不敢轻举妄动。现在既得赵光义准许,徐铉不禁心喜,当即谢恩:“臣遵旨!” 
  徐铉从宫里出来,回到宅第稍事休息,便更衣策马谒见李煜去了。 
  李煜的府邸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汴水岸边,是一幢屋宇连甍,花树掩映,颇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式建筑。黑漆描金的正门两侧,各有一尊口中衔珠的石狮雄踞。 
  徐铉望门下马,见有两个老卒守门,便上前说明来意:“请禀报陇西郡公,故人徐某求见。”老卒闻听“故人”求见,马上意识到来者是南唐旧臣,当即断然拒绝:“朝廷有令,江南故旧不准谒见。” 
  徐铉据理争辩:“吾此行乃奉皇上口谕而来。” 
  老卒听说徐铉系奉旨而来,自然不敢怠慢,迅即满脸堆笑入内通报。 
  过了片刻,老卒返回门外,毕恭毕敬地将徐铉迎进院内。这时,徐元已在庭院的葡萄架下摆放了两张对向的旧藤椅,中间的藤几上摆着两杯新煮的香茶。徐铉见状,深感不妥。他想:世间哪有君臣平起平坐之理?于是,他要求撤走一张。未等徐元动手,李煜已步履匆匆走到他的面前,徐元当即退下。 
  徐铉撩袍,欲行大礼,李煜赶紧上前制止,连说:“使不得,使不得!时至今日,再行大礼,岂不僭越?”随后便伤心地拉着徐铉的手流起泪来。 
  徐铉搀扶李煜来到一张椅子上坐定,然后又将另一张椅子朝后移动一下,自己才侧身坐下。两人长久凝视对方,彼此沉默不语,似乎这四束惊喜与忧愁交织的目光,足以代替别后不知该从何说起的千言万语,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最后,还是李煜打破这沉闷的局面,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操着自疚自惭的口吻说:“悔不该当初错杀潘佑、李平!” 
  李煜这句份量十足的话,徐铉心里完全明白。当初李煜治罪潘佑、李平,特别是潘佑,徐铉曾推波助澜,如今回想起来,着实愧悔莫及。假如那时采纳潘佑所献计策,派少许精锐部队化装成商旅,潜入荆南,放火烧掉宋军隐蔽在江边芦苇丛中的千艘战船,打乱赵匡胤以舟代桥的征南计划,肯定会推迟南唐的败局。可是,此时此地,他感到确实不宜谈论往日治国用兵的是非,李煜似乎也发觉自己适才失言,因此二人都不再做声,相顾无言。这次会见,尽管双方都富有诚意,且无争执,然而却又都话到嘴边,欲言又止,或所问非所答,言不及意,以至后来兴致全无,悒悒而散。 
  徐铉拜会李煜归来,赵光义传旨盘问。徐铉生怕隐瞒旧日君臣的谈话内容,被以欺君罔上之名论罪,只好原原本本向赵光义和盘托出。赵光义对李煜悔杀忠臣、思念故国的表现怀恨在心,于是便暗生杀机,要将李煜置于死地而后快。 
  时光过得飞快,转瞬到了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乞巧节。这年七夕,恰好是李煜的四十二岁诞辰。当晚,随同李煜一道归降的后妃们,齐聚在李煜寓居的小楼院内。他们打算一举两得:既为李煜拜寿,又为自己乞巧。虽然场面、气氛无法同亡国前相比,但还像往常在金陵一样,也在庭院里张灯结彩,备置几案,摆放祝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酒食瓜果,还有拜月乞巧用的金针彩线。众人原想先给李煜祝寿,随后乘兴穿针乞巧。那知在这月色朦胧,充满神秘感的夜晚,人们却调动不起来欢乐的情绪,心境无比茫然凄凉。与其说这是一次祝寿乞巧的喜庆集会,莫如说是一次忍辱含愤的悲切团聚。尽管席间也有丝竹伴奏,也有舒袖歌舞,但是,人们的内心却共同承受着格外的压抑和痛楚。在场者个个强颜欢笑,共同吞咽着沦落异乡、饱受凌辱的苦酒。 
  酒过三巡,李煜更加品味出三年多降王生活的苦涩,想起了每逢春花开,每度秋月朗,都使他牵肠挂肚,勾起对不堪回首的诸多往事的苦思苦恋;而每当他想到家山故国的雕阑玉砌依然安在,却早已物是人非时,巨大的失落感就使得他心力交瘁,无穷无尽的愁怨,就像泛着春潮的大江流水,在他的胸膛里翻腾咆哮,迫使他不得不即刻宣泄。想到这里,他猛然操起一大杯水酒,仰头灌进燃烧的喉咙,接着大喊一声,“笔墨侍候!”随后濡墨运笔,一气呵成,填了一首调寄《虞美人》:   
  第六章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11)new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罢,李煜将词交给通晓音律的后妃依调演唱,自己则在一旁击节轻声应和。李煜万万没有想到,这首《虞美人》竟然成了他的绝命词! 
  赵光义接到耳目呈送的李煜活动的最新探报后,暴跳如雷。这个心地狭窄、嫉贤妒能的雄主,怎能容忍国亡身虏的南唐末帝在大宋京师怀念故国?赵光义对降王的绝对要求是乐不思蜀,他怎能容忍李煜以诗词来发泄内心的愤懑?来反抗赵氏兄弟的凌辱和摧残?来恢复被他人强行扭曲的人性和尊严? 
  赵光义想到李煜归降后写的一些词作,日前正在江南的大地上流传,他强烈地意识到:李煜活在世间,就是南唐死灰复燃的希望,就是大宋一统江山的潜在威胁。因此,他决计要在今晚除掉李煜,并发誓要让李煜死后也不能保持安详平静的姿势,一定要让李煜的尸体作俯首屈身之状,以示永世臣服于他。于是,一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出台了! 
  赵光义紧急宣召赵廷美入宫,谎称在此吉日良辰,要他专程前往李煜府第代表天子为其祝寿,并赐一剂“牵机妙药”,供李煜和酒服后扶摇星汉,观赏织女牵机织布,以解胸中郁闷。赵廷美平日嗜好诗词歌赋,不喜战阵弓马,他异常钦佩李煜的诗艺文采,二人过从甚密,颇具私谊,便欣然接受了赵光义的差遣。而对赵光义假手杀人的阴谋却毫无戒备,毫无察觉。 
  愚腐的李煜送走了善良的赵廷美之后,服下赵光义事前命宫廷御医特制的牵机药后当即中毒,面色苍白,汗流如注,五内剧痛,全身痉挛,头足相就,状似牵机。经过多时的痛苦挣扎和呻吟,这个风流半世、哀伤半世的词人帝王,在翌日凌晨,即他刚刚跨入人生的第四十二个年头,终于气绝身亡。他在四十二年前生于斯日,四十二年后又死于斯日;其人生的终点与起点的重迭,不是源于自然的生理巧合,而是来自人为的暴力安排! 
  李煜死后,赵光义虚情假意地赠以太师头衔,又追封吴王,还特诏辍朝三日哀悼,最后以隆重的王礼厚葬于北邙山。 
  北邙山为崤山支脉,南依黄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当初,因其地近京畿,林木葳蕤,风景秀丽,遂成为汉、晋以降王公贵族死后安葬之地。后世文人墨客到此凭吊赋诗者代不乏人,其中,唐代王建和张籍的同题诗《北邙山》純紟矠至今仍脍炙人口。王建诗云: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