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百年史-第5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武林志》后受到不同方面的压力,以至后来不敢再接触这类题材,后来金庸先生曾三次打电话希望我参与《书剑恩仇录》的拍摄,我拒绝了。那时有位观众对我说,“如果遭禁演,我们会像‘海能法师’保卫大佛一样保卫这部影片。”25年了,在娱乐商业风潮如此猛烈的今天应该是时候给《神秘的大佛》一个公正的评价了。
中国电影百年史(下编:1977——2005)
《珊瑚岛上的死光》由曾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上影厂1980年摄制。
“珊瑚岛”:科幻的灵光乍现
1980年 第一部科幻故事片《珊瑚岛上的死光》
1977年,科幻经典之作《星球大战》在全球上映时,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科幻片高潮。
受到这种风潮的带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尝试了科幻电影的创作。作为国内首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在科学幻想的奇特性和电影制作技术上存在缺憾,但是那一束射向海面的红色激光,正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对于这种新的类型电影灵光乍现的短暂尝试。
怀念那两个反派配角
以现在的眼光看,《珊瑚岛上的死光》(以下简称《死光》)不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冷战思维、粗糙的制作、混乱的逻辑……这么说实在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1980年能让观众见识到“先进”的科学仪器、声光色俱全的舞会场面、汽车追逐、私人飞机、记者招待会、蘑菇云的电影基本没有,那“过去的,恰恰成为美好的记忆”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电影剧本,叫《通向零公里》,似乎没有成片,也是在讲华裔科学家历尽万难回国的故事。其中几句台词——科学家问中国特派员:“你能给我多少?”中国特派员说:“960万。”科学家嘲讽地说:“美元?卢布?”中国特派员说:“不,平方公里。”然后科学家的眼泪就涌了出来。实在很酷。
小说《死光》是典型的和尚戏,和京剧《三岔口》似的,一个女角没有,拍成电影后加了个女主人公,赵梦娜,作用十分明显,起到了《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和《少林寺》中无瑕姑娘的作用;事实上,当时的广播剧《死光》为了在声音上使角色有所区分,甚至把男主人公陈天虹的性别变成了女的,好在这个名字男女通用——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配角,扮演马莱歇斯的邱岳峰和扮演沙布洛夫的庞万灵。
邱岳峰是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有一个朋友听到他为《简·爱》中罗切斯特配音的“简,你不聪明,我也不漂亮,幸亏我们还诚实,否则什么都完了”时甚至流出眼泪;而《追捕》中堂塔医生阴险的声音,“杜秋,一直朝前走,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了”更是经典。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十分不幸,在拍摄完《死光》后不久的1980年3月含恨撒手人寰,那个冬天上海特别的冷,雨水也特别多……
当时中国电影里的外国人基本都是由中国人演的,庞万灵就是一个演外国人的“专业户”,1954年就在《英雄司机》里演过乌兰诺夫,后来在《创业》里演苏联专家,在《海囚》中和达奇飙戏……另外一个专门演外国人的是东北版画家戈沙,父亲是汉族,母亲是朝鲜族,却偏偏长着一副俄罗斯面孔,不但能演苏联特务,还能演美国将军、沙俄士兵,他的作品更多,《熊迹》、《保密局的枪声》,在《东方大魔王》里,和庞万灵同台;至于家喻户晓的日本鬼子专家方化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当时就靠一股冲劲儿
1948年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以“忘记时代”和“消沉”的另类姿态在静默的黑白光影里不朽着。在那寂寞的废城中,16岁的妹妹戴秀就像在废墟上绽放的春花,给萧索凄清的废园带来一抹亮色。谁能想到,正是妹妹“戴秀”的扮演者张鸿眉执导了三十多年后的《珊瑚岛上的死光》。
你胆子这么大!
