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00-针灸逢源 >

第41节

300-针灸逢源-第41节

小说: 300-针灸逢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邪阻其正。当虑胸中阳虚。凡见汗出微喘。虽为肺气感邪。当虑真阳欲脱。 

卷六论治补遗
痉病
属性: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详 
在金匮) 
外感六淫之邪。由太阳而传六经。邪不尽传即不已。故三阳三阴皆足致痉。如太阳之传 
阳明 
。项背KT KT 。少阳之颈项强。是知三阳皆有痉矣。海藏谓三阳太阴皆病痉。独不及少阴厥阴 
。云背反张属太阳。低头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构。属阳明。或左或右一目牵斜。一手搐 
搦属少阳。发热。脉沉细。腹痛。属太阴。以防风当归汤治太阳阳明发汗过多而致痉者。以 
柴胡加防风汤治少阳汗后不解。寒热往来而成痉者。虽不及少阴厥阴。然其制附子散。桂心 
白术汤。附子防风散。意原有在。观其白术汤下云。上解三阳。下解太阴。一种苦心无非谓 
传入少阴厥阴必成死证耳。讵知传经之邪。如风雨之来。而画地以限其不至。岂可得乎。灵 
枢谓足少阴之经筋循脊内。侠膂。上至项与足太阳筋合。其病在此。为主痫螈及痉。在外阳 
病者不能俯。在内阴病者不能仰。是则足少阴之藏。与足太阳之府。两相联系。而以不能俯 
者。知为太阳主外。不能仰者。知为少阴主内。其辨精矣。仲景之以头强脊强不能俯者。指 
为太阳之痉。原以该三阳也。而其以身蜷足蜷不能仰者。指为少阴之痉以该三阴也。痉证之 
属三阴者。及阳症阴脉者。皆不可救。其证目正圆。及戴眼者。不治。所以仲景但论三阳治 
法。而不及三阴也。 
小儿之体脆神怯。不耐外感壮热。多成痉病。后世妄以惊风立名。实则指痉病之头摇手 
劲者 
。为惊风之抽掣。指痉病之卒口噤脚挛急者。为惊风之搐搦。指痉病之背反张者。为惊风之 
角弓反张。妄投镇惊之药勾引外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又如新产妇人血舍空虚。外风袭入 
而成痉病。仲景谓新产亡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为病痉。宜从血舍驱风。若称产后惊风。 
妄投汤药亦千中千死也。 

卷六论治补遗
痫病
属性:(即风癫) 
风癫者。由气血虚。邪入于阴经故也。又人在胎。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痫。 
其发则仆地吐涎沫。无所觉是也。 

卷六论治补遗
癫狂痴呆
属性:凡狂病多因于火。此或以谋为失志。或以思虑郁结。屈无所伸。怒无所泄以致肝胆气逆 
。木 
火合邪。是诚东方实症也。此其邪乘于心。则为神魂不守。邪乘于胃。则为暴横刚强。故当 
以治火为先。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 
癫病多由痰气。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故发则旋晕僵仆口 
眼相 
引。目睛上视。手足搐搦。腰脊强直。食顷乃苏。此其条病条已者。正由气之条逆条顺也。 
故当察痰察气因其甚者而先治之。 
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不遂。思疑惊恐。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 
。或 
善愁其症则千奇万状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有可愈 
者。有不可愈者。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 
小儿无狂症。惟病癫者常有之。凡小儿之病。有从胎气而得者。有从生后受惊而得者。 
盖小 
儿神气尚弱。惊则肝胆夺气。而神不守舍。舍空则正气不能主。而痰邪足以乱之。故凡治小 
儿之惊痫。必须先审正气然后察其病邪。酌宜治之。 
邪热攻心则自笑。用x止笑散x。 
黄连 生地 麦冬 犀角 丹砂 甘草 水煎。和童便服。 
笑不休。心火盛也。用x金花汤x。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炒) 制半夏 
水煎。和竹沥姜汁服。 

