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评注菊与刀 txt打包-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菊与刀(萨苏评注本)前言 前言:“菊与刀”和“三国演义”(1)
其实,《菊与刀》这本书和《三国演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是美国人写的一本关于日本人的书,再加上一点中国人的评论,却正是可以凑齐三国了。
第一次看《菊与刀》,是七年前去日本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忽然发现,对日本这个东邻,实际上我们相当陌生。由于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影响,像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不会太好,这自然减少了我们了解这个国家的兴趣。结果意外地发现,凡是日本人正儿八经介绍自己国家的书,都对我有极好的催眠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求教于朋友们,看看有什么好的作品可以推荐。
于是,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向我推荐《菊与刀》这本书——当时的书名是直接从英文翻译成的,叫做《菊与剑》。他们说,这本书对日本人的性格、对日本国家的描述如此到位,以至于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受益极深。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发表,而战争结束后,它对于美国怎样占领和控制日本,依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正是补充了有关战后的内容,这本书才最后完成。
这让我感到颇为纳罕——第一,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美国女性作家,也就是说公认把日本人描述得最成功的,居然是一个日本人眼里的外国人;第二,这个书名太古怪,好像从来没听说日本人对剑有什么造诣的,就我的了解,他们的传统武器分明是刀。
当我带着满腹狐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老实说我的怀疑只有更为深重——我看到的章节里面,作者描述从中国传来的道教占据了日本宗教的主要地位。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实在无法想象在日本有一大群道士招摇过市。在仔细琢磨之后,我忽然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把中国的道教和日本的神道教当做一回事了。
但是,很快我就不得不合上书了。
因为我要用两只手给这位叫做本尼迪克特的老太太鼓掌。
老太太真是了不起。说实话,她的研究条件颇为艰难。就像前面描述的道教问题,本尼迪克特对于东方的文化并不是很熟悉,而她的研究对象,则或是胜海舟这样的历史人物,或是衫本女士这样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其中最接近真实日本人的,也不过是日军战俘而已。说起来,历史人物的传记和他们的真容是否相符在任何时代都是扑朔迷离的事情。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直到今天在日本社会还是离奇的另类。而试图从日军战俘身上看清日本社会的本质,如同专心研究动物园的老虎就能弄清老虎在山林中的生活一样南辕北辙——他们都是在不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尽管面临如此的困难,老太太依然敏锐地对日本人、日本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的结论,对照我在日本多年接触的情况而言,大部分是正确而且触及了问题的实质。本尼迪克特老太太一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这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并从中找出真正有用的线索。
本尼迪克特的结论至今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她注意到日本人在失败后表现出对强者异乎寻常的恭顺——这一点,我们的很多朋友也从小就听说过:对日本人要硬不要软,你硬,他就软了。然而,本尼迪克特却更深一步地给出了我们常常忽略的内容——要让日本人承认失败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你确确实实打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才会真心屈服。在这之前,日本人的抵抗将非常顽强,甚至超越人类的极限。所以,一定要看到击败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不能只看到日本人被击败后的恭顺。日本人屈服于强者,但并不是屈服于强硬者。
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难以理解在对日问题上什么是最重要的,那肯定不是态度,而是实力。
走在日本街头的时候,经常会有脚着木屐身穿和服的日本人从你身边走过,有老有少。我第一次租房的时候,房东告诉我他家的土地是几百年前某位将军封赏给先祖的。未经历过革命的日本,其实改变并不是太多、太快,所以,本尼迪克特的这本书,对于了解今天的日本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菊与刀(萨苏评注本)前言 前言:“菊与刀”和“三国演义”(2)
然而,读这本书,我又有另外的体会。比如,本尼迪克特写的“日本道士”或者根本不理解刀与剑在东方有多大差别和象征意义,是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笑料呢?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会想到——其实本尼迪克特对中国、对日本的不熟悉,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日本,都是遥远而不需要了解的事情。本尼迪克特曾经在文中写道:日本的文化受太平洋土人的影响最大,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很多。当然我们作为中国人知道老太太肯定是搞错了,因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太平洋土著部落的,日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那些未开化的部族。这里面,除了表现出了作者对东方的不熟悉,还更进一步表现出了一个美国人的视野问题——其实,在美国人看来,波利尼西亚的土人是比中国人更靠近“文明世界”的人。美国人的“文明世界”是以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为中心的。
这样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所以,《菊与刀》,不但可以作为一本读日本的书,也可以是一本通过本尼迪克特来读美国的书。
由于业务关系,我曾经在美国工作过两年,又在日本生活了七年,对这两个国家的近距离接触,常常使我感到需要对自己的认识加以修正。