这部影片敢于投拍,首先是基于当时国内科幻小说得到肯定,《珊瑚岛上的死光》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记得我把本子给谢晋导演看时,他对我说:“哎呀!你胆子这么大?”后来想了一下又说:“也好!头一部很困难,后面再拍就什么也不怕了。”现在想来当时一股冲劲,“科幻片”到底是什么?怎么样去实现?尤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就困难重重。我们当时都只看过一部“科幻片”,那还是作为“内参片”放映的美国影片《未来世界》,里面出现了机器人。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机器人,后来《珊瑚岛上的死光》中也模仿制作了那样的机器人。
和科学顾问意见不同
我们请来科学家当我们影片的顾问,但是也有问题,就是他们的想法过于强调“科学原理”,普通观众会没有兴趣。我们还是希望以人物和情节作为主线,于是确立下来要做“彩色科幻故事片”,还是以讲故事为主,不是纯粹娱乐片,也不是纯粹科教片,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崇高精神。掠夺者拿科学杀戮,但科学并不属于个体而是属于祖国和人民的。
影片上映后很受观众欢迎,他们给我们写来很多热情洋溢的信,但我心里还是有很多遗憾的。首先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成本很少,拍片经费也必须控制好,而我们那时没有那么先进的机器设备,连电脑都没有,很多效果做不出来;还有就是主观上想象不出来那么多道具和高科技的仪器,因为接触的科幻电影太少了。还好的一点就是摄制组上下都是年轻人,敢想敢干,大家总算坚持把这部影片做完,后来我不时地后怕,因为风险实在太大了。
邱岳峰走得太匆忙
以前国内的电影中出现外国人都请新疆演员来演,这部影片中需要一个演邪恶的跨国公司经理的演员,上影厂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得知后自告奋勇要演这个角色。因为他是“混血儿”,长得就是外国人的样子,并且翻译配音过那么多部外国影片,台词及演技方面我们对他非常满意。
直到现在都遗憾不已的是影片已完成后期制作,对几句台词还有一些小改动,已经通过厂里的审查。那天上午我在厂门口碰到邱岳峰,他语气很平和地问我影片是否已经全部完成了,不需要再改了。我说全都完成了,没想到晚上就听到他自杀的事情,简直太震惊了,早知道这样我真应该对他说影片没有完成,还需要他帮忙。可惜他走得太匆忙,都没有等到影片的上映。
中国电影百年史(下编:1977——2005)
八零初类型片之功夫片
1982年《少林寺》引发少林狂潮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影在功夫片、戏曲片、儿童片、喜剧片等多种类型电影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作为一个片种,武侠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争论颇多,遭遇最多坎坷但也得到了最多观众的拥护,一部《少林寺》引发了新中国武侠电影的“狂飙突进运动”。
《少林寺》走出个李连杰
今天的李连杰是一位扬威好莱坞的东方功夫巨星,在他的电影履历中,《英雄》是锦上添花的,《黄飞鸿》系列是必不可少的,但《少林寺》无疑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因为它记录着李连杰从武术明星到电影明星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段历史。
不知道电影是如何拍的
我们并不知道一部电影是如何拍摄完成的,而当时也没有什么武术指导,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导演告我们故事的内容,我们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部分来设计属于自己的武打画面。我们表演给导演看我们所想出来的部分,然后,他说,“很好!在这段剧情里,你是占上风的”。或者“你的角色应该还要有更多的弱点,现在是反派占上风的时候”。
两年时间去演一部电影
我的记忆里,电影工作陪伴我度过了春夏秋冬,因为我花了两年的时间去演出这部电影,真的!的的确确超过了12个月。这个角色需要我们全部都剃光头,在冬天的时候,就感觉特别的冷,羊毛帽成了我们的必需品;但到了严热的夏天,我们又要把帽子抛在一旁,再过几个月,我们还没有完成拍摄的工作,冬天又再度来临了。80年代的电影在拍摄的时候,都是非常耗时而且进度缓慢。