卷六论治补遗
厥症辨
属性:李惺庵曰暴死者卒然而倒其因甚多详于诸症今复类举者欲仓卒之际辨症显然耳如暴仆口 
噤吐 
涎身温体暖脉虚者中风也二陈汤加天麻钩藤如腹痛额黑手足收引脉来沉迟无气以息中寒也急 
灸关元服理中四逆汤有本于阴虚复遇暑途饥困劳役暴仆昏绝者此暑邪乘虚而犯神明之府生脉 
散加香薷如有痰声者名曰痰厥此虚阳载痰上升也四君子加竹沥姜汁不可用二陈燥痰之剂如行 
立之间暴眩仆绝喉无痰声身无邪热者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独参汤如暴怒卒倒身冷无涎污者名曰 
气厥四磨汤重者姜汤调苏合香丸如食后着寒着气而暴死者名曰食厥二陈汤探吐之小儿多有此 
症有大怒载血瘀于心胸而暴死者名曰血升宜逐瘀行血妇人产后经行偶着恚怒多有之如感臭秽 
瘴毒暴死者名曰中恶视膝腕内有红筋刺出紫血或刺十指头出血候醒以藿香正气散调之或探丧 
入庙或入无人之室或造天地坛场归来暴绝面赤不语者名口尸厥进药即死宜移病患东首焚香北 
面礼拜更宜醋炭熏鼻有伤寒新瘥与妇人交忽患少腹急痛外肾搐缩而黑喘急冷汗自出名曰脱元 
有因大吐大泻后卒然四肢厥冷不省人事名曰脱阳俱宜急以葱白紧缚放脐上以艾火灸之使热气 
入腹后以参附姜汤救之汗止喘息为可治迟则无及矣有男女交接而死者男子名走阳女子名脱阴 
男虽死阳事犹然不倒女虽死阴户犹然不闭有梦中脱泄死者其阳必举阴必泄尸容尚带喜笑为可 
证也皆在不救。 

卷六论治补遗
伤寒论
属性: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 
传则 
愈。(七日。太阳一经行尽之期而日再作经者。太阳过经不解。复病阳明而为并病也。当刺 
足阳明之厉兑陷谷冲阳等穴。如太阳病脉浮头痛。刺宛骨京骨。头疼恶寒发热。刺合谷。以 
解太阳之余邪也。)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风邪不仅在卫 
。而在太阳之经。故刺之以解其结。) 
阳明病。(脉长。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 
。刺 
期门。(阳明热盛。侵及血室。血室不藏。溢出前阴故下血。刺期门。则中焦营气之结滞易 
散。)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 
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热入血室属阳明经男女皆有之。) 
太阳少阳并病脉弦。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当刺大椎肺俞肝俞。( 
肺主气。肝主血。此调其气血也。)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少阴病。(脉沉口燥舌干而渴。)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灸太 复溜。能还大脉。若太 脉绝则死矣。)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按聚英云。伤寒。烦躁者 
灸厥阴俞。即太冲穴。)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灸关元穴。) 
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少阴经太 。任脉气海丹田。各灸七壮。可救万一。)不 
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 
死。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汗。啬啬恶寒 
。大 
渴欲饮水。其腹必满。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肝乘脾曰纵者。放纵不收克其所胜。 
其病难愈。肝乘肺曰横者。木反乘金。横犯其所不胜。其病易安。刺期门。皆所以泄肝之盛 
气也) 

卷六论治补遗
伤寒温病热病说
属性:伤寒以病因而为病名者也。温病热病。以天时与病形而为病名者也。由三者皆起于感寒 
。或 
者通以伤寒称之。夫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有恶风恶寒之症者 
。因风寒在表表气受伤也。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怫热自内达外。郁其腠理。无 
寒在表。故无恶风恶寒之症。其有恶风恶寒之症者。重有风寒新中。而表气亦受伤故也。伤 
寒汗下不愈而经者亦温病也温病之脉行在诸经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卷六论治补遗
大头瘟
属性:大头瘟者。足阳明邪热太甚。恣实少阳相火而为之炽。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传太阳 
。视 
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湿热为肿。火盛则痛。此邪见于头。多在两耳前后。以先出为 
主病也。治之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况头乃空虚之部分。邪着 
空虚。无所不至。治法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用药性味俱缓。更缓服。以浸渍无形之邪也。 
后急者。谓缓剂已泻。邪入于中。是到阴部染于有形质之所。若不速去。则损阴也。此却为 
客 
邪当急去之也。假令少阳阳明为病少阳为邪出于耳前后也。阳明为邪者。首大肿也。先以黄 
芩黄连甘草。通炒过。煎汤少少不住服。或剂毕。再用大黄煨。鼠粘子炒香。煎成去滓。纳 
芒硝。俱各等分。亦时时呷之。得微利。及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根据前次第服之。 
取大便利。邪气即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栝蒌根。阳明行经。升麻芍药葛 
根太阳行经羌活防风之类。 