比如,我曾经很佩服日本学生冬天依然穿短裙、短裤的习惯,并且觉得这是顽强的象征,是对意志品质的培养。然而,到了日本以后,却发现日本街头的老人中,患有关节炎和痛风类疾病的比例远远超过我到过的世界其他地方。他们的病症,很多来自于年轻时对身体缺乏爱护,包括这种穿着习惯。显然,即便日本人依靠精神维护着顽强的传统,生理上却无法违反自然规律。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呢?还是一个坏的习惯呢?我不得不说,迷惘。
再比如,我印象中的美国人都是不爱国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总统或者政府部门总是有着千般抱怨。然而,当我走在美国的土地上,却发现这里最常见的就是美国国旗,在公园里迎风招展,在某个居民的家门前猎猎飘扬。这种强烈的爱国心让我有些吃惊,认为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然而和美国人相处多了就明白——美国人的爱国和爱政府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观念中对政府就像防贼一样,用自己的警惕来保证它为民服务;而他们的爱国,是出于对这片给了他们美好生活的土地的自然眷恋。
所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从《菊与刀》里面读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真实,大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感觉,而得出的结论,大约又会让我们感叹世界的复杂。正是这种复杂让世界更加绚丽和丰富。
特别是,假如这个旁观者是中国人,那么他的感触还要有趣些。
凭借一个中国人的感受,他会觉得中、美、日简直就是现代“三国演义”,因为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三个国家有着奇妙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有着强烈的戏剧性。
以这种“三国演义”的心态看完《菊与刀》,我们会发现在很多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是站在一边的,因为我们同属东方国家和东方文化,日本的哲学、文字的渊源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于是,当美国人对日本家庭中的家长制表示深深不解的时候,我们却可以替日本的这种制度找出充分的存在理由。因为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过长时间的家长制时代。这一点,中日文化隐隐相通。
可是,我们又很容易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本质上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接近。有时候,中国和美国更接近些。比如,在对待不同文化的宽容上,中国和美国都比日本宽容得多。其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和美国都是多民族形成的大陆国家,经历过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对于“我家炖肉你家吃斋”的事情习以为常。而日本是单一民族,海岛国家,它自古就是一个民族,一种道德,一种风俗(各地区别很小),所以日本人中比较激烈的人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么你顺我,要么我顺你,而无法理解不同文化之间怎样能相互共存。
菊与刀(萨苏评注本)前言 前言:“菊与刀”和“三国演义”(3)
同样,我们有时候又发现日本和美国如此相似,而中国和他们两国都格格不入。比如,中国人很难理解二战中日本为何有那么强烈的侵略欲望,同样不太好理解美国兵毫不在意远涉重洋和异国作战。原因呢,我的看法,美国和日本的传统利益都是全球性的,美国是处于世界经济政治霸主的地位,日本是因为原料和市场都要依赖海外。所以,他们的利益在全球是网状的,越扩张,网越大越密。而中国自古有些“自闭症”,“攘外必先安内”,重视内部斗争,而对外的侵略性较弱,中国的利益是球形的,向外扩张一点点,都要有比原来多得多的内容来填充。所以,越扩张,动力越小。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不会像日本和美国那样对世界构成威胁。
通过这个“三国演义”,从全新的角度看自己,很吸引人,也吸引我利用自己在日、美两国生活中的所得作为参照,为这一版《菊与刀》做一点评注的工作。可惜自己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不当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顺便说一下,我个人对这次的版本翻译工作十分欣赏。翻译这本书的朋友真正遵循了“信,达,雅”的原则,经他翻译的文章,对照原文可以看出其所下功力。我先前所读的版本,虽然也做到了尊重原著,但文字颇为晦涩,迫使我需要不断查看原文,才能够理解书中含义。而这次的翻译就显得远为流畅。比如,文中曾经出现一个日语词“义理”,我当年看的版本中,被干脆地从日语直译成中文汉字就算翻译完成。结果这个词让人如坠云雾中。这次的版本中,很高兴看到译者把它贴切地意译为“情义”,这样,全文就好理解多了。也希望译者的辛勤劳动能够让我们的读者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启迪。
萨苏
2007年10月于日本伊丹
菊与刀(萨苏评注本)前言 编辑推荐
★新浪最佳写作奖获得者,《国破山河在》作者萨苏评注
★百余帧国内首次公开图片数十万字生动直白论说
★美国政府研究报告深刻揭示日本的民族特性
★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现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必读之作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本次重新出版,除了在翻译上修订错讹,通畅语言,最重要的是加入萨苏先生的评注和提供的插图。萨苏先生是在日本工作的一名中国工程师,也有在美国生活工作的经验,因此利用了自己对两国的切实了解,对原文所涉及的历史、民俗、地理等各种读者不易理解的难点都做了评注,语言生动翔实,意思准确明了,为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扫清障碍。萨苏先生又从多年来收藏中,精选出进百余幅与文字内容相关的珍贵图片作为本书插图,很多都是国内首次刊发,既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收藏性,又更方便读者的理解、体会。
菊与刀(萨苏评注本)前言 作者介绍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1887年生于纽约,1948年病逝。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燕赵,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家学渊源,敏古勤思,虽十数年来一直从事电脑工作,却在文字创作中多有建树。现旅居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