在拍摄电影中最棒的部分就是——我们不用接受训练!可以跟一天八小时的强制训练和练习说再见。比较起过去这几年所受的痛苦,电影工作真的轻松多了。虽然我们还是要在早上五六点的时候起床就定位,早上8点钟开始工作到太阳下山,但这根本没有什么,非常的轻松。
脱离了疼痛的心跳
在拍摄过程中最糟的部分,我一定要说,那是很不合理的。就像我说的,一天的拍摄工作超过了十个小时,这不算是什么问题,河南在12月份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而我们必须沿着黄河河岸拍摄。河里的浮冰顺流漂浮着,有一场戏演员需要跳入河中,爬上岸再开始打斗。穿着单薄的衣服跳到冰河里,这种冷到骨子里的经历,以前不曾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跳入河中,时间到了后再浮出水面,已经完全冻僵了,全身上下都失去了知觉,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已经脱离了可以感觉到疼痛的地步,什么都没有了,在水里唯一能感觉到的只剩下脉搏,扑通、扑通的——那一定是我的心跳声。
在看这部电影时,这个武打镜头可能只有两分钟,但在拍摄时,要花上三天到四天的时间,这是很艰难的。再回顾那些日子,我们没有任何保护衣物,像现在,我们有暖气和防水布等物品,在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些东西,也没有这么多的预算,唯一有的就是我们的精力。在拍摄后的第四天,我再也没有办法把手指伸直,我引人注目的手掌已经干枯得像爪子一般,花了一个星期在中药的治疗下,才恢复到可以使用整只手。我猜大概是因为肌腱在不断的冷热交替下开始萎缩的缘故。
“看了李小龙和成龙”
当时有机会看到了所有李小龙和成龙的影片,我认为他们各有特长。李小龙的特点是刚健有力,有实战感,腿功尤其好,很好看;成龙的腰功和腹肌都很好,动作出人意料的诙谐有趣,笑料很多。他们很少使用兵器,都以拳术为主。共同的长处是有丰富的电影拍摄经验,会非常巧妙地运用电影镜头和技巧。《少林寺》是我第一次拍电影,缺乏经验,尤其是影片中的“文”戏部分感到不太满意。
李连杰拥有很好的观众缘
选择李连杰
李连杰10岁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当年在北京拍运动会纪录片时,他有时候过来看,说他很想拍电影。我们说:“走走走!你太小了!”给《少林寺》找小虎这个主要角色时,我就直接想到了他,因为从他的武术表演可以发现,他端正纯洁的外形能让他拥有很好的观众缘。
没经验不是问题
武打演员基本都是运动员,他们虽然没有演戏经验,但运动员见到的大场面多,经常在超过万人的观众面前表演,不会怯场。但是普通人对着镜头还是容易发抖,有时拍一个只有两三句对白的近景要拍两三个小时,因此我们只要求演员表现自然,由摄影师去适应演员。但我们拍摄的时候要求真实,都是在硬地上硬摔。
那个年代的预告片
我们那个年代的电影预告片都是有了成品之后才根据电影内容编写出来的,而且,我们本来没有打算在国内找市场,剪辑的预告片也是为了照顾海外的观众,因为拍摄《少林寺》的初衷就是因为国内风景在海外是很受欢迎的,海外华侨希望看看中国的风土人情,也希望看到真正的少林寺在哪儿。
真功夫和现在的武侠片
现在的武侠电影运用电脑特效之后更加丰富化,谁都可以来演,但我觉得它反映的不是中国武术,《少林寺》标榜真功夫,是为了推广中华武术,并且刻意强调的是要让观众看清楚武术动作。也许会有人怀念真功夫电影,但现在条件不允许了,电影公司找不到那么多运动员来表演真功夫,武术运动员也没有当初那么多种风格。再说,看惯电脑化的武侠电影的观众,看真正打得辛苦的武术电影会觉得视觉上得不到满足。
中国电影百年史(下编:1977——2005)
严顺开(中)扮演的阿Q与人们心目中的那个经典形象惊人的合拍。
八零初类型片之名著改编片
1981年 岑范、严顺开携手《阿Q正传》
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是拄着文学拐杖前进的,实不为过。历届的金鸡、百花奖的获奖影片中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占据了很重要的席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成为电影改编的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