卷六论治补遗
暑风
属性:中暑卒倒无知名曰暑风。大率有虚实两途。实者痰之实也平素积痰。充满经络。一旦感 
召暑 
湿。痰阻其气。卒倒流涎。此湿 合病。最剧者也。宜先吐其痰后清其暑。犹易为也虚者阳 
之虚也。平素阳气衰微不振。阴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凑其虚。此湿 病之得自虚 
寒者也。宜回阳药中。兼清其暑。最难为也。 
按金匮中热中 皆暑病之称而病有不同洁古曰中暑者阴症中热者。阳症以中暑由任性纳 
凉。 
阳气为阴邪。所遏其病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形拘急酸疼。宜解表佐以清暑。中热由 
日中)劳役身冒暑热。头痛壮热。大渴引饮。烦躁汗泄。懒动。及腹痛水泻恶心。此热伤(气 
。肺与大肠受之。宜凉解暑毒)今以卒倒手足搐搦名暑风。乃夏月火盛灼金。致木旺生风脾 
土受邪。不可以风药误治。手足逆冷名暑厥大概时令之火。郁极于内不得伸越所致。入门曰 
暑厥。即暑 病兼手足厥冷也。 

卷六论治补遗
呕吐哕
属性:灵枢口问篇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 
新故 
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肺主为哕。取手太阴(太渊)足少阴。( 
俞府石关) 
呕即吐之类。但吐而无物者曰呕呕而有物者曰吐。腹胀嗳气曰噫。噫者饱食之息。即嗳 
气也 
呃呃连声曰哕。今以呃逆名之。中焦呃逆。其声轻而短。水谷为病也。下焦呃逆其声恶而长 
。虚邪相搏也。 

卷六论治补遗
噎隔
属性:噎枯在上。咽喉壅塞。饮虽可入。食不能下。隔枯在下胸臆痞闷。食虽可入。至胃复出 
。或食下而眼白口开。气不能顺。或食入而当心刺痛。须臾吐出。食出痛止。 
五隔五噎由喜怒太过。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盖 
留于 
咽嗌者。则成五噎。结于胃膈者。则为五隔。(思忧喜怒悲)其病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 
妨碍饮食。治法宜调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则病无由作矣。 
按七情所伤。痰与气搏。故食不下若瘀血阻碍。则食下作痛。或反胃而吐出。总由脾胃 
虚伤。血液枯槁。不能运化五谷。膈间受病。故通名为膈也。 

卷六论治补遗
虚痨
属性:积虚成损。积损成痨。经年不愈。谓之久虚。有五劳六极七伤之分。五劳应五脏。曲运 
神机 
则劳心尽力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预事而忧则劳肺。矜持志节则劳肾。六极应六腑 
。血极则面枯发落。善忘筋极则拘挛转筋。爪黯甲痛。肉极则体瘦肉削。倦怠嗜卧。气极则 
喘嗽少气皮枯毛焦。骨极则面垢齿浮腰酸脊痛。精极则目暗耳鸣。遗溺茎弱。七伤者。推原 
劳极之由。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房劳思虑伤心肾。心 
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气衰火旺蒸疰日久。则痨生焉。 
痨瘵既久。元气必伤。热毒痰瘀变幻生虫。在肝为毛虫。食人筋膜在心为羽虫。食人血 
脉在 
脾为裸虫。食人肌肉。在肺为介虫。食人肤膏。在肾为鳞虫。食人骨髓。其症蒸热咳嗽。胸 
闷背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腰膝酸疼。卧不能寐。或面色 白。或两颊时红。常怀忿怒 
。梦与鬼交。若虫蚀肺系。咯血吐痰。喉疮声哑。思食无厌。皮枯毛落。良可悲悯。惟补虚 
扶元。杀虫以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